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库卡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9
    2016-6-15 14:23
    1863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近日来,美的公司意图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京仪集团与ABB决定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的消息无不在业界引起震动。目前,全球多家制造业企业都在寻求与各大工业机器人集团进行合作。那么,全球工业机器人工业生产现状是怎样?是否能有效解决目前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增长问题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排名全球10大工业机器人公司吧。 工业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在工业生产中。因为其具备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它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各样的制造行业,其中包括汽车,电子,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等其他众多制造工业。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IFR)表明,在2014年全球已经约售出22.5万台工业机器人,比去年同比增长27%。相对于全球许多国家正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增长问题,目前已经蓬勃发展的机器人制造业注定会进一步成长为制造行业的中流砥柱。 以下是综合企业技术水平,品牌知名度,配置水平以及财务状况所列出的全球排名前十的工业机器人公司: 10第十位:Adept爱德普机器人公司 爱德普技术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一家领先的提供智能引导机器人系统和服务的供应商。公司成立于1983,是美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公司研发的爱德普机器人被使用于高效,精密的制造业,包装业,和工厂自动化行业。 据公司网站称,爱德普已经在全世界范围了安装过超过2.5万名非公司专属的机器人和3万多个公司专属的机器人。该公司的收入在2015年度达到约5420万美元。 9第九位:Comau柯马机器人公司 柯马,位于意大利都灵的跨国集团公司,拥有超过30年的行业经验,除了生产机器人之外,还提供了其他与机器人有关的技术服务。 柯马机器人多用于点焊,弧焊,冲压车间自动化、铸造、搬运、码垛、密封、粘合、塑料以及远程激光焊接行业。 根据该公司2013年度的报告表明,已有超过3.2万台COMAU机器人安装在世界各地。 8.第八位:NachiFujikoshi那智机器人 那智是日本一家以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机械加工工具,系统和机器部件而闻名的公司。该公司于1969年开始制造机器人,并在全球已经安装了超过10万个机器人。 那智机器人被用于点焊、弧焊及其他工业制造处理流程中。据该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的机器人销售额在2014财年超过了1.53亿美元。 7.第七位:Staubli史陶比尔机器人 史陶史陶比尔集团是一家瑞士机电公司,专注于生产纺织机械、连接器和机器人产品。它的机器人事业部成立于1982年。致力于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生产机械手臂,四轴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和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史陶比尔机器人用于塑料、电子、光电、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据其网站称,该公司全年营业额超过十亿瑞士法郎(约合10.3亿美元)。 6.第六位:Epson爱普生机器人公司 爱普生机器人公司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电脑打印机和图像相关的设备制造商之一日本爱普生科技公司,作为旗下专门的机器人设计和制造部门。 该公司已在世界各地安装超过4.5万个机器人。最初创造机器人用于本公司手表制造工厂,而如今该公司已经研发出了高精度,高速,紧凑型的工业制造机器人。 根据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表明,仅仅是该公司的部分机器人生产业务--传感业务分部的净销售额,在2014财年期间就达到了162亿日元(约1.4亿美元)。 5.第五位:Kawasaki川崎重工业公司 川崎重工业公司是日本一家国际大公司,生产领域涉及摩托车、轮船、拖拉机、发动机、航空航天设备、工业机器人等许多其他制造行业。 据其公司网站称,川崎拥有超过45年的研发机器人历史,并在全球范围内安装超过12万台机器人。川崎机器人多用于组装、处理、焊接、喷漆、密封等许多工业过程中。 据该公司的财务报告称,川崎精密机械工厂(公司下属负责机器人业务工厂),仅在2015财年(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一年),机器人综合业务净销售额就达到了1357亿日元(约合11.3亿美元)。 4.第四位:Fanuc发那科机器人公司 发那科公司,总部位于日本山梨县,主要提供自动化产品和服务,如机器人和计算机数控系统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 发那科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消费品等行业。据该公司网站称,已有25万发那科机器人安装在世界各地。 根据公司的财政报告表明,在2014财年,发那科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1820亿日元(约15亿美元)。 3.第三位:Kuka库卡机器人公司 库卡公司,总部设在德国奥格斯堡,是全球生产工业机器人和其他工厂自动化设备的领先制造商。该公司于1973年研发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库卡机器人主用于汽车工业,塑料,金属,电子以及其他制造行业。 库卡的机器人公司在全球拥有25家子公司。据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在2014财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为8.3亿欧元(约合9.4亿美元)。 