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最高境界,乐趣 |
终极目标一定要明确,但一定不要搞大跃进的行动,不幻想一个阶段达到高峰,只谋求比前阶段上升百分之一。“不贪”才会赢。去除浮躁心理,走向成功。 |
人生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你只需要今天比昨天进步 1%,即坚持“百分之一定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已踏上卓越之路了。这就是百分之一定律的真理。毕业十年后,大学同班同学 ****。有的成了总裁、教授、作家,也有的仍是低层雇员,甚至正受失业的困扰,还有的已经负债累累……当年一个课堂里听讲的学生,如今差别这么大,有人不服气,说当初毕业的时候,大家学识、能力都差不多,可有人运气好,机遇好,上了天堂;有人不走运,倒霉,滑向地狱——上天太不公平了。也有几个人就去请教当年的辅导员。辅导员只是一笑,然后出了一道题: 10—9=?’辅导员见学生们一个个狐疑不解,便说:“你们会打保龄球吗 ?保龄球的规矩是,每一局十个球,每一个球得分是0至10。这10分和9分的差别可不是1分。因为打满分的要加下一个球的得分,如果下一个球也是10分,加上就成了20分。20与9的差别是多少?如果每一个球都打满分,一局就是300分。当然,300太难,但高手打270、280却是常有的。假如你每一个球都差一点,都是9分,一局最多才90分。这270、280与90的差距是多少?”辅导员继续讲道:“排除别的因素不谈,你们当初毕业的时候,差别也就是 10分与9分,不大。但是,这以后,有的人继续十分地努力,毫不松懈,十年下来,他得多大成绩!如果你还是九分八分地干,甚至四分五分地混,十年下来,你得拉下多大距离?可不就是天上地下吗?”学生们一个个如梦初醒。今天比昨天进步了 1%,明天再比今天进步1%,实际上比前天进步了就不止2%了,这是一个几何进级关系,所谓不进则退,差距就是这样拉大的。日本汽车企业打垮美国汽车企业的秘诀,每天进步百分一。 众所皆知,日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向来以品质卓越著称,不论是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日本的产品在世界上是属于一流的。 日本人之所以对品质有如此高的重视,主要还得归因于一位美国的品质大师戴明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明博士应日本企业之邀,重振日本经济。戴明博士到了日本之后,对日本企业界提出“品质第一 '’的法则。他告诉日本企业界,要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在产品品质上一定要持续不断地进步。戴明博士认为产品品质不仅仅要符合标准,而是要无止境地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时有不少美国人认为戴明博士的理论很可笑,但日本人完全照做。今天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们将功劳归于戴明,甚至颁赠先进企业的奖项也称为戴明奖。 福特汽车公司一年亏损数十亿美元时,他们请戴明博士回来演讲,戴明仍然强调要在品质上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不断地进步,一定可以起死回生,振兴企业。 结果,福特汽车照此定律贯彻 3年之后便转亏为盈,一年净赚60亿美金。前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派特雷利也清楚这一法则,他在湖人队处于最低潮时,告诉 12名球队的队员说:“今年我们只要每人比去年进步1%就好,有没有问题?”球员一听:“才1%,太容易了!”于是,在罚球、抢篮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方面都各进步了1%,结果那一年湖人队居然得了冠军,而且是最容易的一年。有人问教练,为什么这么容易得到冠军呢 ?教练说:“每人在五个方面各进步1%,则为5%,12人一共60%,一年进步60%的球队,你说能不得冠军吗?”如果你每天也遵循这个法则,让自己每天进步 1%,只要1%,你就不必担心自己不会成功了。在每晚临睡前,一定要问问自己:今天我学到了什么?我是否有什么事做错了?假如明天我要再有所进步,有哪些错不能再犯?问完这些问题,你就比昨天进步了1%。无止境的进步,就是人生不断卓越的基础。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纽约的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关国恐高症康复联合会得知这一消息,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心理顾问,因为在美国有8万多人患有恐高症。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打电话给联席会主席诺曼斯,让他查一查第 1024号会员。这位会员很快被查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原来他们要聘作顾问的这位“蜘蛛人”,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心跳加速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 400多米高的大楼,这确实是件令人费解的谜,他决定亲自拜访一下伯森·汉姆。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的伯森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 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意间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里的世界纪录。《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为年龄关系而动摇过 ?老太太精神矍铄,说,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恐高症康复联席会主席诺曼斯站在一旁,一下明白了伯森‘汉姆登上帝国大厦的奥秘,原来他只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奇迹的人,是那些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人。 在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要这样做,持续不断地每天进步 1%,一年的进步远远超过365%,长期下来,你一定会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不用一次大幅度的进步,一点点就够了。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每天小小的改变,会有大大的不同,很多人一生当中,连一点进步都不一定做得羽 I。人生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之间,如果你每天与别人差一点点,一年下来,就会差一大截。将这个定律用于你的企业、销售、家庭、爱情、个人成长、身体健康或经济收入上,一定会有一个 180度的大转变。奥莱特连续好几年都是公司排名第一的推销高手,他每天工作到晚上回家的时候,走到房间里就看到他的书桌前面贴了一句话:“今天你还需要再卖一台车才能回家睡觉。”