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第四次工业革命

相关博文
  • 热度 18
    2016-4-12 15:56
    1002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三次工业革命逐步淘汰了工业人口少的国家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这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中国此时虽然人口众多,但工业人口数量比例极低),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即使众多小国联盟,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已是极限 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不是因为欧盟想,而是如果不统合欧洲这二十几个国家的工业人口和制造能力形成一个数亿人口规模的实体,欧洲根本撑不下去。但按照目前欧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规模,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它的极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产业链条复杂程度的要求和产业工人数目的要求,都是欧盟承担不起的。 比如代表一个国家高端工业体系的战斗机,目前能够达到第四代战斗机标准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俄国那个由Su27拍扁而成的T50不算。欧洲呢,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承担得起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三带半的台风战机,是整个欧洲的力量加起来所能达到的顶峰了,第四代战斗机F35,只能是联合美国一起开发。但是即使是欧美联合上一堆傀儡国家例如日韩,整个开发过程都已疲态尽显。 工业革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每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技术手段会让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 一旦机器的精度提高,接下来带来的变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复杂产品的机器。而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这些零件都需要有人制造出来,所以一个工业体系有多少种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术人员掌握制造工艺。 之所以一直用工业人口而非人口来论述,是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生活,唯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能够进入工厂,规范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成为整座工厂运行良好的一份子时,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工人。像印度,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你就算把最简单的设备交给他们操作,他们也分分钟把它搞坏。 培养合格的工人是一件非常艰难,耗时的工作,而每一个没有完成向工业人口转变的人,更多的是国家的负担而非动力。 如果你认为工业4.0是机器取代人,那你就错了 工业时代特征虽然是机器制造机器,但设计制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靠人,靠一个国家的工业人口。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的不断分工,层层细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产业链越来越长,配套产业链之间越来越复杂。 每一台机器设备都是由大量零件组成,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必须保证每一个零件都有充足的备份,要生产,更是必须有无数的零件被生产出来。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制造、改进,都必须经过长久的研究、思考和试验才能完成。 没有人能基于不熟悉的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升级,没有长时间的研究和使用,工业不可能有进步。 所以,在工业生产中,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至少要有一个专职人员来研究和生产,同时还至少要有一个徒弟,在学习中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设备复杂性的增加,核心产业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程度,以及基本配件的数量都在同比例的增长。 只靠核心工业是无法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有了重工业,还要有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农业、矿业、教育、服务业,还要有负责管理的行政,负责保卫国家的军事建设,需要保障民生抚养的社会保障。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只有这些行业都配齐了,工业体系才能运转顺畅,人民才能拥有高质量,有保障的,轻松和相对富足的生活。而这些劳动人口还有自己需要抚养的,缺乏足够劳动能力的子女和老人。 因此, 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所需要的人口,大约是其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低不能低于5倍。 特别是重工业,它是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的地方,肩负着技术升级的重任。 技术升级,开发出新一代的机械设备,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向未知的领域发起冲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在无数的失败和经验总结中,获得那少的可怜的,可行的技术升级路线。 什么时候机器人可以真正代替人类呢?要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标准是,机器可以自己创造出比自己更复杂的机器。 工业革命只是改变了工种,由低端到高端 在欧洲,已有不少预言家悲观地描绘了未来工业“灾难性”的场景:工厂空无一人、与世隔绝,人的工作被机器取代, 失业率 高涨⋯⋯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在工业4.0时代,工厂里也不会空无一人—— 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 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是抛弃低端劳动力需求,而将更多人力需求放在高端。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淡化并减少某些传统行业人力,但是会丰富整体工业人员种类,比如互联网。 工业时代,小国寡民,就意味着没有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能力! 不是不怕欧美等国的技术封锁,而是他们不敢 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结果,中国工业如今在竞争中的优势已更多地体现在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完整的产业链确保中国能够牢牢攫住自己在世界工业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这也正是源于数量庞大的工业人口。 对于中国来说,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拥有相当于欧洲加美国还不止的工业人口,已经可以避免重复苏联或者日本的覆辙,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产业升级。当年中国自己的通信技术标准TD-CDMA之所以能够突破欧美的压制,成为世界四大标准之一,其实跟中国的人口完全可以在自己国内自己玩有重要关系。 西方的技术封锁一旦实施,国内动荡政变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对中国来说反而只是小有波澜而已,这种杀敌一千自伤一万,代价不是西方所能承受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成就中国 按照每一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基本零部件都增加几个数量级的规律来看, 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口门槛至少10亿起步,美国想建立完整的第四次革命后的新工业体系,合并整个南美洲和欧洲再说把。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从哪里爆发,没有人能够确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全行业全方面投入,反正总有一个是正确的。但这种撒大网捞小鱼对人力和物力的惊人要求,让很多高大上的项目只有中美俄才玩的起,也有很多已经就剩中美两家玩了。      如果你认为现在全球化,公司何必非要开到中国,是因为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正如一名前苹果高管对《纽约时报》所言,“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显然中国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在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大放异彩的协同灵活的特征,并为将来实现“工业4.0”做了铺垫。 真正可以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只要人民生生不息,有内在的张力,国家哪怕有时落后了,也一定可以再站的起来!汉迪科技为中国称霸第四次工业革命助力加油!
