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8
2013-5-21 20:41
1650 次阅读|
4 个评论
为了参加这次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除了推迟返校以外,我还特意了解了包括“北斗杯”、往届会议论文、以及产业化进程所取得一些成果等。作为一个与导航领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科研人员,从我的视角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我所看到的希望。 相比较已经举办了十二界的雷达学术年会,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似乎才开始渐渐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在北斗二期完成亚太组网,真正意义上开始与 GPS 竞争。与雷达学术年会不同的是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特别关注北斗的产业化进程。中国的雷达、航空、航天甚至船舶这些战略性先导产业分别由中电、中船、航空工业、航天科技等几家大集团独大,很难说能整体带动中国的科技水平提升。我所了解的雷达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学术领域不说赶超至少是紧追不舍,比如双基**达。但仅仅在学术领域被老外认可,具体到雷达系统的指标上,往往达不到像美国和德国那样的水平。这与中国人的做事风格有极大地关系,这里不讨论。比较导航产业,雷达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两者的生产模式也大不一样。雷达更像手工打造,一台先进的雷达系统造价甚至上亿元,已经可以与导航系统的建设成本比价。因此,像雷达,船舶、飞机甚至到卫星和火箭,这些大型的系统工程归根到底是靠几大国企搞定的,最多带领一些体制外的军工企业做些部件或测量仪器,产业的辐射面不大。很难带动我国信息科技整体突破系统工程与芯片工艺两大瓶颈。 北斗产业则不同。一方面,在国内有无法估量的 GPS 用户群体,通过北斗的介入,可以通过产业化来带动芯片工艺的加速前进,目前至少可以多渠道的想方设法从国外引进技术,解决有无的问题。另一方面,北斗导航可以面向全球服务,通过海外市场去逐步改善系统工程建设上的不足,从而逐渐提升整条北斗产业链的系统建设实力,整体突破系统技术瓶颈。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我一直对北斗抱着积极的态度。加上这次导航年会让我看到了北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看到了有真正实力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这更加让我坚定这样的态度。当然,这里不得不谈的是北斗系统的不足。其实也是系统工程与芯片工艺两大瓶颈所造成的。这里不妨借用杨元喜院士在年会上所做的特邀报告,在他最后的结论中,采用了两个醒目的反问句,指出了今后我们需要不断自我反省的问题。 较 GPS ,北斗信号在稳定性、定位精度以及灵敏度上还有不足。就目前而言,这完全可以通过双模体制加以克服,即北斗兼容 GPS 。这在学术年会上多次被数据证实。这种双模或多摸体制能大大改善所有的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这也为北斗的改进指明了方向。在产业化的进程中,主要是芯片国产化的问题。这届年会上几家产业化领导企业也发布了自己最新的 Soc 芯片。暂不论好坏,只求解决有无,这是我的观点。综合这些针对北斗不足采取的方法和行动,加上北斗独特的短信息功能,有源无源定位,高覆盖率等特色。我们应该可以相信北斗的明天,从行动上去支持让我们摆脱受控的北斗系统。 最后,我想指出唱衰国内信息科技水平的人往往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亦或者出国喝了喝洋墨水回来得瑟的人。其实,我们只要扪心自问,自己还是不是一个愿意为国家建设而努力拼搏的人,不管你是处在豪强林立的消费电子领域,还是外国遥遥领先的工业控制与测试测量领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