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mimo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1
    2024-1-23 11:39
    593 次阅读|
    0 个评论
    来源:德思特测量测试 德思特方案|MIMO测试方案,全方位探索无线通信新维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rb5kdhUV_s-0fn_3a5vEg 欢迎关注虹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信号采集 #信号处理 #MIMO 在当前的无线通信环境中,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网络性能和容量的关键技术。然而,实际应用中,工程师们常常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多通道信号采集/输出/输入同步、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时需要进行无线衰落仿真和无处不在的信号功率测试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MIMO测试方案。 01 MIMO多路信号同步采集方案 ● 方案背景 在6G时代,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分布式超大规模MIMO要将数据和信道状态信息在参与传输的站点之间进行实时的交互,要求站点之间具有高速连接,且各个通道间需要具有很高的同步精度。针对信号同步的数字化采集需求,德思特提出了多路信号同步数字采集的方案。 ● 方案优势 ✓5 GS/s高速信号采集,1.5 GHz带宽 ✓数据传输速率3.4 GByte/s,并支持GPU海量数据传输 ✓小尺寸模块化易于集成 ✓面板/上位机/远程命令灵活控制 ✓免费分析处理软件,多通道监测 ● 方案流程 1)多张板卡集成更多输入通道: 对多路信号输入需要非常多的通道,一张板卡的通道数不足以覆盖所有的输入信号。因此德思特同步采集方案使用德思特特有的Star-Hub模块,连接多块数字化仪。 2)对多张板卡实现高精度同步: Star-Hub在所有板之间分配触发和时钟信息。因此,所有连接的板都使用相同的时钟和相同的触发器运行,任何通道之间都没有相位延迟。所有触发源可以通过逻辑或组合,并允许所有卡的所有通道同时成为触发源。 3)多通道观察分析: 每一个通道的上位机有许多数值分析工具,包括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提取脉冲调制波形的包络等。 02 大规模MIMO无线衰落仿真 ● 方案背景 无线衰落仿真可以帮助通信工程师在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时考虑到多径衰落及相关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实施新的通信方案之前,可能需要验证其可行性。通过无线衰落仿真,可以预测新方案在实际无线信道中的性能,从而评估其可行性。针对无线衰落仿真方案,德思特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 方案优势 ✓灵活通道数,高至512通道 ✓灵活搭配开关矩阵,具有极快切换速度 ✓每通道可编程控制衰减,精度高至0.1dB ✓广泛应用于WIFI,4G,5G的测试 ● 方案原理 在信号输入端,通常有各种各样的信号,以及不同的信号可能需要不同的组合来进行无线衰落模拟,所以在信号输入与衰减矩阵之间,可以根据客户应用,加上或者去掉此开关矩阵。信号通过衰减矩阵时,可以通过编程,任意衰减每一通道的信号强度,以此模拟信号幅度的衰落。 ● 实际案例展示 客户需要测试他们多端口WIFI信号接收模块的性能,使用衰减器模拟环境中信号的衰减,当路由器信号被衰减器衰减后,信号通过天线或者线缆到接收测试模块,客户通过编程衰减曲线,模拟真实衰减,同时测试当前信道情况的WIFI信号的数据传输速率。 03 无线信号MIMO功率测试方案 ● 方案背景 在当今发展的趋势下,无线通信协议变得越来越复杂。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MIMO)、高达320 MHz的带宽以及高达4096 QAM的调制方案。而EN300 328和EN301 893标准描述了无线电以及2.4 GHz和5 GHz宽带信号的频谱参数。德思特的TS-RPR3008W系列功率计能够根据EN300 328和EN301 893标准进行测量。此外,该功率计能够测量高达8 GHz的频率,因此适用于 5G,6G,WiFi6甚至WiFi7的7.125 GHz 测量。 ● 方案优势 ✓符合无线通信背景的MIMO功率测试方案 ✓专用触发端口,实现多通道总功率和单功率测量 ✓优越动态范围:-60 dBm~+10 dBm ✓可覆盖到8 GHz,满足WLAN的的测试 ●方案介绍 1)设备连接: 功率计的连接如下图,功率计可以通过USB口连接到PC,并可以以高数据速率将存储的样本传输到PC。为了同步多个功率计,可以使用链式来连接多个功率计。这种布置使用专用触发端口,允许同时与多达16个功率计进行同步测量。 2)功率计算: 对于具有多个端口的设备的测量,EN300 328标准规定,在任何给定时刻,必须计算并存储功率总和。但总功率的计算不是由功率计本身执行的。功率计本身存储平均RMS值以及开始和停止时间。通过链式连接和触发功率计,实现同步。使用RadiMation软件免费版本管理每个功率计的触发、采样率一半的时间内的同步以从每个功率计检索存储的数据。
