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传感器技术

相关博文
  • 2025-1-14 18:45
    146 次阅读|
    0 个评论
    食物浪费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并对环境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高达三分之一的粮食在生产过程中损失或被无谓浪费,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消耗,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全球领先的光学解决方案供应商艾迈斯欧司朗(SIX:AMS)近日宣布,艾迈斯欧司朗基于 AS7341多光谱传感器 开发的创新应用来解决食物浪费这一全球性难题。其多光谱传感解决方案为农业与食品行业带来深远变革,该技术通过精确判定最佳收获时机,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并在整个供应链中有效减少浪费。 在2024耶拿光学日上,艾迈斯欧司朗向与会者展示其多光谱传感技术的最新成果,并深入阐述该解决方案在推动食品生产与管理变革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精确提供水果成熟度及质量的实时数据,艾迈斯欧司朗能够赋能农业与食品行业做出明智、可持续的决策,助力实现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运用多光谱技术,攻克食物浪费难题 食物损失与浪费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其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4%。为显著降低浪费情况,艾迈斯欧司朗着力提升收获、采后处理及配送等环节的效率。其多光谱传感技术在这整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它能够精准判定最佳采摘时机,并在储运过程中有效监控食品质量。 艾迈斯欧司朗的多光谱传感器通过检测特定波长光的反射情况,深入分析水果的分子构成。这些非侵入式传感器能够追踪到诸如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积累等关键分子变化,从而准确、细致地描绘出水果的成熟过程。 科学揭秘:光谱技术洞察果实成熟过程 艾迈斯欧司朗研发的多光谱传感器,通过综合运用 可见光(VIS)、近红外(NIR)及短波红外(SWIR)光谱 ,实现对 叶绿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水分子以及碳氢键等 关键色素与分子的精准监测。果实成熟过程中,该传感器技术可精确捕捉与测量这些分子成分的变化情况。 在一项为期18周的综合性研究中,艾迈斯欧司朗研究人员详细探究了富士苹果、番茄和香蕉等水果的成熟过程。通过分析光谱数据,他们成功识别出关键波长上的显著标记,这些标记能够指示最佳采摘时机以及果实的持续成熟状态: 叶绿素(670nm): 果实成熟过程中,反射率逐渐降低,标志着叶绿素正在分解; 花青素(550nm): 这类使果实呈现红色和紫色的色素,在果实成熟时会愈发显现; 类胡萝卜素(480nm): 随着果实逐渐成熟,使果实呈黄色和橙色的色素含量会增加; 水和淀粉(970-1190nm): 这些波段反映了果实内部的重要变化,如水分流失、淀粉转化等,对监控储存期间果实品质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这些特定波长,艾迈斯欧司朗传感器能够精确判断各类水果的成熟度,进而协助生产商选定最佳采摘时机,以维系果实品质,降低损耗。 实际应用:从农田到餐桌 这些创新应用的技术核心是艾迈斯欧司朗AS7341多光谱传感器。该传感器以紧凑、经济的设计,实时捕捉八个可见光(VIS)通道与一个近红外(NIR)通道的数据,成为横跨多个行业的得力工具。其先进的多光谱传感技术为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洞察,具体包括: 农业领域: 借助智能采收系统,可精准判定水果的最佳采摘时间,有效降低田间过熟风险,并减少运输途中的食品损耗; 加工与分拣环节: 自动化分拣系统能够根据水果的内部品质而非外观进行分类,提升加工效率,降低浪费; 零售与分销: 超市及配送中心可实时监测农产品新鲜度,确保上架产品均为优质之选; 消费设备: 配备多光谱传感器的手持设备能够帮助消费者快速挑选优质成熟的水果,减少家庭食物浪费。 多光谱传感技术在食品行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艾迈斯欧司朗提供的传感器解决方案,通过有效减少浪费、提升产品品质及延长保质期,为农民、食品加工商及零售商等提供可扩展且成本效益显著的工具。这些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业务运营结合,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精简工作流程、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并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共筑可持续盛景 艾迈斯欧司朗在2024耶拿光学日大会上所展示的多光谱传感研究成果,凸显光子技术在应对食物浪费方面的革新力量。艾迈斯欧司朗的前沿传感器技术不仅能够助力企业实现更高效的运营,更引领着可持续食品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支持实时数据驱动决策,艾迈斯欧司朗正为构建造福后代的可持续食品系统贡献力量。 艾迈斯欧司朗的愿景清晰明确:利用光的力量,推动世界朝着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对高效、环保解决方案的需求正日益增长,艾迈斯欧司朗始终站在创新的前沿,致力于研发能够为行业带来切实益处的产品,并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减少食物浪费、提升产品质量,为开创更加光明、可持续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 热度 2
