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新基建

相关博文
  • 热度 3
    2022-3-5 11:35
    2829 次阅读|
    2 个评论
    东数西算的风险机遇
    人民网北京2月17日电 (申佳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 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 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2月17日的新闻给ICT圈的厂家带来爆炸性的利好,经过5年左右的产业政策观察,我觉得需要理性分析, 找到市场切入点。 我不是公共政策分析专家,也不是资本市场的分析家,只是以一个从业角度来观察政策 推出,政策落地和企业寻机的角度。 从大力发展5G,到推广网信安全(信创),新基建和东数西算, 中央政府部委和各地政府从税收,财政和政府采购等各个 角度给予了中国企业 以巨大的刺激和推进作用,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就是投资拉动经济,将以前简单的从房地产和 传统基建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变成通过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避免因为投资下滑 引发的经济失速;另外 从宏观经济来分析,就是供给侧改革的继续推进,优化经济增长的结构,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的比重,降低资源 消耗和浪费。 普通人可以简单的看国家政策,一笔带过即可,但是企业家和创业者是绝对不能草草带过 “骑驴看唱本”。 经济政策的落地需要政策承载者和主题,承载地区,这个是空间概念; 经济政策的落地和推进需要时间和投资规划,这个是时间概念; 同样,投资的主体是政府,协同的民营资本是哪些,外资又可能是哪些,都是需要追踪和分析。 信创已经推进3年了,简单的分析一下: 1.政府的政策更多的是在市场上加重了政府采购的比例,比如三大运营商的国产化采购比例在提升; 比如八大行业的小部分行业已经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 2.部分地方政府给予税收和房租补贴,比如很多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打造的“信创园区”; 3.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比如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的厂家获得国家补助; 4.信创获利最为直接企业,相信您可以一眼就看出来,基本上是大企业、国企和龙头。 信创的政策,标准都是他们和各级部委,政府协商的结果,可以理解, 标准和法案的起草者无疑是政策的最大获利者,其实这也并不违背国家法律。 5.另外大型行业龙头在信创投入的资本、技术和力量来看,这个市场从技术 和经济的角度都是有待考察的,民营企业和资本基本上是从属于主导的国资和央企。 未来政策的走向和后续节奏,需要持续和理性的分析,确保投资获利。 最近的东数西算政策呢,怎么理解: 1.背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经济的平稳落地需要替代形态的经济动力,供给侧 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和优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无疑是最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能源紧张,资源消耗过大和算力供需失衡一直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个全新的经济政策 需要紧急推出来引导资本,企业和舆论的方向,东数西算作为新基建的重要补充随之推出。 2.空间范围:八大算力枢纽,西南的贵州和成渝;华南的广东;华东的长三角;西北的甘肃, 宁夏和内蒙;华北的京津冀。从区域到十大集群,大致区域已经拟定,但是落地的细节等 还是有很多的需要地方政府,央企,国企,银行,民企等配合推进。 比如长三角,不同省份的地级市和县级市肯定会存在博弈,寻找机会落地数据中心; 地方政府有意愿还不行,还需要企业投资落地。 比如:四大运营商构建算力网络; 比如:IDC厂家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构建算力节点; 比如:云计算阿里,腾讯,华为构建数据中心; 比如:互联网厂商构建自有需求,比如字节跳动,京东,滴滴; 项目落地需要:土地,政策,税收,资本来源(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本,政府补贴,税收补贴); 未来将是一个系统和繁杂的过程,稍有不慎,会造成很多的烂尾和不及预期的工程。 3.时间范围:从中央部委的发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投资时间范围,所以审慎来看,3-5年政策 基本上可靠的,中国经济需要持续的投资拉动,目前大规模重返铁公基时代的政策概率不高, 外贸形势和国内消费还不足以强到完全不需要投资拉动经济的地步。而6G,AI,元宇宙, 区块链,数字化,新能源汽车等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都同算力存在强关联性。 4.企业投资和跟进详细策略分析: 首先:收集信息,来自政策最顶层的接受主体,比如四大运营商,了解政策推进情况; 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函和发文,政策优惠和落地项目; 来自银行和证券分析机构的一些的资金流动信息; 来自大型企业的技术变化和新产品信息,比如节能低功耗,水冷,模块化数据中心; 其次,分析来自不同层面的数据信息,分析未来的数据中心落地的情况,承载的主体, 需求的数据中心产品的功能特点和要求,寻找企业发展的机会。 