2.第二位:Yaskawa安川机器人公司 安川电机公司,成立于1915,总部位于日本福冈地区的北九州,是日本一家生产伺服系统,动作控制器,伺服电机,交流电机驱动,开关和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商。自从1988年该公司开发出第一个名叫“莫托曼”全电动工业机器人以来,莫托曼机器人已被广泛用于全球。该机器人主要被用于弧焊、点焊、处理、装配、喷漆等工业过程中。 安川公司每年生产大约2万台机器人,并已经在全球安装了超过30万的工业机器人。据该公司网站称,截至3月2015日止,该公司在本财年的销售额大约为1360亿日元(约合11.3亿美元)。 1.第一位:ABB艾波比机器人公司 ABB集团,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是一家专注于发展电力,自动化制造业以及机器人技术的跨国公司。以其超过四十年的生产经验,ABB机器人公司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行业当之无愧的NO.1。 据其公司网站称,ABB机器人公司有约4600名员工分布在世界各地53个国家,并已在世界范围内安装了超过25万台机器人。 公司在瑞典,捷克共和国,挪威,墨西哥,日本,美国,中国都开设有设施研究、开发和制造分部。 根据ABB集团年报显示,仅仅在一个关键的ABB机器人生产部门--离散自动化与动作控制生产部,2014财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01亿美元。
  • 热度 28
    2016-6-2 13:58
    1267 次阅读|
    0 个评论
    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共经历三大阶段。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第一件专利是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在1958年申请,名为可编程的操作装置。约瑟夫英格伯格对此专利很感兴趣,联合德沃尔在1959年共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称为Robot(中文译名机器人),即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一遍,机器人再按照事先教给它们的程序进行重复工作,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生产领域,特称为工业机器人。 1970年—1984年是第二阶段。这时期的工业机器人是具有一定的感觉功能和自适应能力的离线编程机器人,其特征是可以根据作业对象的状况改变作业内容,即所谓的“知觉判断机器人”。其间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ABB、安川、FANUC公司分别在1974年、1976年、1978年和1979年开始了全球专利布局。 从1985年至今是智能机器人阶段。智能机器人带有多种传感器,能够将多种传感器得到的信息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治功能。2000年以后,美国、日本等国开始了智能军用机器人研究,并在2002年由美国波士顿公司和日本公司共同申请了第一件“机械狗”(BostonDynamicsBigDog)智能军用机器人专利,2004年在美国DRAPA/SPAWAR支持下申请了智能军用机器人专利。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1972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85年的萌芽期;1985年—2000年的技术研发期;2000年至今的产业化期。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部分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等技术,某些关键技术甚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华专利申请数据显示,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已经在我国申请了大量专利,中国申请人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我国拥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反而不太关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 在民用领域,国际上占据了工业机器人绝大部分市场的“四大家族”:安川、FANUC、KUKA、ABB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了全球专利布局,并且逐年上升。同时,“中国增长”让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巨头都把目光投向这块土地,不约而同的是,总部在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都将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目前,这四家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总共达到八成以上,前三家在全球的机器人销量都突破了20万台。 在军用领域,由美国政府支持的军用机器人开发商占据了全球军用机器人市场的85%,欧洲占据15%,而中国仅为0.1%。军用机器人领军企业GeneralDynamics市场占有率为27%,诺格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紧随其后。
  • 热度 26
    2016-2-18 13:50
    2043 次阅读|
    0 个评论
