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开发者

相关博文
  • 热度 22
    2014-11-25 10:00
    1485 次阅读|
    0 个评论
    .NET开源,不仅支持跨平台开发,重要的是跨平台运行,可以在Windows以外的其他平台进行开发,同时微软承诺将对这些平台提供.NET应用的运行环境及框架支持,这使得java虚拟机的优势荡然无存! .NET 开源,集成 Clang 和 LLVM 并且自带 Android 模拟器,这意味着 Visual Studio 这个当下最好没有之一的 IDE 正式支持编写 Android 和 iOS 程序。 .NET 本次开源的内容涉及 .NET Framework Libraries、.NET Core Framework Libraries 和 RyuJit VM,允许开发者编写运行于 Mac OS X 和 Linux 的 .NET 程序。此外,微软开始像个人开发者提供免费的 Visual Studio Community 2013,相当于原 Visual Studio Professional 免费向个人提供。开源在 MIT 协议下进行,并提供开源保证(patent promis)。   没错,当这个消息在Connect(); 大会上宣布后,全世界开发者的圈子已经炸开了锅! 那么.NET开源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一消息对于开发者犹如重磅**?它对微软及业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带着三个问题让我们先从程序员世界的那些破事儿说起。   ◆ java与.NET两大阵营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以及C、C++、java等翘楚在历史上闪耀过后,聪明的灵长类动物人类将编程语言做成了各种简便易学易用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利用这些工具平台你只须像搭建高乐积木般就能码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你还得会削积木(掌握语言)。 后来经过时间演化形成了两大开发阵营——java和.NET,简单说前者是跨平台的开发工具,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进行开发、运行、维护;而后者是跨语言的开发平台,允许使用多种编程语言结合其工具进行开发,但开发过程和应用程序的运行只能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两者各有优劣,一目了然。 尽管.NET倚恃他爹微软以实力雄厚、功能强大著称,但自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微软固守Windows平台的局限性,其自然被灵活机动跨平台的java抢尽风头。然而纳德拉显然不是吃素的,.NET开源了,不仅支持跨平台开发,重要的是跨平台运行,这使得java虚拟机的优势荡然无存。 ◆ 被逼急的纳德拉:.NET开源对java影响深远 历史证明,开源与商业软件就像两股相互抑制的力量,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绝不会完全吞并另一方。 过去十几年,java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其卓越的通用性、安全性、平台可移植性赢得了全球开发者的青睐,并积累起庞大的簇拥人群。然而却鲜有人知道java起步之初就受到了来自微软与Adobe的双向绞杀而一度濒危,艰难存活下来之后,其真正的发家则在于移动时代的到来,安卓平台给了它广阔空间和涅槃之力。 如今,java在服务器端和手持设备领域已如日中天。 谷歌公司手持java利器,号召开源势力对微软穷追猛打的这些年真的把微软逼急了。 微软新帅纳德拉上任后的三把火,让谷歌明白了他们正在挑衅一只受了轻伤的狮子,而这只狮子正在重振雄风。事实证明微软在多年之前就已拥抱开源,参与Linux内核贡献并成立开放技术子公司,而今年早些时候对Roslyn编译器的开源亦是其.NET开源大计的前奏。 甚至一些开源社区的领袖人物也表示不再将微软视为“敌人”,同时他们认为未来.NET与java将互不干涉地共存。 ◆ 纳德拉的计谋 我们看到纳德拉上任后实施的一系列举措让微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移动为先、云为先”的两个“先”字在这段日子里得到了明确的执行。从Office跨平台免费到VS跨平台免费以及VS Emulator for Android的发放,微软在跨平台上大做文章并拉拢个人消费者和开发者,表面上似乎丢车保帅采取Windows平台让利策略,实则在暗地里下一盘很大的棋。 