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工程师文化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热度 25
    2016-2-18 14:11
    1141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你眼中,怎样的公司才算是有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包括且不限于计算互联网行业,土木建筑业,机械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生物化工业等众多工程师行业。 下面是 王一 和 冷哲 两位网友的观点 (已获转载许可) 王一 的观点: 一点浅薄见解。请批判着看。 在海外多年,很多媒体追捧的国外的概念,比如什么法制**人性化诚信素质高之类的,绝大部分是虚的假的YY的。但是西方社会有两个东西,我认为真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学习,然后吸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内在财富。我觉得这两样事物,才是西方文明崛起的关键,也是他们贡献给这个世界伟大的财富。其一是工程,其二是金融。 作为一个和理工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金融我就不指手画脚了,毕竟不是专科出身,也没有业内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工程师文化的看法。 其实工程师文化这个词的定义十分的广泛。你说物理学家算不算工程师?建筑工人算不算工程师?其实严格来讲,从文化这个形而上的层面,他们也应该都算。 如果没记错,这个词儿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因为IT行业的爆炸式发展,一群硅谷的公司的风格,如穿着休闲,时间自由,头发蓬乱,放荡不羁,公司里这里摆个雕塑那里放个躶体画之类的,被很多媒体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一炒作,就火了。 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工程师文化,这最多只算是公司风格罢了。 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西方的工程师文化,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从儿童时的乐高玩具, 年少时跟着父母做屋子修修补补的工作,青年时打工买二手车折腾来折腾去。人生在这里会出现分水岭,好一些的家庭继续深造,真正进入工程师的某个专业。大部分人则去打体力工,进入规范的流水线。 但无论是哪一种人生,这个社会的洋人给我一种他们依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不安分,与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的感觉。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收到过塑料的扳手做为礼物。而成人的梦想,则是有一车库的工具放在价值上千的工具柜中。整套整套的螺母,整套整套的扳手放在超市里供人选购。更有许多超大型的商店, 占据最好的地段,专门出售格式各样的工具与原材料。 做为一个男人,这真的是无法拒绝的诱惑。(更要给有同样感受的妹子点赞!) 这是属于创造的浪漫,来自于改造这个世界的不安分。拿起厚重而锋利的冲锋锯的时候,你的灵魂仿佛与百万年前那个举起木棒的先祖相连。这,就是工程师。 而当上面这些东西,散布在每一个家庭的车库里,散布在每一辆公路上奔跑的汽车里,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如何用改锥去拧紧一个螺丝,每一个少年都知道如何用千斤顶顶起车来换轮胎以便继续泡妹子,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如何将木板拼搭成漂亮的露台。这种文化,就形成了。 这才是工程师文化。硅谷的年轻人的自由与青春只是它表达的一小部分,而这种文化自身,则要深邃的多,包容的多,广阔的多。 我还记得很多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踏进我当时同学家的车库时,看到满墙工具时所感受到的震惊。现在回忆起来,那种震惊里夹杂着一种恐惧。我隐约觉得我发现了,这些国家强大的源头。而我们真的缺少它。 所以,我们要学会它。 十几年过去了,我从只会拧螺丝钉,学会了使用各种尺寸的锯子,学会了使用不同用途的电钻,知道了怎么修理汽车,明白了房子结构,搞清楚了怎么搭木头才不会倒。 然后我又发现了,各种新鲜的信息工具层出不穷。用了iPhone, 不停的自动化自己的信息库,使用Mac来提高效率,使用终端来与电脑对话,学习各种语言与数据结构。 然后我又发现了,各种家用产品百花齐放,我换了陶瓷刀,买了面包机,用洗碗机来处理碗筷,用慢炖锅来给自己熬早餐粥,尝试胶囊咖啡,用烤箱给自己做美味。 然后我又发现了,同样的感觉出现在了各个方面,金融,医疗,教育,税务。每当我看到这种成体系的东西,每当我看到一种新的创造,我的脑子中,总是会浮现出我那位同学家车库上,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工具。 那代表着无限的可能。 我依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过,我可以对我这么多年的感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工程师文化,是一种内心的欲望与恐惧的表达。