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ISP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0
    2020-5-6 11:52
    2090 次阅读|
    0 个评论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带着你我看清现实世界。”在工业发展中,工业智能化替代了人类的手脚,而机器视觉就是智能化的眼睛,让其更精准的解决工业场景需求。同时智能化物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机器视觉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市场的挑战,米尔推出了可定制化专业视觉计算平台VECP(Vision Edge Computing Platform)边缘视觉套件MYD-CZU3EG-C-ISP,4k级视频处理技术+超低延时,面向工业、IOT、医疗、机器视觉等应用。 该套件具有如下特点: 基于ARM&FPGA融合处理器Xilinx Zynq UltraScale+ MPSoC 采用SONY imx334 4K Sensor并支持其他各类Sensor定制 亚毫秒级超低延时&4K级高速视频处理 支持多样化的输出接口:GigE/HDMI/USB3.0 支持机器视觉应用的GenICam标准 提供软硬件完整集成方案及可定制的图像处理IP核 一、 超低延时4K级视觉处理 该套件采用SONY imx334 4K Sensor作为图像采集输入传感器,高清分辨率,低延时传输,内置不同功能的图像处理IP核,同时支持定制,支持多种图像格式,HDMI高清输出。 VECP数据处理框架 : 内置超低延时4K30 ISP IP,ISP延时 0.7 ms 内置GigE vision IP支持 GigE Vision2.0、GenICam V2.4.0标准,支持用户自定义XML描述文件 内置工业机器视觉行业标准的U3 vison IP 基于FPGA,支持Bayer、YCbCr、RGB等格式,满足高帧率/高分辨率图像采集需求 二、 卓越的图像处理效果 展示 1. 运动区域及背景的准确分离&优秀的智能降噪效果 : 原始图像: 常规降噪: 米尔VECP视觉套件降噪: 2.超低照度下的精准信息还原&混合数字WDR及Super-3D Denoise技术 : 3.根据使用场景可定制的AE自动曝光策略 4. 精准的色彩还原 5. 出众的强光抑制能力 三、可靠灵活的硬件设计 该套件基于XCZU3EG全可编程处理器,4核Cortex-A53融合FPGA,处理能力强大,核心板搭配IO载板及Sensor板架构,灵活可定制。 米尔V ECP 套件接口图示: 同时搭配4GB DDR4 SDRAM,能够从容应对高速视频流处理,采用英特尔电源,镁光存储,村田电容,卓越选料做工,品质可靠。 四、面向专业视觉应用领域 米尔VECP(Vision Edge Computing Platform)边缘视觉套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IOT、医疗、机器视觉等领域,主要针对专业的视觉应用场景,更加细腻地收集和处理图像,让设备的视觉更接近人体感官。 目前该产品已震撼上市,米尔的边缘视觉套件MYD-CZU3EG-C-ISP携手超低延时4K级高速视频处理技术以及可定制图像处理IP,给你的设备带来一次新的机器视觉革命!更多产品信息请进米尔官网查看。
  • 热度 4
    2018-11-25 00:31
    2799 次阅读|
    2 个评论
    近几年,由于人脸识别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各种人脸算法也是层出不穷,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双路摄像头:彩色摄像头用于人脸识别、回显等;红外摄像头用于活体检测。 RK3288 由于其内部只有一路 ISP ,所以如果要接入双路摄像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 、 外接两路 USB CAM 2 、 外接一路 RAW SENSOR 和一路 YUV SENSOR 3 、 外接两路 RAW SENSOR 同时外加 ISP 处理芯片 上述三种方式各有利痹,大致如下: 外接两路 USB CAM, 将 USB CAM 输出的 YUV 信号给到 RK3288, 这种方法较为方便快捷,但是功耗相对较大,同时由于 USB CAM 其 ISP 性能的局限性,色彩还原、曝光处理、宽动态、帧率等各方面性能相对不尽如意。 外接一路 RAW SENSOR 和一路 YUV SENSOR, 一方面采用 RK3288 内部的 ISP 处理 RAW 数据,这部份需要原厂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采用内部自带 ISP 功能的 SENSOR, 但是这种 SENSOR 的 ISP 性能一般很弱,效果较为一般。 外接两路 RAW SENSOR 和 ISP 处理芯片,由外置 ISP 芯片将 RAW 数据经过一系列的算法处理,得到高质量的 YUV 信号输出到 RK3288 。由于目前的 ISP 芯片技术较为成熟,该效果表现优越。但是这种方式需要 ISP 芯片原厂的技术支持,并且设有较高的门槛条件。 基于上述,对于品质及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和应用,我们建议采用第三种方式:外置 ISP 处理芯片。目前已有成熟的外置 ISP 处理芯片的摄像头模组,已固化好优质的算法,不需要再去调试图像效果
  • 热度 23
    2013-11-27 16:31
    1392 次阅读|
    0 个评论
