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经历

相关博文
  • 热度 10
    2018-2-4 20:14
    3264 次阅读|
    9 个评论
    现在太多的技术人员,属于三少人员,经历公司少、经历岗位少、经历社会少。看着一个个老师,硕士,博士,这类三少的,都跟孩子一样,怎么指望他赚钱呢,碰到一点难题,一脸的懵逼,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极少。 下午我跟老婆聊天,我就问她,我跟公司的其它人有什么不同,她提到一点,经历,阅历不同,我说很对,我说最大的不同,是我各种知识都学,比如爱看小说,而不是单纯看严肃的文学,甚至我讨厌看严肃的文学,其实过了30岁后,我看技术的书越来越少了,相反,看这些乱七八糟的小说,却越来越多了。 网上有一类小说,叫玄幻小说,20来岁年轻人写的,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帮loser,因为自身在社会上的失败,但却有一些才情,把自身的渴望,通过小说,表现出来了,结果却成了人生赢家,而因为他们这个身份,所以他们的想象空间,差不多无边的,尤其各种情节,奇思妙想,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这些在现实社会中较少出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小说,学到。 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我正在看的玄幻小说的一个情节,有一个门派考核,前三名晋级,可以成为外门弟子,但是,有一组负责厨房的,因为厨房能够经常吃到一些好东西,比如人参,灵芝。所以不愿意去外门,并且这几个厨房的,身份有些特殊,所以以前从来不参与外门弟子考核,这个直到主人公出现,主人公想长生不老,需要钱买丹药,但是厨房无法直接得到钱,因为监管很严,于是就动脑经,如何赚钱。 大家想想,主人公,怎么办?
  • 热度 1
    2016-5-28 16:02
    302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王建硕的网站上(www.wangjianshuo.com),看到GE总裁伊梅尔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经验。很有同感。 不管我们拿到多少学位,读过多少书,听过多少人的演讲,但看或听别人干与自己亲手干是天壤之别。自己干过的,有血有肉;别人干过的,只停留在纸面上。在没有基本的亲身经历前,我们没法真正领会到别人传授的经验。记得我在商学院读书时,教授讲国际货运,提到货运出问题最多的不是货物,而是与货物有关的文件。教授以前专职国际货运,讲到这些问题时如数家珍;但我以前没接触到过这些,听上去还是不得其道。现在有了一些经历,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没有经验,我们甚至没法问有水平的问题。我有一个“供应链管理专栏”网站(www.scm-blog.com),读者以数十万计,经常接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那些问题上,你可以一眼看出哪些提问者是久经历练,哪些是刚出校门,哪些还在读书。正如《第八种习惯》中柯维说到,他在哈佛读博士期间,一位教授是这样评价他的:你还没有水平去问问题呢(因为柯维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限)。所以,如果我们有同感的话,那说明我们还欠缺基本经验。 年轻的时候,先干点实实在在的事,积累点亲身经验不是坏事。我大学毕业时,教授要求实习一年再读研究生,现在想来,那一年还是很有价值。从边际效益上来说,从学校到社会到学校,继续深造的效果要比从学校到学校好。读完商学院后,我来到硅谷,总监是位法国人。在第一年绩效评估时,他说:你已经搭好了很好的框架,比如MBA教育、六西格玛黑带培训,以及一些供应链领域的职业认证,现在是给这些框架上填上肉的时候了。那就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职业建议之一。十多年间,正是这一建议指导我脚踏实地,在一线干活,从非常具体的事情做起,获益匪浅。 当然,一个人,不管经历多丰富,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桥都走过。如果单凭自己积累经验,一个人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什么高度。有了一定的亲身经验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历,通过吸收别人的经验,更快提升自己。我见过一些职业成功的人,都很年轻。从工作年限上来看,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他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不但总结、积累自己的经验,而且借鉴、吸收别人的经验,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达到别人几十年都达不到的高度。 在美国,我在职业导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先在一家财富500强的公司,先后成十年,轮换多个初级职位,从工程师到运营经理,积累经验,整理成书,完成职业生涯的原始积累。三十岁出头,就到另一家二三十亿美金的公司担任总监,是该公司的最年轻的总监。三十七岁时,他被挖到硅谷的一家高科技公司,领导整个供应链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外包、转型。十几年间,他走完别人二三十年都走不完的路,靠的就是在自己经历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学习别人的经历。比如不管多忙,他每年都安排100个小时左右,参加各种行业会议,接受专业培训,到商学院进修等,提高总结,很快成长为一位供应链领域的精英。 另外,对职业人来说,要避免两种错误:年轻时太重视学历,认为学历可以代替经历;而有点年纪后,有了点经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经历可以替代学历。 青年时代,文凭在手,本是努力向有经验的同行、前辈学习,以及从经验中总结、进步的时候。因为书上得来终觉浅,理论结合实际才可铸就才俊。但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学富五车,放不下身段,不愿或耻于向学历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结果多年后还停留在学校毕业的水平上,自然就失去了进一步升华的好机会。 就拿供应链管理来说,那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订单操作,物料移动,ERP里的数据,最熟悉的都是那些基层人员。不向他们学,你八成会永远在表面上飘,看到的都是些二手数据,不熟悉具体的业务。智慧在民间。跟基层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也往往知道如何改变,只是人微言轻,推动不起来罢了。而你要做的,跟那些每天收你们几万元的顾问一样,把那些问题整理起来,推动高层来改进。 等上了年纪,经历了年轻人的错误,看清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很多人就倾向于低估学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凡事都靠经历或关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关系也是经历的反映)。不学习,就无法补充新知识;没有新鲜血液,人的知识就很快老化,这人也就成了老古董。单凭老经验做事,这人也就离淘汰不远了。 这些年我遇到很多老师,他们跟工业界交流的时候,总觉得自惭形秽,低人一头,因为教不出满足工业界需求的学生来。这倒大可不必。学校和公司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学校永远也教不出在工业界即插即用的学生,因为经验不可替代;而工业界的实践呢,却没法替代学院教育的理论完整性——经历替代不了学历。