对创造的欲望,对世界的恐惧。因为欲望而创造,因为恐惧而改造。创造世界,改造世界。 这种欲望是如此的强烈,这种欲望驱使着我们从树上爬了下来,生起了火,盖起了房,驯服了马,开上了车,造出了原**,发射了好奇者。而这种恐惧也是如此的强烈,逼迫着我们不停的看向周围的一切。还能不能更好?还有什么可以做的?还可以怎么做? 工程师文化就是这样两种感情所催生的。永远想要去改造些什么。而工具带来了无限的安全感。永远想去创造些什么,而工具给予了创造的可能。 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所描述,我觉得它可能更接近女人看到美丽的衣服与精致的化妆品时候的感受。那种渴望,那种冲动。这是工程师文化的来源。 但仅有这个来源是不够的。欲望与恐惧毕竟是不可靠的人类情感。而西方社会则在这几百年里,发展出了一套严格的,制度的,详尽的规则来约束这种情感。当然也有约束不住的例子也很多。但无论如何,这个社会用最大的力气,将这种感情导向了有益的方向。 人类本身无法磨灭的欲望与恐惧,与社会所制定的约束与导向,共同造成了工程师文化的兴起。也成就了西方在近代的辉煌。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大太空,下面是我所能想到的关于工程师文化的一些关键点: 1. 热爱创造。你愿意弄脏自己的手,捏出个什么,搭出个什么,并引以为豪。 2. 爱你的工具。工具是工程师的命根子。不管是扳手,还是软件,还是报表。它们的祖先,是人类第一个举起的那根木棒。 3. 永不满足。总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总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总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4. 理性思维。不做无用之事。明白实验与犯傻之间的区别。 5. 好奇。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对不同专业的好奇,对生活的好奇,对世界的好奇,对宇宙的好奇。 6. 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一直向下挖。 6. 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这句话最近也很火。但是真的,工程师,确实是这么一群人。而且他们真的在改变世界,已经改变了好几万年了。 注:很久不写大段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很多。这一篇写的有些潦草,望谅解。 其实我想说的是,想知道工程师文化是什么,最简单的办法,是去买一把漂亮的扳手,用它去拧紧一个螺丝。如果你真的适合这种文化,在看到那把扳手时,你就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更新与回复—————————————————— 一天没来,打开知乎吓了一跳。居然还被知乎日报推荐了。受宠若惊。谢谢大家的支持。 这篇文字其实我自己并不是那么的满意。评论里有一些批评认为情感太充沛,太煽情,我是同意的。其实写完就有这种感觉,不过当时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多关注也就懒得改了。可能是文字过于情感化,把一些细节的观点盖了下去,没有表达清楚,造成一些误解。所以在这个更新里简单的再探讨一下,算是对各位朋友支持的感谢,以及对一些评论疑问的回答。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我觉得我没有在正文中表达清楚,那就是工程师文化到底包括了哪些职业?哪些范畴? 可能是我在文章中帖的三张图片与反复重复的‘工具’这个词造成了误导,使得很多朋友觉得我主要是指做机械工作的工程师。也可能是因为我强调了‘车库’这个给我第一次震惊的场所,使得很多朋友觉得我们真没车库啊所以没工程师文化。不是的,我的意思真的不是这个。 我想表达的,是工程师文化这个东西,要比电锯,车库,硅谷公司,Geek,都大的多的多。满车库的工具,自由的软件公司,创造几十亿利润的金融产品,都只是这种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其根源,是同一种东西。文化应该是平淡的,润物细无声的,表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某个群体对某种行为,某种思考方式都认为理所当然,而其他群体的人却觉得很新鲜的,这才应该被称之为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做哪一种职业,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你都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并乐在其中,这就是文化。而当你在从事你得专业工作时,这种日积月累的文化积累在不经意间,表达在方方面面,这才形成了某种行业特有的风格。 我想表达的是,这个社会选择了给工程师文化提供土壤。利用工具,解构问题,保持好奇,动手去做。这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耳濡目染,渗透进每一个细胞里。当然必须承认,他们的这种选择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实在是没有那么多人,只好自己动手干。但这种客观环境确实在让民众接受这样的文化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认为能够自己修房子的人是很牛的,女孩子们喜欢能把几百块的破车改装成发出几百万豪车声响的男孩子,认为他们很酷。人们喜欢自己没事儿在家鼓鼓倒倒折腾出来点儿莫名其妙的东西并引以为豪。