    写在前面 以往在烧写芯片时,往往需要将芯片主板从系统中取出,离开电路后,才能用编程器烧写程序。也就是说芯片不能脱离系统而进行写入。 这个在众多应用环境中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及困扰。比如:一些早期的STB机顶盒,还未有操作系统的涉入,但是如果系统程序需要做优化升级,但是产品早已发给客户端,挨家挨户的取做升级,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在线编程的探讨。 关键字:在线编程,ISP,IAR,固件更新,程序烧写,远程,TCP/IP,CATV; 应用探讨 很多时候, 我们很难将设备取下来并对其进行更新 : 气象站,交通控制系统,CATV光纤收/发器。 再或我们一些Arduino爱好者, 做的一些远程监控家中空气湿度、温度的小应用等等太多的设备,那么如能都应用远程更新固件就再方便不过了。 在室外,某些放置于高处的气象站的设备,不便于取下来, 而又不想丢失一部分气象数据;用于高压站或是不便操作地点附近的监控系统,或是交通系统中的道路监控;CATV的光纤收/发器,渐渐也走进千家万户,这么多的设备更新起来太麻烦了。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我们开发的这款远程固件更新应用,为您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不离线’,远程更新固件程序呢? 有关在线编程 常见的有两种在线编程技术——ISP和IAP ISP (在系统可编程),即逻辑器件不用脱离系统,就可以进行程序写入。 ISP实现起来相对容易,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上位机软件通过串口来改写单片机的内部存储器。条件是单片机需要具备非易失性存储器,用来存储由上位机传来的程序和数据。实现ISP的硬件接口支持JTAG、串口、无线等等。该接口通常固化在单片机所在的电路板上,芯片烧写时无需返厂或技术人员亲临现场,用户只需要通过计算机上的RS232接口或者USB接口就可以自行改写程序。 IAP ( 在应用可编程),即逻辑器件不用脱离应用,就可以进行程序写入。 IAP实现起来相对要复杂一些,单片机内部需要有两个存储区,一块被称为BOOT区,一块被称为APP区。单片机上电后,首先运行在BOOT区,满足改写程序的条件时,则对APP区的程序进行改写操作,程序改写完成后,单片机重新启动;如果不满足改写程序的条件时,程序指针直接跳转到APP区,开始执行存放在APP区的程序。实现IAP的硬件接口支持串口、无线、网口等等。由于网口的原因,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不用亲临现场即可实现固件的远程更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太网的广播、组播数据包实现多个用户的同时全部更新,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远程固件更新程序应用原理 由于一些类型模块被固化在其他设备当中,因此我们想到开发这款应用程序——Nuri,来实现对该模块固件的远程更新,避免了繁琐复杂的手动连接。只要设备连接到网络,就能够对其进行设置或重置。同时,通过网络的广播和组播,还可实现对多个设备的同时更新,省时省力。 那么以 W5200E01-M3为例,给大家讲解在线更新固件的应用原理。 在W5200E01-M3中,通过ISP的方式来烧写BOOT程序。之后由BOOT程序远程更新APP程序时,采用的是IAP方式。 注:W5200E01-M3模块是一款嵌入W5200 (使用全硬件TCP/IP协议)开发板,单片机使用的是STM32F103CB(有128KB的FLASH存储空间),可以将固件程序存储在该存储器中。 上位机通过电缆与下位机相连。下位机进行数据预处理,组成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RS-232串行口,将数据送到上位机,上位机采用串口终端方式接收数据,保证采集数据的实时处理。 那么在远程固件更新的过程中。PC机作为上位机,接收数据,进行固件程序的更新。 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就十分容易: (W5200E01-M3中已装载有固件boot.bin) 利用220V@AC~5V@DC电源适配器通过USB数据线为W5200E01-M3模块供电(或者直接通过USB数据线连接至电脑,为W5200E-M3模块提供稳定的5V电源)。同时,利用网线将该模块连接到以太网中。 然后,打开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ConfigTool_Nuri.exe,出现如下界面: 1  主程序界面 点击“Search”图标,进行设备搜索。找到设备后 设备信息即更新到“Device”,“Connection”和“Option”标签下。点开左侧串口转以太网下面的设备MAC地址前面的“加号”,可以查看该硬件设备的固件版本信息,如图所示,当前版本信息为0.1。 2  查看固件版本 接下来进行基本操作:更改设备IP地址和恢复出厂设置。 更改设备 IP 地址: 修改Device IP address中的内容为192.168.11.101,然后点击“Setting”图标,即完成了硬件设备的IP地址更改操作。设备的IP地址被设置为192.168.11.101。如下图所示 继续阅读:http://blog.iwiznet.cn/?p=5849 应用程序下载: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593485uk=1930353891 更多信息请关注WIZnet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wiznet2012  
  • 热度 23
    2013-10-12 08:33
