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感悟

相关博文
  • 热度 9
    2016-2-18 14:22
    3426 次阅读|
    7 个评论
    工作这几年,每年都会有朋友离开北京,每次朋友跟我告别的时候总是让我有很多感慨,问自己什么时候回去。当初毕业来北京没想太多,只是出于对互联网的喜欢,而在老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公司中跟同事谈起来北京的原因,发现有些人人跟我一样,也有一些人说是纯粹是为了赚钱。 说赚钱的人中,我知道有的当初也是怀着理想来的,只是随着年龄增大,感觉理想实现无望,而自己也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动力,所以慢慢的也就不愿谈什么理想了,或许也是怕说出来被别人笑话吧。 在任何一个国家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典型的如医疗,教育,行业发展也一样,如果是传统行业的话还好说一些,但是互联网行业由于他本身的一些特性,所以无论是发展环境还是对人才的吸引来说一线城市都要好很多。 虽然这几年有所好转,一些二、三线城市已经有一些工作机会,我身边也有同事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工作的,但有的最后还是回来了,薪水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工作氛围太差以及无法给自己很好的发展空间。 在北京这几年每年都会有亲戚和同学来北京找我,每次我都会帮他们规划好游玩路线,带他们游玩一圈后把他们送到火车站。今年送一个朋友回家的时候,我多想能换一下位置,坐车回老家的那个是我。 一直以来在内心中仿佛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你要实现理想,呆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感受大都市的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另一个说还是回老家吧,过得安逸点,没什么压力,老婆孩子热炕头挺好的。其实这无所谓对错,只是个人的选择不同而已。 做学生跟做白领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生活状态的差异会让你明显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我来北京四年,要是上大学的话都已经毕业了,而我现在跟刚来北京时的生活状态差别并不大,所以这才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每次有同学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总是笑笑,解释一下现在不能回家的理由,讲一些在老家工作的弊端,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互联网之类的话。虽然理由每次都一样,说多了自己都感觉太敷衍,但同学却依然会时常问起,我也总想着,要是回家后就可以经常跟同学一起聚聚,玩伴多了,老家的同学好几个都买了车,如果去比较远的地方玩,开车也方便很多。可这依然还只是想象而已。 人在相应的阶段就应该做相应的事情,最开始自己一个人,没有什么顾虑,年龄大了也会面临结婚、生孩子等一系列事情,有些事说起来不轻松,做起来就更难了。长大以后,发现自己真的不能为自己而活,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虽然这个社会已经发展的很快,但是父母的传统思想还是很重,我不能太晚结婚,不能太晚生孩子,如果在适婚的年龄没有做相应的事,父母心里会一直惦记,这在他们心里会是一个结,了不去的心事。 话虽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赞成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而勉强自己接受一段感情的做法。好在自己比较幸运,前几年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父母也很满意。现在跟家里打电话,爸妈问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找到对象而变成了什么时候结婚。 我爸跟我说只要我健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也不盼我有多大的出息),他跟我妈就心满意足了,我妈说只要我好好的他们就觉得有希望,干活苦点累点他们也有动力。前几年我村里的一发小不小心因为车祸离世了,他爸妈就把自家的土地卖了很多,在我们那种地的多少意味着收入的多少,也意味着付出的多少。 父母赚钱都是为了孩子,没有了孩子,只要钱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就够了,所以也就没必要种那么多地了。我知道我妈是希望等我将来成家、有了孩子后,他们也可以少种点地,跟着我到城里享福。 