众所周知,苹果依赖品牌溢价而大卖硬件,其封闭的软件生态为诸多开发者所诟病,结果就是导致了安卓的野蛮生长。 纳德拉似乎看到了谷歌的弱点:尽管安卓系统在智能移动市场垄断地位已现,但业内一股安卓“去谷歌化”的暗流却在蔓延滋生,也就是说谷歌正逐渐丧失对安卓的控制,当年ATT公司放任UNIX变种发展导致BSD的反超和一枝独秀就是最好的例证。 纳德拉的新策略致力于将微软的生态核心从Windows转移至Azure云,.NET平台的开放有利于实现微软新生态向安卓平台的渗透,助长安卓系统继续野蛮生长,加速其脱离谷歌的控制。 在未来,我们或将看到大量优质的.NET应用运行在安卓和iOS平台上,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将伴随着Azure云的影子。 不久前,微软市值升至4089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并超过谷歌公司。我们看到微软正逐渐走出PC时代的思维困局,朝着即将到来的下一波移动浪潮布局着有利战略。 不得不说,继施密特、库克之后,纳德拉是一个不简单的硅谷经理人。那个老鲍用充满激情大嗓门喊着”Web Developers! Web Developers! Web Developers!”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微软则让人看到了盖茨时代的狡黠。   --整理自网易新闻。
  • 热度 16
    2014-11-25 09:59
    952 次阅读|
    0 个评论
    .NET开源,不仅支持跨平台开发,重要的是跨平台运行,可以在Windows以外的其他平台进行开发,同时微软承诺将对这些平台提供.NET应用的运行环境及框架支持,这使得java虚拟机的优势荡然无存! .NET 开源,集成 Clang 和 LLVM 并且自带 Android 模拟器,这意味着 Visual Studio 这个当下最好没有之一的 IDE 正式支持编写 Android 和 iOS 程序。 .NET 本次开源的内容涉及 .NET Framework Libraries、.NET Core Framework Libraries 和 RyuJit VM,允许开发者编写运行于 Mac OS X 和 Linux 的 .NET 程序。此外,微软开始像个人开发者提供免费的 Visual Studio Community 2013,相当于原 Visual Studio Professional 免费向个人提供。开源在 MIT 协议下进行,并提供开源保证(patent promis)。 没错,当这个消息在Connect(); 大会上宣布后,全世界开发者的圈子已经炸开了锅! 那么.NET开源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一消息对于开发者犹如重磅**?它对微软及业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带着三个问题让我们先从程序员世界的那些破事儿说起。 ◆ java与.NET两大阵营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以及C、C++、java等翘楚在历史上闪耀过后,聪明的灵长类动物人类将编程语言做成了各种简便易学易用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利用这些工具平台你只须像搭建高乐积木般就能码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你还得会削积木(掌握语言)。 后来经过时间演化形成了两大开发阵营——java和.NET,简单说前者是跨平台的开发工具,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进行开发、运行、维护;而后者是跨语言的开发平台,允许使用多种编程语言结合其工具进行开发,但开发过程和应用程序的运行只能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两者各有优劣,一目了然。 尽管.NET倚恃他爹微软以实力雄厚、功能强大著称,但自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微软固守Windows平台的局限性,其自然被灵活机动跨平台的java抢尽风头。然而纳德拉显然不是吃素的,.NET开源了,不仅支持跨平台开发,重要的是跨平台运行,这使得java虚拟机的优势荡然无存。 ◆ 被逼急的纳德拉:.NET开源对java影响深远 历史证明,开源与商业软件就像两股相互抑制的力量,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绝不会完全吞并另一方。 