tag 标签: 代工厂

相关博文
  • 热度 29
    2016-2-2 17:53
    1782 次阅读|
    2 个评论
    之前做过一次分享,当时是专门说了怎么选模具厂合作的,小结了六个原则,貌似在选其他供应商时也能参考吧: #1:靠谱的人,靠谱的心态 靠谱的人:虽然你好学,虽然你也交得起学费,但是你的团队,还是要有一个3~5年产品开发经验的人,否则,被坑了白坑。如果没有这个人,那么吃的亏,后面也会找回来。所以这个人才经费,不能节省。小结之,就是团队配备要靠谱。 靠谱的心态:你找到模具厂,谈好了要做神马,然后一致协议,就坐等模具厂出活啦!恩,大家都是有契约精神的生意人嘛!然后呢?然后可能因为工期,某个细节就给省了;然后可能因为误解,某个细节就给忽略了;然后可能因为一堆的单子要开工,陪你协议损失不玩了…类似的场景,一定有人能中*!是的,好的模具厂一定有很多并行的项目,你的存在感不足,那么他们一定会忽视你。应该怎么做?三天两天打个电话,一周去看一下。跟单要保持一个关系,要刷你的存在感。 #2:给供应商“画饼”的能力 画饼:人都有“抱大腿、傍大款”的心态。和模具厂打交道,要有“装”的本事。当然不是蒙对方,而是让工厂去了解你的项目是很有潜力的,更不是求他来帮你做。让他知道你是把最棒的产品给他做,也是他的机会。其实说到底,就是在心态上要把你的供应商也作为你的投资人之一,让他们有和你一起成功的想法。有个朋友曾经和我说过一个比喻,对我影响特别大:要把供应商当成奶牛,你不侍候好,给好草,怎么会有好的牛奶给你呢。 分享:与模具厂分享你对行业的理解,分享智能硬件和互联网运营的趋势,帮助工厂跟住潮流趋势。 尊重:从老板到模长师傅,都要足够尊重,尤其是对方的基层员工,有事没事递根烟,送瓶可乐之类的,继续把存在感刷起来吧。 #3:ID-MD,模具-注塑,尽量在一起 界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尽可能的在一家工厂做,尽管有可能有些小问题,但在一家工厂做的优势一定更大。模具和注塑也是同样。这里面扯皮的事情太多了。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a02d41248a95ccdc1412b2762a677d5_b.jpg" data-rawwidth="956" data-rawheight="6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a02d41248a95ccdc1412b2762a677d5_r.jpg" #4:没有不靠谱,只有不合适。 并不是最大最好的模具厂就适合你,也不是小的模具厂就根本不考虑。选择模具厂,要看你的项目“量身”:精度、开发节奏、成本。精度和成本往往都会与开发节奏打架。这里你要有一个平衡。另外也不是小模具厂,就可以帮助你节省成本。小模具厂往往会响应快速,说改就改。但这其中也会有很多诸如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工厂是完全“按需”制作的,但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根本不是你最初想要的。这一段貌似有点废话,但原则是找中型规模的工厂“中招”的可能性稍低。 #5:标准是关键 为避免不必要的扯皮,以及有可能的沟通误解。从图纸打样每一次的需求变更,老老实实的做文档、签字、人手一份。最重要的,是双方要制定双方认可的品质标准,精度等各项指标,都要达到什么标准,要有详细的说明。(至于什么样的文档/图档有效就不是这里能回答完的了) #6:专利先申请 产品的专利号要先拿到。在合同和图纸上都标上专利号,那么起码有规模有节操的模具工厂就不敢抄你的。 另外,有专利号之后,你还可以向海关报备。这样还很有可能截住那些山寨你的产品出口。 再说几个关键控制点: # 0:ID-MD,模具-注塑 对,又是在强调这一点。 工业设计其实就是艺术与现实的博弈。但在国内的工业设计,很多企业家和产品经理都会看重ID而忽略MD(结构)。国内的设计公司,也会把ID看的很重,MD则考虑的很少。ID和MD放到一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扯皮。 另外,模具和注塑则更应该在一起。产品造型模具都做不主来,设计肯定有问题。设计者不了解生产能力,那么做出来的产品和实际交付会有很大出入。 所以,协调好这四者的关系,尽量让它们在一起吧! #1:关键工序的设备 模具从材料到成品,需要经过磨床、铣床、CNC、W/C、EDB、EDM、回火、抛光、质检、装配等部门的反复加工。根据磨具精度、形状、大小的不同要求,设计师会选择不同的加工工序以及工序之间的顺序及重复性,以保证模具的精度性和经济性。这些工序和设备,一定是懂行的人才了解。如果你不懂行,也要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些专业名词,了解一些关键工序所采用的设备,以及这些设备可以达到的精密度,这样可以和模具厂能够有更深入的对话。 