如果单讲农村人口收入的话,我想我们那边已经算不错的了,村里都是靠种苹果为生,这几年苹果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通常来讲每家一年的收入在十万左右。可直到现在我们村依然没有个像样的超市,每次看到电视上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人家村里的超市都让我非常羡慕,心想如果我们村有这样一个超市买东西会方便很多。跟村里商店的老板聊,为什么不把店面好好装修一下,扩大一下规模,他跟我说就现在这样东西都不好卖,扩大规模定是要赔,更何况赚不到钱,哪来的钱扩大规模。 分析一下原因,在村里开超市消费人群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在城里,每年回去也就一两次,即便回去买东西又能买多少呢,况且有的人回家时有些东西都已经从外边带了。我姥爷村原来有个比较大型的商店,当时我还挺羡慕的,这几年去姥爷家也发现那个商店的规模日益缩减,现在就只剩下一个货架了。虽然收入不错,但是村里的人还是很省,父母把钱都攒着输送给孩子。 在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买自己的第一套房子都是靠父母出首付,更有甚者不仅父母需要出首付,还需要补给房贷。当然也有靠自己的努力挣钱的,不过是极少数。父母很辛苦,初期要给父母孩子准备房子,结婚了要准备彩礼钱,房子装修还需要出装修的钱,孩子买车也需要父母出钱,至于你说孩子的钱呢,只能回答你三个字—享受了。 我哥说的是有道理的,城里人们的消费能力,一方面是来自于农村的父母的帮助,农村的父母把钱攒着给孩子买房子、补贴孩子的生活,这样孩子自己的钱就可以用来消费了。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只有等到孩子结婚有了孙子后,他们才会觉得踏实,而这也意味着不再需要再给孩子补贴钱了。 在我们那有一种说法,如果老人活到八、九十岁,去世之前能够看到自己的重孙子,就算是圆满了。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是如果这样老人因自然老去而死,并且看到了第四代,也算没有什么遗憾了。我爷爷有两个儿子,我爸跟我大伯,各家都是独生子,以前我爷爷奶奶盼我哥结婚,我哥有了孩子之后现在又盼我结婚生孩子,希望能够看到我的孩子,每次给爷爷家打电话也总是会问我什么时候结婚。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把自己的孩子操持了成家立业之后,年纪大了想干也干不动了,剩下的愿望就是盼着晚辈们越来越好。现在每次我爸给我打电话,他用低沉的语气跟我说话,我心里都会特别害怕,害怕跟我说家里的亲人去世的消息,我到现在都清晰的记得我大学室友那天早上被他爸的电话叫醒,告诉他爷爷去世了让他赶快回家,他接完电话就抱着头直哭的场景。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便现在交通工具再发达从外地回家也是需要时间,很多人因为身在外所以没能见到亲人的最后一面。 年龄大了,经历的事多了,对一些道理认识的也就更清了。刚毕业那会儿无意中跟一个同事聊起了关于公务员的话题,我那时候信誓旦旦的说公务员有什么好的,我同事说或许你现在感受不到,等过几年你就会知道在这个社会中公务员还是很有优势的。几年过去,我现在确实意识到了公务员的益处,理解了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当公务员。工作的稳定,福利的保障,不辛劳的工作,不低的社会地位,这确实是很多人期望的。 最近我女朋友说她以前在老家工作是的两个前同事都考上了公务员,虽然她的薪水已经是这两个同事的好几倍,但我还是能看出来她对人家的羡慕。当初她们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她来了北京,那两个同事都进了事业单位做了合同工,同时也在为考公务员做准备,幸运的是她们都成功了,我跟我女朋友说或许你们以后就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我知道同行业内有些人对于公务员这工作挺不屑的,貌似一提起公务员总是伴随着无聊、没事干、人生没意义这样的关键词。互联网行业的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总喜欢谈理想,当你跟别人说理想的时候别人会赞许你、羡慕你,可笑的是,多年之后那个没有理想的朋友在自己的工作中已经有所成就,而你却依然碌碌无为。我也研究过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史,我发现有很多公司其实在创立初期创始人的想法也很简单,只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做某件事情,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慢慢明确了发展目标,进而才会树立一个很大的理想。所以我现在已经不习惯把理想挂着嘴巴,闷头做事,事做好了有些事情也就顺其自然了。 一个事实是真的是有很多人是没有理想的,以前说想当科学家、当音乐家也只是徒于那种工作表面的风光而不是真正因为自己的兴趣喜欢。如果不是我高中的时候一个同学带我去网吧玩,接触到了网络,我想我跟大多数同学一样毕业以后可能就在当地找个工作干着,如果不喜欢,干烦了,就再换一个。 