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7
2010-7-14 13:03
2566 次阅读|
4 个评论
荧光灯是现在主流的光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荧光灯就没有了新世纪的世界发展,纵观荧光灯的历史,可以发现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其基本发光方式、结构、显色效果灯各方面的改进,这是一部颠覆人类照明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力的纪念碑。荧光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两百年的时间内荧光能的发光方式和结构不断进展,但是没有一个不是颠覆性的,没有一个不是独有的,没有一个不是专门为荧光灯研发的。我想,摘录在这里,对于LED的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创新是唯一出路,替换式的产品最终会被湮灭的。我们不怕LED的发展漫长,我们不怕技术艰难,我们怕的是畏手畏脚,我们怕的是在光明的未来面前我们固守陈规。 人们在发明获得真空的方法后,就发现了低气压下的气体放电.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利用密封泡壳外的静 电带电现象产生了第一个人造的辉光放电.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低压气体放电能发出该气体的特征光 谱谱线.随之,霓虹广告与光谱学同时建立. 十八,十九世纪交替期间,发明了汞低压气体放电灯,并在市场上出售.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发现汞一惰性气体放电有一个最佳的汞蒸气压力.在这个压力下,可以 获得有效的紫外辐射, 可以使 60%的电能转换为 254nm 的紫外谱线. 但由于汞的特征谱线中可见谱线的 部分只有紫色,蓝色等,缺乏红色等谱线,因此,只能带给人类很不舒服的光环境.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发明了荧光粉,以及长寿命电极,才使得荧光灯在1938 年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商品.从此,荧光灯 以其光效高,光色可选,热辐射小,寿命长等优点,成为室内照明的主要光源,并广泛用于工业,农业, 医疗,信息,显示等领域. 七十年来,荧光灯的光效,显色性和寿命不断改进,品种不断发展.七十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加快了荧光灯的发展进程,具有窄带光谱的稀土荧光粉的发明和灯用电子学的进展,使得荧光灯得到飞速的发展. (1974年,荷兰飞利蒲首先研制成功了将能够发出人眼敏感的红、绿、蓝三色光的荧光粉氧化钇(发红光,峰值波长为611nm)、多铝酸镁(发绿光,峰值波长为541nm)和多铝酸镁钡(发蓝光,峰值波长为450nm)按一定比例混合成 三基色荧光粉 (完整名称是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它的发光效率高(平均光效在80lm/W以上,约为白炽灯的5倍), 色温 为2500K-6500K,显色指数在85左右,用它作荧光灯的原料可大大节省能源,这就是高效节能荧光灯的来由。可以说,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的开发与应用是荧光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没有三基色荧光粉,就不可能有新一代细管径紧凑型高效节能荧光灯的今天。但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也有其缺点,其最大缺点就是价格昂贵。 ——百度知道)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了无极荧光灯的研制,后期开发了 T8(Ф26mm)细管径荧光灯,八十年代初开发了紧凑型荧光灯, 八十年代后期出现了高频荧光灯,九十年代又推出了 T5(Φ16mm)细管径荧光灯. 二十一世纪,荧光灯则在进一步提高光效,减少汞等有害物质的用量,进一步缩小管径提高紧凑化程度,改进电 子镇流器调光性能实现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至今, 荧光灯产品琳琅满目: 灯的功率小到 lW, 大到 400W;灯管的长度短自 40mm,长至 2400mm;灯管的直径细自 Φ1.6mm,粗至 Φ54mm;灯管的 色温从 2000K 到 10000K,甚至 17000K:灯输出的光通量从 101m 到 300001m;而形状则多种多样, 有点状(U 形,∏形,螺旋形等紧凑型),线状(直管型),面状(球形,环形,方形,平面形)等. 荧光灯的理论最大光效,白色为 280Lm/W,高显色性的为 220Lm/W. 后语:荧光灯的发展有3个重要的里程碑:三基色荧光粉、紧凑型灯管、电子镇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