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路径依赖

相关博文
  • 热度 4
    2025-5-18 21:48
    318 次阅读|
    2 个评论
    据网络视频及图片显示,3月29日深夜,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 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 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大量针对小米公司的不良言论,导致雷布斯承受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压力。 在此,不针对事件的具体质量问题,公关方法,售后维护做分析,也不对企业,消费者或者其他 别有用心的人一一论述,而是针对企业多元化和跨界经营做一些反思和复盘。 雷军第一次创业是1992年加入金山软件,属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创业,基本上未涉足硬件范畴; 2007年,经过15年的不懈奋斗,最终推动金山软件在香港上市,取得创业成功。 雷军第二次创业是2010年联合林斌,黎万强,周光平,刘德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小米科技, 主要是在手机,AIOT等消费硬件以及相关大零售范畴,截止2025年,相应产品已经取得辉煌 成绩,小米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AIOT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市值破万亿。 雷军第三次创业是2021年3月,小米创办了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亲自任小米汽车董事长,据其说已经 押上了全部名誉、金钱等资源,以获取创业的成功。 小米汽车在经历了4月份的燃烧事件,销量、口碑和信任度遭受了三重的压力和冲击,未来的发展遭遇 了创业以来最大的风险。 依据西方管理学理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一般分为三种:横向多元化(台湾称之水平整合),纵向多元化(台湾称之为垂直整合),混合多元化。 依据麦肯锡的多元化研究显示结论: 1.42%长期回报差距背后的控制力战争 ——23%跨界成功率的背后是77%企业的管理陷阱。 2. 跨界成功率:垂直化运营企业为65-84%,而​跨界多元化运营的企业仅为23%。 因此,跨界多元化经营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个人从组织、技术壁垒和市场差异来分析小米在造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1.组织:小米汽车的董事长是雷军,制造和供应链是来自北汽和麦格纳的汽车业内人士; 产品负责人,座舱负责人似乎跟汽车关联不大。 从整体组织架构来看,缺乏汽车界顶级的管理和研发大佬,而且公司需融合公司老人和外界引入的团队。 老人和新引入的汽车团队的磨合,融合和一体化,是一个巨艰难的问题。 造车新势力,长城,比亚迪,问界这些基本上不存在类似问题: 新势力基本全部是新人,长城和比亚迪全部就是汽车界的人。 雷总有无充分授权下面专业的汽车专业人士,或许需要其逐渐去摸索和分析,找到最好的管理授权方式。 小米的文化还是比较OPEN,也就是开放的,可以比较快的接纳外部空间人士,并让其融入。 在我所在的服务器领域,外部跨界进入服务器经营的企业,公司高层组织里面没有一个有服务器 研发,供应链和制造一体的专家,真是叹为观止。 2.技术壁垒:汽车制造是目前消费产品里最为复杂,也是研发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最为复杂的产品。 手机产品、AIOT产品跨界进入,技术端存在巨大的门槛,需要高层,中层管理者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 学习、积累经验教训,而且会存在巨大的失败风险。 3.市场差异:汽车虽然跟手机一样是个消费品,但是其产品的价格昂贵,所以其承载的使用价值和质量要求 是远非一般消费电子所能担当,最关键是汽车产品质量的安全属性容易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当然手机也 有类似风险,但从概率角度来看,远远低于汽车。 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是手机爆炸威胁人身安全的数倍,而且后果严重性也大得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容易成为流量的爆点,需要引发更多的关注。 当然,文章不是黑小米公司,也不是水军交作业,而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跨界的风险,期望大佬跨界经营 可以有更多的智慧和预案,应付可能产生的风险。 在中国大陆,小米公司做产品多元化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从手机,无线路由器,笔记本电脑,空调,电饭煲, 充电宝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说明其在多元化业务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在国内,很多其他公司跨界经营,基本上干一个新品,挂一个新品;干一个新业务,黄一个新业务。 毕竟,在公司内部有一些在旧业务的老臣子和既得利益者,他们不能说一定阻碍新业务发展,但是在 中国历史上,在中国儒家文化里,站在人性的角度,他们是有这个动机去阻碍公司新业务发展的,所以 我们看到有些公司进入全新的业务,公司的一级部门和掌舵的人全部没有新业务的经验,叹为观止。 而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和斗争是 个永久的管理问题,需要不断的去革新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