比如,如果你来到这个工厂,看到以下这台机器能对工厂老板说出:不错啊,你们还有沙迪克的慢走丝!那你在对方眼里顿时就高大上起来。(备注我不是卖机器的,刚好我们公司入了这台就随手拍了,有时间可以来一篇“对着工厂装懂行的速成法”)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de5c7b9655fe861bbf0df404eab6ce0_b.jp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de5c7b9655fe861bbf0df404eab6ce0_r.jpg" #2: 看样版 看现场看板:工厂的看板能够帮助你捕捉很多信息,比如,流程管理如何,成功率/及时率多高,一般来说这个不会作假的。 看样板:包括样品室的,和正在打样的。从这些样板可以了解模具厂的标准程度。还有工厂曾经做工的工艺,材质,后处理的经验和配套等等。 #3:师傅手上的图纸 这是一个细节。好的模具工厂,师傅手上的图纸是干净的,图纸上的尺寸都有公差要求。没有经验的就会反复涂改。 #4:敢于接受挑战 选择模具厂最关键的是切,是号脉,是看他是否愿意接受挑战。案例:做Pinlo时我们要挑战世界最薄的壳体,厚度压到0.35mm,没有厂子可以做出来,都说做不到,注塑机射速不够,材料韧性不够什么的,理由一大堆。这样的模具厂已经形成定式了,怕招惹麻烦,所以考虑都不考虑就不接你的单子。后来只有一家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工艺挑战。这表明他是积极进步的,愿意在工艺上不断追求提升。所以当时我们选择了一家厂商,他们一直是做精密齿轮注塑的,平常在做比米粒还小的塑胶齿轮。即使有这样的经验,对方也尝试了二十多种材料,报废了三套模具,过程极其艰难苦逼,最后成功实现了当时世界最薄的注塑壳体。 #5:时机 尽量不要把你的产品放到8、9月送模具厂开发。因为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都是在秋季发布去赶圣诞旺季,从模具厂到注塑厂都在忙生产订单,9月发订单过去搞不好来年1月才给你做出来,对此我有血泪教训,大家能避免的尽量避免吧。实在没办法了,要么你订单足够大,可以和工厂签交期对赌协议。要么就去找些中小规模没太多订单的去蹲点盯紧点吧。 最后说一点,还是再强调人的经验,以上说那么多如果你没亲身经历过,都是白扯的。如果现金流够,一个有经验的采购+有经验的品质工程师是必须要请到手的。能帮团队省下不少试错成本。可以去外贸公司挖,人才市场也不难找,就是要看能不能和自己公司搭调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黄铭杰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20448/answer/20376308 来源:知乎
  • 热度 21
    2015-10-15 11:04
    1867 次阅读|
    1 个评论
    微信公众号:ittbank 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亦称ECM(Electronic Contract Manufacturing),中文又译为专业电子代工服务。相对于传统的OEM或ODM服务仅提供产品设计与代工生产,EMS厂商所提供的是知识与管理的服务,例如物料管理、后勤运输,甚至提供产品维修服务。 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尤其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不管是什么品牌许多都是请专业电子代工服务供应商来代工生产的,名牌们有时只是提供品牌、设计、监控、技术支持。因此可以说这些EMS供应商才是热销产品的幕后英雄。 中国EMS企业与SMT(表面贴装)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的发展折射出产业的变迁。中国本土EMS企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上游设备材料业以及下游终端消费产品的发展。 21.台湾华硕科技—Asustek 22.台湾广达电子—Quanta computer 23.美国旭电—Solectron 24.台湾英业达电脑—Inventec 25.香港冠捷电子—IPV Technology 26.台湾纬创资通—Wistron 27.台湾明基—BenQ 28.美国鹏思特—Pemstar 29.香港南太电子—Nam Tai Electronics 30.美国惠亚集团—Viasystems Group 31. 香港WKK Technology Ltd. 32. 加拿大Creation Technologies 33. 