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认为,铁路投资建设成为当前中国扩大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急先锋,以修建铁路为主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未来将会获得更多订单,提高新签合同金额,两家公司在今年新增订单均有望超过3000亿元,合计将获得超过6000亿元的新签合同订单。同时,以制造铁路机车车辆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凭借机车车辆制造领域的垄段地位,未来两年的订单有望达到3000亿元。
年均铁路建设投资3000亿
在2007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到2020年我国铁路里程由原定的10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目前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7.8万公里左右,意味着未来将有4万多公里的铁路要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将在4万多亿元,按照12年的建设周期计算,未来每年投资规模都将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
根据铁道部新近发布的前九月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信息,前九月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2亿元,增幅为54%;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6亿元,增长71.1%。
前三季度完成基建投资1699亿元,在四季度还剩两个月的情况下,铁道部将今年投资规模扩大到3500亿元,明年的投资计划加码到6000亿元,相关研究员对此提出质疑。
据铁道部有关人士介绍,新建铁路首先要提交可行性报告,同时也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相关部门的批复,按照此前的规划,未来铁路投资规模控制在每年3000亿元的规模。但国务院拉动内需计划的出台,相关部门加快了新建铁路的批复进程,使得铁路投资规模有效放大。
此外,据接近铁道部的人士解释,受今年春节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害影响,前三季度铁路投资规模难以及时有效展开,第四季度铁路投资规模受拉动内需刺激将直线上升。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被明确提出。
巨额投资资金将从哪里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表示,铁道部与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加快铁路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铁路投资将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积极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扩大合资建路规模,改变铁路建设仅靠中央政府投资的局面。
“铁建双雄”订单将创新高
国泰君安韩其成认为,未来铁路投资规模增长,与铁道部的渊源关系,以及建立起的信誉和业绩等竞争优势,都将支持“铁建双雄”获取巨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铁路建设中,高铁比重和电气化率提升的结构变化,都将有利于资力雄厚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
根据中国中铁2007年度报告预计,2008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2100亿元,预计完成新签合同额2750亿元。在内需拉动影响下,市场预计中国中铁今年的新签合同额将创下新高,超过3000亿元。
同样,中国铁建2007年度报告中预计,2008年新签合同额合计达2869.99亿元。公司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公司新签合同总额2160.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6.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7%,其中,铁路项目占比最高达到1256.81亿元。
海通证券龙华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在铁路建设领域拥有绝对的优势,但受制于铁道部的管理体制,两家公司的议价能力并不强,公司毛利率的提升部分将来自于铁道部对定价标准的提高,如果议价能力不强,公司毛利率将得不到提高,业绩也将难以提升。
机车生产受益明显
记者从中国南车获悉,在国务院拉动内需的常务会议召开后,铁道部根据当前运输需求,连续两次开展客车招标,共计增加采购1500辆铁路客车。铁道部官员11月10日表示,根据客货运输需要和新建铁路投产情况,未来四年计划共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5000亿元左右,其中,明后两年为3000亿元左右。
目前中国国内的市场竞争格局就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几乎占据着垄断地位,两者的市场份额大致相当,铁道部在分配订单时也尽量做到平均分配。按此计算,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明后年的新增订单额都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
龙华认为,在铁建领域的所受到的议价能力限制,在铁路机车车辆领域同样存在,由于铁道部拥有订单发放权,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毛利率处在铁道部的调控中。
根据铁道部相关人士的预计,在2009年将完成6000亿的投资规模,带动上万亿的相关产业消费,带动钢材2500万吨,水泥1.2亿吨。如果初略按照钢材价格每吨3000元、水泥价格每吨350元计算,所拉动的钢材和水泥消费分别将达到750亿元和420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铁路投资规模扩大,受益最为明显的将是从事铁路建设的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等企业,其次就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但铁
路投资扩大的受益者将是一个长长的产业链条,包括机械、电力、信息、计算机、合成材料等产业均将获得机会,因此,包括晋西车轴、时代新材、天马股份等相关
零配件上市公司也有望获益。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