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HSDPA的下一步、下下一步是......

2007-7-3 11:37 2729 4 3 分类: 通信

導言:行動通訊從2G到3G,過程中還歷經了GPRS、EDGE等數據服務的強化、提升。同樣的,從3G到4G也不是一蹴可及,過程中一樣要經過多次的改善、演進,才能正式進入4G世代,而HSDPA正是3G至4G間的一項歷程,然這只是第一個歷程,而非最後一個歷程。依據規劃,接下來的還會有諸多階段的強化提升……

前言:許多人都知道WCDMA是3G,HSDPA是3.5G,也知道未來會有4G,但是各位可知道:在3.5G到4G之間,依然有諸多的技術提升規劃,除了伴隨HSDPA所經常聽到的HSUPA外,還有HSPA+、HSOPA、LTE等等,這些更先進的技術提案的實現步驟為何?為何朝這些方面改善?背後的動機與用意為何?在未來正式官方標準中所處的位置為何?本文以下將針對這些議題進行更多的討論。


•HSUPA


緊接在HSDPA之後的是HSUPA,HSUPA的全稱為High-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封包存取),很明顯是與HSDPA對稱的強化設計,HSDPA是強化原有3G(WCDMA)的下行傳輸速率,而HSUPA則是強化上行傳輸速率,按理HSDPA與HSDPA應當同時登場,不過依據應用與市場的需要,提升下行速率的重要性優先於上行,所以先推出HSDPA,之後再提出HSUPA,HSUPA也俗稱3.75G。


在原有的WCDMA上,上行速率只有384kbps,而增入了HSUPA後上行速率最高可以到5.76Mbps。且從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官方正式標準來看,WCDMA為1999年發佈的3GPP R99(附註1)與2000年發佈的3GPP R4(附註2),而HSDPA則為2002年發佈的3GPP R5,至於HSUPA則是2004年發佈的3GPP R6。


要注意的是,3GPP R5標準並非完全只在訂立HSDPA的技術規範,其中也開始引入IP多媒體子系統(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只是在市場行銷推展上HSDPA是更顯要的重點。同樣的,3GPP R6標準中也不光是只有HSUPA,雖然HSUPA是R6中的關鍵提升,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相關提升,包括:整合WLAN網路的運作,增加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MBMS)、將原有IMS進行強化,例如增加了PoC(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GAN(Generic Access Network)等等新功效機制。


点击看大图
圖說:從2G到3G的技術規劃進程圖,由圖中可知:HSDPA是繼WCDMA(R99版)之後的一次重大技術提昇。(資料來源:
www.qualcomm.com



至此,各位可能會有另一個疑惑:HSDPA將下行提升到14.4Mbps,但HSUPA只將上行提升到5.6Mbps,如此依然是不對稱的上下行速率不是?對此答案是肯定的,無論就技術或應用而言,都不容易、也不必要達成上下完全對稱一致的設計。


除了理論極限速率不同之外,HSUPA與HSDPA間還有其他的不同嗎?答案一樣是肯定,HSDPA的多種加快下行速率的手法中,有一種是採行新的調變方式(對WCDMA系統而言是新的,過去未曾有過的),即是使用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調變,相對的HSUPA並沒有使用此一新調變手法,依舊是用過去WCDMA原有的調變方式:QPSK(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


也因為依舊只使用QPSK調變,不像HSDPA可以選擇用過去的QPSK或新增入的16QAM,所以HSUPA也就沒有「可自我因應、適應的調變與編碼機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附註3),因為沒有其他調變方式可選,自然不用因應調整。


此外,HSDPA的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為2mS(毫秒),HSUPA一般為10mS,但也可選用2mS。傳輸通道的類型上HSDPA屬於共享式(Shared),HSUPA則是專屬式(Dedicated)。再者,HSDPA的分組排程以容量分配為主,HSUPA則是以功率控制為主;HSDPA在下行時不支援軟性換手,但HSUPA的上行則支援軟性換手。


