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预想的精彩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读《别闹了,费曼先生》
《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可谓是大名鼎鼎,断断续续好几个星期,今天总算读完,感觉不如预想的精彩。
之前在豆瓣上看了一些这本书的评论,尤以和菜头的“理科生写给世界的情书”最为出色。和菜头的书评,总有这么一种魅力,引诱让去读一下被评论的书。这本书英文原名为“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最早是1997年三联引进台版的,吴程远先生翻译的。2005年重印了一次,价格非常实惠,可惜现在三联的版本只能从二手书市场去找了。后来湖南科技出版社又出了另一个译本,中译名叫“别逗了,费曼先生”,现在新书也难觅踪影。这在科普类图书中是不多见的。
实际上,我感觉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科普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科学家传记。费曼因为参加过“曼哈顿计划”,获得过“诺贝尔奖”,而获世人瞩目,加上这本书还算是比较幽默有趣,因此才收到“热捧”。我也是找了很久未果,有一次却极为偶然地在图书馆找到的。
说实在的,如果仅从书中得到的感觉,我实在是不喜欢费曼这个人,有时候恶作剧搞得太过分了。比如其中讲到,在罗沙拉莫斯参与“曼哈顿计划”时,他对开保险柜津津乐道,常喜欢观察别人的密码,然后在需要取文件的时候直接去拿,不经主人的许可,甚至还开些玩笑。要知道这等绝密之事,弄得不好可能会出人命的。
但是,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是,当时原子弹的设计、制造、试验主要是在罗莎拉莫斯,但铀的提取则主要是在橡树岭实验室完成。费曼经常要去橡树岭出差,有一次,橡树岭这边一个领导的保险柜打不开了,当时又着急要从里面取东西,费曼给打开了。这本来是大功一件。后来这位领导就问费曼开锁的一些诀窍。费曼就如实相告了,说这种密码锁在开着的时候有两组密码非常好记,然后他又发明了一种快速的方法破译第三组密码。因为他对开锁特别有兴趣,在进别人办公室的时候总喜欢观察别人的密码锁。当时可能也是制度不严,很多人平时密码锁都是开着的,费曼就经常悄悄记下前两组密码,等有需要的时候就利用他的独门绝技快速破解第三组密码。靠着这种平时的积累,费曼赢得了“开锁专家”的称号。这位领导本来对自己的保险柜是深信不疑的,经过费曼这么一开,心理就很没底了。费曼如实相告,本来意在提醒这位领导,要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把保险柜锁上,这样开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当时领导也连连称是。可是等下一次费曼再去橡树岭的时候,费曼发现不少人对他不那么友好了,一打听原来是他走了之后,领导发话了,费曼进过谁的办公室,谁马上就要更改密码。但费曼发现,原来他提醒的平时要注意关着的保险柜,还一样大开着,让他唏嘘不已。在这点上,中外也差不离呢。
另一个细节是有一所市立大学要请他去演讲,费曼就开玩笑地跟请他的老师开玩笑地说,他在领到讲课费的时候签名最多不能超过13次,那位老师也很愉快地答应了。在开课之前就要签一堆文件,比如效忠政府、自证自己的教授身份,还有一系列的保证等等,签名很快多了起来。最后还好,讲完课正好是签了12次。最后要兑现支票的时候,原先和他联系的老师就开始流汗了,因为在领取支票之前,还要签一份表格,证明的确是演讲过了,这时候费曼就再也不肯签了,因为再签的话,加上兑现支票的签名,就正好超过13次了。他说名我肯定是不签了,钱我也不要了。可是刚过一天,那位老师又打电话来,说钱非得要,因为款项已经列出来了,不要还不行。后来经过非常复杂的一套程序,总算是签名13次才领到了讲课费。以前我们总是抱怨我们的公章太多,看来老美的签名也不少呢。
还有一个细节是挑选教材的时候给空白教材打分的事,也非常有意思,不再啰嗦了。感觉真正受启发的是费曼到巴西讲学的时候痛批巴西教材的事。有一年他受邀到巴西做访问学者,为期一年。到结束的时候,巴西方面请他最后做一次演讲。他提出要求,说要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否则不讲。巴西方面也答应了。这天演讲的时候,来了很多人,不仅有学生,还有不少教授及政府高官。费曼拿着一本巴西的大学物理教科书上台了。这本教科书的作者也在台下,而且这本教科书大家都觉得非常好。费曼先就痛批巴西根本就没有在教科学,而且以巴西国内这本响当当的教材为例,书中只有对定理生吞活剥的背诵,而根本没有什么科学。学生能记住这些东西,也能解一些题,但只要脱离了书本,就什么也不会了。当时他还举了自己班上的两个他认为优秀的学生为例,说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教育环境下,还是有人能够成功。很快,这两个人就起来,一个说是之前都在德国受的教育,今年才刚到巴西。另一个意思也差不多。我们呢?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