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生物传感器

相关博文
  • 热度 22
    2015-11-3 15:41
    1430 次阅读|
    3 个评论
    为监察血糖水平,糖尿病人常常要“扎手指”取血样检测,惟病人却会因而感到痛楚及不愉快。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系成功研发极灵敏的晶体管生物传感器,能针对性地反映唾液中的糖分水平,声称只须小量唾液即可反映其中的糖分水平,更属全球首项同类成功研究。他表示,研发过程中面对不少挑战,包括现时技术还未具有足够灵敏度实现对人体唾液中微量葡萄糖含量的测量,“人体唾液中的葡萄糖溶度很低,仅为血液中溶度的1%至10%。”   香港理工大学成功研发极灵敏的生物传感器,能针对性地反映唾液中的糖分水平。香港《文汇报》 故研究团体费时研发了对葡萄糖具高灵敏度的特异性晶体管型生物传感器。 严锋解释,该传感器与葡萄糖氧化酶结合,令传感器只对葡萄糖有反应。当唾液放于一个通电的液体器皿时,传感器会感应因葡萄糖所引致的电流改变大小,从而得悉糖分水平,“唾液中所含糖分愈高,电流显示的度数会愈低,反之亦然。” 为防止干扰以固定氧化酶,研究人员另涂上如聚苯胺等双层膜,从而提高传感器对葡萄糖的测试性能。 他指出,传感器对葡萄糖具高度灵敏,“即使在一个只加入5克至5000公斤葡萄糖的标准游泳池,传感器亦能运作良好,检验出当中的糖分。” 目前虽未有临床测试结果,但团体利用已知含量的葡萄糖溶液进行反复测试,已证实该传感器具备高度的准确度,他相信该方法的检验误差率低,认为即是比较传统检测方法,亦只有约10%的检验偏差。 盼5年内开发商业产品推市场 由于该传感器能紧贴在皮肤、医疗绷带及智能纺织品等各种弯曲及移动表面,严锋相信不但可开发便携式家用检测设备,也可发展穿戴式电子设备,于运动时分析汗液中的葡萄糖等成分。 是次研发具一定潜在发展,甚至可扩大应用范围,严锋有信心只需配合相应的测量物质,传感器便可测试唾液中的尿酸等其他物质水平,冀研究团体日后可获厂商或机构支持,并可于5年内开发相关商业化产品推出市场。  
  • 热度 13
    2011-3-2 12:04
    1423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一种新发明的介孔(mesoporous)二氧化硅(silicon-dioxide,silica) 纳米粒子 ,号称是全世界亮度最高,比原本是全世界最亮的纳米粒子── 量子点 (quantum dots)——亮34倍。   据发明该纳米粒子的美国克拉克森大学表示(Clarkson University),这种透明的二氧化硅外壳(hull)是将发光纳米粒子藏在内部,而不是利用像量子点那样的量子局限效应(quantum-confinement),能以更高的亮度运作。   克拉克森大学物理系教授Igor Sokolov表示,这种亮度较高的 介孔二氧化硅 纳米粒子,具备医疗、生物、材料科学与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能实现更精确的境污染物检测,以及生物 传感器 、国防侦测装置等。   发光纳米粒子的原理,是吸收单波长的 光线 然后在别的地方发射出去;透过功能化,可让这种粒子在受测目标出现时才会发光。利用敏感度超高的纳米粒子,能让微量的污染物或是毒物被侦测出来。   Sokolov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大量有机发光 分子 密封在介孔二氧化硅船壳体(直径可在20~50纳米)的内部;为了举例其亮度,他表示那些直径约40纳米的粒子亮度,高于直径25~30纳米的水分散性量子点——也就是目前已知亮度最高的量子点。   以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所拍摄的超高亮度发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图片是以人工上色,以符合粒子中的实际染料颜色) 以上研究是Sokolov与同校博士后研究员Shajesh Palantavida、 Eun-Bum Cho(目前担任首尔国立大学科技系助理教授),以及在读博士生Dmytro Volkov共同进行,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美国陆军研发实验室所赞助。   原文链接: http://www.eet-china.com/ART_8800633368_480101_NT_f63b65d0.HT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