    孔兵先生现担任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负责KUKA机器人在华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业务。孔兵先生拥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背景,在机器人行业拥有超过20年丰富的企业管理和业务拓展经验。 孔兵曾在汽车制造厂负责过不同的技术岗位,积累了丰厚的行业知识基础。随后加入ABB机器人业务单元,由一名普通的现场工程师成长为ABB机器人售后服务部经理,并重新组建了服务部体系,在短短时间内使得人员和业务量增长翻倍。 随后,孔兵先生被公司派往海外新兴市场进行业务扩展。当地的机器人市场届时还只是在萌芽时期,孔兵以自己丰富的机器人行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作为先锋的拓荒者,在当地组建了一个涵盖方案设计、销售、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维修等部门的优秀机器人团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当地媒体的极大关注。由于其出色的业绩,后被任命为ABB离散自动化与运动控制和低压电气两个事业部总经理兼分公司总经理。海外任职结束后,孔兵先生回国,先后担任ABB励磁系统部总经理及ABB机器人业务单元机器人系统部总经理。 2013年,孔兵先生正式加入KUKA,成为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次年2014年3月11日,KUKA座落在上海松江的亚洲新工厂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典礼,这也是KUKA在全球第一家生产机器人的海外工厂,成为KUKA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工厂的落成,不仅加快了交货速度、更快速的响应客户需求,并且有利于公司今后研发新的机器人品种及型号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孔兵加入KUKA以后,工厂产能节节攀升,团队建设也更加完善,公司业务有了大幅提升。在继续保持KUKA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之外,孔兵还大力开拓一般工业客户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白家电、电子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等,销售量和市场份额都有显著提升。 作为在机器人行业从业17年以上的元老级人物,孔兵给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对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更加独到的理解。孔兵先生对KUKA的定位和企业的愿景就是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在生产中的智能化好帮手。使机器人能够以高质量的工作为人提供支持,使中小企业也都能够经济实惠地使用机器人。人与机器人携手合作,通过能力互补成为理想的工作伙伴。 私底下的孔兵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喜爱美食、阅读和运动。慢跑是他坚持了20年的运动,即使在非常忙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这也印证了他的座右铭:永不放弃(Never Give Up)。相信孔兵先生会和KUKA机器人并肩同行,一起迈向自动化的未来!
  • 热度 27
    2015-2-5 14:21
    2298 次阅读|
    1 个评论
      3D打印刚制造完噱头,6D打印又登场,究其两则之有何不同?还要从二则的结构说起。   在去年7月份举办的“数字未来”暑期设计工作营上,由同济大学学生创建的六轴机器人与3D打印机结合的打印装置成为一大亮点,旨在清除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屏障,以便建筑师能快速、准确地实现他们的设计。研究团队称其为6D打印,其中6D则指的是kuka机器人的六个轴。   我们说,传统的3D打印方式是依照水平切片打印,然后叠合形成整体模型,此过程只能反映出模型的成型状态,而不能反映结构的自然生长与结构逻辑。该项目则是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模仿蜘蛛吐丝织网原理,即由一点开始,沿着结构路径生长出复杂空间的自然建构逻辑。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对传统的打印设备进行了优化,利用KUKA机器臂作为打印头,可在空间中沿不同路径打印曲线。其中,打印工具头采用了灵活可变的机械设计,共4个打印喷头,其中3个喷头可以有规律地一张一合,从而改变打印过程中线材定型时的截面形状,形成与蛛丝类似的具有结构强度的线材。   那么,6D打印装置如何工作呢?其主要由kuka机器人以及3D打印喷头构成,在六轴机器人按模型中的路径移动的同时,3D打印喷头进行打印,最终形成空间曲面。位于机器手臂末端的工具头,包含4个打印喷头,其中3个为活动喷头,由附加的电路以及机械装置控制,可在两个状态间隙摆动,沿着打印路径,固定的喷头可以完全拟合模型曲线,3个活动喷头则可以一张一合,形成特殊的截面形状打印摆动曲线,增强模型的结构强度。   打印前,要将机器人、工作头以及锚固平面处于精确的校准位置,而最外层的铝型材框架正好保证了这一点, 令整套装置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整套3D打印系统由独立的电路控制,包含供应装置、挤压运送装置、加热装置、速度/温度控制装置以及操作面板。此外,由于打印头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使打印线材即时凝固,装置还设计了冷却系统,用空气压缩机将气流持续大量的吹向打印喷头前端,使受热融化的ABS线材冷却定型。   KUKA六轴机器人承载3D打印喷头,可根据模型结构按照合理的路径进行3D打印,KUKA的运动则由线下编程完成,从而令空间6D打印与通用建模软件完美对接。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6D打印装置的打印喷头。介于特殊路径的3D打印对耗材结构性要求颇高,机器臂前端的3D打印喷头经过了特殊处理,即3个活动喷头和1个固定喷头,可打印类似蛛丝的微观结构,打印成型的材料也可即时定型。
  • 热度 33
    2015-1-19 11:09
    1190 次阅读|
    2 个评论
    2014年对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它继承了2013年度的机器人火热大势,同时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在2013年中国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据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观点估算,2014年机器人的销售量将会达到7万台。他指出,随着中国机器人应用潜力不断被挖掘出来,这个市场将会是惊人的巨大,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也因此成为了中外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政府也就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出台了若干政策,促进中国机器人早日崛起。 