    2020-3-19 14:26
    2623 次阅读|
    1 个评论
    长期以来,传感器的使用一直主导着自动化行业。 现在和未来的传感器将增强物联网的影响力和应用,从而为业务流程带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连接和分析能力。 今天,智能传感器在许多方面使企业受益。 首先,它们增加对现有操作和工作流的可见性,识别项,定位它们并确定它们的环境条件。 例如,工业物联网环境中的智能传感器可以帮助跟踪温度和湿度,可以记录历史记录和质量管理的数据,还可以用作工厂或仓库警报的触发器。 传感器技术被业界视为高新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业内甚至有一种说法,传感器技术,如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产业三大支柱之一。 由于各国对传感器技术的重视,以及对此类产品研发的不断投资,传感器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26000个传感器。 顶级传感器技术制造商 英飞凌(Infineon) 英飞凌在开发传感器产品及其世界领先的传感技术产品组合方面拥有40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鉴于今天,英飞凌已成为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参与者。英飞凌拥有市场上最广泛的传感器类型组合之一,其中包括磁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声学传感器,3D图像传感器(REAL3™)和雷达传感器MMIC(用于汽车的RASIC™),XENSIV™可确保完美配合满足所有性能和需求,无论行业如何。英飞凌拥有许多战略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以共同开发创新的,协同的用例,从而在过去的十年中,为客户在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和楼宇自动化等新兴领域提供明显的市场领先地位。 网站: www.infineon.com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ADI) ADI公司以其技术上的适应性而闻名,在传感器技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凭借数十年的经验,ADI公司一直是传感器技术的领先者。ADI公司的MEMS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解决方案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分立元件以及即插即用的iSensor®MEMS子系统。ADI公司的iSensor MEMS IMU已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解决方案。ADI公司的iSensor MEMS IMU是高度集成的多轴解决方案,结合了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压力传感器和其他技术,可在动态条件下实现多个自由度应用。ADI公司通过其传感器产品组合有效,可靠地满足了当今的复杂应用要求。 网址:www.analog.com 欧姆龙(OMRON) 欧姆龙一直是传感器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导者。欧姆龙公司在满足不同工厂和组织的工业自动化需求方面广泛关注各种应用。欧姆龙声称,其种类繁多的传感器已经被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工厂所选择。欧姆龙(OMRON)在全球117个国家/地区拥有足迹,该传感器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行业中面带笑容,包括工业自动化,电子和机械组件,汽车电子组件,社交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医疗保健和环境解决方案,其中。该公司最近推出了FORPHEUS,这是一款创新的机器人乒乓球教练,体现了“和谐”世界,在这里,机器可以发掘人类的能力。 网站:www.omron.com 德州仪器(TI) 德州仪器(TI)的传感器产品树非常庞大。TI一直在提供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传感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TI专门开发“传感器以准确测量现实世界”,一直是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者。TI传感器产品组合可帮助工程师设计智能系统,可提供高精度,小型传感器。精度是关键,TI传感器有助于设计可靠的系统。TI满足所有主要应用的需求,在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建筑和下一代手表方面拥有专业知识。TI传感器可帮助企业做出实时决策,可帮助其客户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提供准确的信息。TI传感器通过其智能产品能够感应并实现智能自主。 