  • 热度 26
    2016-4-12 15:09
    1087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三次工业革命逐步淘汰了工业人口少的国家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这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中国此时虽然人口众多,但工业人口数量比例极低),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即使众多小国联盟,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已是极限 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不是因为欧盟想,而是如果不统合欧洲这二十几个国家的工业人口和制造能力形成一个数亿人口规模的实体,欧洲根本撑不下去。但按照目前欧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规模,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它的极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产业链条复杂程度的要求和产业工人数目的要求,都是欧盟承担不起的。 比如代表一个国家高端工业体系的战斗机,目前能够达到第四代战斗机标准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俄国那个由Su27拍扁而成的T50不算。欧洲呢,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承担得起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三带半的台风战机,是整个欧洲的力量加起来所能达到的顶峰了,第四代战斗机F35,只能是联合美国一起开发。但是即使是欧美联合上一堆傀儡国家例如日韩,整个开发过程都已疲态尽显。 工业革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每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技术手段会让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 一旦机器的精度提高,接下来带来的变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复杂产品的机器。而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这些零件都需要有人制造出来,所以一个工业体系有多少种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术人员掌握制造工艺。 之所以一直用工业人口而非人口来论述,是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生活,唯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能够进入工厂,规范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成为整座工厂运行良好的一份子时,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工人。像印度,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你就算把最简单的设备交给他们操作,他们也分分钟把它搞坏。 培养合格的工人是一件非常艰难,耗时的工作,而每一个没有完成向工业人口转变的人,更多的是国家的负担而非动力。 如果你认为工业4.0是机器取代人,那你就错了 工业时代特征虽然是机器制造机器,但设计制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靠人,靠一个国家的工业人口。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的不断分工,层层细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产业链越来越长,配套产业链之间越来越复杂。 每一台机器设备都是由大量零件组成,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必须保证每一个零件都有充足的备份,要生产,更是必须有无数的零件被生产出来。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制造、改进,都必须经过长久的研究、思考和试验才能完成。 没有人能基于不熟悉的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升级,没有长时间的研究和使用,工业不可能有进步。 所以,在工业生产中,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至少要有一个专职人员来研究和生产,同时还至少要有一个徒弟,在学习中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设备复杂性的增加,核心产业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程度,以及基本配件的数量都在同比例的增长。 只靠核心工业是无法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有了重工业,还要有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农业、矿业、教育、服务业,还要有负责管理的行政,负责保卫国家的军事建设,需要保障民生抚养的社会保障。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只有这些行业都配齐了,工业体系才能运转顺畅,人民才能拥有高质量,有保障的,轻松和相对富足的生活。而这些劳动人口还有自己需要抚养的,缺乏足够劳动能力的子女和老人。 因此, 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所需要的人口,大约是其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低不能低于5倍。 特别是重工业,它是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的地方,肩负着技术升级的重任。 技术升级,开发出新一代的机械设备,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向未知的领域发起冲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在无数的失败和经验总结中,获得那少的可怜的,可行的技术升级路线。 什么时候机器人可以真正代替人类呢?要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标准是,机器可以自己创造出比自己更复杂的机器。 工业革命只是改变了工种,由低端到高端 在欧洲,已有不少预言家悲观地描绘了未来工业“灾难性”的场景:工厂空无一人、与世隔绝,人的工作被机器取代, 失业率 高涨⋯⋯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在工业4.0时代,工厂里也不会空无一人—— 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 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是抛弃低端劳动力需求,而将更多人力需求放在高端。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淡化并减少某些传统行业人力,但是会丰富整体工业人员种类,比如互联网。 