泰国曼谷Hana Microelectronics 34. 荷兰Neways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N.V. 35.美国 NEO Tech 36.香港Alco Electroncs 37.法国ALL CIRCUITS 38. 美国Sypris 39. 香港Computime Limited 40.美国 Key Tronic 41. Sparton 42. 日本Di-Nikko Engineering 43. 瑞典PartnerTech 44.日本 Nippon Manufacturing Service 45. 香港Valuetronics Holding 46. 马来西亚SMT Technologies 47. 法国LACROIX Electronics 48. 芬兰Scanfil EMS 49. 挪威Kitron 50. 意大利Selcom Elettronica — Bologna, Italy   微信公众号搜索"ittbank"加关注,每日提供最新的手机、MID、机顶盒、PC移动周边、安防、电容触摸、液晶屏、摄像头、无线WiFi、智能穿戴、智能硬件等信息,推荐关注!【 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  
  • 热度 20
    2014-7-29 17:07
    1481 次阅读|
    1 个评论
    智能硬件什么时候才能火起来?这恐怕是眼下IT行业最难回答的问题。 近期,小米推出79元的智能手环,而联想也推出互联网创业平台并发布了该平台“孵化”的首批三个创新产品:智能眼镜、智能路由器和智能空气净化器。 巨头的进入,一时间智能硬件概念又一次被市场推到了热浪之巅。 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各路厂商都想追随这一波浪潮,凭借一个“卡位”和捕捉热点的心理,纷纷杀将进去。大把真金白银砸下去了,但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创业者来说,所谓“爆款”何时能够出现,市场什么时候能够成熟,大家心里都没底。 智能硬件发行平台点名时间CEO张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该平台上的智能硬件产品大约有200多款,而今年才过了一半,这个数量已经增长了5-6倍。 智能硬件将会是下一波浪潮,但为何目前国内还尚未出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产业链尚未成熟、创业者与供应链之间的矛盾等方方面面都是眼下突出的问题。。 目前, 深圳和北京正在上演智能硬件的“双城记”。这两个地方的创业者不同的知识背景,特长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但最终谁能率先胜出? 整个市场,似乎还在等待产业链的成熟,同时,也在等一个真正的爆点出现。 产业链的野蛮时期 在深圳华强北,嗅觉灵敏的大小卖家们已经在销售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和其他测量各种体征数据的产品。华强北桑达电子市场甚至开放了一个“可穿戴设备专区”,目前正在招商,并推出了“前三个月免租”的福利。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实地调查发现,这个专区大约有20多个专柜,但入驻的厂商只有五六家,整个专区门可罗雀。而整体产品都非常粗糙,电子市场的商户主要还是在卖手机和平板电脑,当记者询问有无智能手表卖,卖家才从仓库中拿出产品。 “很少有人问,很难卖,所以柜子里头还是放手机。”有卖家告诉记者,有些同行会吹嘘每天能卖出几百块智能手表,或者说有老外过来订大单子,但其实基本上都是吹牛。 作为每天都在接触消费者的华强北渠道商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体现了市场的反应与需求。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智能硬件的报道,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投入,多数只是追逐潮流而做的一些小尝试,抑或是由于和原有的代工厂商有生意往来,情感上帮忙代工厂把产品放在柜台展示。 目前有许多原来在深圳的代工厂已经搬至东莞,这些工厂基本上都是原来生产手机或者平板,而他们也接到了一些智能硬件小订单。“这部分单子占总体的份额基本上可以忽略。”有代工厂负责人对记者说,如果说市面上没有看到很多靠谱的产品,事实上反映的是产业链有问题。 自智能手机兴起之后,整个产业链都在发生变化。