过去十几年,java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其卓越的通用性、安全性、平台可移植性赢得了全球开发者的青睐,并积累起庞大的簇拥人群。然而却鲜有人知道java起步之初就受到了来自微软与Adobe的双向绞杀而一度濒危,艰难存活下来之后,其真正的发家则在于移动时代的到来,安卓平台给了它广阔空间和涅槃之力。 如今,java在服务器端和手持设备领域已如日中天。 谷歌公司手持java利器,号召开源势力对微软穷追猛打的这些年真的把微软逼急了。 微软新帅纳德拉上任后的三把火,让谷歌明白了他们正在挑衅一只受了轻伤的狮子,而这只狮子正在重振雄风。事实证明微软在多年之前就已拥抱开源,参与Linux内核贡献并成立开放技术子公司,而今年早些时候对Roslyn编译器的开源亦是其.NET开源大计的前奏。 甚至一些开源社区的领袖人物也表示不再将微软视为“敌人”,同时他们认为未来.NET与java将互不干涉地共存。 ◆ 纳德拉的计谋 我们看到纳德拉上任后实施的一系列举措让微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移动为先、云为先”的两个“先”字在这段日子里得到了明确的执行。从Office跨平台免费到VS跨平台免费以及VS Emulator for Android的发放,微软在跨平台上大做文章并拉拢个人消费者和开发者,表面上似乎丢车保帅采取Windows平台让利策略,实则在暗地里下一盘很大的棋。 众所周知,苹果依赖品牌溢价而大卖硬件,其封闭的软件生态为诸多开发者所诟病,结果就是导致了安卓的野蛮生长。 纳德拉似乎看到了谷歌的弱点:尽管安卓系统在智能移动市场垄断地位已现,但业内一股安卓“去谷歌化”的暗流却在蔓延滋生,也就是说谷歌正逐渐丧失对安卓的控制,当年ATT公司放任UNIX变种发展导致BSD的反超和一枝独秀就是最好的例证。 纳德拉的新策略致力于将微软的生态核心从Windows转移至Azure云,.NET平台的开放有利于实现微软新生态向安卓平台的渗透,助长安卓系统继续野蛮生长,加速其脱离谷歌的控制。 在未来,我们或将看到大量优质的.NET应用运行在安卓和iOS平台上,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将伴随着Azure云的影子。 不久前,微软市值升至4089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并超过谷歌公司。我们看到微软正逐渐走出PC时代的思维困局,朝着即将到来的下一波移动浪潮布局着有利战略。 不得不说,继施密特、库克之后,纳德拉是一个不简单的硅谷经理人。那个老鲍用充满激情大嗓门喊着”Web Developers! Web Developers! Web Developers!”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微软则让人看到了盖茨时代的狡黠。   --整理自网易新闻。
  • 热度 28
    2011-10-24 13:01
    1788 次阅读|
    3 个评论
    资金匮乏、创意雷同、盈利困难等难题正在困扰全球超过200万移动应用开发者。其中绝大部分开发者都很难看到“钱景”,生存状况举步维艰。   “我把我开发的应用放到了iOS上,有钱的话,可以刷到前10名;没钱的话,只能放在用户基本搜不到的角落摆着,用户根本没有机会体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大会”上,一位创业伊始的移动开发者说出了目前移动应用开发的困境和现实。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据了解,资金匮乏、创意雷同、盈利困难等难题正在困扰全球超过200万移动应用开发者。正如中日3G应用研究院秘书长李旦所言,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起步期,绝大部分开发者都很难看到“钱景”,生存状况举步维艰。     据大会的主办方艾媒咨询提供的数据了解,2011年全球安卓开发者数量达100.1万名。预计随着安卓阵营的扩大和安卓移动终端的普及,到2012年开发者数量将飙升至220.8万名。而全球iPhoneAPPStore开发者将达到84.7万名,iPad的APPStore开发者达10.9万名。     两成开发者赚钱     目前,移动开发者主要分为三类,较大规模的开发公司、新创业的开发团队和处于散兵游勇的个人开发者。而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中国开发者来说,最急需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生存和快速发展的创业平台。AppStore、安卓等平台的确为创业者们提供了不少机会。