  • 热度 3
    2024-1-4 10:18
    400 次阅读|
    0 个评论
    来源:德思特测量测试 德思特应用 | 革新MIMO无线电测试,精准测量10 MHz-8 GHz复杂射频信号!(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cYnA3_09XT3Gp6SRg1n4Q 欢迎关注虹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MIMO无线电测试的背景介绍、功率计的设计原理等。本章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功率计的测量方法及功率计实际测试应用。 【前情回顾】:https://mp.weixin.qq.com/s/d7EyyAoMwJPssJUthpKeFA 04 功率计的测量方法 (1)单端口测量 EN 300 328标准描述了如何计算单端口和多端口(MIMO设备)场景的突发RMS功率。 由于检测器在输入处提供代表RMS功率的电压,因此突发(burst)信号的RMS功率可计算如下:其中,有效样本(Pn)被视为落在20 dBc以内的值(距最高RMS值)。 为了压缩数据,并不是每个样本都被发送出去。DSP存储突发的平均值以及第⼀个和最后⼀个样本(20 dBc点)的开始和停⽌时间。这种压缩提供了足够的数据来根据EN 300 328标准进行测量,同时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此外,功率计还能够存储100,000次突发。 (2)多端口测量 对于具有多个端⼝的设备的测量,EN 300 328标准规定,在任何给定时刻,必须计算并存储功率总和。以下示例说明了⼀个场景,其中3个端口各自具有不同的突发信息: 然后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3个功率计的总功率: 该标准要求以与单个端口相同的方式计算多个端⼝突发的RMS功率。然而,功率计仅存储平均功率以及各个端⼝突发的开始和停止时间。当重新排列公式时,我们观察到以下情况: 这表明,对每个功率计的突发信号进行平均除以功率计的数量,相当于分别对每个功率计的样本进行求和,然后除以样本数量。针对每个功率计执行该过程,然后除以功率计的数量。 (3)同步和用户界面 总功率的计算不是由功率计本身执行的。功率计本身存储平均RMS值以及开始和停止时间。通过链式连接和触发功率计,实现同步。 可以使用RadiMation软件免费版本管理每个功率计的触发、采样率一半的时间内的同步以从每个功率计检索存储的数据。利用该软件,可以进行额外的计算,并对天线增益和波束成形增益等因素进行补偿。此外,RadiMation根据EN 300 328和EN 301 893标准确定所需的参数,例如EIRP(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RF输出功率、占空比、Tx序列、Tx间隙和观测中的介质利用率时间。 05 功率计实际测试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德思特TS-RPR3008W与热功率计进行了对比测试。验证德思特TS-RPR3008W功率计的以下性能: ✓ 具有测量信号的带宽和复杂性的能力 ✓ 具有测量间歇性开启和关闭信号的RMS功率的能力 ✓ 测试存在加性高斯白噪声的信号的RMS功率的能力 测试使用的设备有:能够生成复杂WiFi信号的发生器来生成复杂的调制信号以及其它测试所需信号,德思特TS-RPR3008W,以及用来做对比测试的热功率计。 (1)对802.11标准下的信号测量 对802.11信号进行测量,以展示德思特TS-RPR3008W通过RMS响应测量802.11WiFi信号的带宽和复杂性的能力。 在2.4 GHz频率下,生成带宽为20、40、80、160和320 MHz的信号。最初,在没有调制的情况下确定两个功率计之间的功率偏差,作为基线。随后,产生调制信号,并检查功率增量。两个功率计的增量值应非常接近。 如前所述,热功率计的动态范围是有限的。为了实现精确测量,峰值包络功率(PEP)不得超过仪表的最⼤可测量功率,这⼀点至关重要。此外,总信号带宽应显着超过功率计的本底噪声,以确保功率计测量实际信号而不是其自身的噪声。为了实现精确测量,信号峰值始终落在功率计的测量范围内至关重要。此外,信号常常变得很弱;在这种情况下,信号必须保持可检测,从而保持在本底噪声之上。 测试在-20 dBm下进行,该测试级别用于确保测量峰值包络功率(PEP)时结果的精度,同时减轻本底噪声的影响。 以上的表格中总结了热功率计和德思特TS-RPR3008W在2.4 GHz下各种信号配置的比较。显示的值包括连续波(CW)功率、调制功率、功率增量(差值)以及功率计之间的不平衡。 这些测试表明TS-RPR3008W能够准确测量不同带宽的调制WiFi信号的功率,展示其处理具有RMS响应的802.11信号复杂性的能力。 (2)对脉冲信号测试 由于通信信号通常具有较短的开启周期,因此功率计准确测量间歇性开启和关闭信号的RMS功率至关重要。 信号发生器配置为脉冲调制,ON和OFF状态的脉冲宽度均为250 µs,以及单独配置ON和OFF状态的脉冲宽度均为25 µs,从而产生50%占空比循环。 (3)高斯白噪声(AWGN) GNSS模拟器是GNSS高精测试的关键产品,是基 除了WiFi信号和脉冲调制信号之外,还使用10、20和100 MHz的带宽在存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的情况下观察到RMS功率。 06 结论 总之,TS-RPR3008W功率计在测量复杂调制信号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其准确性经过设计、严格测试以及与热功率计的比较测试得到了验证。在各种信号带宽和复杂的调制信号中证明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有效解决信号调制和间歇性开/关周期带来的挑战,这些功率计可为各种应用提供精确的测量。 当与RadiMation软件(免费软件)结合使用时,功率计可提供全面的参数分析,使其成为射频功率领域的多功能且有价值的工具。 宽频率范围(10 MHz至8 GHz)、高测量速度、RMS响应检测器和精密N型连接器等功能的结合凸显了这些功率计的先进设计。定制的金属外壳不仅保证了耐⽤性,还提供了有效的屏蔽和散热。 总之,TS-RPR3008W功率计的优势在于能够准确测量复杂信号、表现出稳定性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现代通信技术的需求。
  • 热度 29
    2016-4-26 09:31
    2178 次阅读|
    5 个评论
      今天这篇文章的结论,会给很多伪专业、只懂堆叠技术参数的KOL们上一课,你们以为同款芯片大家"跑分"就一样吗?同样使用高通820,三星和小米交出的4G下行性能的答卷是有差距的:不仅支持的4G频段的"数量"差几倍,性能"质量"也各有不同。     一、前言   S7 edge两个芯片版本在下行速率上显然是有很大差异的,之所以要与iPhone6和小米5手机的一起比对曲线,是因为苹果针对4G的MIMO下行性能是具 备测试条件的(见去年长微博),并早已展开优化研究;而小米5应该尚未针对4G的MIMO下行性能进行优化的(单根天线自身的性能是调优,并非MIMO性 能)——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两条可参考的性能曲线。    另外,需要提到,支持的频段越多,调试、优化起来限制 条件就越多,相反,支持的频段越少,优化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类似苹果、三星、华为这种支持30+频段的旗舰机来说,优化每一频段的性能,相当于在平衡木 上表演空翻动作;而对于只支持十几个频段的手机来说,优化每一频段的性能,则相当于在艺术体操的宽大平台上做空翻动作,难度系数降低了不少。     二、结论:   结论说在前面——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从测试结果上,我有理由相信,使用三星自家芯片 ( Exynos8890 )的 S7 edge 版本,在 4G 性能的研发过程中,很可能享受了三星研发团队更体贴细致的优化设计。   2.在所测的四个频段,搭载 Exynos8890 的 S7 edge 其 4G 性能均优于高通 820 版本的 S7 edge 。 3.而从 Band1 的异常吞吐量数据上看, 8890 相比于 820 则可能存在更多的一些小 bug ,成熟度上略逊于高通。   4. 对于同样使用高通 820 芯片的小米 5 来说, 大部分情况下小米 5 的表现要劣于搭载 820 的三星 S7 edge——这还没算上频段的难度:小米5只支持7个4G频段,而S7 edge支持的 4G频段多达19个。   一点说明:由于测试的姿态和频段所限,以上结论可能并不足够全面、完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以管窥豹”——因此,“个人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但, 以上已有的测试数据及其测试过程(MIMO OTA测试),我认为已足够专业且准确,如有厂商不服,或专业技术人员对测试方法、测试数据有疑问,我可随时聆听并可公开对测试相关的不足之处进行答复或 澄清。对于普通消费者和用户,不建议你们对后续的文章进行细致阅读,原因,你懂的。     三、测试数据:   1.  我们抽取了FDD下的Band1和Band3,TDD的Band38和40进行专业的MIMO OTA测试,数据图线如下: A . Band 1 (FDD)   B. Band 3 (FDD)     C. Band 38(TDD)     D. Band 40(TDD)   2. 测试条件说明: 测试姿态:Landscape 45,即横屏,45度倾角(Home键在右侧); 人手模型:双手模型握持; 测试环境: MultiProbe Anechoic Chamber(MPAC),多探头法MIMO OTA测试;   双手模型采用中国人手的尺寸,由瑞士Speag公司和中国HWA-TECH共同制作。   本文文首图中,右下角示例,为实际测试姿态。   