    1328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进入八月底,手机市场变得异常热闹,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阵势——魅族MX3刚发布,小米3、索尼Xperia Z1、Galaxy Note III、iPhone 5S/C、OPPO N1陆续热闹登场……几乎无一例外,相机功能成为了这些业界瞩目的明星产品主要功能诉求之一。在智能手机日趋同质化的今天,相机也成为了厂商在产品宣传上重点进行差异化的焦点之一,防抖动、高速连拍、美颜……各种功能特性扯足眼球。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各种宣传说辞背后,是软硬件技术实力的比拼。手机相机受尺寸限制,难免先天不足——镜头必须尽量小以适应手机相机的封装,这导致图像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号难以像数码相机一样的出色,因此作为数码相机功能的关键功能模块的图像处理器(ISP)担当起了提升图像传感器捕获的图像质量的“重任”。 在这些“明星”产品中,魅族MX3手机相机公开采用了富士通4通道ISP芯片。无独有偶,在当前国内外多个主流品牌的热门机型中,包括魅族MX2、三星Galaxy Note II和Galaxy ZOOM,以及OPPO的几款主流手机产品中,我们也能发现富士通ISP技术的身影。为此,笔者近日特别采访了富士通半导体公司图像处理技术负责人Holmes 沈,期待挖掘出手机相机ISP的“那些事”。 解析主流数码相机ISP Milbeaut的技术基因 富士通数码相机ISP产品家族基于其2000年开始推出的图像处理器Milbeaut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六代。作为数码相机产品的核心器件,Milbeaut算是实实在在的“幕后英雄”, 其名号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甚至网上也难以搜到太多相关介绍。但Holmes抛出的第一个数据就让人不得不对Milbeaut刮目相看:“Milbeaut占据全球数码相机ISP市场超过50%的份额,全球知名数码相机厂商几乎都与我们有合作,在单反数码相机中同样有大量的成功应用。” 近年来,高像素相机逐渐成为中高端手机的主流配置,而独立ISP具有的突出图形处理能力,开始替代500万像素时代的集成ISP,这类独立ISP开始走向手机应用的舞台。当前智能手机厂商大都倾向于采用专用的ISP,因为这样能实现可以与高端数码相机媲美的图像质量和性能。而富士通半导体公司基于其占据数码相机市场领先优势的图像处理器Milbeaut开发了针对手机相机应用的Milbeaut Mobile ISP系列,成功地将其在数码相机ISP芯片上的领先技术成功复制到手机相机应用上。据悉,在日本厂商生产的配备800万像素以上摄像头的终端中,富士通的图像处理LSI确保了近80%的份额。 “在2008年,第三代Milbeaut Mobile ISP就率先采用了多种在数码相机中成功应用的功能,如静态图像拍照的连续自动对焦、人脸识别。”Holmes指出,“第六代Milbeaut Mobile ISP MBG046就采用了几乎所有的相机功能,而且还具有高清视频(1920x1080像素)连续自动对焦,以及市场需求视频处理器。”在采访中,Holmes对Milbeaut的领先功能特性如数家珍:“MBG046基本的功能特性包括实时转换和校正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并输出到应用处理器。ISP针对手机相机系统进行了优化,能使应用处理器直接显示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并无需修改直接存储这些数据……”按照Holmes的详细介绍,Milbeaut Mobile ISP MBG046主要功能特性可以总结如下: 高速图像处理。 MBG046图像处理器执行基本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实现每秒24帧、每帧8MB的图像处理,以及每秒超过30帧的高清图像处理。几乎所有的基本图像处理功能由硬件实现,从而可以实现很高的处理速度和低功耗。此外,由于应用处理器是手机相机在图像处理的流程中的下一级,如果来自传感器的数据不能及时转换以及进行校准处理,对于拍摄视频这种对响应速度很敏感的应用来说,就会存在延时的问题。Milbeaut Mobile ISP通过将由图像处理器单元处理过的图像数据直接发送到图像输出单元,而不是通常方案中经由SDRAM进行各种插值处理,从而实现了快速处理,消除了信号转换、校正处理导致的延时。 超强的噪声消除功能。 由于Milbeaut Mobile ISP产品面对的相机应用一般不可能采用可与数码相机媲美的相机镜头,要保证图像质量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处理图像噪声非常重要。因此,MBG046图像处理器采用了比数码相机更强大的机制来保证对亮度噪声和色彩噪声的消除。为消除噪声同时不降低分辨率,在MBG046中采用了最新的技术,从而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噪声消除方法以匹配图像质量。 优化的软件配置。 软件处理是相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硬件序列控制和“3A”(自动白平衡调整、自动曝光调整、自动对焦调整)运算不可或缺的部分。设计上,富士通将那些涉及复杂处理,但是运算量轻的任务转移到软件实现,而将运算量很大的图像数据处理由专用硬件实现。这样的配置能让更多的CPU资源用于额外的软件图像处理(运动补偿、人脸识别等),从而可以让系统更灵活,也能将更多资源用于实现先进的处理性能。 【 分页导航 】 第1页:解析主流数码相机ISP Milbeaut的技术基因 第2页:定制化设计服务带来差异设计机会 第3页:未来发展趋势对ISP要求更多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定制化设计服务带来差异设计机会 芯片的技术特性之外,Holmes还非常强调富士通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设计服务的价值。