于是,他又跑出去卖了一台车。 当你超越了别人之后,下一个就是要超越你自己。今天拜访了 15个顾客,明天就要多一个;今天读了一小时书,明天他还要多读一小时;今天走了两里路棚天就要比今天再多走一点点;在他每天想休息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再多做一点点。许多年前,一所大教堂的牧师问一位美国学者:“你知不知道任何有关南非树蛙的事 ?”“不知道。”学者有点儿惊讶地回答他。他说:“你可能不想知道南非树蛙的事,但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10分钟阅读相关资料。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有人会邀请你到他们总公司,还付你一大笔钱就为听听你对南非树蛙的意见。当然,这是很专业的一门学问,听众可能不多,但想想看,只要持续5年内,每天花10分钟阅读相关资料,你就能够成为南非树蛙这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你要经常想想牧师的话。为何不每天投资 10分钟的时间(仅仅10分钟)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呢?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 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挤公车而挤、为上班而上班、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了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像大多数人想像的那样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差别只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 10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多一个微笑、演出时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伟大的哲学家冯·哈耶克告诫道:“如果我们多设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标,多一分耐心,多一点谦恭,那么,我们事实上倒能够进步得更快且事半功倍;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坚信我们这一代人具有超越一切的智能及洞察力并以此为傲’,那么我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成功就是每天在各方面持续不断地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卓越的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是领先的开始,每天多做一点点是成功的开始。水温升到99摄氏度,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摄氏度的基础上再升高1摄氏度,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再添一把柴99摄氏度的水就能达到沸点。 只差一点点,往往是导致最大差别的关键。每天多睡一点点、少做一点点是失败者共有的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多付出一点点是成功者共有的特质。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差这么一点点,告诉自己:只要我能每天这么做,我就不会被失败击倒。 每天多做一点点,慢慢地、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离金字塔顶已经不远了。多加一盎司定律。 美国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大量观察系统研究而得出一个重要原则:“多加一盎司定律”。这一定律与百分之一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盎司是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盎司只相当于 1/16磅。约翰·坦普尔顿发现,虽然只是“多加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实质内容方面却常有天壤之别。在青年时代,约翰·坦普尔顿就决心把“多加一盎司”运用到他在耶鲁大学的学习中。他决心使自己的作业不是 95%而是99%正确。结果呢?他在大三就进入美国大学生联谊会,并被选为耶鲁分会的主席,并得到了罗兹奖学金。把它运用到高中的足球队,你常常发现,那些多一点努力,多练习了一点的小伙子成了球星,在赢得比赛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练的青睐。 在商界、艺术界、体育界,在所有领域那些最知名、最出类拔萃者与他人的区别,就是多那么一点儿,“多加一盎司”,谁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 在工作中,有时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工作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称职的员工。如果在工作中“多加一盎司”,你将会成为优秀员工。 “多加一盎司”,其实并不难,既然我们已付出了 95%的努力,已做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再“多加一盎司”,又有什么难呢?但我们往往缺少的却是“多加一盎司”。所需要的是那么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意志和自动自发的精神。水温再升高一度就达到沸点,山再攀登一步就可达到绝顶,横竿再上移一厘米就刷新世界纪录。就多那么一点,就“多加一盎司”,你就将达到更高境界,面对一个崭新的自我。 “多加一盎司”其实就在于不遗余力——加上那一盎司。“我已竭尽全力了吗 ?或许我还有一盎司可加?”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将会受益终身。放好你的篮筐。对于那些已经树立了远大目标的人,我建议你把整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易记的目标。你的目标像一座金字塔,塔顶就是你的人生目标,你定的目标和为达目标而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指向你的人生目标。 金字塔由五层组成,最上的一层是最小、最核心的。这一层包含着你的人生总目标,下面每层是为实现上一层较大目标而要达到的较小目标。 分阶段的成功加起来就是最后的成功。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期中考试成绩是全班第 41名。父亲给她提出的下学期奋斗目标是进入前30名,实现该目标的奖赏是假期里去登泰山。她觉得这个目标不算太高,经过努力不难实现。在新学期里,她满怀信心向着这一目标奋斗,结果取得了全班第29名的成绩,并实现了登上泰山的梦想,同时也对自己的潜能有了更多的认识。