以前制造传统硬件设备,从芯片开始,到大型的Design House将基础的软硬件方案都实现了,然后到OEM、ODM厂商将产品进行生产,最后将这个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中间都是实力比较强的厂商介入。 “而现在智能硬件则是百花齐放的阶段,有实力的厂商进入得相对较少,而且智能硬件是将各种各样的东西智能化,做的东西可能成千上万,使得目前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遍地开花。”上述代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除非看到产品确实会有卖出去的可能,不然不会随便接单。“如果这个时候产品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代工厂也会有风险。” 纵观 目前“百花齐放”的智能硬件产品,大体可分为四种: 一种是在传统家电或电子产品上进行改良的产品,比如智能音响、智能路由器等;二是以手机产业链为基础进行改良,做手机的延伸性终端,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部分智能手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三是凭借自己在硬件方面的技术,独立开发出的硬件产品,而往往这类型的产品市面上还未出现;四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创造性地推出某种产品概念,但还处于概念阶段。 而这个产业链,似乎还尚未符合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   复杂的上游供应链 今年7月,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发表了“声泪俱下”的公告,称自己遇到了供应链的问题,包括“产品线欠磨合”、“工人对新机型装配操作不熟练”、“物料初期供应不稳定”、“品控标准没完全统一”等复杂因素。 这种情况在智能硬件产业圈中几乎司空见惯。去年年底,生产智能手表的土曼科技就同样遇到了产品跳票的问题。土曼手表号称在14个小时内便获得了18698个预订,原本公布的发货时间为11月11日,但由于供应链问题,直到12月22日土曼才发出第一批500部测试工程机。 土曼科技主管供应链的VP蓝晓郸告诉记者,之前土曼跳票的原因是想做一个完美的曲面的腕表,但是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首先屏幕和表框需要从平面的做成弯曲的,表框做成塑胶的会反弹,如果做成金属的又不符合我们想要的外观设计,最后塑胶和金属结合,出来的产品品质不满意。” 其实 国内的智能硬件开发者有两种,一种是有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人,有了一个好的想法而涉足智能硬件;另一种则是有硬件公司背景,依照现实中自身的硬件技术水平而出来做产品。 “两种开发者基于北京和深圳两个地方的地域背景,基本上各占一半。”张佑对记者说。 而对于互联网公司背景的开发者来说,目前最头痛的问题是供应链很不透明。 国内某开发者曾经将产品交给富士康代工,但最后还是遇到了产能跳票的问题。“富士康接受了一个项目,其实高层会高度的重视,也表示会采用他们最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来做。”上述开发者说,问题在于下层的执行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只是拿到工资就行的,很难会以最严格的标准来做产品。 “有很多开发者认为,我交给富士康,他们就帮我全部搞掂,事实上根本不是。”上述创业者说,最基层的工人多少会有惰性。 举个例子,电子行业的制造有很多种标准,如果客户没有合同限制,代工厂很自然地就会依照最简单的标准来生产。“比如说,一个USB接口,如果我没有跟代工厂要求这个接口应该能够插拔多少次,那代工厂就会用最低的标准来做。”上述开发者抱怨。 “对于代工厂来说,他们主要赚取微薄的制造业利润,而且他们也投入了很多模具等成本来生产,很难要求他们能够跟互联网一样创新。”3db硬件创始人朱继志表示,对于那些有风投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创新失败了也有钱烧,但是对于代工厂来说,要让他们随便就修改设备基本没可能,除非有苹果这么大的订单。 尤其像富士康这种大型代工厂,他们所有的体系是服务于苹果、三星和以前的诺基亚建立起来的,做小量级的东西不一定有小工厂好,体系可能反应更加慢。朱继志说,这个现象本质上其实是人力管理的问题。 除此之外,创业者与供应商对接也会有许多问题。记者了解到, 有时候一些大的供应商底层的人员会有寻租的可能,关键的元器件经常会出现因为某些因素缺货,让开发者受到很大的牵制。 