“技术支持是客户看重富士通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客户对相机功能、性能的定义,结合我们的专业Knowhow去帮助客户最快实现产品市场化。”Holmes指出,“比如最新发布的魅族MX3手机,在产品定义的阶段,我们的十多位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就参与进去了。” 魅族MX3发布获得业界广泛好评,尤其其相机功能采用四通道富士通ISP,实现了同等配置下诸多突破性的性能设计——每秒20张连拍、零延时拍照技术、第四代白平衡算法, MX3采用的富士通四通道ISP芯片与传统的双通道ISP相比传输速度快两倍……而这些独特的功能特性背后是大量对关键技术的设计探讨和创新探索,如在魅族公开宣传中提到的针对第四代白平衡算法进行了数万次优化;“零延时拍照”技术在按下拍照键的瞬间,巧妙地从前面1/8秒中挑选出最佳的画面,从而避开快门抖动。 富士通强调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品质、生态系统和技术支持 Holmes还提到另外一个定制化的设计细节——在MX3的相机方案中,富士通工程师团队通过与魅族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实现了前置200万像素摄像头与后置800万像素摄像头共享同一颗ISP,这样确保了前后相机拍照时照片品质的一致性。而此前,很多前置摄像头采用了传感器模块内置ISP进行前拍图像处理,照片的一致性通常难以保证。 “事实上,这样的定制化设计服务在很多主要客户中进行,这种贴身的定制化设计合作,可以帮助客户借用我们的专业经验弥补他们的不足。”Holmes指出,“数码相机设计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和IP,这不仅是很多手机厂商所欠缺的,甚至也是很多ISP厂商所难以具备的,因为这背后是需要大量的案例和时间的技术积累。”据悉,富士通目前负责Milbeaut产品的工程师团队超过150人,这其中大部分都具有8、9年的研发经验。“大陆的研发团队与客户的设计团队一起工作,他们丰富的经验能满足绝大部分的客户需求,对于更深层的技术定制化需求,富士通日本的核心团队可以参与提供支持。”Holmes说道。 【 分页导航 】 第1页:解析主流数码相机ISP Milbeaut的技术基因 第2页:定制化设计服务带来差异设计机会 第3页:未来发展趋势对ISP要求更多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未来发展趋势对ISP要求更多 近日,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业界将推出1600万像素手机,2015年手机可能出现2k、4k需求,人脸识别以及手势功能即将成为高端手机的标配……除了更高的像素,这些发展趋势对相机模块主要特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帧率,更突出的3A性能、更具挑战性的低功耗设计等等。 “对于智能手机应用而言,低功耗特性是个永远的话题。”Holmes指出,“如何利用软硬件优化,甚至借助独特的工艺技术来实现低功耗都是ISP供应商必须解决的挑战。”据悉,目前富士通M10MO ISP在1080P@30FPS下的平均功耗约280mW,是业界很低的水平。“未来我们可能借助40nm甚至20nm及以下的半导体工艺实现更低的功耗。”Holmes表示。在低功耗方面,富士通拥有SuVolta公司的深度耗尽沟道(DDC)技术授权,采用该技术可以将芯片功耗进一步降低15~20%。富士通最新推出的MB86S22AA Milbeau图像处理器就是业界首款基于DDC晶体管的芯片,与现有产品相比就实现了约两倍的处理性能,而功耗却降低了30%。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更高像素的图像处理以及2K、4K视频将与当前的图像处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将要求更高的带宽,成本、功耗也将面临很大压力,这都对图像处理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带来很大的挑战。”Holmes指出。据Holmes透露,富士通支持诸多领先新特性的ISP产品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面市,将支持16M@30FPS拍照、H.264视频压缩格式、1080P@60FPS视频功能等等。而且在算法上将有新的升级,包括采用新的噪声消除算法、新的CI算法。 关于即将面市的Milbeaut Mobile ISP新品还有哪些突出功能和性能?电路设计和算法上将有哪些创新思路?对手机相机将产生哪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Holmes没有透露更多技术细节,我们拭目以待吧。 【 分页导航 】 第1页:解析主流数码相机ISP Milbeaut的技术基因 第2页:定制化设计服务带来差异设计机会 第3页:未来发展趋势对ISP要求更多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 热度 21
    2012-6-27 02:00
    2747 次阅读|
    0 个评论
