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中兴通讯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9
    2016-3-24 11:29
    2008 次阅读|
    2 个评论
    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一事,在多方的努力下,暂时缓解。惊涛骇浪后,虽有惊无险,但我们的深省和反思却不能停止。 无芯之苦:芯片全方位依赖美国 一个芯片制裁就让中兴体验“穷途末路”,让业界感到“灭顶之灾”,但,或者,实际上可能就是这样。这背后凸显的是芯片高度依赖美国的无奈,折射的是我们国家电子产业的无“芯”之苦。 看似庞大的中国电子产业却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即使中兴拥有比较多的专利,主要芯片和元器件却大多来自于美国厂商,中兴更类似于高端的“封装组装”,所有的核“芯”受制于人。但,仅仅中兴这样吗? 无芯不兴,无芯不新。芯片和元器件等关键产品大多依赖美国企业,使中兴难以左右自己的命运——“战场上得不到,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这句话用在这里多么的合适,又是多么的无奈。   中兴通讯主要芯片供应商 抛却情绪化的失望与无奈,理智地分析我们到底缺哪些芯,又该如何做。这才应该是中兴之痛带来的最大反思。 从上图来看,仅仅芯片(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元器件)领域,中兴通讯就多达数十家美国芯片供应商,更为致命的是,在中兴通讯几乎所有产品领域,几乎所有细分环节都有着美国芯片的身影,而国内的芯片少之又少。从存储器、处理器,甚至到电源管理芯片,几乎都以国际厂商为主。 中兴的无“芯”之苦,苦在嘴里,更苦在心里! 无芯之痛: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 此次制裁通知发出的时间耐人寻味。美国大选之际、中国两会之时,加重了其政治色彩。这更说明芯片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对一个企业,对一个产业的重要性上,对一个国家都不言而喻。而芯片更有可能成为和平时期“杀人诛心”的不带硝烟的致命“武器”。   中国集成电路与石油进口对比 从我国2007-2015年海关进口数据来看,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了原油,甚至也超过了四大战略物资(铁矿石、钢材、铜和粮食)的总和。2015年,芯片产业进口花费高达2307亿美元,是原油进口总额的1.7倍。 如果说,中国的无芯以往体现在海关的进口数据上,超过2000亿美元的数字给我们带不来感觉的话,这一次却实实在在地打在了我们的脸上。中兴只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我们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上到上述巨大的进口芯片。而我们对这还能无动于衷或者听之任之吗? 中国的无“芯”之痛,看在眼里,更痛在心里!      无“源”之伤:限制上游比限制客户更具杀伤力 随着中国终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披荆斩棘,我们占据了大多终端市场。有全球最大的PC厂家,有全球领先的通讯设备公司,有后起之秀的手机品牌,电视机和机顶盒更是出口五湖四海。可以说终端市场的制裁对我们没有太大威胁,毕竟中国品牌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但是,游戏规则变了,限制上游比限制客户更具杀伤力。就像金字塔一样,上游越来越少,并且还受制于人!   中国芯片进口分类及主要供应商 据芯谋研究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仅指中国大陆公司,不包含国际企业与台湾公司在大陆的公司)对进口芯片的需求高达882亿美元。这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公司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从具体分类来看,存储器是最大的依赖,2015年需求362亿美元,其次是模拟芯片和处理器芯片。在数量最多的存储器芯片中,清一色的是海外厂家;芯片数量众多的模拟芯片则多是TI、ADI和英飞凌等。 这已经不是之前广为宣传的“核心芯片受制于人”的概念了,事实上,我们是全方位受制于人!哪怕哪些单价很低的模拟小器件。 没有创“芯”,中兴难“兴”;没有创“芯”,中国难“新”。希望中国的创芯者,知耻后勇,奋发图强,让中国芯早日发光! 构建一个全方面自主、可控的芯片供应链,迫在眉睫。这次中兴之痛是第一次,更希望是最后一次!  
