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給子女零花錢的同時﹐別忘了讓他們懂得一些金融常識。
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名理財高手?看看以下四個小試驗。
我的建議是:在你自己的孩子身上做這些試驗﹐然後向他們傳授經驗教訓--再回過頭來想想你自己在財務上是否也曾出過這些差錯。
--先苦後甜。要想子女長大後能勤於儲蓄﹐就要讓他們學會先苦後甜﹐但這種習慣並不容易養成。
想證實一下?那可以在第一週給孩子5塊錢的零花錢﹐然後第二週讓他們選擇是立即拿到5塊錢﹐還是等到下一週可以拿7塊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的經濟學教授什洛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表示﹐這涉及到是否立即得到滿足的問題。眼前兩手空空可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因此孩子可能會選擇立即拿到5塊錢。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孩子一定要立即拿到所有的零花錢。身為行為金融學論壇(Behavioral Finance Forum)的聯合創始人﹐貝納茨建議給孩子另外兩種選擇﹐一種是立即拿到7塊錢﹐另一種是每天拿1塊錢。他估計孩子們可能會選擇後者﹐因為與成年人一樣﹐孩子子也喜歡積少成多。
--減緩支出。根據金錢存在形式的差異﹐我們對它的感覺是不同的。例如﹐如果我們用現金支付﹐一般會比刷卡消費更為克制。
若要在孩子身上證明這一點﹐可以試試以不同的方式給他們零花錢。比如在第一週給他們5個1塊錢﹐然後在第二週給他們一張5塊錢的整鈔。這時你會發現﹐他們拿著5塊錢的鈔票時花錢會更加克制。
艾奧瓦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營銷學教授達南傑•納亞坎庫潘(Dhananjay Nayakankuppam)稱﹐看上去5塊錢鈔票在心中的份量更重﹔一張5塊錢鈔票與5個1塊錢相比更讓人難以割捨。
成年人也有相同的傾向。《消費者研究》(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6年3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拿著一張50塊錢鈔票的人﹐其消費意願要低於拿著5張10塊錢鈔票的人。這份報告是由納亞坎庫潘與阿魯爾•米希拉(Arul Mishra)和希曼蘇•米希拉(Himanshu Mishra)共同完成的。
--許願清單。當看到商店中稱列的和廣告中展示的商品時﹐我們都會忍不住想買下來。不過有時候﹐我們卻對買下的東西感到失望。還有的時候﹐我們忍上幾天﹐這股衝動就一去不復返了。
你是否想抑制孩子的購物衝動?不妨試試新澤西州金融分析師海蘭娜•貝克(Helane Becker)的辦法。
每當貝克的兩個孩子提出要買東西時﹐她便將這些東西寫進他們的許願清單。幾天或幾週過後﹐她再與孩子們一起復查一遍清單﹐看看哪些東西他們還念念不忘地想要動用自己的“小金庫”購買﹐還是更願意等到生日和聖誕節時作為禮物“笑納”。
貝克說﹐讓我吃驚的一點是﹐當他們還小時﹐有時候在週二還死活要買的某件玩具﹐到了週五便被忘得一乾二淨了。
--留下零錢。孩子們總是要這要那的﹐不必為此大驚小怪。畢竟﹐買東西的錢又不是他們自己出﹐用的是他們父母的錢。而這裡要介紹的辦法便是讓孩子覺得用的是自己的錢。
我在自己的女兒身上便發現了這點。在漢娜第一次參加學校郊遊時﹐我給了她5塊錢﹐並要她把花剩下的零錢帶回來。最後她帶了一包小首飾回來﹐手中只剩下幾分錢。
第二次郊遊時﹐我又給了她5塊錢。不過這一次我告訴她花剩下的錢可以自己留下來。最後她回家時這5塊錢分文未動。
後來我又在漢娜的弟弟身上用了相同的辦法。雖然並不是很成功﹐但為我與他討論用錢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又一次機會。在這個問題上﹐只要父母做得不是很過頭﹐或許便會是一件好事。
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梅爾•斯特曼(Meir Statman)表示﹐你不會希望將孩子變成一部存錢機器。知道何時將錢放進存錢罐是件好事情﹐不過知道何時將錢取出來同樣是件好事情。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