此次摸底测试,仅完成了4个频段下的4G下载性能测试,并加入了人手模型。 未能覆盖所有频段下的测试,主要是测试时间、精力所限。 注: 目前互联网厂商所谓“全网通”的手机,在4G方面,支持Band1/3/7(FDD)和Band38/39/40/41(TDD),即所谓“3+4”这7 个频段,而苹果、三星、华为等旗舰机在为支持全球漫游的需要,在4G方面更会支持超过15~20个频段,加上2G、3G等制式下的频段,总体可能会支持超 过30个频段(即5模30频) 3. 我们在三星S7 edge的8890芯片版本的Band1测试过程中发现其吞吐量出现了波动,12个角度的测试数据如下:       而高通820芯片版本的S7 edge在Band1及同一测试条件下未出现类似波动,测试曲线如下:   我个人推测是三星 Exynos 8890的一个bug,原因不明。 ——该波动现象,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复测,测试结果可重复。 ——该版本的其他频段(Band3/38/40)MIMO OTA测试过程中,未发现类似波动。     四、MIMO OTA测试方法:   1. 关于此次进行所谓“专业”测试的方法,指的是MIMO OTA测试,使用关键词“吴醒峰+MIMO OTA”,百度可得较多讲解。     ——“所谓专业的测试数据,相比于业余测试,是能够保证在公认的、确定的条件下,其测试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精确度,且对描述项目的优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 于实验室MIMO OTA测试的可重复性及比对测试相关数据,我今年有篇文章“Comparison Tests and Hand Phantom Standardization for Multi-Probe based MIMO OTA”,稍后上传分享一下。     2. 关于MIMO OTA测试方法的概括性介绍,单独会做一个3~5分钟的科普视频,用消费者听的明白的话做简介,最近这一、两个月等相关单位发布另行通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五、后记   “信号”是消费者从手机出现即开始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彼时还涉及到运营商网络覆盖的争论,当进入4G之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从专业角度,我更愿意把这个话题归类到“无线性能”的差异。    距 离我到微博上对“手机信号”相关问题做专项“撕逼”已经一年多了,不过,消费类市场总是鱼龙混杂,在所有关于产品性能的爆料当中,有确为手机性能缺陷的问 题,也有因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误喷,更有竞争对手们之间处心积虑的互相构陷……自从加入到微博这个以撕逼、看热闹为家常便饭的团体当中,我享受了互动的 乐趣,也生了不少无端的闷气。    消费类市场,大浪淘沙,最终剩下的将是最接近人们需要和热爱的产品,无论是那些吹牛的、看颜值的、还是我们这些只盯“技术参数”的工科男,现在都无所谓谁对谁错,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观点,时间将给出答案。  
  • 热度 24
    2015-10-14 10:57
    3780 次阅读|
    5 个评论
    "唯一的不同,是处处不同"——伴随着这一句绕口的宣传语,iPhone6s于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出现在消费者手中。从无线性能的角度,今天我来跟大家说一说iPhone6s的WiFi黑科技及其背后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apple在其官方网站上面的比对数据:   很显然,最新的iphone6s及iphone6s Plus在其WiFi参数后面默默地写下了一段话:“具备MIMO技术”——这正是iphone6和iphone5均不曾提及的(虽然iphone6也支持最新的802.11ac)。 何为MIMO?“多输入多输出”是也,MIMO的详细意义请大家请自行google/baidu,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基带算法的帮助下,通过使用多根天线,数据传输速率有“多管齐下”的效果——在最新的Iphone6s的WiFi模块外面安置了2根天线,而其前任只具备单根天线,因此,理论上来说,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配置了两根天线的iphone6s能够比配置单根天线的手机在WiFi下载速率上高出一倍。 严格来说,MIMO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黑科技,手机上的WiFi网络和4G网络都在使用这项技术。