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敏铨 特约撰稿人(台湾) 时间:2008-04-08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 |
关键词: APA 轴交错式屏幕 轴交错式屏幕 SAW |
在电子产品市场上,不断有新鲜事发生的,正是手持产品领域。在不久前,大家的注意力还集中在手持产品的无线通信功能,从2G、3G到3.5G,以及与蓝牙、Wi-Fi等技术的整合,并期待下一波加入移动电视(DVB-H、T-DMB技术)或LBS位置服务(A-GPS技术)的新兴应用。不过,现在大家又开始将焦点转移到操作接口上的创新经验开发,这就得导入新的接口控制技术。
这波界面革命风潮的始作俑者,正是iPhone。为何iPhone会一炮而红呢?若细看其技术规格,其实和目前市场上其它的智能型手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通信上的支持甚至略逊一筹(只支持GSM 850/900/1800/1900),但一推出仍然让市场为之轰动,其主要卖点正在于其创新的接口操作功能。iPhone实现了几乎不用使用按键的创新接口,以触控方式达成用3.5英寸的大屏幕浏览和执行的目的,而在其背后的关键技术正是多点触控(Multi-touch)面板技术。以下将探讨这项技术的优势与设计难度所在。
主要触控面板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触控面板技术大致包括表面声波式( SAW)、光学式(Infrared)、电阻式、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ive)和投射电容式(Projective Capacitive)等五种,说明如下:
表面声波式(SAW)
表面声波触控面板在玻璃上安装传送转换器和反射板、接收转换器,以及控制器等组件,在玻璃表面并没有涂上其它的涂料层。其工作原理是表面声波会在玻璃上传送,当其表面被接触时,接触物会吸收超音波而造成衰减,经由控制器比对使用前后的衰减量并计算后得出精确位置。
它的优点是因采用纯玻璃做为感测面板,因此耐用度极高,影像质量也极佳;能使用各种软性的笔尖来做触控;透过校正能保持其稳定性。其缺点则包括当有水在表面流动时,会造成系统的误判;在装置安装上也有相当的难度。SAW一般应用在Kiosk或自动售票机上。
光学式
光学式触控面板是由玻璃基板、红外线发射源、红外线接收器等组件所组成,其原理是利用光源接收遮断来确定位置。和SAW相似的是,光学式因采用纯玻璃来滤波,因此能得到极佳的影像质量及耐用性;它也能使用各种笔尖。它的缺点是在设计上必须考虑光电组件的高度和边缘的宽度;此外,由于使用的组件较贵,相对成本也会比较高。一般应用在ATM、OA事务机、医疗器材的使用上。
电阻式
电阻式因在技术上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仍是现在手持式设备使用触控面板时的主流技术。电阻触控式屏幕可分为四线、五线、七线或八线等几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四线架构。四线电阻触控式屏幕面板的结构从上到下依次是可挠性矩形顶层、透明的导体覆盖层(导体覆盖材料通常由ITO组成)、空气间隙和隔离层、另一个透明的ITO层,最后是一个稳定层的玻璃基板。当触控笔或手指接触面板表面时,所施的压力会让两个ITO层相触,由于其中一层ITO会供电,另一层ITO层可用来检测触控笔的位置。
就成本而言,电阻式触控屏幕可说是在所有触控技术中最具优势的,其中又以四线式成本最低。不过,由于必须透过不断对表面施压来确定位置,电阻式使用久了容易造成表面磨损,以四线式来说,其使用寿命大约为一百万次。此外,其透光率较差,平均约在80~85%左右。
表面电容式
表面电容式的技术作法与电阻式相当类似,设计上较简单,成本也很便宜。在其玻璃面板上会涂上一层ITO(或TAO)导电层,并会在面板的四个角持续发出AC讯号,当面板被手指触控时,就会产生电场的变化,此时控制器会测量四角的电流变化,进而能计算出触控的位置。
表面电容式的优点是只需轻轻碰触即可定位,而且能分辨拖拉(drag)模式的操作。它的缺点是当表面涂料层被括伤时,会影响校正的正确性;在系统建置上,触控面板必须完全与任何金属物进行隔绝,才不会造成干扰;此外,它只能以手指来进行触控,这是很大的限制。
c的实现
今日的手机及其它手持设备厂商,都想做出和iPhone相似的多点触控式设备,但上述的触控技术都力有未逮。光学式的触控技术虽也有能力做到多点触控,但基于成本及机构问题,并不适合用于手持式的设备上。因此,目前要实现手持设备的多点触控,也就是让用户能以手指的点压、拖拉来操控画面,甚至能透过两指的开合动作来缩放画面,唯有实行投影电容式触控技术。