而如果元器件买到了假货或者有质量问题,小型创业者只能自认倒霉,供应商也会有人员成本和沟通成本,很难直接帮助一些小型的创业者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 有开发者表示,很多国内手机厂商会用到某品牌厂商生产的外壳,但是 因为对供应链有经验所以他们规避了这个品牌。“因为这个品牌商高层经常动荡,他们会出现供应上的问题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供应链行业本身有多么复杂。”   “实验室产品” 但在上游供应链的从业者眼中,他们只负责生产制造,并没有责任和成本去承担创业者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 上述东莞代工厂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公司的订单,要求生产一些“实验室产品”。 “曾经有一个政府机构找到我们想做一种产品,功能是监控一些犯罪嫌疑人,体积像纽扣电池那样的大小,而且还要不易发现并且易于回收。”该负责人说,虽然说价格方面很好谈,但是以目前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出到这种产品,所以拒绝了。 东莞另外一家代工厂商Viano目前接到了某运营商旗下子公司生产智能手表的单子。但是由于第一个版本的产品他们工厂出来的良品率过低,制造成本非常高。 副总经理高松益说,生产过程中,布局完一条标准生产线之后,再复制第二第三条生产线,一般都会遇到问题。“现在这个产品的第二版,在一开始设计时,工厂与客户就开始进行技术交流,这个产品进入了量产阶段。” 科通芯城发展部总监祝丹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此前他曾经接触到很多创业者都会遇到供应链问题。比如一个创业者生产智能音响,跟供应链对接的时候出现各种状况。 “音响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产品,毕竟原有的行业已经相对成熟,开发者认为自己只做软件很容易,而音响的厂商接到这个单子也很开心。”祝丹葵说,由于这个音响厂商没有做过这种硬件,因此一开始收了10万左右的开发费。 实际上,互联网创业者在互联网产品开发那一套的思路并不适合做硬件:互联网产品一般是先有一个想法,随着行业的变化思路不断演变,在互联网产品上只需要将版本进行迭代升级,而且有时候追求很快的速度,因为如果这个产品不够新颖,消费者很难进行买单。但是在硬件上,这种思维并不适用。 “开发者从市场上或者准客户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认为有些功能不加入就完全卖不动,而语音控制等功能不只是修改软件就能够成功。”祝丹葵说,该创业团队找音响厂商进行交流,但厂商修改产品模具和招用新的工程师需要开发费,三番五次这样的交流,厂商就索性不做了。 其实在供应链的问题解决上,人的因素更加突出。“后来这个团队找了一个懂硬件的人,最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祝丹葵说。 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大公司,都会遇到供应链上的问题,关键是创业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并非一道公式就能够解决。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缺乏硬件行业背景是其最大的短板,比如手机的良品率正常行业标准是千分之三,但是有些不懂供应链标准的企业甚至会与工厂签订允许1%不良率的单子,这个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问题。 蓝晓郸告诉记者,此前土曼的跳票有部分原因是供应链上的管理方面不足,她认为,所有公司都应该有自己专业的供应链评测管控,后来土曼吸取教训,让懂供应链的专业人士来管理代工厂所有产品的标准。 “创业者最好不要寄希望于产业链有任何创新,要用标准、便宜和产业链已经成熟的供应链和有足够生产能力的工厂,这是最保险的。” 朱继志对记者说,但是一些创业团队,需要懂硬件的专业人士过目才知道所需的元器件是否已经量产、是否能够通过简单的渠道购买到。如果缺乏这类型的人才,很难拿到这些信息。 英特尔中国区在线业务部总经理王稚聪认为,创新要关注供应链伙伴的边界能力,不能做得太过了,因为你本身规模小,又不是说是一个投几十亿能够开发一个产品的公司。“如果不是这样的公司,你可能不得不在供应链现有的情况下选择合作伙伴,保证你这种创新能力体现的东西。”   