实际上,所有4G手机的下行(下载)均已具备了2根天线,而在WiFi上使用MIMO,三星要比苹果早的多,早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就在其Galaxy S5上支持了MIMO这项技术:     正如大家能够猜到的,是否支持MIMO主要取决于芯片,但是,如果MIMO的性能仅仅取决于芯片,我们就不禁要问:苹果这么迟才推出支持MIMO的WiFi技术,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于,即便是同一款支持MIMO的基带芯片 ,即便大家的“理论上”的最高速度的完全一样——但两根天线的设计、布局差异,及基带算法的差异,将决定实际使用效果大相径庭!   当前,国产众多手机厂商,大多喜欢罗列的是芯片的参数和理论值,却很少具备与苹果媲美的研发与测试团队。目前大部分的国内厂商对WiFi的调测都在使用Litepoint及相关的传导测试方法,而苹果在此之外,还必然会使用的是其视为绝密的MIMO OTA测试系统,这才是我今天想说的真正的黑科技。       关于MIMO OTA,http://www.mwrf.net/news/interview/2015/17995.html的内容,仅供专业研发/测试工程师参考。 ============================== ——前方高能预警,行人注意退避——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吴醒峰,交流4G和MIMO技术。    
  • 热度 21
    2015-4-21 14:18
    2926 次阅读|
    4 个评论
    刚从EUcap2015回来,给各位写一个个人汇报,顺便聊聊关于MIMO OTA的一些进展与内幕。 本文专业性较强,除彩蛋的预告之外,其余部分仅供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会议介绍:EUCAP     一年一度的欧洲天线与电波传播会议(EUCAP)是由欧洲天线与电波传播协会(http://www.euraap.org/)组织的学术会议,欧洲在电波传播有着强有力的研究基础,该会议也就顺其自然地演变成了欧洲各国乃至美国、日本、中国学者在天线设计、电波传播与测量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会议,汇集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各类技术人员。 此次EUCAP2015(EUCAP2015.org)于2015年4月12日~17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共有1019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将被IEEE收录,EI检索。展示了在天线、电波传播与测试领域最新的技术进展,其中不少创新和思想将可能被用于应对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挑战。 顺便说 一下,本次会议有不少华为的文章(http://t.cn/RACdvUz),而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一定是中国人,不少是受雇于华为的德国专家、瑞典专家,我与几位学术界的老外聊,他们告诉我华为目前在科研领域的aggressive,是让他们有些意外的——当然,这些研究很多并不见得在手机领域,手机是个大众消费品,而华为产品其实更多地是在通讯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的。 欧洲天线与电波传播会议(EUCAP)  本人在EUCAP2015发表的文章题目为《On the Number of Required Probes for Anechoic Chamber Based Method for MIMO OTA Testing》,演讲题目与文章题目相同,文章与演讲ppt均已上传新浪微盘——后文提到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二】时间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MIMO OTA    我所关注的研究方向,是一种针对多天线及MIMO设备(比如4G手机)的无线性能进行评估的测试方法,即MIMO OTA,对运营商来说,这个测试方法的必要性是用于不同供应商的手机性能排名,尤其是4G下载性能,对手机厂商来说,MIMO OTA测试则是研发人员进行不同基带算法、射频与天线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评估方法。     历届EUcap是出MIMO OTA文章最多的一个会议,也是欧洲做这个方向的学者、工程师必到的一个会议。 该测试方法在学术界已经讨论了将近10年,基本理论已比较成熟——但不意味着有多少人都明白!——国际标准在普通消费者和测试实验室心目中是高大上的,但是在实际制定过程则充满了利益博弈和政治斗争(经过将近五年的漫长等待,3GPP和CTIA到2015年4月为止还没有确定MIMO OTA测试方案的最终版本)。 