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行业,GE正在与曼哈顿的西奈山医疗中心合作。在这里,病人会获得一个黑色塑料(9795,-165.00,-1.66%)腕带,上面带着位置传感器和其他信息,病床和医疗设备上也安装了类似的传感器,这让医护人员可以实时看到病人、实物资产和治疗的日常流动状况,配套的GE医院运营管理系统也集成了病床分配、科室流程、患者流程、运送和设备管理等功能。传统的医院里,一个急诊室病人从入院安排到住院部的病床上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GE的这套系统则可以大大缩短病人等待的时间。
这些场景是不是都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除了大数据,它还让我们想起了那个曾经一度流行,但一直没有真正被推广开来的概念: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物体与物体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瞄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在这张网络内,可以实现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的各种物体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这个概念首先由科学家KevinAshton在1999年向宝洁做的一次内部演讲中提出。那时候正担任宝洁的助理品牌经理的他极力推崇使用RFID来管理宝洁的供应链系统。没过多久,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资助下,成立了一个叫做Auto-ID的RFID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总监,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标准化的开放系统,能够让RFID普及到各个领域。
沃尔玛则是第一个把RFID带入真实商业世界的公司。沃尔玛在2003年11月邀请其最大的100家供应商共同部署一套识别与跟踪电子标签的系统,以帮助降低库存并且保证商品不缺货、提高销售额。
此时在美国以外的地方,物联网概念的雏形也出现了。2000年,LG率先提出了互联网冰箱计划。也就是说冰箱可以与人对话,它会提醒你哪些东西已经过期了,而你又需要采购哪些新的东西。
直到2008年,人类才算在一定意义上进入了“物联网时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到了这一年,接入互联网的物体数量首次超过了人的数量。不过当时这个物联网中的“物”,主要还是指日常的生活用品和电器,比如家用电器、家具、衣服、交通工具等等。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物联网的确能够带来诸多可预见的好处,但在过去很多年中,它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发展进程却相当缓慢。
即便是沃尔玛,它的RFID计划最开始也只得到了吉列、惠普[微博]、宝洁、联合利华和雀巢等8家大供应商的支持。
电子标签高昂的价格是供应商们抵触的主要原因。2000年之前,每枚标签的成本一直在1美元至2美元之间,2000年之后才终于下跌到1美元以下。与沃尔玛不同,供应商有大有小,对于电视机和游戏机这样的供应商而言,标签的成本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牙刷这样的小商品的供应商,电子标签的成本就不可忽视了。
物联网大规模普及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传感器作为互联网与机器间相连接的中介,需要标准化接口,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标准的RFID生成的电子标签数据很难共享,欧美的EPC和日本的UID这2种标准互不兼容。前者的阵营里有沃尔玛、乐购等100多家欧美企业,后者的代表则是日本300多家电子厂商。在沃尔玛的仓库中,为了处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不同标准的电子标签,还需要多个不同的阅读器才能读取那些数据。
GE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是对物理联网概念的重新包装,并且重点计划在工业生产领域进行推广。而在2011年前后,IBM[微博]和思科也都制定了各自的物联网发展战略:IBM拥有“智慧地球”项目—提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设施中,用于一些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领域;思科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提出了“万物互联”的概念。
这些牵头的大公司最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联合起来。无论是GE针对工业生产领域的互联,还是IBM重点规划的公共服务领域,如果最终都能有一个统一的接口,不仅会让物联网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也可以拓宽GE和IBM的物联网项目的应用领域。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