    1. 将编译好的用户应用程序下载(编程)到LPC900系列单片机(MCU)内部Flash的方法有三种: (1) 在系统编程ISP(In-System Programming)。 (2) 在电路编程ICP(In-Circuit Programming)。 (3) 通用或专用编程器编程。 编程器编程是一种传统的并行编程方法,特别适合于DIP封装(如果是表贴的需专用适配器)或量产阶段(批量)的MCU编程,其特点是速度快、可靠性高。其缺点是无法对已焊接的表贴MCU编程,而且成本较高,一台稍好一点的通用编程器至少在千元以上。目前大部分品牌通用编程器(如Xeltek 3000U等)和周立功LPC PRO专用编程器均支持LPC900编程,而且有些编程器借助专用下载线(如Xeltek ISP-Header01、周立功ICP900-ADP)还可完成ICP编程。 ICP和ISP均采用串行编程方法。其中ICP是一种通用标准(规范)编程,硬件连接采用PCL(P0.5)、PDA(P0.4)、RST、VDD和GND 五线制,但要求编程时PCL、PDA、RST和VDD与系统其它电路断开。ICP的加载(启动)是由MCU内部硬件电路完成的,并调用MCU内部IAP(在应用编程,In-Application Programming)实现Flash编程。上位机(PC机)通过专用ICP下载器(如周立功MiniPRO和涛行TX-MiniICP)与目标系统相连,编程软件使用FlashMagic或SmartPRO。 注意:仅老款的LPC932不支持ICP编程,其它LPC900系列的均支持。 关于ICP编程更多的内容可参阅周立功公司的“ LPC900 系列单片机ICP解决方案 ”和“ L PC900 在电路编程( ICP )规范 ”。 2. 与ICP不同,ISP是一种通用非标准串行在线编程,尽管不同IC厂家内部实现ISP编程技术(算法)不同,但外部硬件连接均采用串口(或USB转串口)的RXD、TXD。根据ISP的加载启动(Bootloader)方式不同(LPC900的ISP加载机制可参阅NXP的AN10221-“ In-System Programming with the P89LPC932 ”图2),LPC900的ISP编程方法又可分为三种: (1) RST 3脉冲法。 (2) 帧间隔法。 (3) 直接跳入法。 “3脉冲法”有点类似ICP,硬件连接也是采用5线制:RXD、TXD、DTR、RTS和GND,其中DTR控制MCU的VDD,RTS控制RST,且要求ISP编程时MCU的VDD和RST应与系统其它I电路断开,具体电路可参阅周立功的“ LPC900 系列单片机 ICP 及 ISP 使用指南 ”图1.16。该方法的ISP加载是在MCU加电复位后有内部硬件完成的,因此适用于刚出厂的全新空片编程和已下载运行应用程序的升级编程。就是因编程时要断开VDD和RST板上连接比较麻烦。 “帧间隔法”硬件连接只需RXD、TXD和GND,简称“3线制”,“3线制”是目前大多数IC厂家ISP编程采用的连接方式,如STC51单片机等。简单方便,成本低(仅需20元左右的RS232转TTL电路或用户自己用1片MAX232即可)。其原理是MCU检测到RXD上帧间隔码(连续的低电平,即串口“Break”脉冲)就进入ISP模式。虽然这种检测是由MCU硬件完成的,但应用程序一开始必须对串口进行初始化,其C代码参见上述“ 使用指南 ”程序清单1.2。由此可见,原则上“帧间隔法”只适合于应用程序的升级编程。不过,对于刚出厂的全新空片,由于其“引导状态位”=1,加电复位后就自动进入ISP模式,因此上述三种方法都适用的。 “直接跳入法”就是应用程序判断某个开关,如接通(为0),则进入ISP模式,否则状态不变运行用户程序。显然该方法也必须在应用程序中嵌入“开关判断”代码(参见上述“ 使用指南 ”程序清单1.4)。一般都用于应用程序的升级编程。 ISP编程的上位机程序可使用FlashMagic或ZlgISP900,其中ZlgISP900上述三种方法都可以,但不支持ICP编程。而FlashMagic支持方法(1)和(2)以及ICP编程,对于“3脉冲法”,编程前必须将其“Advanced Option”中“Hardware Config”的“Use DTR and RTS to enter ISP”勾选上,而“帧间隔法”则不能勾选,此外,除非MCU是全新空片或者确定其引导状态位(Status Bit)为1,否则进行ISP编程之前必须通过ISP菜单中“Start Bootloader”的“Send Break Condition”发送“3脉冲”或“帧间隔”才能使MCU进入ISP模式,而且要求:“Interface”选“None(ISP)”;“Baud Rate”选“7200”(内部RC振晶)。 注意:由于FlashMagic每次发ISP命令前要发2个同步码(大写字符U,原理后面阐述),因此其成功率比ZlgISP900。 3. LPC900出厂全新原装空片,其引导状态位(Boot Status Bit)=1,加电复位后MCU自动进入ISP模式,不必再通过“3脉冲法”和“帧间隔法”进入ISP,在接收上位机ISP命令前,上位机必须通过发同步字符“U”让MCU自动跟踪串口通信波特率,上位机收到MCU回送的“U”表示跟踪成功,然后就可进行各种ISP操作了,如读ID,读配置信息,擦除、编程、加密Flash等。 (1)由于全新空片MCU加电复位后已自动进入ISP模式,因此ZlgISP900上述三种方法均可进行ISP编程。FlashMagic也不需“Send Break Condition”。 (2)FlashMagic每次发ISP命令前要发2个同步字符“U”,而ZlgISP900只在执行“进入ISP模式”命令时发同步字符“U”。 (3)同步字符“U”的十六进制代码是0x55,在MCU的RXD上(加上“起始位”)实际上就是一串方波,便于MCU自动跟踪测算波特率。由于MCU是自动跟踪上位机串口通信波特率的,因此FlashMagic 或 ZlgISP900的波特率选择不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建议选择7200或9600。 4. 下载用户应用程序到MCU时要注意,必须先将配置参数中引导状态位设置为0,否则即使成功下载应用程序,复位后也无法正常运行,因状态位=1,加电复位后MCU会自动进入ISP模式的。 ZlgISP900开始运行后或在读入加载文件(*.hex)后总是自动将引导状态位置为1(也许是个小Bug?),因此必须在读入文件后,先将“安全级别”改为“弱级”,再进入“查看配置信息”,去掉“引导向量=0x1”前的“√”去掉,并点击“设置配置信息至缓冲区”,然后才能将应用程序和配置信息下载到MCU。FlashMagic在下载应用程序时会自动将引导状态位置为0的。 如果使用ZlgISP900在下载应用程序时将状态位置为1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状态位设置为0后重新下载一次配置信息。 5. 虽然ISP编程方法(“3脉冲法”除外)简单方便,而且成本很低,但许多LP900的用户发现其成功率很低,特别是对刚买来焊上的新片,成功率更低。