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小米5

相关博文
  • 热度 29
    2016-4-26 09:31
    2168 次阅读|
    5 个评论
      今天这篇文章的结论,会给很多伪专业、只懂堆叠技术参数的KOL们上一课,你们以为同款芯片大家"跑分"就一样吗?同样使用高通820,三星和小米交出的4G下行性能的答卷是有差距的:不仅支持的4G频段的"数量"差几倍,性能"质量"也各有不同。     一、前言   S7 edge两个芯片版本在下行速率上显然是有很大差异的,之所以要与iPhone6和小米5手机的一起比对曲线,是因为苹果针对4G的MIMO下行性能是具 备测试条件的(见去年长微博),并早已展开优化研究;而小米5应该尚未针对4G的MIMO下行性能进行优化的(单根天线自身的性能是调优,并非MIMO性 能)——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两条可参考的性能曲线。    另外,需要提到,支持的频段越多,调试、优化起来限制 条件就越多,相反,支持的频段越少,优化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类似苹果、三星、华为这种支持30+频段的旗舰机来说,优化每一频段的性能,相当于在平衡木 上表演空翻动作;而对于只支持十几个频段的手机来说,优化每一频段的性能,则相当于在艺术体操的宽大平台上做空翻动作,难度系数降低了不少。     二、结论:   结论说在前面——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从测试结果上,我有理由相信,使用三星自家芯片 ( Exynos8890 )的 S7 edge 版本,在 4G 性能的研发过程中,很可能享受了三星研发团队更体贴细致的优化设计。   2.在所测的四个频段,搭载 Exynos8890 的 S7 edge 其 4G 性能均优于高通 820 版本的 S7 edge 。 3.而从 Band1 的异常吞吐量数据上看, 8890 相比于 820 则可能存在更多的一些小 bug ,成熟度上略逊于高通。   4. 对于同样使用高通 820 芯片的小米 5 来说, 大部分情况下小米 5 的表现要劣于搭载 820 的三星 S7 edge——这还没算上频段的难度:小米5只支持7个4G频段,而S7 edge支持的 4G频段多达19个。   一点说明:由于测试的姿态和频段所限,以上结论可能并不足够全面、完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以管窥豹”——因此,“个人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但, 以上已有的测试数据及其测试过程(MIMO OTA测试),我认为已足够专业且准确,如有厂商不服,或专业技术人员对测试方法、测试数据有疑问,我可随时聆听并可公开对测试相关的不足之处进行答复或 澄清。对于普通消费者和用户,不建议你们对后续的文章进行细致阅读,原因,你懂的。     三、测试数据:   1.  我们抽取了FDD下的Band1和Band3,TDD的Band38和40进行专业的MIMO OTA测试,数据图线如下: A . Band 1 (FDD)   B. Band 3 (FDD)     C. Band 38(TDD)     D. Band 40(TDD)   2. 测试条件说明: 测试姿态:Landscape 45,即横屏,45度倾角(Home键在右侧); 人手模型:双手模型握持; 测试环境: MultiProbe Anechoic Chamber(MPAC),多探头法MIMO OTA测试;   双手模型采用中国人手的尺寸,由瑞士Speag公司和中国HWA-TECH共同制作。   本文文首图中,右下角示例,为实际测试姿态。   此次摸底测试,仅完成了4个频段下的4G下载性能测试,并加入了人手模型。 未能覆盖所有频段下的测试,主要是测试时间、精力所限。 注: 目前互联网厂商所谓“全网通”的手机,在4G方面,支持Band1/3/7(FDD)和Band38/39/40/41(TDD),即所谓“3+4”这7 个频段,而苹果、三星、华为等旗舰机在为支持全球漫游的需要,在4G方面更会支持超过15~20个频段,加上2G、3G等制式下的频段,总体可能会支持超 过30个频段(即5模30频) 3. 我们在三星S7 edge的8890芯片版本的Band1测试过程中发现其吞吐量出现了波动,12个角度的测试数据如下:       而高通820芯片版本的S7 edge在Band1及同一测试条件下未出现类似波动,测试曲线如下:   我个人推测是三星 Exynos 8890的一个bug,原因不明。 ——该波动现象,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复测,测试结果可重复。 ——该版本的其他频段(Band3/38/40)MIMO OTA测试过程中,未发现类似波动。     四、MIMO OTA测试方法:   1. 关于此次进行所谓“专业”测试的方法,指的是MIMO OTA测试,使用关键词“吴醒峰+MIMO OTA”,百度可得较多讲解。     ——“所谓专业的测试数据,相比于业余测试,是能够保证在公认的、确定的条件下,其测试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精确度,且对描述项目的优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 于实验室MIMO OTA测试的可重复性及比对测试相关数据,我今年有篇文章“Comparison Tests and Hand Phantom Standardization for Multi-Probe based MIMO OTA”,稍后上传分享一下。     2. 关于MIMO OTA测试方法的概括性介绍,单独会做一个3~5分钟的科普视频,用消费者听的明白的话做简介,最近这一、两个月等相关单位发布另行通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五、后记   “信号”是消费者从手机出现即开始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彼时还涉及到运营商网络覆盖的争论,当进入4G之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从专业角度,我更愿意把这个话题归类到“无线性能”的差异。    距 离我到微博上对“手机信号”相关问题做专项“撕逼”已经一年多了,不过,消费类市场总是鱼龙混杂,在所有关于产品性能的爆料当中,有确为手机性能缺陷的问 题,也有因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误喷,更有竞争对手们之间处心积虑的互相构陷……自从加入到微博这个以撕逼、看热闹为家常便饭的团体当中,我享受了互动的 乐趣,也生了不少无端的闷气。    消费类市场,大浪淘沙,最终剩下的将是最接近人们需要和热爱的产品,无论是那些吹牛的、看颜值的、还是我们这些只盯“技术参数”的工科男,现在都无所谓谁对谁错,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观点,时间将给出答案。  
  • 热度 42
    2016-4-7 14:03
    4279 次阅读|
    10 个评论
      三星S7、小米5、iphone6、锤子T2、魅蓝note3…… 一众的“全网通”,差别在哪儿?差别大了去了... 下载速率的差距,以测试数据为准,咱们下回分解—— 今天,我们先讲讲规格参数上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差距,但你却没注意到的细节。     一、背景知识:   对于一般小白,只知道三大运营商的名字,不知道CDMA/WCDMA/LTE等名词的——先来看一下mydriver网站借小米note给全网通的一个定义【1】:   事 实上,我国三大运营商在2G时代主要使用的是来自于欧洲的GSM标准,一部分使用了CDMA标准的网络最终归为中国电信所有,上面说的“一入电信深似海, 从此手机不好买”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电信在2、3G时代采用的CDMA/CDMA2000标准:即从3G开始,三大运营商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技术标准,如 下图所示【2】——由于大量涉及高通专利,并没有多少手机厂商愿意为高昂的CDMA芯片或专利费买单,所以造成其终端相对较少。         “x模x频”中的“模”,就是指一个技术标准,或者说模式,目前最多可能有7种模式(TD-SCDMA已准备退网!): 1. GSM (2G):联通、移动 2. CDMA (2G):电信 3. WCDMA (3G):联通 4. TD-SCDMA (3G):移动 5. CDMA2000 (3G): 电信 6. LTE-FDD (4G):联通、电信 7. LTE-TDD(4G):移动 (理论上也有联通、电信,嗯,目前仅仅是理论上...)   “x模x频”中的“频”,指的是手机所运行的不同频段,注意:同一个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运行频段供选择——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国家,频率的划分不完全一样,在美国可以用于通信的频率,在中国不一定可以用,比如说700M频段...   说的有点复杂,参看下面这张表格,不同的手机可以支持的模式和运行频率并不一样(各模式下方的小格就是不同的频段标识):   (图表来源 @认真的吉吉 ,感谢!)   仅从表中看,其他手机能够支持4模,而华为Mate 8和苹果 iPhone 6s支持6模(多了CDMA和TD-SCDMA)—— 即使都是支持4模,但不同手机可支持的频段数量并不一样。    简单总结:“全网通”手机,就像是给SUV汽车做的广告——全地形车:沙地、泥泞地、雪地、城市道路均可自由驰骋——然而现实中,虽然都是SUV,但能力并不一样,同一条河流,同一个陡坡,不是所有SUV都具有同样的可“通过性”的。 不同的 “全网通”手机,可支持国际漫游的能力也不一样!   二、x模x频和全网通啥关系?   全网通最开始的定义是国内三个运营商网络都能用, 但号称自己是“全网通”的手机,其实支持的频段数并不是一样多 ——实际上,如果你有去国外旅行/出差的计划,你在国内的全网通手机,却有可能因为不能支持目的地的运行频率,导致无法使用。   举例:小米note就明确了他们支持7模19频,并注明支持国内漫游及“部分国际漫游”【1】:   因此, 一般来说,手机所支持的模式和频段数越多越好——这才是给手机射频、天线设计带来的极大挑战! 