这在我们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他们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在评论区不出意外的看到一些对我国现状的抱怨。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美好。我认为西方的工程师文化很好,但绝不代表我认为可以一股脑的去模仿,更不认为我们的文化比他们差。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认为可以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吸收转化。但最不该做的,是自暴自弃,不加选择的全盘西化。 理解工程师文化,并不需要大车库,也不需要整套整套的工具。需要的,只是一颗开放的心。我们也许没有工程师文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与使用工程师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来帮助我们生活的更好。而全盘照搬别人的文化,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不必对别自己的文化自怨自艾,要带着审视与惊喜的目光看向那些已经被证明可行切有益的文化,然后去学习,去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同样,在表达层面,一个公司想要有所谓的工程师文化。我并不觉得一定要把硅谷的那套做法全盘照搬。事实上,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工具,合理安排流程,产生最大价值正是工程师文化的精华之一。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硅谷的人爱用苹果,就一定要全公司都用苹果。结果发给客户的全是Pages格式的文档打不开丢合同。没有必要因为Google的大食堂里有西餐,就一定要让食堂大妈去做牛排,相信我,吃西红柿鸡蛋打卤面配夹肉饼员工会更开心。我们要理解的,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核心,而什么只是泛起的泡沫与波澜。过好自己的日子,然后看看别人有什么可借鉴的。这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不知道这段并不是很短的更新是否有解释清楚,还是解释的更糊涂了。但无论如何,我的这个回答只是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西方社会这种独特的文化的感受。我很喜欢它,但我更爱我自己的文化,更喜欢吃夹肉饼而不是牛排。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做到的,是告诉各位读者,看!地球另外一面有一群人这么干事情,好像很不错哎,我们要不要也学学试试看?仅此而已。 最后祝大家2015都生活快乐!   冷哲 的观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开始强调工程师文化。这是个好现象。 王一的答案有点跑偏了。他说的是美国的车库文化。美国车库文化是基于其较大的居住面积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的一种业余爱好文化,强调的是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但这在美国一般不叫作DIY文化,一般DIY指的是自己动手做一些平时付钱让别人做的事情,美国讲的DIY一般不带有创新意味,而车库文化一般带有创新意味)。车库不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一般指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是工程师文化(Engineering Culture)? 一言蔽之, 就是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文化。 认同这种文化、执行这种方针,并不要求当事人本身是个工程师。 工程师文化以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人员为核心,除部分公司发展方向的制定者外,所有其他人员均为第一线人员服务。层级要扁平,第一线要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权责要向下转移。 一个人的地位、声誉、威望全都归结到一点上——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一线问题解决者的收入高于中层管理人员是很正常的。 工程师文化里面,有领导层级,但在具体的问题上,只有一个判断谁的意见更重要的准则,那就是谁的方案产生的结果更好。背景、资历、年龄、官位,所有的一切都不顶用,只有一种东西最重要,就是你的方案好用。就算你是常春藤毕业的,你的方案没有一个三本毕业生好用,你的地位、声誉和威望就比不上后者。在讨论问题时,不存在层级。权威来源于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而不是官阶。 工程师文化不讲意识形态,不看怎么说,只看怎么做。在工程里面,只有“这顶用”、“It works”,没有“这正确”、“It’s correct”。工程里面大家信奉的只有一条:“实践是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得再天花乱坠,未经实践检验,都会被怀疑。 