观点表示,在保持乐观的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的机器人在当前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和瓶颈,核心零部件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多数的机器人厂家,品牌影响力的缺失也使得国产机器人在推广的过程中步步维艰。 习.近.平大谈机器人对中国机器人给予厚望 “‘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如是说。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中,习.近.平对机器人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和肯定,他指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而作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习.近.平认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在此次的讲话中,习.近.平大谈机器人,对人工智能寄予厚望,释放了积极良好的信号,将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附: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 前几天,我看了一份材料,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看到这里,我就在想,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观点: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大谈机器人,足见政府部门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程度,实际上中国政府也是这么做的,2014年各地相继出台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机器人产业园如以后春笋般崛起,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工信部重点培养3~5家机器人公司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4日报道,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业正在不断发展。在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工厂里,(画面中是机器人工厂里面各类机器人产品),这些产品多是发往浙江、广东等制造业密集的地区。据新松机器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50公斤以下机械手已经卖断货。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尽管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从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品牌的认知度,在机器人的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品牌的竞争压力。 工信部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我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工信部将要求,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 观点: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潜力很大,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基本上是被国外的机器人巨头所把持的。2013年在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量达到3.7万台,仅仅四大家族就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的总的销售量加到一块还不到一万台。中国的机器人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硬伤。 中国的机器企业的快速崛起,与机器人企业本身的自强不息分不开,政府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出台中。 发改委欲打造三个机器人检测中心控制机器人产业野蛮增长 就在几天前,发改委曾专门组织召开了一个内部会,会议的核心内容是要在国内打造3个机器人检测评价中心。 “在原来制造机器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检验什么,或者要达到什么技术指标,有些东西没有搞清楚。因为这些东西没有搞清楚,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手段也没有,或者说用传统的检验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观点表示,目前,各方抢食机器人蛋糕的劲头的确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机器人行业每年的增速36%,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未来3至5年,还会更快一些。一些地方政府对客户端或者销售端还会进行补贴,更刺激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而现在,机器人检测与评价平台出来后,机器人的材料、关键零部件到整机、装备到系统集成,都需要进行测试,测试发现问题再追溯到是材料问题还是加工工艺问题,从而对机器人进行改进。 “这个平台就是以工程化的测试,解决机器人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观点认为,检测平台的成立,可以说对机器人产业有着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可以保障机器人质量的公共平台,比如产品的寿命、性能等能不能达到国际水平甚至超出国际水平的基本保证”。 东莞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凌琳:中国目前机器人市场的确很火热,很多企业不管以前的主业和机器人有无关系,都想进军机器人行业分一杯羹,这也造成了机器人企业数量上的剧增。据统计仅仅2014年前九个月,新增加的机器人企业就达到了375家之多。