技术萌芽期 缺乏供应链的把控和硬件的理解,这个问题普遍发生在互联网企业身上;而深圳的创业者,很多都是从一些Design House或者代工厂出来的人,有技术或者生产能力,虽然他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少遇到问题,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记者在华强北看到的智能手表,很多产品设计和20年前日本设计的电子表没有多大区别。 高松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目前很多智能手表手环只是一个装饰,没办法变成生活上的必需品。他们接收某运营商旗下子公司的订单,是因为这家公司首先在产品定位是老人和小孩的防丢失等功能,并且在运营商的门店有渠道进行销售,可以预判到投入后的前景。 事实上,目前的硬件水平甚至还无法完全达到许多智能硬件产品号称的“智能”,因此更谈不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决定智能硬件的功能方向有两个主要因素:芯片和操作系统。目前在芯片的选择,上许多智能硬件厂商选择了北京君正,还有联发科的MTK2502,而英特尔和高通在这个领域的芯片正处于准备上市的阶段。如果说对功耗没有很大要求的智能家居等产品,选择的余地尚可,但是可穿戴设备要求很低的功耗和很小的体积,这方面芯片还是非常少。 而操作系统层面,虽然谷歌推出了Google Wear系统,但是目前国内还没开放。一般的厂商都是采用安卓操作系统自己做优化,比如不需要摄像头就在操作系统上砍掉这部分模块。 此外,英特尔智能互联创新研究中心总监宋继强认为,芯片厂商一开始不能覆盖到很多领域的功能,中间需要加入一层模块的设计供应商。但是大的Design House不会做太多类型的模块,需要有一些中小型企业设计出不同门类的模块,适应某一种应用领域的功能。但是这些中小公司还很少,需要多一些才能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 不过, 即便是有些企业把用户的需求想明白了,但我们为何始终没有看到爆发点?王稚聪认为,从硬件技术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问题是传感器太单一。 王稚聪表示,比如在医疗领域的传感器,在人体没有任何创伤的情况下,体表测量的信号非常微弱,需要传感器有特别精密的插分电路,在电路这层的噪音滤除掉,然后再转成数字信号进行后期处理,这种传感器的成本比较高昂。“以前这个类型的传感器主要提供给医院做仪器,这种量级起不来,比不上普通消费类电子。”王稚聪对记者说。 而据记者亲身体验,许多智能计步器、智能血压仪,也同样存在测量精度不够精准的问题。 朱继志表示,用户体验涉及人的感知,而数据是否精准之后,才有会一个靠谱的增值服务,“这就好比运营商需要将语音通话做好了,才能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王稚聪说,除了传感器,智能硬件需要突破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系统的工业设计,功能设计等方面。“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带有很强的感情se彩,我觉得传统做硬件设计的工程师一定要和一个产品功能与外观一体化设计方面很强的公司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呈现出一种真正有魅力的产品。” 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电池、屏幕等其他上游硬件技术的突破仍处于试验阶段,暂时还未充分符合智能硬件的续航能力以及多种多样的外观形态设计。  
  • 热度 23
    2012-11-13 18:04
    1287 次阅读|
    4 个评论
          代工厂,我是这么看的,代工厂主要为大品牌,不是自己品牌代工代料,还有帮不是自己品牌研发产品同时代工代料的加工厂。英文简称OEM和ODM工厂。我简单说一下OEM意思是:代工代料,代工不代料,为不是自己工厂品牌加工;ODM意思是:有自己研发团队,为不是自己工厂品牌研发产品,代工代料,代工不代料。   世界一流的富士康   在我记忆中,第一次听到OEM和ODM介绍时,是二零零二年,我去深圳富士康拜访电子料采购,我的上司叫我去找他的同学,他的同学在富士康为日本索尼加工部门任资材部的副理,我的上司和他的同学都是台湾的,我去之前,我的台湾上司跟我说:要认真跟他的同学,学一学,要详细把笔记写好,好好总结,晚上他的同学没空跟你吃饭,我的上司跟他同学说好了。我上司的同学给我按排了会客室,泡了两怀茶,我的上司同学跟我说:他目前在的富士康部门,主要为日本索尼加工,有电子器件,富士康采购回来加工,有主要电子器件,日本索尼在日本采购回来,把电子器件运到富士康加工工厂加工,产品研发在日本索尼,富士康工厂主要负责加工,加工产品运到日本索尼去,电子器件最原始承认全部在日本索尼,工厂这对日本索尼承认电子器件进行生产前的确认。