除了差別外,事實上HSDPA與HSUPA也有許多共通點,否則在技術命名時也不會如此對稱,HSDPA與HSUPA都使用新建立的通道來傳輸,而不是使用原有WCDMA的通道,同時兩者也都支援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47351-2-CK289.jpg
圖說:HSUPA的協定架構圖。(資料來源:
www.nec-mobilesolutions.com

•HSPA+


在HSDPA、HSUPA之後的是HSPA+,或寫成HSPA Plus,同時也有人稱為HSPA Evolved,所謂HSPA+即是原有HSPA的加強版,而HSPA正是同時指HSDPA與HSUPA,預估HSPA+將列入官方正式標準的3GPP R7中,3GPP R7的技術規格標準預計今(2007)年就會正式頒布。


就目前而言HSPA+的具體提升內容並不詳確,不過最受人重視的依舊是速率方面的表現,HSPA預計會再次將上下行的速率再次提升,下行增至28Mbps,下行增至11Mbps,等於將原有HSPA的速率進行倍增。


同樣的,3GPP的官方標準不可能只納入HSPA+一項新技術,與HSPA+一同納入3GPP R7的技術推測將有:天線陣列(Antenna Array)、Beamforming、多進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MIMO)。


值得注意的是,HSDPA現階段的理論極速:14.4Mbps也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第一階段(Phase 1)的目標,下一階段預計把下行速率增至42Mbps,此一規劃很可能列入HSPA+中實現,然42Mbps又比HSPA+設定的28Mbps高出甚多,此一預期能否達成仍多所疑問。


47351-3-CK289.jpg
圖說:圖中為EDGE、WCDMA、HSDPA三種技術的傳輸成本比較表,以每1MB的資料容量為單位基準的歐元成本比較。(資料來源:
www.qualcomm.com



•HSOPA


在HSPA+之後的將是HSOPA,全稱為High-Speed OFDM Packet Access,顧名思義這將是3G系統首次採用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調變技術,此外HSOPA也被人稱為Super 3G,HSOPA將是升級至3GPP LTE過程中的一個部分。也因為使用OFDM調變,等於將「空中介面系統,Air Interface System」完全翻新,原有的空中介面系統將無法再相容延續,採行HSOPA預計須大幅更替、換新原有的3G系統設備。


HSOPA的原初提案者是北方電訊(Nortel),除了運用OFDM技術外也會使用R6階段就導入的MIMO,讓3G基地台系統可擴增10倍以上的用戶服務數,並在因應每一個用戶端服務的功耗成本將更低,且預估相同的5MHz通道內能夠有37Mbps的下行傳輸率。


HSOPA與之前的3G系統相比(也含HSDPA、HSUPA等),在頻寬的調配上更具彈性,原有的頻寬固定為5MHz,新的HSOPA則允許1.25MHz∼20MHz間的縮放調整,在頻寬利用率上要比3GPP R6好上2∼4倍,同時尖峰的下行速率將達100Mbps,上行則達50Mbps。


再者,傳輸延遲(Latency)的時間也縮短,從RAN到終端用戶間的時間約20mS,此表現與同時使用HSPDA、HSUPA的系統相近,但卻大大超越最原初的WCDMA(不具備HSDPA、HSUPA)。也因為自HSOPA開始速率又再次大幅拉升,使得前端應用層面也開始有更高層次的主張,在Triple Play之後改提倡Quadruple Play,即是除了原有的Voice、Data、Video外,再加上高速互動性的應用程式,更簡單地說即是跳脫過去純傳輸資料的工作,也開始用充沛的頻寬支援分散式、網路式執行的應用程式。



•3GPP LTE


在HSOPA之後的就是3GPP LTE,LTE的全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長時間演化、長期改進),是進入4G前的最後一個階段,也等於是3G的最末尾一次的技術提升。要提醒的是,,3GPP LTE只是一個俗稱,並非正式的稱呼,3GPP LTE的技術提案預計會列入3GPP R8正式標準中。