国内主流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百度和360等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平台战略,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企业和新的创业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获得超过以往的生存拓展空间。     “在苹果的iOS平台上推广应用相对容易,如果应用好的话,能马上能赚到钱,但安卓还要让我等待,我不知道要等多久。”长期与手机开发者接触的手机中国CEO于忠国对安卓平台开发者的盈利模式十分担忧。事实上,安卓平台开发者的盈利困局早已不是秘密。据某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安卓应用中国开发者团队中 31%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收入1万元以下的团队达到了19%。即使是大公司开发的应用,也无法逃脱“亏本”的命运。以金蝶公司推出的一款记账产品“随手记”为例,该产品目前在安卓大概有几百万的收入,但与上千万元的开发成本相比,这部分收入还是很微薄。     而对于研发资金匮乏,推广实力单薄,甚至根本不具备推广实力的中小开发者而言,境况就更加艰难。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约有34.4%的开发者处于亏损状态,另外有40%左右处于持平状态。“对于绝大多数团队规模并不大的国内开发者来说,诸如‘愤怒的小鸟’那样低成本高收入的案例几乎是‘奇迹’。”一位在现场的开发者叹言。     大鱼吃小鱼     虽然个人开发者数量庞大,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算已经不大。龙兵华表示,开发者如果没有渠道和资源,就算有好的应用,但推向市场之后也很难赚到钱。毕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用户使用量才能获得收益。“因此,现在更多的要提倡至少有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一个应用的开发和推广。”     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尤属安卓为最。各大应用商店排名靠前的,基本是大公司的作品,个人开发者作品很难排在前面。“辛辛苦苦设计好的软件,没钱的话,用户连体验的机会都没有。”某个人开发者坦言。这一观点得到刘昕的赞同,“有钱的总是能把自己刷到最前面,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长久的规律,你不可能永远有钱。”     “一些大公司盈利的原因确实是因为掌握着很多的资源,包括开发、创意、推广等,中小开发者做的产品如果要跟他们硬碰硬,需要一些竞争智慧。”腾讯科技频道主编龙兵华坦言,“你得想清楚优势在哪里,选择一个竞争不激烈的领域,或是和其它的传统行业结合,推出一些在终端上随时随地解决用户的需求的应用。”     一些细分领域或许是突破的办法。某个由小团队开发的理财软件,在推广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后来与安卓的很多应用商店联系,在各商店的记帐理财的类目里推广。据了解,由于记账理财类栏目为冷门栏目,应用不多,所以,由于软件的易用实用性,一共也没几个,很快就做到了排名第三第四的位置,用户数达到了 50万。也正是鉴于用户数和软件本身的优势,得到了投资商的青睐,并得以继续往前走。     安卓难以“养家”     在开发者内部,苹果的iOS被视为是最为友好的开发平台。一些开发者认为,系统的封闭和开放,其实并不会改变产品的可用性,甚至产品是否开源,也并不改变产品的可用性,乔布斯“把谁去赚钱的事儿设计好了,开发者有一个明确的赚钱模式,一方面他已经封闭好了,一方面也解决了后顾之忧。”,而安卓的开放到底策略,门槛低,竞争激烈,以及用户强烈的免费意识,使得开发者更多要考虑的是,靠什么手段去挣钱。     “开发者如果仅依靠安卓应用,八成都养不活自己。”艾媒咨询公司CEO张毅表示,虽然安卓开发者数量增长快速,但真正出应用成品的开发者仅占15%-20%,大部分开发者所开发的还只是半成品。     “开放是大潮,安卓开放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封闭,最终只要是为了用户好,在哪个平台上都能获得自己的用户和收益。”于忠国总结。     ■观点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最好的创业的时代,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就如同我们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样,所有移动开发者应该是幸福的。     ——中日3G应用研究院秘书长 李旦     随着中低端安卓智能手机的大量面世,安卓手机用户将超过8000万。所以很多移动开发者越来越重视安卓的开发,这个赌局不会太错。     ——艾媒咨询集团CEO 张毅     近半年以来,整个移动广告的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的成长期,广告主比以前更容易接受移动广告了,渗透率提高很多。     ——指点传媒创始人 曹彤     明年全球移动应用商店销售额将达到56亿美元,应用推广是产品成功营销发行的重要环节。国外的许多优秀应用,背后都有发行公司在主导或协助市场推广。     ——网讯安卓总经理 贾慧东   通信产业网
  • 热度 38
    2011-9-5 16:20
    3674 次阅读|
    14 个评论
    今天出差刚回来,下午还是着急赶回了公司,取了一些下周去北京需要带的装备,看看是否离开的几天需要有事务需要去处理。有些空的时候,和Estella谈 谈她看完书的一些感受。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同样的一个内容,同样的一些事情,自己处在“开发者”的角度,和现在处在给“开发者”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有 些时候我有些恍惚。   曾几何时,我只是个开发者,我只是一个单纯的硬件工程师。那时候我认为,在一个项目团队里头,干好我自己的事情,和团队之中的软件工程师、布板工程师、机 构工程师、实验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协调各种细节问题,和项目管理纠缠时间节点,也会和工厂的工艺工程师研究一些焊接和制程过程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和芯片供 应商之间的交流,对元件和产品的各种特性的校核,做做各种过程文件,得到一个个产品的特性指标。并且看着各种实验特别是EMC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那是我以 前的生活,部分是我负责,部分是我支持,还有些是曾经的同事的故事。忽然之间,换了一份工作,也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人总是一点一滴的在成长和成熟,有些事情我并没有准备,被赶鸭子上架,但是慢慢也在一次次的完善在舞台上的表演。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调整着自己在职 位中的能力属性和时间分配。以前我很难想到,我需要在技术会议之中充当翻译(中=》英,英=》中)的角色,但是现在不由自主的就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甚 至某些时候,我可能是会议主持人,用着颤抖得声音,给诸多老板的老板们进行介绍。   以前我很难想到,我是一整个项目的接口人,各种信息和问题汇聚和交换的地方,大部分都是琐碎的事情,有些是我需要处理的,有些事情我需要去传递和找到解决 问题的人。我也没有想过,我真的在努力比较标准的制定基准,参与整个过程,并且充当嫁接沟通的桥梁;有时候则需要把整个标准进行翻译,比对和总结,整理出 那些通俗易懂的东西。这些是我以前不能想象的,不知不觉从事一年多的工作以后,我自然而然在承担着很多我以前不能的事情。   做得更好,做得让人理解,做得更进一步;不管喜欢与准备好与否,专注面对+用心解决。这可能是我一年来,彻底明白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以前一直被人诟病的方 面。但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困惑,当你的工作与你的取向有差异的时候,是否有想过不太可能有完美的工作,把个人关注的和工作赋予的职责100%契合。相同的部 分意味着更多的兴趣和动力,相左的部分意味着什么呢?     想得多了,真得需要把直线思维给去除掉,正常的发展可能都是各种螺旋形前进方式,而看到的耀眼的成功,看上去直抵目标的直线是建立在一长段晦暗的准备(失 败)期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划根线自然就到了终点,而是紧紧地看着,一点点在走着。这可能也是欲速则不达的真意,也可能是工程师们成长的一道坎吧。   变得是方法和内容,不变的是态度和坚持。
  • 热度 36
    2010-1-26 14:30
    2766 次阅读|
    20 个评论
