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工业4.0的根基:德国技术创新战略及带给中国的启示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战略重心转移至制造业,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计划,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重新成为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德国的工业4.0计划建立在其完善技术创新战略基础上,这使工业4.0计划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充分借鉴德国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经验,对我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概况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制定创新战略,明确创新路线。2010年德国政府推出《高科技战略2020》,旨在加强科技与产业间的协作能力,同时为基础和应用研究制定框架。我们耳熟能详的“工业4.0”正是《高科技战略2020》中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该战略为交叉领域的科技研发提供150亿欧元资金支持,提高了科技在制造业的广泛适用性。二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积极性。由于意识到创新通常发生在研究机构、企业和大学聚集的地方,德国教育部曾于2007年举办了“尖端集群竞赛”,每18月选拔出五个产业集群,并提供4000万欧元支持用于鼓励足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科技。集群的溢出效应大大调动了各部门研发积极性。研究也表明,参与这项竞赛的中小企业致力于研发的几率大大提高。此外,中央创新举动也会带来地方政府的研发资金支持。例如,参与尖端集群竞赛的两个集群也曾得到了巴伐利亚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技术部的资金支持。2、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夯实技术创新基础。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德国有大量的基础研究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基础支撑。这些机构包括综合、理工类大学及霍兹联合会、莱布尼兹协会等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内容遍及能源、航空、医疗科学、新材料等方面。相关研究不仅为工业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政府的补助政策提供前瞻参考。二是高度重视应用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生产。德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应用研究,并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应用研究机构。例如,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每年承接约6000-8000个产业项目,研究成果遍及集成电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MP3等众多发明都是其应用研究的成果。此外,德国工业联合会还联合政府部门为企业和研究中心“牵线搭桥”,通过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与基础或应用研究机构及时有效对接,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3、制定创新激励政策,助推技术创新。一是中央政府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创新,降低企业创新风险。联邦政府通过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ZIM)为中小企业研发提供直接资金补贴。对落后地区和雇员少于250人的企业提供高额补贴,单笔补贴上限高达35万欧元。整个项目资金可支撑中小企业约55%的研发活动以及50%的咨询服务。二是地方政府不断创新鼓励研发的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层面的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创新。巴伐利亚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技术部就通过新能源发展项目、微系统技术项目、信息和通信技术项目等为联合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一些州政府为雇员少于50人的公司提供创新券(Innovation Vouchers),可用于抵消企业向公共研发中心或私营研发部门支付的研发费用。每张创新券面值2500欧至6000欧不等。截止2013年3月,有约2600家小企业向州政府申请创新券,2000家获批。4、“双元制”人才培养计划,增强高技能劳动力储备。“双元制”教育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双元”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并重。通过培训,学生能够综合掌握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更具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二是培训具有针对性,企业与学生共同获利。企业根据需要提供培训项目,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入职,减少了公司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时间和成本。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技能,更接近未来工作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教育模式具有灵活性。“双元制”教育与公司、协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密切联系,可以根据产业内职业需求的改变做出迅速调整。二、我国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1、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引发企业创新动力。一是完善技术创新引导政策。参考德国经验,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创新驱动”方针,完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二是加强政府研发投入。根据微信公众号工业智能化的了解目前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09%,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要注重提质增效,同时吸引地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根据地区特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研发效率。三是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评价、标准制定、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为企业研发提供基础服务。2、健全技术和创新体系,扶持制造业创新发展。一是支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微利性等特点,政府资金应更多向基础研究倾斜,鼓励研究机构投身于基础研究,攻克对产业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二是注重产业应用研究,加快技术的商业成果转化。加大对应用研究的资金支持,打造一批商业转化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引导社会成本参与和支持应用研究,鼓励企业与应用机构的合作,共同促进创新技术的成果应用。三是完善创新成果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企业、大学及行业协会资源,提高信息和资源的普及度及便利化,及时分享交流新技术及新成果;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理念。3、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大高端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一是改革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改革职业教育理念,建立企业与学校定期沟通机制,企业传达最新技术应用及需求信息,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和指导;学校加强教学与企业技能的紧密对接,推动“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二是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目前我国用工热点,加强对职业教师的培养,注重引进高级研发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增加我国制造业“高、精、专”人才的储备。
关闭
站长推荐
/3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