  • 热度 28
    2016-3-7 09:35
    2561 次阅读|
    6 个评论
    据路透社报道,因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以下简称“中兴”)日前遭到美国商务部处罚。美商务部下令:限制中兴在美国的供应商向中兴(中国)出口产品。 美商务部针对中兴的出口限令指出,美国供应商在向中兴(中国)出口任何货物前,均需向商务部申请许可。该限令将于下周二生效。而美商务部将在下周发布的一份联邦公报显示,这些出口发货申请通常会被拒绝。 据悉,这一出口限令适用于全球任一家打算将产品从美国运往中兴(中国)的公司。 美国商务部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这是与中兴公司展开贸易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壁垒。”这位官员拒绝透露美国政府是否会对中兴采取进一步行动。 中兴公司对此报道未予及时置评。中兴可以对此限令提出上诉。   首轮调查 路透社在2012年曾报道称,美国商务部调查发现,中兴公司与伊朗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签署了总值数百万美元的电脑软件和硬件产品合同,这些产品来自一些美国最知名的科技公司,中兴这一举措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禁令。但包括微软、IBM、惠普、甲骨文、戴尔以及其他一些美国厂商纷纷与之划清界限,表示对此合同并不知情。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针对伊朗一直执行高科技产品出口禁运令。美商务部对中兴的调查,关注焦点在于中兴在购买了美国产品后,是否将这些产品运往伊朗从而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政策。 当时中兴公司曾作出回应,称该公司将“限制”其在伊朗的业务;随后再度发表声明称:“未来中兴公司在伊朗将不再发展新客户,并对现有客户的业务活动作出限制。”   绝密文件 而美商务部获取的一份来自中兴公司内部、其中部分被标注为“绝密”(Top Secret)的文件显示,针对美商务部的制裁,该公司酝酿了一项所谓的突破封锁计划。美商务部高级官员拒绝评论中兴是否执行了这一计划。 这份内部文件标注着“绝密”和“未经中兴许可禁止传播”字样,文件以“亲爱的公司领导”(Dear company leaders)开头。 这份未标明日期、由美商务部获取的中兴内部文件显示:“我们公司有许多技术和组件来自美国的供应商”,该文件还称,“我们公司产品中所使用的许多芯片或软件,来自美国供应商。” 这份未注明日期的中兴内部文件还显示,中兴公司法律部门提议,该公司可以利用空壳公司出口美国产品,从而避免遭受美国监管部门制裁。这样做“最大的优势”是,将使“美国政府很难对其进行追踪或很难控制该公司大宗商品的实际流量”。 在描述“其他风险”部分,该文件指出中兴在美业务涉嫌违法。文件显示,中兴“美国研发中心的员工经常携带研发数据往返于中美之间,”而且明显指向研发领域,“这已经严重违反了法律。”但该文件没有指明这一行径可能违反了哪些法律,并建议公司“需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将面临随时被调查风险。” 此外,该内部文件还透露,除伊朗外,中兴还与美国出口禁令国家——苏丹、朝鲜、叙利亚、古巴等多国公司存在业务往来。     美商务部则表示,中兴计划“组织、建立、使用一系列空壳公司向伊朗出口禁运产品,违反了美国的出口限制政策。”只不过尚不清楚中兴是否实施了这一计划。    影响几何 目前尚不清楚新的出口限令将对中兴业务带来何种影响。    从中兴公司的一个网站获悉,美国的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包括微软、英特尔、IBM和霍尼韦尔(Honeywell)等公司,“都是中兴公司的关键战略伙伴”。但具体的合作条款并未详述。 微软公司一位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曾与中兴签订许可协议,但无法证实这家公司是否购买了其他产品,比如软件。其他美国公司则暂未回应置评请求。         据悉,除中兴外,该出口限令适用于中兴的中国两家子公司——中兴康讯、北京8星(Beijing 8-Star),以及一家伊朗公司——中兴Parsian。 ( 本文来自凤凰科技 )
  • 热度 32
    2011-4-27 16:12
    8948 次阅读|
    8 个评论
