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當「古典」遇上「現代」
2019-11-22 20:35
1231
16
16
分类:
管理
當「古典」遇上「現代」
作者:張明潭
初稿日期:起於1991 or 1992 -09-11 新加坡Training之晚宴,初草於09/12晨,一修於09/21午夜
修訂日期:2012-07-03
版本:03
在古典或傳統(20世紀前)的科學領域,人们可以理解的範圍不會太過大或是過份小(相對於現代科學所能處理的範疇),大多可憑藉生活經驗來做相對的映射,像天上星球運動就像地面的石塊運動一樣,運動方程式都一樣,微小粒子也相彷彿。所以就存在一個絕對的觀察者藏身在黑箱中,或是半透視面鏡的另一邊,被觀測的物體絕不會受觀察者影響,不管其本身的速度或所在的座標系統。在20世紀以前科學上的觀測和實驗都以此為基礎,因此,大部分的科學家(或者稱主流的科學家)就認為既有的定律不會因觀察者所處的狀態而改變。
對於大部分的現象,這是很真實的;或者說在(當時)我們可以量測的範圍內,這說法是正確的。奇怪的是,這跟我們所處的社會現象不太吻合,被觀察的人常受觀察者的影響。當人们不斷地拓展視野時,異於這種說法的新發現就陸續出現。科學家们也越來越迷惑於既有的理論基礎和新的實驗結果,即使是這位敲開近代物理的大師Pluck(浦朗克)亦遲遲不敢發表其著名的Pluck常數;直到1900年,科學家们將他發表此發現的年代視為近代物理的起點。
這個時候,一位不怎麼稱頭的專利局職員,年紀輕輕就提出一個偉大而不可思議的新看法,差一點就把舊世界的城牆給 “轟”的粉碎,將近代物理加速地推向現代物理,導致後來人们有此理論基礎去發展世界末日型的武器—原子彈。
年青人的名字叫愛因斯坦,1905年他發表了狹義相對論,隔了几年又針對加速度的補充而有了廣義相對論。整個理論的殿基之一就是否定了「被觀測者不受觀察者影響」的說法。他從對時間、空間基本的量度著眼,發現被觀察的事物是受我們所處座標系統的運動狀態影響;在運動狀態相對於光速是極小時,舊理論(即所謂的古典物理)的 “失真”是微小到無法量測的,一旦在近於光速的高速運動狀態,這種“失真”就非常明顯,以至於舊理論無法解釋與預測。(狹義相對論是針對近於光速的高速座標系統,廣義相對論則是補充了加速狀態的討論)
基於相對論,科學界就展開了一連串豐富之旅。海森堡的 “測不準原理”讓現代物理邁入哲學領域(或者不該這麼說,因為古典物理也有自身的哲學範疇,只是與人们平常的生活經驗相似而較易接受),其中的真諦是:在微觀的粒子世界裡,當我們要去測量某事物時,事物就因此偏離了它們的初始狀態。例如,你若要精確地量測其位置,因觀測者所用的觀測方式影響了被觀測者,所以其動量就無法被精確地量測;就好是說,我永遠無法了解你此時此刻最真實的心情,當我靠近時,你的笑容可能因我逗趣的長相,然而遠離你時,我就不能肯定你的表情。
現代物理真是進入一種窘境。“機率”成為被計算的對象, “薛丁格的貓”就在講這件現象。愛因斯坦至死都不相信這樣的物理哲學,他認為上帝從來不玩骰子(一種機率的博弈遊戲),一生堅持要找出一統世界的物理觀,這便促使了統一場論(電磁力、弱力、強力、重力)的發展;諷刺的是,相對論是這個理論的基礎之一。
另一方面,德布羅依發表了 “粒子-波”二象性理論,更是讓人摸不著頭緒。原來在日常生活中粒子和波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居然是融合為一;當粒子太大時,波動的現象無法測量,然而在基本粒子的尺度中,粒子也可以有波動的現象,像繞射、干涉等特性,端賴你要觀察那一種現象。你可以想像嗎?真是瘋狂的想法,但卻難以推翻。(至少還沒有新的發現來推翻它)
有人說,上帝若要毀滅一個人,就叫他去學哲學吧;又有人說,上帝若要毀滅一個人,就叫他去辦報紙;換作是我,我會建議上帝,若要毀滅一個人,就叫他去學現代物理吧!
作者: tommychg_253362481,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13752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