工程师文化不在乎加不加班,不在乎是不是办公环境里堆一些非常geek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那种“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内部组织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真正的工程师一般还会强调“发现问题-了解背景-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整个流程。必要时,工程师可以放弃了解和分析问题,而直接解决问题(在很多时候这是可能的),在事后才分析问题的缘由。工程师还要理解理论模型和实际情况总是存在差异,好的纸面方案,即便在模拟中性能优良,在实践中也未必有优势。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试错才是关键。当然,这些“工程师的文化”未必包含于企业的“工程师文化”中。
  • 热度 24
    2013-3-7 09:27
    1854 次阅读|
    5 个评论
      我一直想找到对工程师文化的确切定义, 没有定义, 怎么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有工程师文化. 不管是Google搜英文”Engineering Culture”,还是百度搜中文, 都没找到定义,例子倒给了不少, 比如Google和百度自己. 就用通俗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有工程师文化的公司, 工程师在公司里地位很高, 很强势, 甚至比经理,销售等还强势. 很多项目产品, 并不是经理在驱动, 而是一群工程师在主导, 经理的作用, 往往就是财务支援, 人力支援, 进程记录督促等等, 典型的”后勤”和”服务”角色. 假如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 如果他/她觉得自己在公司里很重要, 每日工作得很开心, 很充实, 认为在公司里做工程师很有前景, 那这家公司就可以说是有工程师文化的. Michael曾说过, 说特别见不惯一些工程师见了经理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更别提能在经理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了. 他说在Sun, 很普通的员工, 即使见了VP, CEO, 也可以拍拍肩膀,要根烟抽的.不过,我觉得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国家里,这种状态过于理想主义了.工程师文化,不仅仅需要公司方面的创造,引导,也需要有着工程师情节的员工加盟.Sun的一个Fellow, Jim Mitchell说吸引他加入Sun的原因是:我有要改变世界的愿望,所以我把自己放在有真正能力的人的地方.我更喜欢与比我聪明的人一起工作,这非常有趣"(I have a desire to change the world, so I've put myself in places where there were really capable people. I prefer to work with people who are smarter than I am. It's a lot more fun that way) 一个公司即使标榜工程师文化,后来也可能逐渐走了味道.这点看百度最有意思.2005年,Keso就写了《 百度的工程师文化 》一文,大量援用百度工程师对自己公司的夸赞。但在四年后,2009年1月的访谈中,《 百度爱好者年终访谈第一篇:与Keso共话百度文化 》,Keso直言:“今天的百度,据我所得到的信息来看,早就不是上市前那个工程师乐园了。今天的百度,规模比三四年前大了差不多10倍,员工的业绩压力很大,对大多数员工来说,百度跟其他公司没差别。”。这个访谈读起来非常好玩,Keso的回答很有独立评论家的范儿,而主持人根本和Keso不搭调,感觉这个主持人要么是个市场公关人员,使劲地引导着想让Keso说说百度的好话,要么就是太嫩,哪里能对付得了Keso. 工程师文化有它的利弊,和任何事情一样.比如Yahoo, 早年也是工程师的乐园,但后来Yahoo宣称自己是媒体公司,而且从一些媒体公司重金挖来一些高层管理人员,至于Yahoo的工程师,很明显地靠边站了。( http://www.siliconvalleywatcher.com/mt/archives/2004/12/stuff_you_didna.php/ )这个2004年的文章的作者,可能也没有料想到转为媒体公司的Yahoo,现在下场一样惨。还有这么一篇关于Motorola的,“ 工程师文化毁掉了摩托罗拉?” 。对这篇文章,我有质疑,毁掉摩托罗拉的是它质量日渐差劲的产品,我和老公都曾是摩托罗拉手机的用户,最后被两款低劣的手机彻底击败,投向了Nokia. Sun的问题出在哪里?我道听途说过一些,但也不想说了,七嘴八舌的人已经够多的了。 最后说说Sun最近主推的JavaFX技术的创立人, Chris Oliver , 他是个怪才,也是个天才,但他也说自己从来和自己的上司就搞不好关系,他的才华,在他所在的公司被Sun收购后,在Sun展现了出来。公司里有大量这样的牛仔工程师,往往自己单*匹马就捣鼓出一个东西来。但也有很多公司,宣称团队优先,不欢迎个人英雄主义。像Chris这样的工程师,在那样的公司,恐怕很难呆下去。
  • 热度 2
    2013-3-7 09:26
    642 次阅读|
    2 个评论