与学术界不同,对于新的技术,工业界逐利的特性决定了一般只有大公司才能开展超越现阶段5~10年的学术研究,一般认为,工业界介入这个MIMO OTA领域的标志是从3GPP或CTIA于2010年前后开始制定相关标准/建议书开始的,而类似前Nokia手机、苹果、LG、三星等手机公司也在此时间前后对这个方法有或浅或深的研究,芯片厂商如高通、intel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甚为深入了。 在国内的学术界,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都有做信道测量、建模的专家,但在MIMO OTA这个领域,可能会往下做的是北京邮电大学。 在国内工业界,目前看,我个人认为华为终端公司可能会率先建立自己的MIMO OTA测试系统,而诸如联想/OPPO/VIVO/酷派/小米/锤子/一加等等,有的公司也在密切关注,有的公司则受资金和条件所限,直接走错到混响室方案,另外还有一些公司的研发人员是根本没有听说过MIMO OTA,上来直接走芯片的参考设计、SISO OTA测单天线TRP/TIS,然后就量产了。 目前工业界MIMO OTA标准化的时间表(我的个人估计,仅供参考): 1.预计北美CTIA将于下个月(2015年5月)完成V1.0版本,10月份完成V1.1版本; 2.国际3GPP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决议; 3.国内的CCSA,即行业标准“终端MIMO天线公共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一部分:LTE无线终端”估计于5月5~7日的TC9全会中讨论形成报批稿,并于今/明年开始推荐执行。(有进一步进展 ,我将随时在微博更新、通知) 【三】内幕: MIMO OTA的核心在于信道(信道仿真器),而非暗室(系统集成商) MIMO OTA的系统集成商,指的是最终把测试仪器、软件、系统安装好提供给测试实验室的公司;通常,由系统集成商所提供的测试系统都是为第三方实验室(如SGS/摩尔实验室等)经营测试业务 服务的,操作人员并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知识,但对MIMO OTA来说,有一个比较悲惨的情况就是,如果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实验员甚至很难确定自己的测试系统是否在正常工作…… 作为系统集成商,常年活跃在CTIA(一个以北美运营商为服务对象的产业联盟组织)的美国ETS-Lindgen和法国SATIMO(隶属MVG集团)在过去10年的SISO OTA测试系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庞大用户群,这些用户涵盖了高校、手机厂商、天线厂商、方案商、第三方测试实验室、运营商等等关注手机性能的产业链上下游。 这个现状,给本来就较为复杂的MIMOOTA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弊端。 真相是:MIMOOTA的真正核心在于信道,所以信道仿真器厂家(或研究人员)掌握了核心技术 ,但他们缺乏号召力,不得不听命于系统集成商——而大多数关注MIMO OTA的技术人员最先接触的是系统集成商(ETS/SATIMO),而ETS/SATIMO并不希望把这个真相传递给最终用户——好比你是卖组装车的,你最怕的就是别人把部件分开来看你的成本价,所以要显得你有价值,就必须得说“发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整体零件组装在一起发挥最大效用,组装,这是个技术活,是最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浮云!” 所以在后续所有销售及售后活动中,发动机的设计与参数都被屏蔽掉了,以至于你只需要了解怎么握方向盘就可以了——这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也许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手机的研发人员或MIMO OTA科研人员而言,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从CTIA到3GPP,以及目前所有MIMO OTA商用系统集成商(除我们的合作方以外),均称测试系统需要有8个及以上探头,但我在此次文章中解释、理论论证并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即我们用4个探头就能够达到8个探头的效果。 如前所述,作为系统集成商的ETS/SATIMO自身在核心技术(信道)上是没有积累的,而且软件测试的中间环节也无法开放给研究者,因此高校是应该自己来搭建系统从底层进行研究的,比如丹麦Aalborg大学,芬兰AALTO大学。 【四】彩蛋  计划本周二开始进行某些品牌旗舰机的测试,如三星S6,HTC M9,苹果Iphone6+,华为P8,小米Note…… 下图为本次我们实验室的测试系统照片及图线: 实验室的测试系统照片及图线 右下角图线是同一款手机的三次测试,绿色线测于2015年4月18日ABP实验室,红色实线测于2014年ABP实验室(但系统并不完全相同),蓝色实线测于2014年另一实验室。 三根曲线的在90%TP处的差异小于0.5dB,证明目前测试系统和终端性能均稳定、可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