    在经济危机面前,我们看到各种力量的超常表现;而中国有规模实力或有志于核心技术的公司,就应该抓住机遇,练好内功,提升自己。 上网本在中国山寨市场没有象手机那样成功,原因从商务等角度可以分析出很多来。但是我这里强调的是技术原因,只有一个:至今仍缺少性价比合适的方案基础。而这个方案架构正好不是终端厂商有能力设计的。直接拿Wintel来拼,就显然不再象PC市场那样可以允许有一些利润空间了。不论是装机还是其它国产大小品牌包括笔记本,由于本身价位仍允许它高一些,就让Wintel仍然可以流行而已,也不是说它的性价比就是合理的。事实是:国内市场的国产杂牌机价格等于美国市场上大品牌价格、而大品牌价格高于美国。但是中国国民只能这样消费啊、没办法都到美国香港去买啊!虽然国内劳动力价格大大低于美国等,但是开发生产管理销售所有环节的经营质量太低,因此总体成本并不低,共同造成了如今的价格。更不要说根本层面的创新、环保节能等重要问题了。所以,PC产业链同样存在巨大危机! 可是同样这件事情,也给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如何找到或开发出性价比高些的核心处理器以及操作系统平台。难道上网本或MID真的需要这么大的运算能力么?或者问:现在的PC或者拼出来的上网本里的软硬件资源,究竟有多大部分是在做着真正用户需要的事情呢?从Wintel这么多年来引导的‘升级’道路,其实是只有商务上的升级,又有多少是功能上的升级呢!难道1.3G的CPU真的比133M的做起事情来快10倍么?如果真的是智慧的开发 ,那么在硬件以摩尔定律发展的期间,算法和软件工程的能力也应该在提高,因此共同努力的结果带来的这个倍数应该是大大高于10。而实际上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少人会去内部看看,问些为什么,从而打断单向的发展,带来更根本层面的思考。 那么在这种时候,直接用现成的Wintel架构去拼个上网本的产品,自然成本就太高了,山寨弟兄么就没有利润空间了。而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人拼出来了,这个产品它不会太热么?电池能续航多久?难道就仍然这样盲目跟随去做那么傻的东西么?记得曾经有人向我炫耀他的PC竟然有水冷!风冷不够啦。这条路是应该打住了,所以,山寨上网本市场没有成功,我看成是中国的机遇:它来得早总比来的晚好。至少我们应该探索和努力构建另外一条道路。 从上网本推开来说:所有智能装置,包括手机、手持声像播放器、机顶盒、电子书、甚至PC等,都有一个这样的基本平台架构的合理性问题:它们即使暂时还没有遇到市场上的瓶颈,也可以一起参与新架构的考虑。实时上,已经有核心芯片及方案提供商开始提出能够应对多产品链的架构。为什么可以这样呢?这些装置中的芯片功能不同啊、是要不同专用芯片啊?问题就在这里:所有这些看来不同的终端产品,所做的事情从内部看是很接近的:无非是大量算法的快速运行,加一定应用层上的管理而已(目前再加上些炫酷的界面)。从内部看来,所有这些专用芯片:手机基带、多媒体压解码等,都是一个DSP。只不过这些专用芯片设计公司把经过优化的算法软件固化进去,封装成‘专用芯片’就可以了。那么我今天要说的是:目前的芯片IP的授权业务(DSP、ARM等),已经发展到中规模的应用者可以开始考虑做自己的芯片了! 按照目前技术的发展,FPGA虽然也开始发力,已经开始推出可现场组合硬件及接口的结构,却仍然从性价比上落后于DSP,特别是在进行较复杂算法时,DSP大大领先。所以本文暂不涉及采用FPGA的开发。另外,对于应用层面的功能,ARM不失为低成本、低功耗的佼佼者。因此,DSP+ARM应该是未来若干年内智能装置的基本架构之一;甚至已有公司推出DSP+ARM的单芯片。ARM成品芯片也有包含所谓DSP加速器的,但其中DSP部分有时仅仅进行厂家提供的确定算法;用户只可以调用,无法利用该运算能力施行自己的算法。 要想抢先市场,保有自己的产权,保证快速开发的终端产品个性化、非同质化设计,就来走这条逐渐深层开发的道路吧。具体开发的深度,应视产量、灵活度的要求、公司的深度技术实力等,可分别选择以下4种情况,并可以循序升级。开发层次越深,产品材料成本就越低。 1.    采用专用芯片的开发 这当然不是应该鼓励的方法,但也许上手较快。即使是这种方式,也要注意专用芯片的选用。如果你已经寻找了很多专用芯片并认真研究比较它们的真实能力,计算出来的成本还是大大高于你的预算,或者总有些功能没达到,你也许就已经认识了制作这些专用芯片厂商的技术人员,那么也许他们会为你专门设计一款组合功能的芯片,成本会下来一些。 2.    采用通用DSP    +成品ARM芯片的开发 这是最切实可行,并可以入手的事情,不过你的公司需要有DSP算法工程师队伍,或者打算招聘和建设。有一种说法是用DSP来研发,投入太多,出来的产品功能却不一定好过别人专用芯片的。但是,如果你想要长期发展,DSP团队建立起来了,以后再开发新产品就快了(毕竟大同小异);并且你们自己的DSP团队技术实力会逐渐专用芯片公司的DSP团队技术,质量也就上去了。另外,这里所说的DSP,当然是指完全向你开放开发资源的通用可编程DSP。 DSP工程师总说自己的开发是真正接近资源极致的开发。