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信息通讯的发展趋势 摘自华为网站 文/聂延波
网络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信息通讯社会正朝着一个环境感知泛在网络AUN(Ambient Ubiquity Network)的生态环境迈进。亚太、欧盟、北美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均从国家产业高度制定了明确的推动政策及发展计划,未来5年是环境感知泛在网络普及、提升的关键阶段。
泛在网络全球发展趋势 <br/> </strong><br/> Ubiquitous(无所不在)源自拉丁语,意为存在于任何地方(existing everywhere)。1991年Xerox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家Mark Weiser首次提出“泛在运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描述了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社会。 <br/> <br/> 在此基础上,日韩衍生出了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欧盟提出了环境感知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北美提出了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等说法与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观念却相当一致的概念。这些概念都被视为21世纪的信息通讯典范——环境感知智能泛在网络AUN(Ambient Ubiquity Network)。 <br/> <br/> 在AUN生态环境中,网络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网络不再被动地满足用户需求,而是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交互,通过分析人的个性化需求主动提供服务。相应地,终端设备具备智能型接口及环境感知能力,使人们使用起来更加简单和方便。 <br/> <br/> AUN将成为未来信息通讯社会的必然趋势,这在全球范围已成共识。亚太、欧盟、北美三个代表性的地区,均针对实施环境感知泛在网络AUN,从国家产业高度制定了明确的推动政策及发展计划。未来5年是AUN普及、提升的关键阶段。欧盟成立了以研究未来信息社会技术、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架构计划FP5/6/7来准备及执行AUN。亚太、北美各主流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IT厂商均参与其中。</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cn/zhcn/article/909_img/lybA.jpg'/></p> <p align='center'>图1 全球环境感知泛在网络(AUN)的发展 </p> <p><br/> <strong>以人为本,令人憧憬 <br/> </strong><br/> 与以往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技术应用和规划不同,环境感知泛在网络(AUN)强调向全新的数字化社会迁移,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如营造放心安全的生活环境、高龄者生活照顾、医疗机构有效利用等。二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包括使用网络技术、安全认证、软件应用、配置技术等。 <br/> <br/> AUN生态环境包含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两个维度。在服务提供者侧,需构建整合各种网络资源、信息装置、基础平台、应用内容及解决方案策略。在服务使用者侧,则必须有一个让使用者放心且安全的环境,使其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通过网络来处理任何事情。 </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cn/zhcn/article/909_img/lybB.jpg'/> </p> <p align='center'>图2 环境感知泛在网络的愿景 </p> <p><br/> AUN为未来的信息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AUN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以下一系列建设。首先要建设相关基础环境、推动智能型家电网络化、强化IP基础建设、缩短数字落差,彻底改变和改善人们的通信方式。其次,推动综合性标准化政策、开发新一代信息平台、实施新世纪ICT社区计划、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等,实现可以持续创新的商业社会和服务社会。第三,通过对个人数据的保护、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实现任何人都可以放心且安全生活的社会。第四,利用RFID及电子卷标、传感器技术,推动远程医疗、消防信息通讯网络化、开发公共防灾信息系统等,实现通过ICT服务确保社会安全的目标。第五,开发环境感知网络人机接口,提供易于使用的人机界面,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网络环境及泛在学习环境。第六,推动数字内容技术、网络信息档案化,促进知识/信息的创造及共享,实现充满活力的社会。 <br/> <br/> 因此,AUN能显著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给社会结构及需求带来巨大变化。当然,AUN对整个电信业在运营模式、收益结构、基础网络构架、组织构架、服务提供方式等方方面面,也会产生非常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br/> <br/> <br/> <strong>AUN不是网络的彻底重建 <br/> </strong><br/> 在电信网络IP化、业务融合化、商业模式多样化的趋势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泛在性、弱管理性、弱盈利性为特征的“无序网络”,与以传统电信网络为代表的具有有界性、强管理性、强盈利性为特征的“有序网络”,在应用层会快速实现融合。