归纳起来有如下三大类故障: (1) 第一次编程成功了,但用户程序没有正常运行。 (2) 已下载用户程序并正常运行,但无法再进行ISP编程。 (3) 使用ZlgISP900时,点击“进入ISP”后显示“成功进入ISP状态”,但无法进行ISP操作,如读ID显示出错;使用FlashMagic进行ISP操作时显示通信失败,并显示“Failed Autobaud”。这种情况对于刚焊上的空片出现最多。 对于这三种情况,首先要解决的是所使用的MCU是不是买的全新原装产品,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翻新片”,性能很差,工作不稳定。其次是尽量使用物理串口,因为USB转串口工作不稳定,其驱动程序也容易出问题。 第一类故障一般都是下载应用程序时没有将状态位置为0。解决办法很简单,只要重新将状态位置为0写入MCU即可。 第二类故障稍复杂些,如果是使用“帧间隔法”,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将“帧间隔法”初始化代码嵌入到应用程序中,另一种可能性是编程时不小心把MCU的ISP程序所占扇区(LPC933是扇区3,其它是扇区7)给擦除掉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将ISP程序源码(可从网上下载到)嵌入到用户程序工程中重新编译,并使用ICP或编程器下载到MCU中。 第三类故障出现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这也是国内很多用户不愿意使用LPC900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以前使用过其它MCU的(如STC的51系列单片机),ISP下载很方便,很可靠。尽管NXP和FlashMagic官方网站或论坛上指出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大部分是用户使用不当引起的(参见“ http://forum.flashmagictool.com/index.php?topic=3628.0 ”),但据笔者多年开发经验来看,还是NXP LPC900的ISP程序(或者是FlashMagic、ZlgISP900?)在设计上不够完善引起的,特别是ISP程序中的“自动跟踪波特率”(Autobaud)在设计上可能有点小Bug,经常失败!(Failed Autobaud),导致串口无法正常通信。 对于这种故障,笔者有点小经验:就是先运行FlashMagic或ZlgISP900使MCU进入ISP模式(如果是全新空片已进入ISP模式就不必运行了!),退出程序后再运行“串口调试助手”,自动重复发送同步字符“U”(0x55),当正确接收到字符“U”时表示MCU波特率跟踪成功,然后再运行FlashMagic或ZlgISP900便可进行ISP操作了,注意波特率要选择与“串口调试助手”一致(一般是9600)。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3-6-28 11:29
    大小: 323.83KB
    上传者: 张红川
    P89LPC932单片机的ISP应用设计.pdf
  • 所需E币: 2
    时间: 2023-6-4 17:35
    大小: 2.16MB
    上传者: 小宫
    自制简单方便的51avr单片机USBISP下载线(软件部分).doc
  • 所需E币: 2
    时间: 2023-6-4 17:34
    大小: 125.25KB
    上传者: 小宫
    AVR单片机的并口ISP下载线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3-4-1 17:48
    大小: 140.85KB
    上传者: 张红川
    一种变波特率方式的单片机ISP设计.pdf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3-3-22 10:09
    大小: 315.04KB
    上传者: 张红川
    基于isp的简约型51单片机实验板的设计.pdf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3-3-22 10:09
    大小: 362.5KB
    上传者: 张红川
    基于isp的简约型51单片机实验板的设计.pdf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2-7-25 10:34
    大小: 218.19KB
    上传者: czd886
    基于光通信技术的CPLD或FPGAISP技术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2-5-4 12:52
    大小: 92.85KB
    上传者: czd886
    基于ISP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同步电路分析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2-5-3 23:01
    大小: 164.4KB
    上传者: czd886
    基于ISP的数字通信系统帧同步电路设计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2-5-3 22:46
    大小: 81.25KB
    上传者: czd886
    用ISP技术实现的数字通信系统同步电路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2-1-7 12:25
    大小: 430.88KB
    上传者: 西风瘦马
    串口烧录ISPDFU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11-10 08:53
    大小: 958.85KB
    上传者: l0veiy