    文/毛启盈 4月26日,今天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主题――“设计未来”(Designing the Future)。把知识产权问题作为一个严肃的纪念日来祭祀或者庆祝,11年有余。通过对这几年回顾,我们发现,创造和创新出现频率最多。今年“设计未来”富有新意。 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在这个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分别就软软业、传媒业和通信业撰写了三篇博文,其中《建议将愚人节定为国际反盗版日! 》《 iPad侵权案给传媒的启示》昨夜出炉,希望能够给业界带来一点小小的启示。这篇主要是谈本人所误入的通信行业知识产权问题。 其实,通信业一年来炒得最热的是诺基亚与苹果专利诉讼之争,华为与摩托罗拉专利之争,不过,他们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握手言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爱立信与中兴的“互诉”仍然在僵持阶段,这也成为这个知识产权日最受关注的一个焦点。 很多媒体记者追问我关于这个事件的看法,作为“误入”通信行业的“门外汉”,我已经用博客阐述了我的观点:《爱立信诉中兴专利大战背后的市场博弈》; 爱立信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尤其是爱立信中国在LTE以及物联网等方面尤为突出,但是,在当今的通信业巨头之间的较量,没有永恒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市场和研发实力的较量成为双方谈判的筹码。 不过,我的观点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雷同学不谋而合,知识产权纠纷,考验中国通信巨头国际化应对能力。起诉摩托罗拉,华为应对有章法,为中国通信业树立了典范。但是,中兴通讯并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尤其在专利方面,在国际上不容忽视。 在世界知识产权到来之前,我收看到了CCTV 2陈伟鸿主持的《对话》栏目“中国知识产权档案”。这是由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带队,张建国、王海波中层领导参与的团队与北京大学知识产权专家张平“回顾中国知识产权”的节目。其中,中兴通讯向观众讲述了四个故事,追忆了一个通信巨头从嗷嗷待哺到茁壮成长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 故事一:日内瓦展 当时七国八制,中国通信市场为西方厂家垄断,“中华”刚刚起步,为了学习和成长“凑份子”组团参加日内瓦展。而当时的中兴委派了史总单身赴会,与国际大牌同台受到ATT专利的刺激后,史总亲自手写报告,强调三个要点:重视专利、重视人才、国际化。随后中兴通讯就成立法务部门。重视人才和研发 “哪里有会念经的和尚,我们就把庙设在哪里”。 故事二:手机专利交锋 德国汉诺威国际通信大展,手机展品被罚没,带来专利布局意识的转变,从此以后着力技术创新和专利储备,如今手机专利占据半壁江山,是中国手机厂商专利第一、出货量全球第四的企业,西方手机巨头对中兴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实现专利与西方手机巨头的相互制衡。 故事三:GOTA海外授权 进入21世纪通信行业飞速发展,但几乎所有的通信企业,使用CDMA技术就都要向高通付专利费。行业的专利授权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利润引起了企业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重视,随着中兴对研发投入的加大,同样也形成了某些核心技术,如GOTA技术是中国企业首次向海外企业授权,当时中兴对朗讯、北电授权。印证了专利布局的意义。从之前1G没有专利到现在4GLTE占据7%专利份额,与国际大品牌齐头,并占据话语权。创新和知识产权起到决定性作用。 故事四:SDR喜结硕果 讲到史总拜访客户时最常说的“你买我们的产品我不是最开心的,最开心的是你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这是我最高兴的”而史总说的“需求来源于客户做“有源之水”的研发”确实也体现了中兴在这方面的愿景,借助CSL客户成为了欧洲规模进入的样板点,随后很多运营商主动邀请中兴投标欧洲实现规模进入 中兴通讯相关专利的“四个故事”,从窘迫到觉醒到奋发到成功,其实今天中国许多“走出去”的企业也有过共同的经历,包括并驾齐驱的华为,也有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的影子。知识产权是企业原始积累时期的一道门槛,也是企业长远战略的自我保护。同时,也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透过现象,看出了知识产权的本质。 其一,知识产权有一个漫长的成长的过程,期间面临着猜忌与质疑,甚至排挤,所以,被诉讼甚至被“封杀”其市场,并不足为奇,中兴手机展品被罚没,中国 MP3在德国参展被扣已不是新闻。譬如,在购买专利的谈判,以高通为代表的通信巨头和初出茅庐的企业地位并不对等,“漫天要价”、“埋地雷”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二,中国跨国公司和西方垄断企业的专利较量,其实是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正如中兴史立荣在“对话”中所言,但并不是所谓 “地雷”,而是互相搭桥的过程。