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10 21:18
62 次阅读|
0 个评论
递交招股书近一年后,曹操出行 IPO 进程终于迎来关键节点。 从 2024 年 4 月首次递表,到 2025 年 4 月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并迅速更新招股书。而通过上市备案也标志着其赴港IPO进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曹操出行最快有望于2025年内完成港股上市,成为李书福商业版图中又一关键落子。 行路至此,曹操出行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 当下的网约车赛道,早已不是当年群雄逐鹿的草莽时代,市场渐趋饱和,竞争近乎白热化。曹操出行此时冲刺上市,既是背水一战,也是谋篇布局。其招股书中披露的资金用途,彰显了在技术革新、车辆定制等领域破局的野心,试图在网约车与新能源汽车融合的赛道上开辟新路径。 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下,曹操出行的IPO之路,究竟是通往救赎的坦途,还是布满荆棘的冒险,着实令人深思。 连年巨亏,债务压力山大 曹操出行背靠吉利集团的出行平台,自成立以来便承载着诸多期望,从增长数据来看,曹操出行似乎表现不错。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其在 136 个城市运营,2023 年 GTV 为 122 亿元,同比增长 37.5%;2024 年增长到 170 亿元,同比增幅 38.8%。并且在 31 个城市拥有一支超过 34000 辆车的定制车队。2021年到2024 年营收也不断增长,分别约为 71.53 亿元、76.31 亿元、106.68 亿元和 147 亿元。 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曹操出行的2024年市场占有率为5.4%,同期龙头企业市占率为70.4%。以GTV计,曹操出行过去三年一直位列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名。 但即便如此,曹操出行依旧连年亏损。2021年到2024年,分别亏损30.07亿元、20.07亿元、19.81亿元和12.46亿元,累计亏损额为82.41亿元。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12月31日,曹操出行的负债总额为112.83亿元,流动负债净额为81.46亿元,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陷入财务危机的边缘。 曹操出行营收与净利润的背离,主要源于公司在市场拓展过程中面临的高成本压力。 一方面,高昂的运营成本是曹操出行盈利之路上的沉重枷锁,尤其是出行服务的司机收入及补贴这一项费用,堪称“吞金兽”。 近几年,网约车平台大打价格战,为了吸引和留住司机,曹操出行不得不持续投入高额补贴,以维持运力。2021年到2024年,司机收入及补贴成本分别为72亿元、62.85亿元、81.46亿元和107.15亿元,极大地压缩了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网约车平台对司机和车辆的合规化要求越来越高。曹操出行采用的 B2C 运营模式,虽然整体合规率较高,但也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与一些采用 C2C 模式的平台相比,曹操出行在成本控制上处于劣势,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其利润空间,使得盈利变得更加困难。 曹操出行在营收增长的表象下,深陷亏损与债务的双重困境,想要成功获得资本青睐,难度并不小。 暴露三大致命短板 网约车赛道的厮杀从未停歇,背靠吉利集团的曹操出行,看似手握资源牌,却在冲刺 IPO 的关键节点,暴露出三大致命短板。 一来,网约车行业中,司机的合规性是保障运营安全与服务质量的基石。但曹操出行在这一方面却存在严重漏洞。 2022 - 2024 年期间,曹操出行旗下活跃司机数量不断增长,从 213.51 万名增至 590.58 万名。可令人震惊的是,曹操出行平台仍有司机尚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截止2024年10月底,曹操出行有6.5万名活跃司机在“无证上岗”。 这些不合规的司机,犹如一颗颗隐藏的“定时炸弹”。从行业过往案例来看,无证司机由于未经过系统培训,在驾驶技能、服务意识以及对交通规则的熟悉程度上,都可能存在不足,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服务纠纷等问题,严重损害平台的品牌形象。 二来,曹操出行过度依赖聚合平台“引流”,一旦聚合平台提高抽成比例或削减流量倾斜,平台将立即陷入订单暴跌的困境,此前积累的市场份额或将瞬间瓦解。 2022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订单量快速增长,期间年内分别为3.83亿单、4.48亿单、5.98亿单。但是绝大多数订单来自聚合平台,数据显示曹操出行在聚合平台的订单分别占GTV的49.9%、73.2%及85.4%,同时分别占订单量的51.4%、74.1%及85.7%。 三来,在“重资产 + 高补贴”的运营模式下,曹操出行的亏损幅度虽然有所收窄,但实现盈利仍然遥不可及。 要知道,与 “网约车一哥” 滴滴出行的 C2C 模式不同,曹操出行采用 “公车公营 + 认证司机” 的 B2C 模式,通过自有车辆和专职司机提供标准化服务。这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服务质量,但也极大地推高了经营成本,在营收增长无法有效覆盖成本增长的情况下,曹操出行只能在亏损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总之,曹操出行面临的司机不合规、依赖聚合平台以及亏损这三大难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若曹操出行不能尽快找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即便成功上市,也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长期青睐,在竞争激烈的网约车行业中,其生存与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豪赌智驾,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境与生机并存,亏损与债务重压之下,曹操出行正全力求变,坚定地以技术驱动为突破点,全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于泥潭中探求新生之路。 曹操出行聚焦 Robotaxi领域,不仅上线“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构建国内首个深度耦合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能运营的“F立方”全域自研闭环智驾生态,还投放了首批前装改制量产Robotaxi。 可以预计,一旦曹操出行Robotaxi 实现规模化落地,其成本与效率优势将远超传统网约车。 不过,这一领域早已成为巨头们逐鹿的战场。据网经社不完全统计,京东、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美团、滴滴、如祺出行、T3出行、哈啰出行、享道出行、小马智行等企业纷纷对自动驾驶展开布局。 比如:滴滴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 Robotaxi,未来将分批有序投放万辆级,以混合派单形式接入滴滴出行网络,已然抢占了市场先机。曹操出行尽管背靠吉利集团这棵大树,在车辆制造与技术研发上有一定资源支撑,可在智驾领域的布局仍稍显滞后。 此外,Robotaxi 技术的不成熟,是曹操出行无法回避的痛点。 目前,企业虽在系统算法能力和硬件水平提升上投入大量精力,但距离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的无人驾驶仍有漫长的路要走。道路交通环境的复杂性,远超实验室模拟场景,道路状况、信号灯变化、车辆与行人的交互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 Robotaxi 行驶过程中的“绊脚石”。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出行试图通过行业生态链垂直整合以及深化与吉利的协同,来挖掘增长潜力。并且积极探索“出行 + 充电 + 二手车”闭环,旨在打造完整的出行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然而,出行、充电与二手车业务之间的协同难度远超预期,如何实现数据共享、资源优化配置,成为横亘在曹操出行面前的一道难题,稍有不慎,不仅无法形成合力,还可能因内部业务冲突,阻碍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当智能技术成为网约车行业的“入场券”,曹操出行的技术转型更像是一场豪赌。在巨头垄断、资金短缺、技术滞后的多重压力下,其若想杀出重围,不仅需要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更要重构生态闭环的底层逻辑,破解协同难题,否则将沦为被时代抛弃的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