“大跃进”的后果也许并不是产业的全面进步,“一窝热”的背后很可能是“一窝死”,在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各项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规范下混乱的机器人市场,避免其步光伏后尘。 科学家欲建立先进的“机器人大脑”系统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机器人大脑”,这是一种大型计算机系统,它将成为人类的最佳助手,便于人类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器设备,以及处理家务杂活。 只要通上电源,机器人大脑将成为一个“中心知识服务器”,任何机器人可以访问这些公开的网络资源。当前它可以下载和处理10亿张照片,12万段YouTube视频信息,1亿份指南文档和应用手册。 研究负责人指出,机器人大脑是一个大型运算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计算机模拟和真实机器人实验,学习和掌握相关信息资源。 相关应用涉及机器人研究、家用机器人和自驾租车等,机器人大脑提供的信息将以适用机器人的格式翻译和存储起来,当机器人需要使用时,将启用这些信息。机器人大脑可作为家庭、办公室和工厂的得力助手,它们需要理解人类的世界如何工作运行,以及人类的行为表现。 机器人研究员通过机器人大脑,现已教会机器人一些操作:如何找到你的钥匙、倒一杯饮料、放好餐具,以及不要打断两个人之间的谈话。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阿苏托什-萨克塞纳(AshutoshSaxena)说:“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可以访问我们希望获得的任何信息,如果机器人遇到未知情况,它可以像云端‘机器人大脑’查询相关信息。” 萨克塞纳和研究同事指出,机器人大脑可以挑选与目标相关的照片,再将图像和视频与文字建立连接,从而有助于分析识别目标,以及如何操作使用它,同时,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行为。 普洛汇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宗保:机器人大脑系统的建立将会使机器人具备人工智能的能力,使机器人变的更聪明。虽然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很多方面都还很不成熟,但相信在克服了一些技术瓶颈之后,它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国内首条“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线投产 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制造机器人年产能将达5000台。7月25日,坐落在浑南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园处于建设**,这里将崛起占地6万平方米的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其核心车间之一——用新松公司自己生产的机器人建立的数字化智能车间,已完成了前期的建设,正在进行最后的生产线调试。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指出,这条国内首个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生产线将于8月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达到5000台。 占地近万平方米的数字化车间,由自动化立体仓库区、机器人组装区、机器人检测区、自动喷涂区、自动哄干区及机器人功能应用区构成,将实现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生产过程中完美融合,解决生产、物流、质量、生产线及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全生产周期的转化。7月25日,在新松机器人公关部长哈恩晶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条国内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生产线。 哈恩晶介绍,这条生产线集成了新松公司核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抓取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产品,实现物料自动搬运、柔性物料传输、零部件自动清洗、自动化装配、自动喷漆、智能仓储、智能综合监控及数字化虚拟制造系统等功能,可完成产品从零部件入库、到产品最终装配、检验、喷漆,最终实现成本入库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这条生产线之所以称为数字化制造,是因为整个过程实现了数字控制,是对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的一种颠覆。在管理层面由信息系统实现对生产状态的实时掌控,在执行层面由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堆垛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完成全数字化智能系统生产流程。 哈恩晶介绍,新松机器人数字化智能车间的整体制造模式是在国内首创的,在国际上同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也是领先的。与人工制造相比,数字化智能车间不仅极大地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会提升5至10倍,是业内率先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系统完成机器人制造过程的典范。 观点: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点已经和得到了实践的证明。用机器人造机器人虽然在国外已经有先例,但对中国来说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新松机器人的这一创举是中国国内首例用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尝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也为中国的其他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我国首台磁悬浮冲压机器人研制成功 2014年6月中旬,莱恩精机(深圳)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磁悬浮冲压机器人并已投入使用,这是莱恩精机在冲压领域的又一新的创举。