想当初,在受到ATT专利刺激之时,中兴还没有成立法务部。由于后期的投入,一向买高通专利的中兴,凭借 GOTA技术向海外企业授权。其中包括了朗讯、北电授权,尤其在4G方面,LTE占据7%专利份额,这将直接形成了与高通、NTT、爱立信等专利巨头形成直接对峙,这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三,打破所谓的市场垄断,必须自强不息。华为和摩托罗拉和解就是鲜明例子。中兴通讯在这次与爱立信的纠纷中,对其LTE侵权进行诉讼,击中要害,这是中兴苦练内功,自身强大的表现。截止2010年底,中兴拥有专利总量达3.3万件。其中,2010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获得的PCT专利申请高达1863项。这与每年投入销售收入10%以上投入研发有关。 用主持人话说,大家认识中兴,很多情况下是从中兴手机开始的,还记得当年李连杰代言中兴手机的帅气造型,曾经打动了多少消费者的心。其实,中兴通讯的主经业务是通讯解决方案,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老百姓熟知的程控交换机和3G设备,这块业务占据其营业收入的70%。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通讯去年营业收入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正式跨入中国企业“千亿俱乐部”。 其实,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兴还有一项值得骄傲的成绩,那就是积累了3万3千多项专利,平均算下来,相当于每年完成1300项技术发明,也就是每天有3.6件专利发明在中兴通讯诞生!2010年,WIPO国际专利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兴通讯专利申请1863项,居全球第二、业界第一。 中兴通讯和爱立信的专利之争,其实背后是研发力量之争,市场份额之争,产业链之争。“1G时代看着跑,2G时代跟着跑,3G时代齐步跑,4G时代领先跑。”中兴通讯的专利史,应该是中国通信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缩影,从最初的窘迫,到今天的风光无限。不过,我们仍然看到一些问题,譬如,中小企业缺乏科研的条件,而一些**院校却在为国外企业做着专利的研发,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反思的问题。      
  • 热度 36
    2008-2-18 08:31
    3955 次阅读|
    9 个评论
    近日,网上疯传中兴通讯可能会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部门,起源是某些国外的记者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讯大会捕风捉影地采访了一些人,发起了这一猜测。 然而,国外的某些记者真的不懂中国市场,他们的一些猜测与报导真的是没有理由的猜测,而国内的一些媒体也不加分析地就跟随报导了,并且添油加醋将这些猜测变成真的一样。 我认为,近阶段中兴都没有任何理由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一是中兴收购摩托手机没有任何互补性,二是中兴目前也没有实力来消化摩托手机部门这个巨大的包袱。 首先在互补性方面,他们之间不存在互补,不论是设计还是生产方面。 我们知道,摩托手机设计严重依赖台湾 ODM 厂商比如华宝、 HTC 和奇美通讯,而生产也是依赖台湾或欧美的 EMS 公司,比如富士康和伟创力等。相对应的,中兴通讯倒是非常重视手机设计,他们手机设计人员几千人,而在生产上中兴通讯的手机大部分也是自己生产。所以,从设计与生产上来说,中兴收购摩托并不能带来什么利益。 再看品牌。从目前来看,中兴基本上走的是营运商定制的路线,几年前已放弃渠道市场。收购摩托手机可以给中兴带来品牌上的一些互补,但是这个品牌的收益则需要中兴花费巨大的资金才能换来:据分析师估计,摩托罗拉的手机部门价值约为 90-120 亿美元,并且中兴收购摩托手机业务还有可能从此背上巨大的包袱——来自摩托罗拉手机部门的几万员工!明基收购西门子的前车之鉴给了业界最生动的一课,我想中兴绝对不会仿效。 因此,本人认为中兴不可能收购摩托罗拉手机部。从目前来看,三星、 LG 和爱立信均已公开表态无意收购摩托办拉手机,那么我猜测摩托罗拉手机部门有两条路走:一是分拆后,由私募基金收购,仍保持摩托罗拉的品牌;二是手机业务仍留在摩托罗拉,分离出去的是无线基础设施部门,这一部门与北电等其它公司合并,就像现在有阿朗和诺西一样。 只是,令人悲哀的是,摩托罗拉,这个手机业的鼻祖和发明者也要被迫出售出手机,让我们不禁感叹手机产业真的是进入暮年了吗? 孙昌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