有的理想可能也只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某项成就这样的小愿望而已,万不会上升到改变世界、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也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个时代有了互联网,要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总是听人说北京的消费很高,买瓶矿泉水都要 5 块钱这类的话。来北京后发现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客观来讲,北京的房价高、房租高,除了这两样外,物价跟其他地方差不多。拿某个做米线的品牌来讲,在北京的价格跟其它地方的价格是一样的,一碗米线 26 元,在北京的门店会早早的排起队,而在我们那县城到了饭点,店里还未坐满人。 确实有 5 块钱的矿泉水,但要不就是在景区购买,要不就是那瓶水确实很贵。正常去超市买东西的话,北京的物价跟我们老家那差不多,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夸张。但因为北京的商家多,有些品牌的东西贵就是因为其东西做的好,成本高,并不是因为在北京而故意提高价格。面临的诱惑多,所以你也会感觉钱花的很快。 我曾经还很幼稚的在思考一个问题,认为自己吃的东西跟在老家也差不多,虽然有时候会去不错的餐厅吃饭,但是每月也就固定的几次,为什么自己总是攒不下钱呢。后来一想,虽然你吃的东西跟家里差不多,但是某种食品在家里可能几天吃一次,在北京确是想吃都吃,上大学那会儿吃一次肯德基都不太容易,工作后每天的午饭都是肯德基,直到后来都把肯德基吃腻了。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可消费频率提高了,花的钱自然就多了。 很多人来北京都是受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宣传影响,因为电视上宣传的都是一幅高楼大厦,工作的人光鲜亮丽的景象,所以很多人也都幻想着来北京后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可是来到北京后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一样,特别是如果你的薪水不高的话,可能就只能住城市郊区的自建房或者是离市里很远的小区,你可能还会觉得自己住的地方都不如老家。 曾经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普遍比较年轻呢,我想一来是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就很短,到现在历史还不超过 20 年;二来是因为员工总是更新迭代吧,老员工年纪大了离开了公司去老家,刚毕业的年轻人进入到了互联网公司,增加了新的活力。 虽然互联网行业的平均薪水挺高,但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属于民企,所以在某些方面不太占据优势,例如户口,只有几个大的互联网公司才会有名额,而且数量还不多,这点确实不如一些央企、国企。中国是个有特殊国情的国家,户籍制度也是社会讨论热点的话题,其实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话,北漂族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可能也就只是房价了。 我原来还想过有没有人研究一下北漂族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后来一想其实北漂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以前人们的收入差距没有这么大,大家的工作性质也差不多,特地去外地工作的人也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即便是资深北漂也就 10 年多的时间,还看不出结果。不过通过我的观察,北漂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留在了北京,在北京买了房、有了户口,定居下来;一类是过着跟老婆孩子异地分居的生活,老婆和孩子在老家,自己在北京工作,固定频率回老家一次;还有一类是继续在北京呆着,依然过着租房的生活,孩子上学交着借读费,享受不到北京市民的待遇。 写到这了,这篇文章写的比较杂,主要就是自己来北京后的一些感想,写这篇文章的基调比较悲观,吐吐槽,希望不要让大家产生悲观情绪。 原文出处:  马虎眼   
  • 热度 19
    2014-11-5 16:15
    898 次阅读|
    0 个评论