比如:贵州的贵安新区的地理环境,能源供应,温湿度适合什么样的产品上架; 内蒙古的地理环境,温湿度,供电方式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上架; 算力集群不同点需要哪些类型的数据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 数据中心服务的客户和对象是哪些,天气预报,超级计算,导弹工程还是视频播放,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金融工程。 同样,了解需求客户比如IDC,比如云计算,比如互联网厂商的资本来源,财务状况等, 避免项目合作的烂尾和呆滞债务和三角债务情况。 最后,就是根据分析和获取的数据,寻找合作的客户,供应商,集成商,银行等等, 参与产品开发,参与项目建设,参与标准建议和提升自我实力。 从产业层面上来讲,大集群的数据中心需求未来会提供很多创新的机会,包括底层 芯片技术,到系统产品开发技术,到数据中心集成技术。中国的龙头厂家,底层的 芯片比如CPU,GPU,FPGA厂家都是可以最有利的去寻找最符合中国环境的产品技术; 比如光模块,光纤,光通信等都有大展拳脚的试验场,远距离传输,低延时,多 集群,多地域,复杂气候条件的数据传输,都需要创新,而不是吃老本; 比如系统产品比如浪潮,华为,新华三,中兴,烽火,曙光,长城都可以开发最适合 的系统级产品;阿里,腾讯,万国数据等都可以依据需求打造最强悍的数据中心。 如果政策过后,技术都是原地踏步,甚至一地鸡毛,会给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 的影响。 企业3-5年内,找到有利的 客户,技术伙伴,供应商都是可以上升一个台阶, 但是这个钱远远没有券商分析师 那样讲故事来得简单,需要的是潜心的企业经营和 持续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才可能 最终在各种政策推进赢得更多的企业发展机会。 投机只可获取短时的成绩,完全是 不可持续的发展,更不能基业长青。 对于产业政策,个人观点是详细分析,谨慎观察和投资,不迷信政策的效力, 但也不忽视政策的积极作用。之前在深圳福田,了解到五百强企业的顶级 企业家基本上就在研究政府政策动向,以此为企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方向, 高度捆绑政府的产业政策,其实这并非是好消息,看到海航,恒大, 雪松控股,紫光集团,方正集团经营困境,企业终究是要依赖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自身,还是生态或者平台竞争力,都不是建立在高度捆绑政府政策 研究,比如补贴,税收之类的营业外收益。政府发展什么,企业当然要 重视,并不是政府不发展的不支持的就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这需要 企业家的高度智慧和企业本身的强有力的后台竞争力。 希望中国的ICT企业可以3-5年上升到新台阶。
  • 热度 11
    2021-9-25 10:38
    5053 次阅读|
    13 个评论
    限电背后的思考:警惕蜂拥而上的数据中心
    广东:9月16日广东电网表示,自9月16日起执行“开二停五”用电方案,每周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实现错峰轮休,错峰日只保留保安用电负荷,保安负荷在总负荷的15%以下。 目前朋友圈里刷爆了的消息,确实是工厂已经扛不住了,因为政策没有办法绝对精准,肯定有一部分企业受到影响。 分析原因是各种各样:煤炭价格上涨,供电企业吃不消;中央的双减政策,地方政府没有达成,临时采取紧急措施;阴谋论上台就说要我们限电最终目标 是要引发美国通胀,这个估计要被新华社和人民网痛批。 但是,需要警惕蜂拥而上的大型数据中心,新基建,新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并不是要求企业和政府去疯狂的建设大型的数据中心。 2018年,全国的数据中心“吃”掉了 1 608.89亿千瓦时 的电量,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35%,比整个上海市的用电量还要多。 截至2019年, 数据中心用电 量连续8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预测,今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将突破2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升至2.7%;到2030年用电量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升至3.7%。 资本一直在讲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故事:算法,算力和芯片,算力怎么来,上计算设备,不断的建设超级计算中心,数据中心。 2020年5月,腾讯公司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5000亿元布局新基建,其中包括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 腾讯位于清远市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该中心于2020年7月3日正式开服,全部建成后共8栋机房,预计未来整个清远数据中心容纳的服务器将超过100万台。 12月15日,继华南区域清远云计算数据中心开服后,腾讯在华东地区最大的自建数据中心,腾讯云仪征数据中心也正式开服投产,该数据中心计划部署超过30万台服务器,是目前腾讯在华东地区最大的自建数据中心。 7月31日,阿里云宣布位于南通、杭州和乌兰察布的三座超级数据中心正式落成,陆续开服,将新增超百万台服务器,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带。 截至2020/7/31,阿里云在全球22个地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其中规划建设了5座超级数据中心,分别位于张北、河源、杭州、南通和乌兰察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 庞大的数据中心背后隐藏着多少需要解决的社会责任: 1.机房三到五年,服务器、交换机设备的回收利用,报废电子设备如何安置处理,数据中心的业主怎么规划,去汕头拆掉就可以了吗? 2.数据中心用电是一部分,生产数据中心设备:包括芯片,其他电子元器件,PCB,SMT,五金塑胶件都需要较大的电力资源。 数据中心带来的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可以多大程度的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都需要专家和研究者来思考。 现在只要是有机会,就会造成一窝蜂的情势,就像以前农村的生产队一样,完全没有节奏,没有分工,最终就是没有什么产出。 警惕风险,谨慎而行。