父亲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下学期进入前20名的要求,结果是全班第18名。第三个目标是进入前10名,结果是全班第3名。第4个目标是在小学毕业时争取第1名,结果也如愿以偿。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她已经是全年级第1名了。后来,女孩以全市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国内的一流学府。她父亲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懂得,不能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因此,他提出的第一个目标是全班第 30名而不是第1名。他的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技巧用在儿童身上灵验,用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样有效。留意过篮球架子吗 ?篮筐为什么要放在现在这个高度,而不是像两层楼那样高,或者跟一个人差不多高?不难想像,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筐,一场球的投中率不会高于足球的进球率;然而,跟一个人差不多高的篮筐,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这样又能有什么成就感?要知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和满足,一种成功的感觉。现在,我们将篮筐放在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恰恰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所以,请遵循百分之一法则,将你远大的目标分解开来,每一个小的短期目标都设定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当你努力够着它以后,你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25岁的时候,雷因因失业而挨饿,他白天就在马路上乱走,目的只有一个,躲避房东讨债。 一天他在 42号街碰到著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雷因在失业前,曾经采访过他。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夏里宾竟然一眼就认出了他。“很忙吗 ?”他问雷因。雷因含糊地回答了他,他想他看出了他的际遇。“我住的旅馆在第 103号街,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走过去 ?但是,夏里宾先生,60个路口,可不近呢。”“胡说”,他笑着说,“只有 5个街口。”“……”,雷因不解。 “是的,我说的是第 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这话有些答非所问,但雷因还是顺从地跟他走了。“现在,”到达射击场时,夏里宾先生说,“只有1个街口了。”不多一会,他们到了卡纳奇剧院。“现在,只有5个街口就到动物园了。”又走了12个街口,他们在夏里宾先生的旅馆停了下来。奇怪得很,雷因并不觉得怎么疲惫。 夏里宾给他解释为什么不疲惫的理由:“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无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 5个街口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令你烦闷。”用智能战胜对手 与雷因不同,山田本一显然更懂得这门艺术。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胜时,他只说了“凭智能战胜对手”这么一句话,当时许多人认为这纯属偶然,山田本一在故弄玄虚。 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再次夺冠。记者又请他谈经验,性情木讷的山田本一还是那句话:用智能战胜对手。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 10年后,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他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画下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完成了。最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很明显,山田本一放准了他的篮筐,他成功了。避免羊群中的瘟疫。 我一点也不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庸的世界里。查理·格劳尔,美国卓越的企业家,对此感慨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庸的世界里。大家都马马虎虎,工作只做一半,喜欢逃避责任。洗衣店不烫衣服,服务员不服务,木匠爱来不来。主管们满脑子高尔夫球,当老师的敷衍了事,做学生的专挑不费脑筋的课程来修。人们得意洋洋地享受悠闲的生活,精神懈怠。” 更严重的是,大部分的人总是将时间、精力用于抱怨,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如此。不理想的事业生涯是怨天尤人者展示习性的最佳素材。 千万小心,警惕那些消极抱怨者,不要让他们毁了你的成功蓝图。你可能准备写一本书,爬一座山,做一项发明或做出一份贡献。开始时,你的梦想与野心毫无限制,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并非一切都是那么随心所欲,你可能会几次碰壁。这时候,你那些平时就爱抱怨的平庸的朋友与同事会消极地批评你,他们将你锁定,试图将你同化,结果你就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 ?职员约翰.兰蒂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他原来一直是跟一些人乘同一部车的,但后来他却再不那样了。他说:“我们车上有个家伙,每天来去都在批评我们公司不好。不管老板怎么做,都能挑出毛病,他对他上司没有一个看得上的。还说我们卖的产品也不好,公司每项决策都不对。在他眼中,每一件事都是做得不妥当的。”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我感觉像上紧发条的闹钟。每晚下班听他 45分钟的大肆批评,到家我感到泄气和沮丧。最后,我决定和别人同车。这回像换了一个世界,因为这些人看事都比较客观。”约翰·兰蒂不想被消极的抱怨所传染,他改换了他的环境,确实是十分明智的。你再听听奥格·曼狄诺振聋发聩的豪言——“我不愿听失意者的哀叹。我不愿听抱怨者的牢骚,那是羊群里的瘟疫。我不能被它传染;我一试再试,忍受苦楚,争取每天的成功。避免以失败收场。我要为明天的成功播种。超过那些按部就班的人。在别人停滞不前时。我继续拼搏前行。” 记住:你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定不要消极地抱怨,那样于事无补。 |
用户145043 2008-5-7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