必须在设计的早期就确定该硬件模块如DSP内核的真实能力,而不是到了开发后期才开始进行‘优化’,或者会发现所选平台的先天不足。例如,不仅仅是看它有多少MIPS,还要看这些MIPS的质量:DSP的指令集、管线、总线结构等决定了是否能够真正单周期进行若干有效运算。最常用在滤波和变换中的运算是本地乘加累积:在存储空间直接取数的乘加,含必要的多方式的指针更新,并放回到存储等操作,全部在一个周期完成;另外背景中的DMA等能够真正做到不耽误前景运算。而若干外设支持方式等决定了系统设计的总材料成本。市场上不乏所谓DSP,包括大厂家的DSP结构,做基本定点乘加运算竟然需要软件模拟,几十个周期才完成一个数。而这些深层的考虑,不应该仅仅看做是细节;因为它动辄就带来十倍几十倍的差别:市场上见到的巨大型发热型移动产品,就属于这种情况,是因为开发商仅仅做了浅层照搬式的开发所致。所以不论从主芯片成本还是功耗体积上,都有巨大的潜力。 DSP工程师做的事情表面是接近单片机开发的工作:也需要直接面对位、字节、外设等的汇编。但是,所做软件的功能却是如今电子产品中最高智能的部分,通过一定的算法来描述和进行开发,也就是说,是用最底层的方式在做最前卫的开发。这些算法,一部分是已经发布了国际标准的算法,例如某种CDMA,但是各家还是需要自己来具体实现和达到尽可能的优化;另外一些是全新物理量处理的算法,没有标准可参考,就必须直接与算法开发科学家联系、合作了。 以笔者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非常惊人的智慧算法,所占用系统资源反而是总体中的少数。 如果你选用的是提供商已经组合好的DSP+ARM的单芯片,一般来说,它的开发比较复杂。不但要求工程师有很好的DSP及ARM双方的深入技术能力,还要求对于该提供商具体的组合方式、开发工具的理解,才能够把二者都用好。 3.    买授权自制DSP+ARM的开发 这种方式中部分的开发工作和考虑与上一种相同。不同的是:现在你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放置你真正需要的DSP/ARM内核中的硬件模块,达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来进一步降低成品芯片的成本。 IP授权提供商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你自制的DSP流片之前,能够提供真正接近最终运行功能的模拟测试开发工具。有一种做法是该IP授权商提供一块开发板,上面有一块‘母芯片’,包含了该系列DSP所具有的全部IP,而你可以通过软件工具,选用并连接其中若干,在开发板上运行你未来终端产品的算法或整体软件,并可以象对你未来芯片一样地进行调试等。但是各家提供工具的方式真的会很不同,需要事先深入了解。 4.    直接设计核心芯片的开发 DSP以及微处理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技术架构很久都没有大的变化了。这也就是说,已经达到有些公司(一些海归创办)能够自行设计其中IP并直接完成整体DSP的阶段。这样就可能达到:从产品整机设计的上层反馈回来的基本功能需求,作为最底层芯片及方案的设计指南。另外本文希望,这些有这样深层设计能力的公司,将目光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单一专用芯片的设计和经营上,而是参与到整个智能终端产品的多方需求上来,并推出在某种层面上能够‘通用’的芯片架构。而芯片设计公司只设计芯片、不管方案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目前的中国无法推广,而在欧美也只可以提供给少数有方案研发能力的大公司。 以上最后3种方式的开发,除了是为了你自己终端产品所用,你其实也完成了比较通用的一个‘方案’。所以,你也可以考虑出售此方案给更多的开发厂商。但是,多数情况下,为了自己公司所做的开发,不一定做到能够公用的开发工具的水平,甚至文档也很不够,就需要另外下些功夫。另外,出售的方案可以有多种层面的:有用户可以完全傻瓜式的拼接组合的turnkey方案,就象山寨之父所做的那样,可以有大量的中小客户;也可以是包含深层开发支持的方案,能够让客户进行真正深入的高级功能开发。 最后说下关于操作系统:观察到的现象是:若干feature phone、电子词典、学习机等产品,完全没有操作系统,也有非常发达的菜单管理、良好的界面、漂亮的多媒体、支持网络下载等连接。那么,在一款上网本或MID设计中如果使用了操作系统,问一下硬件成本是否比基本功能本身加倍了?如果是,那么这个操作系统就是失败的。标准流行的操作系统如果即使剪裁也做不到几乎不占用资源,那么还不如重新深入了解到底需要怎样的操作系统了,或许自己从头做一个会更好。换言之,首先问下:要操作系统干什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