      寻找最好的人才 文化不是领导说了算的,而是慢慢酝酿达成的。招聘不合适的人,就会对工程师文化造成污染,如果不幸招入这样的人,这些人必须清除出去,例如离职或者让他们做非工程师的事情等等。这绝非危言耸听,Google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然而,认可和实践工程师文化只是招聘的一个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时候,必须招能干和优秀的人。 来Amazon通常要经过2轮的电话面试和5轮的face-to-face面试,对于所有的面试官中,有一名经验丰富的面试官拥有Bar Raiser的认证,目的是为了保证招聘的人才必须要保持在当前团队的工程师中前50%而设定的,Bar Raiser拥有最终否决权,只要他否定的人,其他人全部同意也没用。   在Facebook,新入职的工程师大概会进行一个4-6周的Boot Camp训练来熟悉项目,修补bug,以及学习来自资深工程师的训练课程,大概10%的新兵无法完成这个过程被劝退。   工程师是一名实践者,这就意味着他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知道有的公司分门别类了各种职位,SA、SE、QA、SDE、SQA……数不胜数,有的压根儿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甚至有的公司把软件工程师拆分成编码岗位和设计岗位都分开,但是对于工程师文化的公司来说,工程师必须要多能。   多能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小团队,小团队意味着你没有办法去分配太多的角色,你可以擅长做UI,你可以擅长DBA,但是一个写C++代码人照样可以去画界面……我想你懂我的意思。   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候选人的态度。对技术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宽限的文化下可以诞生优秀的产品,也可以培养一票懒人,这就是为什么任何制度都要和遵守制度的人相匹配。没有这样的人,你玩不转工程师文化。   当然,工程师文化远不止上面说的这些,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是工程师文化里核心价值观的其中几个体现。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一家公司的文化会随着公司的扩张而变味,且看2005年的百度,先别谈哪些方面是符合工程师文化的,起码敢说出这样工程师范儿的话来,可是现在呢?(在2009年中国头号Blogger、著名互联网评论家keso这样说:“今天的百度,据我所得到的信息来看,早就不是上市前那个工程师乐园了。今天的百度,规模比三四年前大了差不多10倍,员工的业绩压力很大,对大多数员工来说,百度跟其他公司没差别。”)
  • 热度 3
    2013-3-7 09:26
    1272 次阅读|
    3 个评论
      现在HR和猎头也懂得,挖程序员不能光讲钱和项目了,多少号称工程师文化的公司花开北京上海,可是到底什么是“工程师文化”?谁能给一个准确的定义?   有人说,什么文化就是什么说了算的意思,工程师文化就是工程师说了算。这未免也太肤浅了。也有人说,工程师文化就是自由上下班、松散管理,做喜欢的项目。我想这依然是不恰当的,这些人只说出了工程师文化给工程师带来的权利,更何况这种对权利的认定还是片面的。   工程师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价值观。但是,它不止价值观。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过工程师文化: 首先,这个世界上大部分软件公司采用工程师文化的模式来运作的话,都会死得很惨。 其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号称工程师文化的软件公司,都只是号称号称而已。 最后,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成功和伟大的软件公司,都不是工程师文化的。   下面我谈一谈我眼中的工程师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当然并不是说它一定好,不过它真不容易玩得转。之后你会明白,世界上能真正所谓“工程师文化”的企业寥寥无几。     Just Do It “身体力行”。我把它放在第一条的位置。什么是身体力行? 创始人Mary Wagner要亲自使用玫琳凯化妆品,以保证质量一流; Zuckerberg亲自评审Facebook的代码; Linus说:“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但是现在多少管理课程都在这样给学生**:“克服亲力亲为的毛病”,“走出亲自去做的误区”。工程师文化的企业中,管理者又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企业的核心人才不应是这些指点江山的指挥者,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是那些动手去做的工程师,并且是那些习惯于马上去做的人。“马上去做”往往可以诞生许多创新的点子,因为这些点子转瞬即逝。   在Google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每周三在二楼的铁柜上不定期地都会放置一些带有Google徽标的T恤,大家都可以拿取,很快就会拿完。后来有人注意到这个铁柜对面安装了摄像头,索性写了一个分析摄像头监控图像的软件,判断这个铁柜的门是不是开着的,如果是,多半就是新T恤又到了,发送邮件到“T恤警报器”的群组中,告诉大家快去抢吧。这是一种带有黑客色彩的实践文化,少啰嗦、先做事。   硅谷的许多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里的电脑前开始的,而不是拿出一笔钱,等来一票人然后坐等发财。