    介绍CA51F003T3单片机ISP软件烧录方法.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1-9-10 23:05
    大小: 78.1KB
    上传者: czd886
    一种通用的嵌入式系统ISP方法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1-4-18 10:39
    大小: 183.97KB
    上传者: ZHUANG
    基于DSP和ISP的运动控制板开发.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3-25 02:39
    大小: 460.72KB
    上传者: stanleylo2001
    ISP上位机使用及BOOT更新说明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3-17 18:02
    大小: 460.72KB
    上传者: xiaosh728
    ISP上位机使用及BOOT更新说明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1-3-17 13:21
    大小: 2.44MB
    上传者: zendy_731593397
    1.系统概述.......................................................................................................................................81.1CIP-51TMCPU.....................................................................................................................131.1.1与8051完全兼容.............................................................................................................131.1.2速度提高..........................................................................................................................131.1.3增加的功能.......................................................................................................................141.2片内存储器.............................................................................................................................151.3JTAG调试和边界扫描............................................................................................................161.4可编程数字I/O和交叉开关..................................................................................................171.5可编程计数器阵列..................................................................................................................181.6串行端口................................................................................................................................181.712位模/数转换器.................................................................................................................191.88位模/数转换器...................................................................................................................201.9比较器和DAC........................................................................................................................212.极限参数......................................................................................................................................223.总体直流电气特性.......................................................................................................................234.