由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畅志军博士率领的莱恩精机研发团队,在成功研发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冲压机器人技术基础上,又一次实现了把磁悬浮技术(直线伺服电机技术)应用到高精密中高速冲压领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莱恩精机自主研发的磁悬浮冲压机器人,经过项目立项、结构设计、方案实施、样机终试、客户试用等五个阶段,历时120天,终于克服了种种技术难关,成功下线。磁悬浮技术(直线伺服电机技术)具有起动推力大、传动刚度高、动态响应快、定位精度高、行程长度不受限制等优点,应用到冲压领域中,实现了超高加减速,并确保了机械手的高随动性。 莱恩精机的磁悬浮冲压机器人控制系统使用的是国际知名的控制系统,它的优势在于其内嵌式网络功能,可将单机设备方便的连接到生产过程网络,通过独特的液力传动控制技术,使得用户仅需设定一些基本的运动参数,系统便能自动计算出最佳的运动控制曲线,运动快速平稳,定位精度高,大大缩短了加工循环时间。 首次下线的莱恩精机磁悬浮冲压机器人的研发成功,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很快就收到了以生产欧洲汽车宝马、奔驰零配件厂的冲压厂家青睐并下了订单。磁悬浮冲压机器人成功在该公司车间以30次/min快速高效稳定运行,其稳定的结构、高效的传送、精准的定位等优势,保证了客户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该公司对莱恩精机赞赏有加,欧洲客户也对莱恩精机竖起了大拇指。 目前,中国冲压加工业存在产品精度低、质量不安定、需要作业空间大、半成品库存量大、手工体力劳动、工作危险等问题。冲压机器人的发展是解决冲压领域“用工难”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和着力点,世界工厂的中国冲压行业企业众多,市场广阔,冲压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 观点:冲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被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控,国内同行业发展缓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此次莱恩精机开发出来国内首台磁悬浮冲压机器人打破了国外机器人公司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库卡 被德国Voith集团收购 1/4股份 德国Voith集团近日收购了库卡集团25.1%的股权。所收购的股份主要来自原大股东Grenzebach。交易尚需反垄断机构的审核。交易细节未予披露。 总部位于德国奥格斯堡的库卡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系统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客户主要来自于汽车行业。借助三十多年来服务汽车行业的丰富经验,库卡集团也为包括医疗、航空在内的其它行业开发创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库卡集团过去几年来业务增长迅速,盈利性不断提高,2013年营业额达到18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约为1.2亿欧元。 入股库卡集团是Voith战略性投资的一部分。计算机化和自动化将在未来几年为工业化生产流程带来深刻的变革。而机器人是未来数字化工业、以及“工业4.0”大趋势的关键组成部分。 Grenzebach集团是一家全球范围内的稳健的家族企业,提供自动化工业服务,在全世界各地拥有生产基地,一切活动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在世界三种货币流通区:德国、中国、美国都设有生产基地。拥有1600名员工。专注在机器人行李装卸、建材机械技术、飞行模拟、食品加工、玻璃技术、太阳能技术等领域,最新技术开发为AGV小车的解决方案。 Voith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总裁HubertLienhard解释到:“kuka专注于机械、电子器件、传感器系统与软件的制造与生产,拥有一批高度专业化的自动化专家人才,KUKA能够在工业4.0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我们而言,这使得它成为一项理想的前瞻性投资。Voith将支持KUKA的现有战略,且对KUKA团队十分有信心。他们在过去几年创造了KUKA非凡的成功发展。作为持有KUKA集团25.1%股份的一家家族企业,我们目标是成为可靠的、专注于长远发展的重要股东。我们将秉承团队精神全力支持KUKA及KUKA的工作团队。Voith集团为能源、石油与天然气、造纸、原材料及运输与公共交通等领域树立了行业标准,创建于1867年,现有43,000多名员工,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57亿欧元,是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之一。 库卡作为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在机器人行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此次近四分之一的股份被收购,在业内引发了很大的震动。此次的股份收购方Voith集团业务主要集中于天然气、造纸、和公共交通等方面,此次收购有可能会拓展库卡机器人的未来研发方向,扩大它的业务范围。 超级电脑首次通过图灵测试:被当作13岁男孩 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表明,有一台超级电脑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儿,从而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 此次在英国皇家学会参加测试的共有五台机器,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文本对话让测试者将其误认为是人类。这项测试起源于1950年,由电脑科学先驱阿兰图灵(AlanTuring)设计。图灵表示,倘若机器与人类无法区分,就表明机器也在“思考”。 根据图灵测试的要求,在一系列时长为5分钟的键盘沟通中,机器需要“蒙蔽”30%的人类测试者才能通过这项测试。 有一款名为尤金古斯特曼(EugeneGoostman)的电脑程式模拟了13岁的男孩儿,并成功骗过了33%的人类测试者。雷丁大学教授凯文沃维克(KevinWarwick)说:“在人工智慧领域,没有一项测试的标志性和争议性能超过图灵测试。” 