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9
2015-12-10 19:20
2963 次阅读|
7 个评论
本文源于知乎的一个问答:感觉工科什么的很重要啊,但是为什么感觉机械制造业不赚什么钱啊?相反一些商科文科IT什么的相关的赚的却很多。这个问题激发了诸多工程师朋友深深的忧伤……那么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网友@风马博士的回应。 首先谈谈为何現在世界偏爱IT和金融。 1) 金融业擅用杠杆,导致金融企业利润(扣除人力成本前)高; 2) IT业很多服务边际成本几乎为0,导致IT企业利润(扣除人力成本前)高; 3) 金融、IT业的核心生产资料是人,导致高端人才薪水分配占比高 4) 全球化、技术进步导致实业与金融、IT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5) 金融、IT业具有配置资源的属性,获得“超额”回报是合理的。而制造业可想而知,设备的成本过大,要在此基础上分摊人力资源成本。 IT业的边际成本远比一般实体要低,一些情况下几乎为0。 工厂多生产一颗螺丝钉,房地产企业多盖一栋房,这些都需要付出实在的物料和人力。就算规模生产和高科技设备效率再高,也免不了实际的投入。 可IT不一样:在一定的规模上,一个app服务500万人和服务600万人可能成本没差别,但收益却变高了(不考虑所有行业都有的推广成本)。 Call center和洗脚城之类的传统服务业,单个人员能服务的客户始终是有限的,技术能带来的效益提升不大。但IT业的技术发展则可以让单个程序师为千千万万的用户服务,这样生产效率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在固定技术水平下,IT企业已具备很大的成本优势,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增长的动力只会把实体企业拉得越来越远。 和一些传统实业相比,金融、IT企业的高端人才能直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因此利益分配的占比也更大。 制造业实体企业的雇员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直接创造的价值有限,需要和别的生产要素分享收入。 机械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根本,为什么机械工程师赚钱却不多? 以工程师为例:一个精通技术的工程师,固然为成为专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往往只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比如建造一个水电厂,首先就不是一个工程师能搞定的,而是需要数个工程师团队,涉及不同领域。其次,光有技术指导也远远不够,还需要购买设备,施工建造等步骤。一座水电厂的完工,涉及了许多复杂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说不重要。所以对每个环节中的高端人才来说,能力再强也无法分到大部分蛋糕。 而对金融业来说,比如做一单IPO:一两个厉害的拉皮条人员拿下单子,再来一个业务小组搞定需要的文书工作,接着配合下销售团队把股票卖出去,扣除第三方机构的费用后千万级别的收入就到手了。这其中涉及的人员总数往往只有数十人甚至十数人,还没有什么机械设备的投入;在这种前提下,高端人才的收入自然可以很高的。 IT也是同样的概念:一两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开发出一个软件/网站/硬件的原型,通过吸引市场注意力得到最初的收入和投资人注资,接着就能完善产品然后大规模推广,最终实现指数级的增长(在产品成功的前提下)。 在整个价值创造的链条中,技术和创意是最重要的,制造产品/部署服务的工序往往被外包。苹果产品赚了那么多钱,又有多少落在了富士康工人的口袋里?在许多IT业的财富传奇中,虽然也利用了类似传统实业的大规模生产/部署服务的手段,但核心的产品/服务还是来自于高端人才的技术和创意,这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必然能分配到核心的利益。 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增加了企业的雇佣选择,从而削弱了许多实体经济中员工的议价能力,拉低了工资;与金融、IT业的高薪相比显得不和谐。 很久以前,美国一个普通工人可以有很体面的收入。美国有公会等为中低层人民争取福利的机制,加上社会基本也较为富裕,有能力支付相对昂贵的人工费,所以即使在实体经济中当一颗螺丝钉也会有不错的收入。但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很多可以在国外做或给机器做,成本还更低的工作就被外包出去了。这类的工作往往会在美国消失,人们不得不去从事门槛更高的职业,也就是说劳动力的议价能力降低了。 **在过去可以涨工资,现在则可能直接被中国、东南亚的工人甚至机器人取代。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加上过往对职工权益的保护也不强,所以还不太能体会到这点,但未来会越来越明显(比如总体收入增速放缓)。 相反地,因为金融、IT业的高收入人群本就难以被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威胁;而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又为金融和IT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更高的效率,所以总的来说,这两个行业高端人才的工资水平是在增长的(其实不光是这两个行业,在大趋势下,传统行业也在经历着两极分化)。 中国的机械,材料还需要时间沉淀,不过已经很快了。 本文来源于:知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