很多人只看到了硅谷工程师光鲜的一面(比如薪水要高出美国其它地区20%左右),殊不知他们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工程师。所以说,工程师文化,不是只有权力的一面,它对工程师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要足够能干,都要做许多的事。     足够小的团队 Facebook自己总结的工程师文化包括这三点: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Huge Impact with Small Teams Be Bold and Innovative 尤其我要说一下第二点,在Facebook,多数功能系统都由1到3位工程师组成的小团队完成。平均下来,Facebook 每位工程师(注意我说的是“工程师”,不是任意员工)服务120 万名用户,Google的这个数则是190万,Amazon是96万,微软是75万。   团队多小才算足够小?有一种说法叫“Pizza Team”,换言之一两张披萨饼就可以喂饱的团队,你说能有多少人?但是团队小并不意味着做的事情小,上面的例子已经说到了。 小团队的好处,在于灵活、快速,极大减少沟通和交流的成本。不用投票,少发邮件多喊话,说做就做。   37Signals是另一家把小团队做到极致的公司,整个公司的工程师遍布全世界,但是也只有35人而已,让全世界的人一起工作,做出伟大的产品,一定要兴师动众吗? 工程师的决策权 首当其冲的是产品的决策权。产品的决策权反映了公司对于工程师对产品观点的认可,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华为,市场部门说了算。市场说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就得给做出来,项目计划全部都是倒排的,程序员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我经历过这样一则事情,有一位客户发了一封邮件,大致是说要做某某功能该有多好啊,然后,然后市场部门一下需求,研发团队就去做了,过了几个月,该功能上线,客户惊讶地说:“我怎么不记得有这事啊?”。   在腾讯,产品经理是老大。网上有一个腾讯“5000个产品经理”的传闻,实在觉得夸张,不知是真是假,但是我的在腾讯呆过的同事,则告诉了我不少关于产品经理话语权的趣事。产品经理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从产品设计到项目进度安排,是整个工作的协调人,掌控全局。   要让工程师去决策产品做成什么样子,工程师必须能够直接和客户接触,否则主人翁意识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工程师文化的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产品对于工程师来说,就在身边,感触丰盈,理念和想法就很多。   另一方面,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往往会做出简洁的产品来,因为工程师是喜欢优雅和简洁的群体。 在Amazon,每年工程师们都会投票,投那些最烂的项目和工具,投出来位列Top N的几个,都要限期改掉或者废掉(虽说Amazon并不能完全算一家的工程师文化的公司,但是很接近了)。这件事情就是工程师定的,而不是市场营销人员。   当然,决策权方面远不止产品。还包括部分进度、产品特性的优先级等等。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工程师是去最终落实产品的那个人,如果他都没有话语权,那才不可思议。     Geek的工作环境 这部分的观点连我自己都没有百分百想清楚,但是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 代码共享。连查看别的团队的代码都要申请权限的公司就别提什么工程师的文化了。 无障碍访问互联网。不解释。   时间支配有相当的自由度。你可以关注过程,也可以关注结果,但是重要的是关注人本身和做的事,而不是那些制造障碍和降低生产力的规矩。上下班刷卡制度就是这样的一个规矩。另外,平均下来需要有一定比例的时间要留给工程师自己安排,例如在Google这个数是20%。优秀的工程师绝对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一些伟大的产品都是从这样的时间中诞生的。   允许选择喜欢的项目,甚至选择喜欢的产品经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但这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平等的地位。你是希望有人和讨论问题,还是希望有人附庸在你的话后面?一派和谐是最糟糕的结果。我们需要有争论,项目中需要有足够多的不同意见,不要遮遮掩掩的,直接指出,但是对事不对人,不用在乎你的等级他的头衔,这就是平等。   合适的工作环境。合适的环境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兴许没有必要像《软件随想录》里描述的那样理想,但是我想要安静的环境、两个显示器以及一个高度合适的椅子,那就可以很快得到。 宽限的着装要求。这一条也列在这里?对,你可以穿着拖鞋去上班,这对曾经的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本质上,这几条都可以写成“对工程师的信任和尊重”。如果这几点都做不到的话,对于今天的话题,就先省省吧。我经历过不少背道而驰的故事。比如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个jar包都要申请权限,比如改一点代码需要层层审批,再比如想看别人写的代码都需要偷偷摸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