就目前所知,3GPP LTE會強化無線頻譜資源的利用率,在每20MHz的頻寬內可以達到100Mbps的下行傳輸速率,以及50Mbps的上行傳輸速率,並且在每5MHz的頻寬內可以同時服務達200個通話使用者。在小型IP封包的傳輸上其傳輸延遲能低於5mS,言下之意是加速傳輸的反應速度。


同樣的,3GPP LTE與之前談論的HSOPA一樣,講究頻譜資源的運用、調度彈性,每個通道允許1.25MHz∼20MHz不等的調整縮放。另外,基地台方面將針對5公里、30公里等覆蓋距離進行最佳化,並最遠可以達100公里的覆蓋距離,在100公里的距離內仍然能夠有可以接受的傳輸速率。進一步的,3GPP LTE也會強化與過往系統(即是指GSM、GPRS、WCDMA等等)的共存並用性。


除這些外,3GPP LTE將是一個完全以IP方式運作的無線行動網路,此稱之為「All IP Network;AIPN」,不像現有的3G系統是在交換式線路運作外再部分加搭IP式網路來提供數據、多媒體服務。此外在空中介面方面也換新,預計3GPP R8會改用E-UTRA(Evolved UTRA,UTRA為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原有的3G則是用UTRA,同時也如HSOPA般使用OFDM調變,包括下行部分可以使用QPSK、16QAM、64QAM等調變方式,上行則允許使用QPSK與16QAM,這些都比HSDPA、HSUPA更為進步。


47351-4-CK289.jpg
圖說:行動通信技術的演進示意圖,愈往上端則頻譜運用效率就愈高,同時傳輸率更高的結果也帶動各種新應用的實現。(資料來源:
www.qualcomm.com

•3.xG與Mobile WiMAX兩者更接近


至此,相信各位已可明顯感受到:3.xG與Mobile WiMAX間的濃濃火藥味,WiMAX早在2004年標準(IEEE 802.11d)就納入OFDM,並完全取代更早先的WiMAX標準(IEEE 802.11a),這使得3G必須在HSDPA、HSUPA、HSPA+之後也開始引進OFDM。同樣的,WiMAX開始將MIMO納入選用功效後,也同樣逼迫3G加速納用MIMO技術。


除此之外,WiMAX是資訊陣營發起的標準,一起頭就採行完全IP化的運作,3G為了競爭,同時也為了強化數據與多媒體方面的服務,在後端架構中逐漸納入IP運作,但主體與前端仍是傳統電信的交換式網路,如此也使3G必須往全面IP化的方向演化。


所以,「OFDM調變、MIMO組態、全IP化運作」等是3G與WiMAX所一致發展的方向,也是強化無線通訊的不二法門,目前來看似乎WiMAX的技術較為領先,然而3G卻有市場先佔優勢,不過各位也認為3G與WiMAX技術先進,事實上早在Wi-Fi的IEEE 802.11a就已經用上OFDM,如今各種新技術只是相同手法的再精進而已。同樣的,MIMO也在PHS系統上早有運用,如今新的Wi-Fi(IEEE 802.1n)也採用,然後WiMAX、3G也採用。


因此,3.xG與Mobile WiMAX之間的競賽其實是時間的競賽,誰能在時間內達到更優異的技術表現、更低廉的建置成本、營運成本、更大的市場規模,誰就能勝出。


47351-5-CK289.jpg
圖說:HSUPA效益示意圖,縱軸RoT指的是Rise-over-Thermal,指基地台(Node-B)運作時的熱增量,橫軸則是行動通訊服務的負載(LOAD)量。(資料來源:
www.qualcomm.com


附註1:R為「Release」之意,部分文章也將R99寫成Rel99,R4寫成Rel4,縮寫方式雖不同但意義一致。


附註2:原本的3GPP標準是以西元年份的尾數來命名,如3GPP R99(1999年)以及3GPP R2000(2000年),但之後改以單純的阿拉伯數字,所以3GPP R2000就改成3GPP R4。


附註3:也有人稱為Link adaptation。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4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