       当我在一排排书架间来回走了两次,才终于半信半疑地抽出这本非常不起眼的薄薄的小册子,不禁惊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让“机器人学三定律”成为公认常识的著作:《我,机器人》?   不过,当书被完全抽出,它破旧不堪的封面立即说服了我。因为,即使在这个很有些年头的图书馆,像这么破的书还是很少见,其魅力可见一斑。   在第一页的引言中,阿西莫夫就煞有介事地介绍了“引自《机器人学指南》第56版[2058年]”的“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这三条定律,后来不但成为了科幻界的《共**宣言》,还跨越艺术的范畴,成为真正的科学研究者们公认的范式。不过,仅就此书而言,这三条金科玉律的作用只是全书的逻辑推理的前提,如同我们必须承认“1+1=2”那样—尽管你无法证明它—否则整个数学大厦将无以为基。   然而,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并非是在人与机器人共处的世界中发生的或感人或搞笑的故事,而正是那些一代更比一代先进的、拥有“正电子脑”的机器人们在严格的定律约束下发生的种种例外行为。套用一句中国的老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当然,机器人并没有这么圆滑。但是面对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尤其是面对人类的种种微妙心理与难言的欲求,理想化的“三定律”实在无力穷尽它们的应有反应。    于是,有了斯皮迪令人不安的环舞。它是一个采矿机器人,在对自身有害的环境中,第二定律与第三定律产生了矛盾,使它发生了错乱,开始在“执行命令”与 “保护自身”之间振荡摇摆,直到颇有鬼才的人类工程师多诺万和鲍威尔想出了一条苦肉计,用第一定律的后半部分“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来厘清它的行 为顺序,它才恢复正常。而在这个过程中,令人感动的还有那个落后的、笨拙迟钝的、若非发生意外早就被弃之不用的巨型机器人,它本来被设定成必须有人骑着它 才能动—这是为了防止机器人单独上街,可是见到鲍威尔身处危地,他坚决地移动了。这个巨人说:“请原谅我,主人。我不应当自己单独行动,可是您现在遇到危 险了。”   于是,有了赫比接二连三的谎言。即使在机器人中,赫比也是非同凡响的,因为某种不明的原因,它具备了类似于捕捉并读取人类脑电 波的能力,这使它能准确地理解人们心里在想什么。而因为第一定律的约束,他不能伤害人,所以在一心想当厂长的机器人专家面前,在对自己的外貌无限自卑、但 又极度渴望爱情的大龄女心理学家面前,它温柔地吐出了人们心中最隐秘的企盼。它就像《哈利·波特》中的厄比斯魔镜一样,让每个人看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悲 剧在于,人们不会去责怪一面不会说话的镜子,却将希望落空后的恼羞成怒加诸于这个不忍心伤害任何人的机器人,它在步步逼近的两难选择中变成了一堆废铁。    于是,有了一个高度仿真的机器人拜厄利,他成功地隐藏了机器人的身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市长。于是,有了机器人心理学家卡尔文博士那段清晰明白的声明: “机器人学三定律,同时也是世界上大多数道德规范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对机器人来说,这就是它的第三定律。每一个具有社会良心 的责任的"正派"的人,他都要服从于某种权威。他听从自己的医生、自己的主人、自己的政府、自己的精神病医师、自己的同胞的意见;他奉公守法、依习随俗、 遵守礼节,甚至当这一切影响到他个人的安逸或安全时,他也恪守不渝。对于机器人来说,这就是它的第二定律。还有,每一个"高尚的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去 爱别人,保护自己的同志,为救他人而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对机器人来说,就是它的第一定律。”   她的结论是,如果一个人符合这些特征,也无法证明他是个机器人,因为,他也有可能正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   如果放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来看,其实吻合得更好。儒家早就有“仁”、“义”、“忠”、“孝”等伦理观念。若将之嵌入“机器人学三定律”中,简直是“毫无PS痕迹”:   第一定律:君子不伤害人乃是“仁”,不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乃是“义”;   第二定律:君子服从“领导”的命令乃为“忠”,但不可因忠陷入不仁不义;   第三定律:君子爱生命也爱仁义。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仁义。   正因此,甚至有科幻爱好者建议,不用搞五讲四美、八荣八耻。把“机器人三定律”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社会风气必然立刻改观。   那么,难道机器人才是高尚的人,才是毫无人性瑕疵的人,人类却是令人失望的次品吗?   不会是这样。    正如曹雪芹在一众美丽有才并有自己的“行止见识”的红楼女儿身上寄托了种种美的渴求,将世间男子贬为“须眉浊物”,“浊臭逼人”,但全书的中心人物,终 究是男子贾宝玉—真正落入凡间的美玉。作者对女性的赞美,正是对人性的赞美。阿西莫夫对机器人的探讨,也从未离人之外。