网址:www.ti.com 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 毫无疑问,TE Connectivity包含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发展所需的全部技术。TE Connectivity(TE)是为互联世界提供传感器和连接性的全球技术专家。TE是全球最大的传感器公司之一。TE传感器正在推动数据驱动技术的发展,并提供适用于广泛应用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TE在传感器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汽车,工业,医疗,电器,航空航天和国防以及工业和商业运输等行业中众所周知。从压力,温度,位置,振动,湿度和流体性质等,通过TE的智能将概念转化为创造力,TE在提供新测量功能的餐饮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网站:www.te.com 恩智浦(NXP) 运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磁性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很少能描述恩智浦半导体所构成的传感器产品组合。恩智浦的传感解决方案产品组合拥有超过三(3)十年的传感器创新专业知识,为互联行业开辟了新纪元。恩智浦的下一代传感器在智能交互,逻辑和可定制的平台软件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以匹配各种应用程序,并在传感器领域开启了一系列新的创新。 网站:www.nxp.com 微芯科技(Microchip) Microchip技术一直通过其单通道和多通道温度传感器在传感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Microchip Technology的温度传感器IC产品组合可为您的应用提供灵活的温度测量解决方案。Microchip Technology提供单通道和多通道温度传感器。该公司为需要在各种温度范围内保持精度和可靠性的设计提供帮助。Microchip Technology单通道(本地)温度传感器产品组合包括模拟输出,数字输出和温度开关传感器IC。对于希望在嵌入式系统中测量多个温度的客户(例如服务器,网络和电信设备以及LCD投影仪)。 网址:www.microchip.com 村田(murata) 不要忘了在传感器解决方案联盟中村田的名字。村田制作所是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位于京都长冈京市,在传感器产品组合中提供广泛的产品。为了开发高效,高度可靠的设备,模块和系统,村田制作所充分利用了MEMS和处理技术以及磁阻元件(包括陶瓷材料技术)来追求传感功能。针对当今的传感需求,村田制作所可满足汽车,可穿戴设备,医疗保健和保健等各种应用。 网址:www.murata.com 瑞萨电子(Renesas) 随着连接世界的不断发展,传感器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瑞萨电子提供了一流的光和光传感器。瑞萨电子提供超低的光敏感度,低功耗,理想的光谱响应以及易于使用的简单输出算法。瑞萨电子拥有全套的光学传感器,可以满足您的应用需求和预算。瑞萨为各种应用提供了多种环境光传感器(ALS)和接近传感器,例如消费设备中的色彩平衡,管理和校正以及飞行时间(ToF)信号处理。 网址:www.renesas.com 罗姆半导体(rohm) 凭借其在SiC产品系列中的专业知识,这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传感器领域扮演着明显的角色。考虑到当今互联世界的需求,罗姆提供多种传感器。罗姆一直是传感器市场上的佼佼者,并在不断发展的传感器市场上树立了领导者的名字。罗姆(ROHM)目前提供广泛的传感器,霍尔IC,环境光传感器IC,光学接近传感器IC,温度传感器IC,人体检测放大器,电容,开关控制IC,触摸屏控制IC,MEMS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模块)产品组合传感器)。罗姆提供的解决方案可简化设计周期,并将产品及时推向市场。对于选择物联网世界变化的人们来说,传感器领域的罗姆是必不可少的。 网址:www.rohm.com 维沙(Vishay) Vishay Intertechnology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VSH)上市的《财富》 1000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分立半导体(二极管,MOSFET和红外光电)和无源电子元件(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制造商之一。在传感器市场上,Vishay紧随其后,并提供广泛的产品组合。Vishay迅速引入新的传感器,正在不断扩展并生动地致力于传感器技术。从接触技术,到非接触和温度传感器,Vishay是传感器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之一。 网站: www.vishay.com 意法半导体(ST)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这个名称在传感器市场上不需要其他介绍。意法半导体提供了广泛的MEMS和传感器,涵盖了从IoT和电池供电的低功耗设备到用于精确导航和定位的高端设备,工业4.0,增强型虚拟现实组件和智能手机等各种应用。ST是使客户满足其所有传感器技术要求的品牌之一。健身和医疗应用长期以来一直依靠ST传感器来提高其技术水平并保持最新状态。 网站:www.st.com
  • 热度 20
    2016-4-7 18:17
    1015 次阅读|