尤其是进入到4G时代,FDD的频段非常众多且分散,同时要支持全球不同运营商的频段使用,对手机厂商来说,即使在芯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但天线部分必须要重新进行设计(或外包给天线供应商)。     三、支持x模x频的能力——取决于什么? 1. 能够支持的模式数量主要取决于芯片, 2. 能够支持的频率数量,一半取决于(射频)芯片,另一半取决于天线的设计。     四、案例 说了那么多,不如来看看案例,我们主要应该关注4G的频段: 1. 三星 S6 : 作为支持全球的机型,5模20频是最低要求,更高阶的可以支持6模31频【3】       2. iphone 6,仅看4G制式下(LTE-FDD+TDD),iPhone6就已支持20个频段:   (以上为MIMO OTA测试过程中,使用到的Keysight 仪表 UXM从被测 iPhone中读取的信息)      3. 小米5:4G制式下,LTE-FDD,小米5支持3个频段,LTE-TDD支持4个频段,共计7个频段:     (以上为MIMO OTA测试过程中使用到的Keysight 仪表 UXM从被测小米5手机中读取的信息,MIMO OTA比对测试结果择日另行公布)   4. S7 Edge:作为与小米5使用了同样高通骁龙820的三星旗舰,其射频与天线设计功底一览无余,LTE支持的频段比前任S6不相上下,远多于其在官网所标注的那几个频段。   5. 锤子T2 :4G制式下,LTE-FDD,T2支持8个频段,LTE-TDD支持3个半频段,共计11个半频段:     这里向老罗及其天线工程师致意:通过自己研发人员的努力,用上半代的芯片,一个小公司做出了自己的用心。     多 说两句:我为啥说T2的TDD支持3个半频段?注意我标蓝的款内其注释,“B41仅支持中国频段”,锤子科技的工程师还是很严谨的,我估计在Band41 上,有一部分band41的频响不太好,anyway,覆盖了目前中国移动的TDD band41就可以了,国外的TDD毕竟不多。   6. 魅蓝note3的6模18频,我已查阅官网,魅蓝没有像锤子那么坦荡,没有公布具体的运行频段数据,我猜测其LTE-FDD的支持频段可能也仅限于3个频段左右。   五、参考文献/链接: 【1】http://news.mydrivers.com/1/436/436277.htm 【2】http://www.wokeji.com/tupian/smk/201410/t20141008_833318.shtml 【3】http://bbs.gfan.com/android-7908525-1-1.html  
  • 热度 31
    2016-4-5 15:49
    1340 次阅读|
    1 个评论
    2016年3月21日/文 据说因为雷军对小米5的综合体验过于纠结,导致该产品隔代发布时间达到史上最长。为什么雷军要那么纠结小米5呢? 因为当小米成为国货第一品牌之后,雷军脑中的产品态度表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解决了生存问题,极大展现了成长性之后,雷军终于有资本去攀登自己理想的产品。过程可能纠结,但内心却近乎狂喜,做过产品的人应该都能体会这种释放的快意。 工业设计的困境 从应用的趋势来看,作为每天随身16小时的产品,手机外观设计对用户的体验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但在社交场合要有好的辨识度,而且手感也非常重要。小米5的设计和工艺是小米产品史上让我最满意的产品,以至我不得不专门写一段文字来描述一下我观察到雷军做产品的心理变化。 在 手机行业,工业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职能,因为工业设计在照顾美观的同时,要考虑到实现这种设计背后相关的结构、工艺、装配、售后、成本等所有问题, 整体协调配合才具有可行性。通俗来说,不是你想把摄像头放什么地方就放什么地方,不是你想把按键放什么地方就放什么地方,不是你想多薄就多薄。如果不能在 这些问题上取得折衷和最佳配合,对商业是不负责任的,对用户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凡是有巨大出货量预期的手机,任何微小的问题和困难都会在生产及销售后期几何放大。一般来说厂商(除了苹果)会优先选择非常成熟便利的方式来设计,以求迅速满足市场需求,并降低用户售后成本。 如果从米1到米4的工业设计观察下来,你能明显观察到米5身上的不同。 小米从发布第一款手机开始,到现在仅仅4年多的时间,从一个软件企业到中国手机第一品牌,这种成长速度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因为成长速度太快,而且过去的软件经验对硬件行业基本上没有参考价值,所以很容易观察到小米早期在面临出货量跳跃式增长时所采用的一些“维稳”手段:     1.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2.最成熟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3. 最具效率的量产技术优先采用。 例如小米的123代,在同代产品里所采用的工艺和制造技术也肯定算不上先进(因此也让友商轻视了这个大敌),采用相对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让小米迅速、安全地扩大出货量的同时,优先保证性能的制高点,同时保持了极高的性价比(这两点都是小米的立足点,是小米模式能够成立的根源)。 