引脚和封装定义...........................................................................................................................245.ADC0(12位,只限于C8051F020/1)...................................................................................335.1模拟多路开关和PGA.............................................................................................................335.2ADC的工作方式..................................................................................................................345.2.1启动转换........................................................................................................................345.2.2跟踪方式........................................................................................................................355.2.3建立时间要求.................................................................................................................365.3ADC0可编程窗口检测器....................................................................................................436.ADC0(10位,只限于C8051F022/3)...................................................................................496.1模拟多路开关和PGA.............................................................................................................496.2ADC的工作方式..................................................................................................................506.2.1启动转换........................................................................................................................506.2.2跟踪方式........................................................................................................................516.2.3建立时间要求.................................................................................................................526.3ADC0可编程窗口检测器....................................................................................................597.ADC1(8位ADC)..................................................................................................................657.1模拟多路开关和PGA.............................................................................................................657.2ADC1的工作方式................................................................................................................667.2.1启动转换........................................................................................................................66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3-17 16:54
    大小: 6.52MB
    上传者: Argent
    arm公司设计的内核在电子产品MCU中仍占据主流,其设计的armcortex内核有多个系列,根据产品设计需求选择相应的类型,而Cortex-M系列是面向具有确定性的微控制器应用的成本敏感型解决方案,分享关于Cortex-M3的综合性讲解资料,欢迎下载阅读。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1-3-12 21:06
    大小: 337.51KB
    上传者: czd886
    一种基于ISP技术的单片机多功能教学平台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0-12-26 23:55
    大小: 109.8KB
    上传者: zendy_731593397
    使用并口的AVR单片机串行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