所以人类当中,无论有多少假、恶、 丑,也永远会有鲍威尔这样的人,他为了让同伴得救,不惜自己暴露在水星—太阳第一行星的阳面,冒着被烤死的危险去唤醒机器。   只是,随着 科技手段越来越高超,人类的行为需要反思的就越多。就在从图书馆回家的地铁上,我看到一个广告,是关于一种能将雾霾中的有害物质挡在室外的家用空气净化系 统。美丽的女主持人兴奋地称之为“环保卫士”,可是事实上,它的作用就如同空调一般,让室内凉爽了,室外却更热了。这非但不会让空气质量真正好转,反而很 有可能加剧环境的恶化。科技的发展似乎已经走向了无限满足人类被不断放大的种种自私欲望的不归路。在这种时刻,那个“决心死去”的好市长、那个毫不迟疑地 从急速驶过的拖拉机前把小女孩抱开的好保姆—是的,它们都是机器人—似乎更能让人看到人性的曙光。                                     -----转自 OFweek 机器人 网讯
  • 热度 22
    2013-11-20 14:34
    1378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3-11-20 每日一语】 16条处世秘笈  + 魏玛电气     【16条处世秘笈】  1.实干但不蛮干;                   2.果断但不独断;                   3.大胆但不大意;                   4.理智但不弱智;                   5.敢言但不妄言;                   6.信心但不贪心;                   7.守信但不守旧;                   8.个性但不任性;                   9.坦荡但不放荡;                   10.理想但不空想;                   11.浪漫但不散漫;                   12.平凡但不平庸;                   13.风趣但不风骚;                   14.谦让但不迁就;                   15.虚心但不虚荣;                   16.顽强但不顽固。            魏玛电气小杨与电工电气的各位*分享!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 再难也要坚持,再好也要淡泊,再差也要自信,再多也要节省,再冷也要热情。再有压力也要勇敢的面对!  
  • 热度 15
    2013-11-14 19:22
    1075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3-11-14 每周一语】快乐妙语说得好 + 魏玛电气                                                                   西安魏玛电气小杨   【快乐妙语说得好】有空时静心看看                          1. 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 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2. 想不开,就不想, 得不到,就不要,难为自己,何必呢?                          3. 对生命而言, 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4. 生活累, 一小半源于生存, 一大半源于攀比。                          5. 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 但是相对还是公平的。 放在一个天平上, 你得到的越多,也必须比别人承受更多。                                      每个人的生活中可能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魏玛电气(http://url.alibaba.com/r/aHR0cDovL3Nob3AxMzcwNTAxMzUxOTI0LjE2ODguY29tLyk=小杨希望今天的快乐妙语可以让大家暂时忘记忧愁,忘记烦恼!快乐的生活!
  • 热度 15
    2013-11-8 15:44
    1025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3-11-08 每日一题】七种受益的思维 + 魏玛电气     【七种受益的思维】①司马光思维:打破,才能得生机。                          ②孙子思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③哥伦布思维:想,就要干。                          ④亚历山大思维:成大事者,决不被陈规旧习所束缚。                          ⑤洛克菲勒思维: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                          ⑥拉哥尼亚思维:简练才是真正的丰富。                          ⑦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