我的上司同学说:富士康主要是OEM加工,ODM很少,主要为日本索尼,美国的苹果公司,等等客户加工,富士康有生产结构件电子器件,模具,等等为客户配套。台湾富士康是成功的,世界一流大品牌产品很多都在富士康代工,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日本索尼产品等等。   转型中的台达   我跟了台湾富士康几年,公司把我调去跟台湾台达,台湾台达在东莞石碣镇有好几个工厂,有工厂主要是OEM和ODM,有工厂这**达自主品牌产品,台达自主台达电源,台达电脑风扇,台达通信产品,等等。我有时跟关糸好的台达台湾过来领导的,我们一起谈一谈台湾台达发展过程,台湾台达跟台湾富士康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台湾台达台湾过来领导跟我说:他是一九九七年进台湾台达的,开始在台达的OEM工厂做,主要工作就是外国开发好的产品,加工厂把电子材料准备好,贴片加工,加工完就测试,产品核心产品外国客人提供好了,产品软件早准备好了,一些很简单电子器件,如电容,电感,磁珠等等工厂代购,工厂赚加工费,还有工厂通过代工把外国产品加工技术变的更强,通过加工学习外国最先进的产品,在OEM加工厂做了二年多时间,他调到台湾台达的ODM加工厂,客人提出产品的方案,他的工作主要按照客人要求开发出产品,产品不是自己品牌产品,产品开发出来贴客人品牌去销售,他根椐OEM加工时学的技术和客户提供的市场供需信息,开发出客户贴客户品牌的产品,他工作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公司把他调到自主研发产品事业部,工作职责是根椐市场调研人员调研结果,开发出台达自主产品,台达电源,台达通讯产品,台达电子配件等等,台达自主产品行业中龙头,质量是世界一流。   代工创业路   我认识一个工厂老板,工厂老板是台湾人,打工时,工作竞争很大,压力很大,有时被新老同事欺,同事间沟通很有问题,如新员工,有学历,有能力,有背景,做起事来很不给他面子,他的工作很不顺心,在台湾台达工作二十年了,自己存了点钱,想创业,那时在台达时,他请我找很多台湾人在大陆创业事,特别是在台湾富士康混不下去,没办法去创业的事,叫我写成故事发给他,我跟我这位台湾老板约了一时间,大家吃过饭,喝一点低度白酒,酒是鬼酒,谈一谈他的开工厂过程.   他在打工公司升不上去了,在公司里发挥作用越来越小了,公司不叫你走,做下去没意思了,他想去创业,做点自己事情,边打工边找创业的机会,公司不重用他了,时间多,利用打工时一些人脉,市场调查,发现美国HP惠普公司很多产品都是外发加工,他跟美国HP惠普公司老总关糸很深,最好的朋友,他自己想创业想法跟美国HP惠普公司老总一说,惠普老总说你帮我们惠普公司代工,工厂按照美国惠普要求建设,他把多年积蓄拿出来,按照美国惠普代工产品求,建设了一个小工厂,一开始工厂一百多人,一些简单设备,开始为惠普代工了,开始这代工,不代料,惠普提供全部材料,他负责加工,加工好后,把加工的产品送到惠普工厂,他在台达集团做二十年左右,台湾台达生产技术世界一流,他严把产品质量,做出美国惠普要求产品,定单越来越多,他的工厂人数由一百多人变成两百多人,工厂设备增加了很多,由代工变成了代工代料,主要芯片和外壳等由美国惠普公司提供,电阻电容电感等等通用电子器件由他的工厂代购。他说到这里,脸上显的很高兴,他说几次,出来是对的,继续打工,两种可能,一种艰难活下去,一种开除了,开除时不一定有这样好机会,他说他很有信心把工厂做大,台湾富士康,台湾台达等是他的榜样。   工厂代工代料做了三年多,工厂赚一些钱,工厂的资本更厚,工厂代工代料,工厂生产技术越来越强,工厂从供应到产品最快交付越来越快,手里有一定资本,他想做高利润产品,就是ODM产品,帮美国惠普集团开发出产品和加工产品,开发出很多产品,美国惠普集团因为产品太差不要,他赔了不少钱,说到这里他显的很难过,现在还是代工代料,ODM产品,这一步没走出去,他多次分析原因,目前没找到不成功原因,这是他的一块心病。我问他,代工代料产品外,自己生产自己品牌产品,有没有去做过呢? 他喝了一口酒,跟我说他有做过,他自己有注册自己的商标,有生产自己品牌产品,如自己品牌电源,自己品牌电源市场打不开,没人要,销费者买的少,自己品牌产品卖不出去,他分析电源消费者两种买最多,一种世界一流品牌电源;另一种无牌电源,特便宜,他自己品牌电源价格比无牌要高,比世界一流品牌要低,没办法是消费者买的太少。自己品牌产品也赔钱,目前代工代料产品赚钱。   我的总结代工代料产品这能赚小钱,工厂不倒,发展起来太难,如何让工厂在代工代料基础上发展的更大,很多代工工厂都走出代工代料的圈子,能走出去的,跟台湾富士康,台湾台达一样了不起,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做的更大。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