  • 热度 6
    2020-3-15 23:04
    3903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 委员会 召开 会议 ,要求加快推进国家 规划 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3月15日, 赛迪顾问 总裁 、 工业 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孙会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数据中心大型化、规模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各方均倾向通过规模化建设以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 投资 。 按照专家的意见, 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大数据强国的必要手段,未来在5G的高速带宽的驱动下,万物互联,从云端到边缘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数据中心将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所以加码大型和超大型的数据中心建设是势在必行。 之前和腾讯了解到的信息,未来的数据中心是成几何级的成长,腾讯的服务器数量已经在去年突破100万台,阿里应该也接近这个数据,据说未来的大型数据中心由现在规模的6万台增长为30万台规模,从这个角度来看,需求是非常旺盛和合理的。 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可以对于数据进行处理,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比如智慧城市,智能工厂,数字化企业都是离不开数据中心作为后台;另外可以提供大型的云服务,比如中小企业办公,个人数据存储,还有就是给其他企业和机构提供算力和数据存储服务;还有就是为物联网和万物互联提供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各种互联网服务,比如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电商服务都是依赖云数据中心处理大量的数据。当然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需要更多的数据处理方案,无论是边缘计算还是云计算,都是依赖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包括设备和建筑:设备主要是服务器(机架式,刀片式,塔式和柜式),数据中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电源,空调设备,发电设备,当然主要是ICT设备;建筑就是各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机房建设。新基建的新在于需要大量的ICT设备,就是服务器和网络通信设备,在这个领域,中国本土的企业完全有能力满足设备提供的要求,浪潮,华为,新华三,联想,曙光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主力的供应厂家,ICT设备的芯和其他关键元器件基本上是欧美在垄断,服务器的三大件占据了成本的60%左右,中国政府投个一万亿,6000亿左右被英特尔,三星,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希捷,赚跑了(我只是估算),中国本土的系统集成企业赚了几个辛苦钱,这个不是领导和企业家要看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华为的鲲鹏,还有申威的芯片,紫光的存储,或者兆芯能不能真正的批量走入商用,让本土的芯真正的开始发光发热呢? 如果十年之后,机房里面躺着的设备,国产替代还占不到三成,我们的数据中心建设不过是为欧美资本家吆喝了一把,未来还是会被美帝卡脖子卡得喘气不过来。 十年之后,中国的科技企业不能依然像现在这样,只有市场份额和规模,就像现在华米OV,手机市场占了大半江山,但是利润都被高通,三星,苹果,索尼赚走了; ICT未来中国有机会超过DELL,HP,但是如果利润被英特尔,三星,美光,海力士,赛灵思,英伟达,ARM,博通,马维尔,德州仪器,村田,TDK,太阳诱电,这些人瓜分了,其实我们也没啥值得骄傲的,我们还把国际分工和合作拿出来,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中国的ICT企业不能再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需要趁此机会,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寻找超越和跨越的方法,国产替代的最好时机也已经产生了,唯有靠当代的中国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来实现ICT的真心强大和引领全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