    0 个评论
    当地时间4月6日,第11届机器人世界杯在伊朗德黑兰开幕,机器人造型各异见证高科技成果。运动控制及传感器技术完美结合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热度 13
    2015-1-23 21:10
    752 次阅读|
    0 个评论
    小米手环的掌门人黄汪做了一个演讲,大意是说手环未来将是一个人体ID,作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识别标志。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不太提人体数据采集、健康大数据应用等等特别热门的想象了,因为这条路现在已经碰壁了。这也是对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看法,就是依然是泡沫,不会有突破。   2014年1月,科通芯城曾经请淼叔去深圳沿着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走了一遍,因为他家是芯片门户,跟整个产业链关系都特别熟,所以不少老板也说了真心话;去年5月,英途又组织一些互联网企业家和创业者去以色列考察了智能硬件行业,与不少顶尖的技术公司进行了交流探讨。下半年,又几次去深圳与生产设计商在一线交流。   通过这些考察,以及平时对产业趋势的观察,以及最为重要的产品试用和意见搜集发现,可穿戴设备虽然如火如荼,但目前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而在核心技术与消费观念发生质的变化之前,2015年可以预见的是,可穿戴设备仍然将停留在泡沫和概念的阶段。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可穿戴设备存在的几大问题。   有一个可穿戴设备大家都很熟悉,就是Jawbone up手环。这个产品算是一个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但它有个外号叫百日咳,很多用户发现它差不多戴3个月之后就坏了。因为它需要插到手机音频口同步数据,频繁插拔之下,硬件再好也受不了。同时手环本身的材质应力设计可能也存在问题,所以很多买了它的人坚持不到3个月。   另外一个可穿戴硬件叫fitbit,分几个型号,我分别买过。计数比较准,但充电非常麻烦,一两天一充,充电口设计得还特别不人性化,也不通用。这个硬件出现的时候有个功能是把你一天的运动量分享到社交网络,跟朋友们对比,朋友之间也能互相督促。这个设计本来很别致,但当所有的硬件都有这么个功能后,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没法看了,张三今天跑了五公里,李四爬了20层楼,都是这些信息。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现象,就是广场舞,大爷大妈聚在一起社交,但有时候它难免扰民。这也说明目前可穿戴硬件还存在问题,除了社交,就没别的卖点、没有别的提高用户黏性的东西了吗?滥用社交,可能最后导致这个设备本身失去人们的信任。   还有一些设备,采集了数据不知道干嘛用,或者会有一些特别专业的数据给你看,体脂率啊基础代谢啊,一点解读也没有,用户看着发蒙,不知道你采集这些数据给他们有什么用。这种设备我们叫它自拍狂,自己玩儿得挺HI,别人看就是一神经病。   百日咳、广场舞、自拍狂,是可穿戴设备泡沫化的三个具体表现。   所以从这个现状来看,可穿戴设备实际上距离大规模的爆发或者成为一个有稳定商业模式的产业,至少有三个门槛要迈过去。   第一个门槛,就是用户为什么要穿戴你,这个穿戴动力是什么。   手机大家都必须带在身边,胜在一个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实用性,早期大家要用它互相联络,现在要用它刷各种互联网服务。可穿戴硬件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吗?没有。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测量的无非是心率血压,加上由此推算出的肺活量运动量消耗热量,这些数据可能很重要,但普通人对它没有硬需求。深圳一些厂商也告诉淼叔,现在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也就是传感器技术,已经到了瓶颈,只能采集上面那些数据,真的核心数据例如血糖血脂血压,传感器无法在无损(也就是不采血)的情况下测量出来。在传感器技术突破之前,可穿戴设备不可能形成不可替代性。   没有不可替代性,另外一个性质也可以让人去佩戴这些硬件,就是时尚性。时尚其实就是脱离实用性,无用之美。这方面的典型成功案例是手表,已经完全没实用性了,还能卖几万几十万一块,就是时尚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用户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男性都会讲一个搭配。一个外观平庸的手环、手表,用户为什么要戴在手上,跟他原有的衣服服饰冲突?按照未来可穿戴发展的理想模式,可能会是硬件免费或零利润,软件服务收费。但即使你的硬件免费了,没有一个良好的外观,用户也未必愿意戴。所以淼叔说,将来智能手环的前景可能还不如智能手表,毕竟后者还是有个传统可以延续的。   我们去深圳集中参观可穿戴设备工厂,其中有一家从09年就开始生产智能手表。我问他们,这个东西未来的趋势会怎样,他说说实在的我们也不清楚,大家都觉得现在这样不对,但谁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对。只能等苹果。苹果的智能手表出来后,以他们家的实力,大家就会比较清楚该怎么做,用户也会得到教育,这个市场才会真正启动。但从苹果手表来看,第一代的前景也够呛。   第二个门槛,是即使用户戴上了你的设备,你给他带来什么。我一开始就说了,你给他显示每天走了多少路,过几天它就腻了。