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三大思考

2016-5-4 12:55 906 15 2 分类: 采购与分销

目前,我国已进入产业调整和新常态的深水改革时段。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将向何处去?以下,笔者将从学术界、企业界、政府三个角度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学术界面临的思考
  一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认知问题。在2001年之前,我国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的认识和解读可谓百花齐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的及时出版,成为破除纷争和规范学界认知的法律依据,适应了物流业迅速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但随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发展,这些术语标准的内涵、外延以及基本认知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物流概念中,把配送与仓储、运输等功能要素并列是否合适;在供应链的概念中,企业界早就把它从企业制造与产品流通流程的认知层次上升到了平台的认知层面上,供应链已经没有所谓上下游的概念,而是一个泛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因此,对已经启用15年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进行梳理、再认知和重新定义,是学术界的责任。
  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在我国,关于物流与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均滞后于实践,这一点与全球的理论发展态势一致,如QR、ECR、VMI等,均由企业界率先实践应用,之后学界才深入研究其中的理论意涵。但另一方面,我国大多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或者说与实践脱节则是学界应该自我反省的。以库存管理的研究为例,从运筹学、博弈论等诸多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的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为产业界认知和应用的则是凤毛麟角,理论研究基本上成为了学者自娱自乐的理论沙垒,根基不足,实用性欠缺,不能被企业界认可。
  三是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学科基础的统一性问题。目前,开设了与物流相关专业的高校遍布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0所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各个高校分别存在于机械系(或学院)、工业工程系(或学院)、交通系(或学院)、电子商务系(或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等,其课程体系和标准各不相同,各自为政、自成一家的现象极为普遍,缺乏全国统一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以及学科基础要求。这种局面亟须学界拿出对策加以改变。
  企业界的思考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渗透和理解还不彻底。目前在我国,真正的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运作的供应链几乎没有。试问有多少供应链存在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共享机制?有多少核心企业没有盘剥自己的供应商?有哪个供应链节点企业愿意接受自身的损失来获得全供应链的最优绩效?……可以说,目前我国企业界只有供应链结构,几乎没有供应链管理,有的只是简单的上下游交易关系。
  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粗暴价格竞争,甚至为维护自身的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充分自由的市场经济时代,这样的暴力手段是与社会发展的潮流格格不入的。企业需要的是用自己良好的服务抢占市场,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武装自己的物流过程,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和提供增值服务。如针对我国回程车的空载这个难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APP应用,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货的自动匹配并抢单实施,这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的信用和良心。企业需要发展,追求利润是正常,但不能泯灭良心和失去诚信。但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信用堪忧,如经常被曝光的快递业乱象,这只是物流产业被扒开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另外,随着我国空气质量出现的严重问题,物流企业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主动利用技术手段降低对空气污染的排放,对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进行改造或直接淘汰。
  对政府管理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如何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实施?在宏观层面上,我国的物流费用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政府以罚代管的行政手段,高速公路的收费以及企业的粗放式管理等方面。如深圳市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市内的高速公路收费,这是供给侧改革来降低物流成本的典范。
  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许多企业都希望把物流和供应链进行切割,形成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这两类企业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特色和企业群体。因此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拿出相应的对策来,对这两类企业进行定义,最终在企业申报、税费减免、数据统计等多个领域实现两者的区隔,也有利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在课题申报方面也有极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如2016年“973”、“863”计划的暂停,并推出科技计划改革六大新举措,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认为,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课题申报中,更需要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因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高度具有实操性的领域,如果只是发几篇文章,对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5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