工业时代,小国寡民,就意味着没有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能力! 不是不怕欧美等国的技术封锁,而是他们不敢 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结果,中国工业如今在竞争中的优势已更多地体现在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完整的产业链确保中国能够牢牢攫住自己在世界工业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这也正是源于数量庞大的工业人口。 对于中国来说,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拥有相当于欧洲加美国还不止的工业人口,已经可以避免重复苏联或者日本的覆辙,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产业升级。当年中国自己的通信技术标准TD-CDMA之所以能够突破欧美的压制,成为世界四大标准之一,其实跟中国的人口完全可以在自己国内自己玩有重要关系。 西方的技术封锁一旦实施,国内动荡政变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对中国来说反而只是小有波澜而已,这种杀敌一千自伤一万,代价不是西方所能承受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成就中国 按照每一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基本零部件都增加几个数量级的规律来看, 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口门槛至少10亿起步,美国想建立完整的第四次革命后的新工业体系,合并整个南美洲和欧洲再说把。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从哪里爆发,没有人能够确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全行业全方面投入,反正总有一个是正确的。但这种撒大网捞小鱼对人力和物力的惊人要求,让很多高大上的项目只有中美俄才玩的起,也有很多已经就剩中美两家玩了。      如果你认为现在全球化,公司何必非要开到中国,是因为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正如一名前苹果高管对《纽约时报》所言,“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显然中国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在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大放异彩的协同灵活的特征,并为将来实现“工业4.0”做了铺垫。 真正可以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只要人民生生不息,有内在的张力,国家哪怕有时落后了,也一定可以再站的起来!汉迪科技为中国称霸第四次工业革命助力加油!
  • 热度 25
    2016-3-22 13:57
    1054 次阅读|
    0 个评论
    自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外一张名片。恐怕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与德国同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的日本,在2010年就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且与德国的“工业4.0”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日本版“工业4.0”的首倡者正是日本互联网领军人物藤原洋先生。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强调,日本版“工业4.0”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而是世界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所有产业共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目的是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德国的“工业4.0”。 该书立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动力机器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与美国的重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介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环境能源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推进革命发展的原理及其具体技术本质、世界与日本的现状以及具体方针。 一般认为,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主导,项目主题主要有三: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工业4.0”则以智能电网为主导,“太阳能”、“高温超导直流输电技术”、“电动汽车”这三大技术让日本环境能源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作者指出,日本从战后至今所面对的经济危机的本质,正是在于依存化石燃料的工业产品的出口产业走向衰退、经济高度集中于首都圈,以及能源资源与食物高度依存于外国进口。而解决这些经济问题的秘诀是“能源与信息的地产地销模式”,在构建这一模式时应当首先构建由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地产地销型能源电网(配电网络)”,其次建立以空白频谱为核心的“地产地销型信息电网(智能电表网络)”,最后是将能源电网与信息电网合并,进而确立能源与信息的地产地销模式。 如今,日本以构建地产地销模式为目标,已经开始了实证性实验,并且预计将持续5年时间。“日本拥有世界上最为卓越的环境能源技术,拥有可以解决全球发展中国家所面临问题的力量。即便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有必要有效利用日本尖端技术确立能源革命的世界标准。因此,日本社会需要率先过渡至‘太阳能经济’社会……如果此举能够成功,世界将从能源不足、水与食物匮乏、纷争与战争的困境当中得到解放,日本也会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作者在书中如是说。 从这个意义说,日本正在引领另一方向或维度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中国以德国“工业4.0”为对标而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事实上处于东西两个“工业4.0”的夹击合围之中。不为众人所知的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降临中国,“中国制造2025”如果要真正坚持好“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不能不对东西两个“工业4.0”都具备足够和清醒的认识,在这里就是不能小觑日本这个近邻正在发生的“太阳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