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定位原理
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定位,则必定要在测量第四颗恒星。
从基本的物理观念上来说,以信号传输的时间乘以速度即是大家与恒星的距离,大家将此测得为虚拟距离。在GPS的测量上,大家测的是无线信号,速度几乎达到光速,时间短的惊人,甚至只要0.06秒,时间的测量需要两个不同的时钟,一个时钟装置于恒星上以记录无线电信号传输的时间,另一个时钟则装置在接收器上,用以记录无线电信号接收的时间,虽然恒星传送信号至接收器的时间极短,但时间上并不同步,假设恒星与接受器同时发出声音给大家,大家会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恒星从17710米远的地方传来,所以会有延迟的是时间,因此,大家可以延迟接收器的时间,从延迟的时间×速度,就是接收器到恒星的距离,此即为GPS的基本定位原理。
gps定位信息(GPRMC)
$GPRMC,<1>,<2>,<3>,<4>,<5>,<6>,<7>,<8>,<9>,<10>,<11>,<12>*hh <1> UTC时间,hhmmss.sss(时分秒.毫秒)格式 <2> 定位状态,A=有效定位,V=无效定位 <3>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4>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5>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6>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 <7> 地面速率(000.0~999.9节,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8> 地面航向(000.0~359.9度,以正北为参考基准,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9> UTC日期,ddmmyy(日月年)格式 <10> 磁偏角(000.0~180.0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11> 磁偏角方向,E(东)或W(西) <12> 模式指示(仅NMEA0183 3.00版本输出,A=自主定位,D=差分,E=估算,N=数据无效)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