  • 热度 33
    2010-3-1 08:48
    3493 次阅读|
    18 个评论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 (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记得那一年,我们所创立的公司非常简单,就是从当地的建材市场买来钢材,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工厂里来加工这些钢材,我们把钢材切割成很小的一块块圆环,然后在圆环上刻上简单的雕花。这个小小的金属圆环,就是专门用来扣住餐布的环儿。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8年,火热的激情又开始在我心中燃烧,在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的赞助之下,我决定第二次参与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而这一次,与众不同的是,我站出来竞选总裁。在我慷慨激昂的演讲中,我结合上一次的切肤之痛,表示“自己的产品一定要有新的创意,而不是等着顾客,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他们以施舍的心情来购买,而是带着激动的眼神、惊喜的心情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在这样的煽动下,同学们一致把票投给了我,而我也第一次自豪地在公司的领导名单里写上了,总裁:Kai-Fu Lee。     眼前的商业机会让我鼓足了勇气,我很庆幸我再一次选修了这门课,并真刀真枪第一次体验了建立公司的感觉。一直到今天,我从书柜里翻出1979年公司的报告,看到那份已经发黄的由打字机打出的报告《JAST,A JUNIOR ACHIEVEMENT COMPANY》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颗年轻而狂热的心。     1978年,橡树岭中学里的午餐时间被校方缩短。一些同学不断向校方反映情况未果,一时间,学校和学生处于对抗的焦灼状态。没有了我办的校刊,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这时候,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创办一个公司?我们可以专门生产T恤,在T恤上写上标语,比如“延长午饭时间”等,这样的T恤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追捧。     想法一出,和几个死党不谋而合。在火热激情的激励下,我们迅速推选出了领导班子,除了我被推选为总裁外,负责市场的副总裁是麦克·艾森伯格(Michael Eissenberg),负责生产的副总裁是大卫·伊利亚斯(David Elias),此外,还有负责人事的副总裁、秘书等等。     作为总裁,我每周组织召开员工会议,在1979年的公司报告里,我还清楚地写着,“1979年的严酷寒冬里,我们开会的地方暖气系统发生了故障,因此,我们整个2月份的会议都被取消。虽然如此,我们的出勤率一直很高,整年的出勤率保持在86%以上。有四个员工保持了全勤,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员工对我们的使命的认可。因为员工不多,几乎每一个员工都参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最后一次会议在1979年5月3日召开。”     作为公司领导人,我首先面临资金链的问题。除了一个公司的赞助,我们发起了100多个股东投资我们的公司,然后找了橡树岭一家生产T恤的工厂为我们生产T 恤。每一件T恤上都写着“Longer Lunch”(更长的午餐时间),还画着一条很长很可爱的腊肠狗(代表Longer)。我们生产的第一批T恤是纯棉的,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样的产品既会缩水又会褪色。于是,大家一致商讨决定,只有往T恤的材料里加入35%的人造纤维或者涤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又经过几轮的试验,我们发现,当T恤的材料由50%的棉和50%的涤纶组成时,才既不缩水,也不褪色,虽然这样做,会使T恤的成本增加一点。     当时,我们采取“直销”的方式销售T恤,比如找到有高中生的家庭,一家一家地去敲门推销,这样做虽然效果不错,但是销售进度确实比较慢。两个星期下来,我们只售出了几十件T恤,感觉不成规模,于是,在1978年的圣诞节以后,我们大胆采取了新的销售模式,寻找批发商和专卖店。我们一下子卖给了批发商100 件,地方零售商60件。我们会给批发商10%左右的佣金。根据当年我的记载,“莎伦(Sharon)和谢尔莎(Shielah)是两位最好的推销人员”,因为她们开发了最新的渠道。     不过,我们这批高中生终究对机器不熟悉,许多T恤在印上腊肠狗的过程中出错而报废。这个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净利润。在当年的报告里,还清楚记录了我们的困惑,“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不合格率超过了我们原定的5%的目标,高达16%。这影响了我们的利润。”不过,每个人都带回家很多作废的T恤,作为干活时穿的衣服或当成抹布。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     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它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的成就感,有了对生活无所畏惧的冲动,让我大有去建立一番新天地的勇气。 就如同初到美国后,我大声念出1/7等于多少的时候一样,别人认为我是数学天才,而我在这种鼓励中得到了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时刻影响着我今后的选择、生活、行为方式。勇于选择,有一颗勇敢的心,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