采集数据、显示数据是不够的,你得告诉他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有什么用,能分析出什么趋势来。或者说,代表了它的什么成就。以前360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不光记录你的开机时间,还要告诉你击败了全国多少小伙伴,制造一个虚荣感和成就感。现在这招当然不灵了,你再说你今天走的路比全国多少人多50%,用户也没啥感觉。这时候需要更专业的分析。   现在有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做的就是这样的事,他们在后端聚集了一批医学人才,针对采集到的数据,专业的医学人士来分析,你这个数据代表身体状况如何,跑步这么长距离心率这么高有点偏高,要注意略微减缓运动量;你的基础代谢速度比食物摄入要慢得多,这会造成脂肪积累。所以我们说,至少你的数据要有个分析处理和呈现的过程。   但是,这个门槛不是孤立存在的,医生要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有一些关键数据需要采集和提供,而因为第一点门槛的存在,这些数据目前大部分采集不到。所以第二个门槛的解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三个门槛就是数据孤岛。大家各采集各的,各处理各的。这个作为初期发展的产业可以理解,因为大家都想割据,我采集数据,我自己分析、自己呈现给用户,用户就得依赖我,他不敢轻易把我这个手环拿下来。如果我共享给别人了,那别家做出了更专业的解读,我只赚了硬件一次性的钱,我也不干。   但商业利益永远抗不过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统一,需要知道他的数据存在哪儿了,需要在不同的界面来查看同一批数据。所以苹果推出了ihealth,谷歌推出了安卓 wear,他们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让形形色色的可穿戴设备把自己的数据都汇总到他们哪里。这对产业来说是个好事,因为这样可穿戴设备可以专心去把设备做小、做时尚、做准确,后台的事儿交给这些巨头去完成,一些有专门医学资源的公司也可以取出数据来做解读,为用户做服务,这样产业链就会足够细分,每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发育。   但在中国又不是这么回事了,谷歌在中国基本等于不能用,苹果能用,但是人还是比较少,虽然用户平均素质都很高。这样就会有巨大的空档出现,谁来提供可穿戴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再利用?我们看,以实力论,目前基本上也就TABLES五家,腾讯的云和微信、手Q,阿里巴巴的云,百度的计算能力,雷军小米的设备占有率,360的应用分发和汇聚能力。这五家谁愿意来做这个平台,来把这个平台做好,这将决定中国产业链的发展程度。但这个门槛的解决又要在前两个门槛解决之后。   所以说,有这三大门槛在,可穿戴设备在2015年,依然没戏。
  • 热度 22
    2015-1-23 14:00
    898 次阅读|
    0 个评论
    小米手环的掌门人黄汪做了一个演讲,大意是说手环未来将是一个人体ID,作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识别标志。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不太提人体数据采集、健康大数据应用等等特别热门的想象了,因为这条路现在已经碰壁了。这也是对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看法,就是依然是泡沫,不会有突破。   2014年1月,科通芯城曾经请淼叔去深圳沿着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走了一遍,因为他家是芯片门户,跟整个产业链关系都特别熟,所以不少老板也说了真心话;去年5月,英途又组织一些互联网企业家和创业者去以色列考察了智能硬件行业,与不少顶尖的技术公司进行了交流探讨。下半年,又几次去深圳与生产设计商在一线交流。   通过这些考察,以及平时对产业趋势的观察,以及最为重要的产品试用和意见搜集发现,可穿戴设备虽然如火如荼,但目前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而在核心技术与消费观念发生质的变化之前,2015年可以预见的是,可穿戴设备仍然将停留在泡沫和概念的阶段。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可穿戴设备存在的几大问题。   有一个可穿戴设备大家都很熟悉,就是Jawbone up手环。这个产品算是一个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但它有个外号叫百日咳,很多用户发现它差不多戴3个月之后就坏了。因为它需要插到手机音频口同步数据,频繁插拔之下,硬件再好也受不了。同时手环本身的材质应力设计可能也存在问题,所以很多买了它的人坚持不到3个月。   另外一个可穿戴硬件叫fitbit,分几个型号,我分别买过。计数比较准,但充电非常麻烦,一两天一充,充电口设计得还特别不人性化,也不通用。这个硬件出现的时候有个功能是把你一天的运动量分享到社交网络,跟朋友们对比,朋友之间也能互相督促。这个设计本来很别致,但当所有的硬件都有这么个功能后,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没法看了,张三今天跑了五公里,李四爬了20层楼,都是这些信息。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现象,就是广场舞,大爷大妈聚在一起社交,但有时候它难免扰民。这也说明目前可穿戴硬件还存在问题,除了社交,就没别的卖点、没有别的提高用户黏性的东西了吗?滥用社交,可能最后导致这个设备本身失去人们的信任。   