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的程序设计过程中用到了Linux的signal机制,从而引发了我对Linux中signal机制的思考。Signal机制在Linux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很多人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考虑该机制是具体如何实现的。signal机制可以被理解成进程的软中断,因此,在实时性方面还是相对比较高的。Linux中signal机制的模型可以采用下图进行描述。
每个进程都会采用一个进程控制块对其进行描述,进程控制块中设计了一个signal的位图信息,其中的每位与具体的signal相对应,这与中断机制是保持一致的。当系统中一个进程A通过signal系统调用向进程B发送signal时,设置进程B的对应signal位图,类似于触发了signal对应中断。发送signal只是“中断”触发的一个过程,具体执行会在两个阶段发生:
1、 system call返回。进程B由于调用了system call后,从内核返回用户态时需要检查他拥有的signal位图信息表,此时是一个执行点。
2、 中断返回。进程被系统中断打断之后,系统将CPU交给进程时,需要检查即将执行进程所拥有的signal位图信息表,此时也是一个执行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综上所述,signal的执行点可以理解成从内核态返回用户态时,在返回时,如果发现待执行进程存在被触发的signal,那么在离开内核态之后(也就是将CPU切换到用户模式),执行用户进程为该signal绑定的signal处理函数,从这一点上看,signal处理函数是在用户进程上下文中执行的。当执行完signal处理函数之后,再返回到用户进程被中断或者system call(软中断或者指令陷阱)打断的地方。
Signal机制实现的比较灵活,用户进程由于中断或者system call陷入内核之后,将断点信息都保存到了堆栈中,在内核返回用户态时,如果存在被触发的signal,那么直接将待执行的signal处理函数push到堆栈中,在CPU切换到用户模式之后,直接pop堆栈就可以执行signal处理函数并且返回到用户进程了。Signal处理函数应用了进程上下文,并且应用实际的中断模拟了进程的软中断过程。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