他还说:“这将成为历史上最令人振奋的一刻。” 关于这个程式,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注意: 1、与很多媒体的报道不同,尤金古斯特曼(EugeneGoostman)并不是超级电脑,也不是电脑,而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是一个电脑程式。 2、尤金的开发者很狡猾,他们把它伪装成了不以英语为母语的13岁乌克兰男孩儿。正如尤金的创造者弗拉基米尔维塞罗夫(VladimirVeselov)所说:“我们的主要想法是,尤金可以号称自己无所不知,但受到年龄的限制,所以他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虽然这从技术上完全讲得通,但从感性角度来看,却一点都不令人佩服。 3、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聊天机器人并不懂得感性的思考,它只是一个用文字模拟人类对话的模拟器。 换句话说,这远不是什么里程碑式的壮举。但这的确十分重要,因为它表明我们进入了一个难以区分聊天机器人和真人的时代。 观点:能够与机器人进行沟通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和研究目标,虽然现在的图灵测试只是简单的人机对话,谈不上复杂,但他的意义在于让未来的人机自由对话成为了可能,开创了一个人机自由对话的时代。 中美机器人“云”中牵手异地合作 世界各地具有不同能力的机器人如何开展合作,怎样拓展单个机器人的能力范围,完成单个机器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云机器人”应运而生。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机器人实验室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联合进行的云机器人首次实验取得成功。 “研究发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同类型机器人由于硬件和基础软件的不同,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也各不相同。”联合项目中方负责人、中科大人工智能中心和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介绍,科学家们设想,如果让不同的机器人与云计算平台相结合,从云平台和其他机器人那里获取有关知识和技能,那么就可以实现机器人之间、人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从而极大地拓展每一台机器人的能力范围,并降低开发成本。因此,云机器人被视为突破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技术瓶颈的一种新的重要手段。 在日前进行的首次云机器人联合实验中,位于合肥的中科大“可佳”(KeJia)机器人与位于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可宝”(CoBot)机器人,借助云平台实现了远程合作与资源共享测试。实验中,云端向双方机器人提供多种知识源和数据源,“可佳”向“可宝”输送语义理解和自动规划服务,“可宝”向“可佳”输送大数据分析服务。借助于这些知识共享和远程合作,“可佳”与“可宝”分别完成了各自单独工作无法完成的测试任务。 “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本项目的理论基础,扩展技术体系,启动云机器人平台的工程化开发,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测试,促使有关成果可以扩散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智能机器人。”联合项目美方负责人、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主席、卡内基-梅隆大学伟罗莎教授说。 编辑评论:云机器人是云计算和机器人学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此次中美两国就云机器人技术展开合作,有利于两国之间共享资源,共同解决研发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争取以后在此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为尽社会责任富士康开发医用机器人 8月21日上午消息,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周二表示,鸿海全力瞄准医疗市场,目前已持续开发医用机器人,有信心能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郭台铭周二完成冰桶挑战之后表示,未来在医疗、保健等领域,机器人将是非常大的市场,鸿海集团将积极进军医疗领域,开发与移动设备相关联的医用机器人,但这只是鸿海的志业,主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尽企业社会责任。 郭台铭指出,预计中国大陆到2040年老龄人口将占40%,为应对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需要高科技医疗的预防检测,以及自动化医疗照护、远程医疗、医院自动化应用等,这些都是鸿海未来努力的目标。 郭台铭强调,医用机器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制造,而是如何建立销售管道,这部分还需要点时间努力。不过,目前鸿海早有能力可降低医疗设备成本,主要是集团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很大,若整合这两个部分采购,材料成本可降低,有助于医疗自动化普及。 日前日本软银正式对外发布人型机器人“Pepper”,将由鸿海代工制造,这是鸿海有史以来第一笔机器人代工订单。软银计划明年2月开始面向普通消费者发售Pepper,或将有助于鸿海第四季度业绩提升。 此外,目前鸿海也与台大癌症医院中心、医疗设备商VarianMedicalSystem进行产、学、研三方合作。 观点:富士康一直是机器人行业的焦点,先前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富士康确实在机器人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与谷歌合作,共同开发机器人技术。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进展并不如想象中的乐观,虽然研发出来的机器人在iPhone生产线上有应用,但是因为精度较差,并不能很好的契合生产线。现在又要进军服务机器人行业让人难看懂其中的深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