还有一些设备,采集了数据不知道干嘛用,或者会有一些特别专业的数据给你看,体脂率啊基础代谢啊,一点解读也没有,用户看着发蒙,不知道你采集这些数据给他们有什么用。这种设备我们叫它自拍狂,自己玩儿得挺HI,别人看就是一神经病。   百日咳、广场舞、自拍狂,是可穿戴设备泡沫化的三个具体表现。   所以从这个现状来看,可穿戴设备实际上距离大规模的爆发或者成为一个有稳定商业模式的产业,至少有三个门槛要迈过去。   第一个门槛,就是用户为什么要穿戴你,这个穿戴动力是什么。   手机大家都必须带在身边,胜在一个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实用性,早期大家要用它互相联络,现在要用它刷各种互联网服务。可穿戴硬件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吗?没有。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测量的无非是心率血压,加上由此推算出的肺活量运动量消耗热量,这些数据可能很重要,但普通人对它没有硬需求。深圳一些厂商也告诉淼叔,现在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也就是传感器技术,已经到了瓶颈,只能采集上面那些数据,真的核心数据例如血糖血脂血压,传感器无法在无损(也就是不采血)的情况下测量出来。在传感器技术突破之前,可穿戴设备不可能形成不可替代性。   没有不可替代性,另外一个性质也可以让人去佩戴这些硬件,就是时尚性。时尚其实就是脱离实用性,无用之美。这方面的典型成功案例是手表,已经完全没实用性了,还能卖几万几十万一块,就是时尚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用户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男性都会讲一个搭配。一个外观平庸的手环、手表,用户为什么要戴在手上,跟他原有的衣服服饰冲突?按照未来可穿戴发展的理想模式,可能会是硬件免费或零利润,软件服务收费。但即使你的硬件免费了,没有一个良好的外观,用户也未必愿意戴。所以淼叔说,将来智能手环的前景可能还不如智能手表,毕竟后者还是有个传统可以延续的。   我们去深圳集中参观可穿戴设备工厂,其中有一家从09年就开始生产智能手表。我问他们,这个东西未来的趋势会怎样,他说说实在的我们也不清楚,大家都觉得现在这样不对,但谁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对。只能等苹果。苹果的智能手表出来后,以他们家的实力,大家就会比较清楚该怎么做,用户也会得到教育,这个市场才会真正启动。但从苹果手表来看,第一代的前景也够呛。   第二个门槛,是即使用户戴上了你的设备,你给他带来什么。我一开始就说了,你给他显示每天走了多少路,过几天它就腻了。采集数据、显示数据是不够的,你得告诉他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有什么用,能分析出什么趋势来。或者说,代表了它的什么成就。以前360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不光记录你的开机时间,还要告诉你击败了全国多少小伙伴,制造一个虚荣感和成就感。现在这招当然不灵了,你再说你今天走的路比全国多少人多50%,用户也没啥感觉。这时候需要更专业的分析。   现在有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做的就是这样的事,他们在后端聚集了一批医学人才,针对采集到的数据,专业的医学人士来分析,你这个数据代表身体状况如何,跑步这么长距离心率这么高有点偏高,要注意略微减缓运动量;你的基础代谢速度比食物摄入要慢得多,这会造成脂肪积累。所以我们说,至少你的数据要有个分析处理和呈现的过程。   但是,这个门槛不是孤立存在的,医生要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有一些关键数据需要采集和提供,而因为第一点门槛的存在,这些数据目前大部分采集不到。所以第二个门槛的解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三个门槛就是数据孤岛。大家各采集各的,各处理各的。这个作为初期发展的产业可以理解,因为大家都想割据,我采集数据,我自己分析、自己呈现给用户,用户就得依赖我,他不敢轻易把我这个手环拿下来。如果我共享给别人了,那别家做出了更专业的解读,我只赚了硬件一次性的钱,我也不干。   但商业利益永远抗不过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统一,需要知道他的数据存在哪儿了,需要在不同的界面来查看同一批数据。所以苹果推出了ihealth,谷歌推出了安卓 wear,他们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让形形色色的可穿戴设备把自己的数据都汇总到他们哪里。这对产业来说是个好事,因为这样可穿戴设备可以专心去把设备做小、做时尚、做准确,后台的事儿交给这些巨头去完成,一些有专门医学资源的公司也可以取出数据来做解读,为用户做服务,这样产业链就会足够细分,每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发育。   但在中国又不是这么回事了,谷歌在中国基本等于不能用,苹果能用,但是人还是比较少,虽然用户平均素质都很高。这样就会有巨大的空档出现,谁来提供可穿戴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再利用?我们看,以实力论,目前基本上也就TABLES五家,腾讯的云和微信、手Q,阿里巴巴的云,百度的计算能力,雷军小米的设备占有率,360的应用分发和汇聚能力。这五家谁愿意来做这个平台,来把这个平台做好,这将决定中国产业链的发展程度。但这个门槛的解决又要在前两个门槛解决之后。   所以说,有这三大门槛在,可穿戴设备在2015年,依然没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