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元器件第002篇 元件 器件 元器件分类

2023-10-24 22:56 798 5 5 分类: EDA/ IP/ 设计与制造 文集: 元器件

[初次发表 23-10-24  最后编辑:23-11-12]

上一篇介绍了标准化组织,这一篇说分类。当我想深入了解一个事物,我总是把分类、术语和标准作为攀登学习曲线的法宝。


元件和器件

总是说元器件元器件的,那么元件和器件是一回事吗?

元件和器件不一样。元件的英文是Component,元件的特征是只要输入信号,不用外加电源就可以工作。由于不用外部电源,元件虽然可以传递信号能量,但并不增加它,所以也被称为无源的、被动的/Passive。器件的英文是Device,器件的特征是除了输入信号,还要外加电源才可以工作。器件除了传递输入信号的能量,还可以把外部电源的能量添加进去,形成一种能量放大的效果,所以也被称为有源的、主动的/Active。

我自己的领悟是这样的——可以从如何利用物质特性的角度来区分元件和器件:

元件是利用物质的内生/本征/Intrinsic特性形成的,本征特性有电导率、介电常数和电磁感应常数等等。元件工作过程中,其本征特性不变。发生过应力时,本征特性会变化,这时元件就失效了,例如常见的电阻器过载变开路,保险丝阻值变大,电容器漏电增加、磁钢受热退磁等。

器件则不同,器件不是利用本征特性运作,而是依靠杂质和微观结构工作。器件工作过程中,材料特性一直在变。比方说二极管,根据两端电压的方向和大小,其电阻率是按照V-I特性曲线变化的。又如MOSFET晶体管,其V-I特性又可分为截止区、饱和区和线性区,随着栅极控制电压的变化,器件的工作点一直在V-I特性曲线(簇)上面移动着。半导体之所以能够给电子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掺杂(Dopping)、刻蚀(Etching)和沉积(Deposition)三大技术是关键。掺杂让我们可以空前自由地控制材料的电阻率和介电系数,例如硅PN结中半导体载流子浓度。刻蚀和沉积让我们用类似3D打印的方式控制介质厚度,制作出精细的连线,扩大了材料的电应力范围。


基于半导体制作的全都是器件吗?几乎是,但有一个例外——有些磁性元件是用半导体制作的,例如TMR(隧道磁阻效应)元件就是在硅片上利用物理溅镀(Physical Sputtering)技术镀上一层磁性薄膜形成的(实际上需要十几层叠加来增强信号),AMR(各向异性磁阻)和GMR(巨磁阻)也是类似的情况。这类元件并不需要对硅掺杂,只是利用了微观结构。


分类法

电子元器件种类繁多,仅美国TI一家企业就提供超过10万个型号的集成电路产品。庞大的产品阵容,层出不穷的新应用,如何建立一个稳健的分类法,除了有技术上的意义,更是有人事管理、划分地盘的作用。

日常沟通中发现很多电子工程师对电子元器件如何分类感到困惑。拿开关电源集成电路来举例:A公司归入电源管理产品类,叫它PMIC;B公司放在非线性集成电路类,叫他Non Linear Devices;C公司又出现了控制器/Controller和转换器/Convertor两个类别。

其实,GJB 8118《军用电子元器件分类与代码》是一个很好的分类标准。我调查下来发现,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清晰的分类法。GB体系、IEC体系在电子元器件分类、类别名方面都有过一些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主要的半导体大厂如 TI、NXP 、AD 和 Infineon,官方网站的分类法也各有千秋。


GJB

作者: 电子知识打边炉,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40615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5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