同时,“无序网络”的创新性优势与“有序网络”的管理性优势的结合,是缔造未来信息通讯服务的基础。两者通过桥接在其间的业务网络,最终实现无缝接入、环境智能感知的网络泛在性目标。 </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cn/zhcn/article/909_img/lybC.jpg'/> </p> <p align='center'>图3 环境感知智能泛在网络(AUN)的整体构架 </p> <p><br/> 环境感知泛在网络具有如下特征: </p> <ul> <li><strong>环境感知性</strong>:人们未来的生活四周将出现各式各样的智慧型接口,网络能够感知用户及周边环境场景信息,自动选择合适的传送方式,将正确的服务传递给正确的用户。 <br/> <br/> </li> <li><strong>自组织、自愈性</strong>:节点动态、智能地接入网络,并具有分布式管理的功能特点,网络具有高抗干扰、抗故障能力,网络节点具有自恢复能力,传感网络将被广泛应用。 <br/> <br/> </li> <li><strong>泛在性、异构性</strong>:多种接入方式、多种承载方式融合在一起,实现无缝接入;任何对象(人或设备等)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获得永久在线的宽带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存取所需信息。 <br/> <br/> </li> <li><strong>开放性、透明性</strong>:网络技术对业务及用户体验是透明的;用户无须关心网络状态、采用何种技术来接入和承载。 <br/> <br/> </li> <li><strong>移动性、宽带性</strong>:泛在网络环境的基础是高带宽接入;基于铜缆、光纤的上下行对称宽带接入,基于OFDM、802.1X的固定高速无线接入,基于3G/4G的移动高速数据接入也将被广泛应用。 <br/> <br/> </li> <li><strong>多媒体、协同性</strong>:数字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服务将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并起到方便生活、提升效率之功效;信息整合和服务协同是泛在服务的核心。 <br/> <br/> </li> <li><strong>对称性、融合性</strong>:用户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而可以主动地创造服务;网络作为基础构架,向其他行业提供信息通讯服务,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提升个人、企业、家庭的生活品质及工作效率。 </li> </ul> <p>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AUN不是颠覆性的网络革命,而是对传统网络潜力的挖掘和网络效能的提升。如图4所示,AUN在传统网络业务应用层与网络接入及承载层之间加入三层:网络资源抽象平面(Abstraction of Legacy control and User Plane)、AUN控制平面(Ambient Ubiquity Control Space)、业务支撑及代理平面(Service Support and Broker Space)。 </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cn/zhcn/article/909_img/lybD.jpg'/> </p> <p align='center'>图4 传统网络向泛在网络环境的平滑演进 </p> <p><br/> 统一的控制平面的引入,将传统的“烟囱”状网络演进为高效、可扩展、可管理的扁平化层次状网络,简化了网络结构,使网络构架归一化成为可能,并具备面向未来的开放、规模、灵活、可管理、移动的网络构架,及具有“Plug & Play”能力。统一的控制平面及网络IP化,使业务融合成为可能,可选择的运营模式变得更多、更灵活。 <br/> <br/> <br/> <strong>DCN-OS是AUN的灵魂 <br/> </strong><br/> 计算机普及应用的基础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出现。类似地,基于环境感知智能的泛在网络的实现基础,是支撑统一控制平面及网络动态重构控制的“分布式信息通讯网络操作系统”(DCN-OS)。 <br/> <br/> 统一的控制平面、网络动态重构控制系统及网络设备资源化是环境感知泛在网络有别于传统网络的显著特征。环境感知泛在网络的SSLN(Service Specific Logic Network)控制器实现对SSLN的控制管理,根据不同的媒体业务或业务种类的需要,将物理网络组织成满足此(类)业务需求的虚拟逻辑网络(SSLN)。通过对已经存在的SSLN的重组/适配,满足由于底层网络变化、用户上下文变化或业务策略/业务上下文变化引发的SSLN重构需求,实现针对不同媒体业务或业务类将物理网络动态重构为虚拟逻辑业务网络。物理网络中所有节点设备被资源化,受业务网络控制。应用/用户可以通过业务网络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调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使用效率及网络环境智能性。 <br/> <br/> <br/> <strong>结束语</strong> <br/> <br/> 从2006年开始,“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络视频化”和“生物芯片技术”这三项关键技术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深刻影响全球商业。这些看上去应用层次和影响领域各不相同甚至商业化程度也相差甚远的技术,恰恰代表了随时互联、有效传输和精确识别这三个对整个社会向数字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要素。通过建设泛在网络及开发数字化消费性电子产品,各项科技应用会更为人性化,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结合,并成为未来五年或十年内推动商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趋动力。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