多点触控技术其实并非一项新鲜的发明,其实早在1992年时即已被IBM和Bell South提出,而且陆续有许多可行的技术出现,但当这些技术被推往手机等手持设备市场时,业者大多认为这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应用方式,还是偏好键盘或使用Stylus笔尖触控的输入模式。然而,iPhone的上市,一下子将这些看法都推翻掉,业者才发现原来消费者很能接受用自己手指来点选控制的这种接口。
其实我们生来习惯使用我们的十指来做各种动作,而当手机中的功能愈来愈复杂,传统的接口只会埋没这些功能,因而发展到可携式接口不得不进行革命的阶段。这时,多点触控的出现即为市场点亮一盏明灯。不过,iPhone推出已有一段时间,但仍未见到市场上接二连三的相似概念产品出现,可见得在技术的实践上确实存在着一道颇高的门坎。
投影电容式触控技术在市场上仍属于相当先进且复杂的技术,其实现方式颇多,但要做到多点触控,基本上都得采用矩阵感测的触控面板,才能侦测出不同轴向的多点触击。这类面板的感测元素通常由多行(column)和多列(row)的矩阵(Matrix)扫描模式来组成,当要达到两点以上的触击辨识能力时,甚至得采用三到四个轴向的感测元素。
在说明投影电容式技术之前,必须了解多点触控判定的两种基本型式,即多点侦测(Multi-Touch Detect)和多点解析(Multi-Touch Resolve)。这两者的技术差异甚大,前者只需侦测出多点触控的动作,如用两指做放大或缩小的动作,并不需找到两点的正确位置;多点解析则需侦测出每个触控点的正确位置,在实践的难度上高出许多。
投影电容式技术又可分为轴交错式(Axis Intersect)和所有触点可定位式(All Points Addressable, APA)两种感测屏幕,说明如下:
<A class=contentlabel href="http://www.eepw.com.cn/news/listbylabel/label/<a%20class=" contentlabel?>轴交错式屏幕">轴交错式屏幕
在轴交错式触控面板中,控制器会分别扫描水平轴与垂直轴,以侦测是否有触控,其位置则是两轴交会处。以此方式来进行感测,只能正确判读一点触控点的位置;当两点触控时,就会出现另外两个Ghost的假性触控点,系统并无法进行正确的判读,但仍能分辨出两点触控的姿态。
APA屏幕
APA屏幕又可分为单层的独立矩阵感测元素(Independent-matrix sense elements)和双层的行列交错矩阵感测元素(Intersection-matrix of row and column sense elements)两种。独立矩阵式的布线最为复杂,其每个感测元素都必须各个与控制器进行联机,举例来说,一个10 x 10的矩阵,就需要有100条连接到控制器的感测线。因此,这类的屏幕会需要更大、更快和更复杂的处理器来处理大量的运算,也需要更大容量的RAM内存,此外,扫描的时间也会很长。
交错矩阵的方式则利用行与列的感测来解决复杂的绕线问题,不过,由于此方式是逐行和逐列进行扫描,其感测上所需的时间与独立矩阵式是相同的。
若比较轴交错式和APA,前者所需的运算资源会少许多,内存不需太小(小于1kB即可);后者因复杂许多,运算要求也会非常高,内存要求也很高(需数kB)。两者都同样能实现多点触控侦测,但轴交错式较难做到多点解析,除非采用独特的软件后处理技术,相较之下,APA就能做到多点解析的要求(参考表1)。
在系统建置上,电容式触控技术有一些相同的设计议题,包括环境影响、自我校正和专利权等问题。就环境因素来看,EMI是常见的设计挑战,在讯号复杂的手机中又显得更为困难;天气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不同的温度、湿度或下雨状况,都会影响触控感测的正确性。此外,由于电容式是使用手指来触控,设计者也必须考虑使用者的手指大小,在正确性和分辨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结语
由于投影电容式技术较为复杂,目前市场宣称已掌握此技术的芯片或模块厂商还不多,知名者包括Synaptics、Cypress、义隆电子、Quantum等。如前所述,目前真正实现多点触控接口的手持设备仍屈指可数,由此可见从掌握技术到落实到商业化的产品上,仍然有一段距离。可以肯定的是,当下必然有许多厂商着手于此类设备的开发,但还是有许多设计瓶颈有待突破,如噪声干扰的防治、触控面积的最佳化设计、气候对灵敏度干扰的调校,以及专利权的回避或支付等。
看起来这段学习门坎颇高,芯片及系统业者并无法准确地设定其新产品上市的时程。当然,愈早跨越这个门坎的公司,愈有机会尝到先期市场的利润甜头。除了硬件方面的技术问题,软件也需同步配合,例如Window Mobile显示的触控面积太小,目前仍不适合用于电容式的手指触控模式。
此外,软件也是设备功能差异化的关键,在这方面,控制芯片的厂商已致力于提供各种功能的开发套件,有助于缩短研发的时程。就长远来看,我们仍得观察触控技术是否会成为手持设备操控接口的主流技术。只要市场驱动力够大,多数的技术问题都将会逐步被解决,少有例外。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