不是小米没有追求,而是在那个年代,作为软件出身的企业,小米固然有能力和决心把MIUI做到鹤立鸡群的水平,但是硬件如果也要这样做,稚嫩的供应链和硬件工艺研发经验都无法支撑初创时的生存焦虑和随之而来的出货量疯狂增长。 熟悉手机行业的人应该知道,其实在三星S6之前,三星的主流产品策略也是这样的:尽可能提升量产效率。 直至S5这一代跟iPhone直接PK的旗舰产品,三星仍然是采用非常成熟的三段式机身结构,和饱受诟病的塑料材质,整机的设计和工艺、结构,都是以最容易迅速量产为主要原则,这跟三星巨大的出货量有直接关系。   工业设计的讲究对于消费电子企业而言,是一种奢侈品。 在解决生存发展问题之前大谈特谈是不自量力,但在解决生存发展问题之后不谈,则是毫无进取之心。 小米5的进化 对于一部使用高通820平台+顶级配置+曲面玻璃+金属中框的手机来说,小米5极限定价1999意味着跟过去同系列的产品一样,目标是千万级的销量(小米3和小米4都卖出了超过一千万部),这种产品对量产效率的要求可想而知。 但是曲面玻璃+不规则金属中框并不是便利于大规模快速量产的技术,因为曲面玻璃与不规则金属中框结合,对制造精度要求较高,也容易产生不良率,既快不起来,成本也不低。 当然,陶瓷版本就更复杂了。 在小米5发布会上,雷军讲述的一个细节可能大家没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却触动了我。 当 时雷军展示出小米5的正面和三星最新旗舰S7的正面对比,可以看到,作为全球为数不多敢对抗iPhone的旗舰产品,售价高达5000元的三星S7,额头 部分的听筒都没有做到垂直居中处理,而是靠近手机的顶端,为了掩盖一块巨大的空白,不得不放上了三星的LOGO(国行没有这个LOGO)。   其 实不是三星不能处理这样的问题,而是S7本身同样是集成了非常复杂的工艺、强大的功能和最新的技术,加上正面背面都用了曲面屏令侧边框非常窄,在非常有限 的空间里处理结构和零件排布时难度极大,出于生产制造售后维修的便利性以及成本控制等种种因素的考虑,只能在某些部分作出妥协。 所 以雷军说,一般人很难理解,小米5在5.15寸相对较小的屏幕以及这么薄的机身里放进3000毫安电池,结合不规则中框和曲面玻璃工艺提升单手握持手感 (损失了内部空间),兼顾摄像头不凸出,让指纹识别模块放在正面,而且又要有较高屏占比,被指纹识别模块挤占了底部空间之后还要让上部的听筒和传感器居 中,而实现这一切还要把成本控制在1999的售价以内,在技术和售价的约束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若是在过去,这些坚持可能早就放弃了,毕竟售价5000+的三星S7也没有让听筒居中,而iPhone6s摄像头也是凸出的,小米也没有必要所有细节都那么偏执。 在时间如此珍贵的发布会上还要介绍这些细节,是因为这些细节上的偏执,当时把技术人员折腾得死去活来,所以在发布会上说出来让他们有所释怀。 可能是竞争环境太过激烈,以致雷军一直非常谨慎,非常害怕这款产品推出之后受到用户诟病,所以产品一改再改,然后就有了我们看到小米5身上一些值得表扬的进化:     1.底部的充电器和扬声器孔终于对称了。之前小米的手机,为了结构实现上的方便,充电口经常放在不对称的地方,这是一种工程师思维(反正能充电就行了),一旦对称之后,整机美感骤然上了一个档次。     2.边框侧面的流线形非常美观,为了让手感更好作出了比小米Note难度更大的不规则弧面处理。    3. 所有接口处理都非常工整及精致。 在全球范围内,旗舰产品单个型号销量能超过一千万的品牌屈指可数,整体性能及品质媲美国际旗舰、但售价仅为1999的小米5身上有很多不具效率和成本优势的设计细节,这一点变化对小米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我认为小米在旗舰产品上终于摒弃处处妥协的量产思维,改变为注重产品本身应有美感的处 女座思维,这一点难能可贵。对于雷军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如释重负的释放—— 很多熟悉雷军的人说过,对于产品雷军就是一副处 女座性格,之前种种无非是为快速增长而不得不做出妥协,现在,终于可以一抒本性了。 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主义,不惜延迟产品发布,我理解为这是雷军回归了做好产品的初心。 小米5有亮点吗?没有亮点吗? 从舆论监测看,有一些用户点评小米5没有像小米1、小米2时代那样一锤子砸晕用户的特别突出亮点,这也是我的看法。 “极限亮点”对于一款产品的发布和营销是很有价值的,因为用户永远都是贪婪的,总是希望有新鲜感,任何有新鲜感的产品概念都易于传播从而降低营销成本----俗称吸引眼球。 过去小米的产品发布总是充满亮点,但现在小米的产品看起来没那么炸裂了。不过,反过来看,我认为这也是产品的初心。 象小米这样体量的企业,想要引入创新的技术是很有优势的,对供应商来说毕竟出货量规模摆在这。但智能手机行业的供应链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已经非常透明,事实上也很难找到一项非常有用户价值的爆炸性新技术, 如果某个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应用环境,或者用户价值偏低,只是为了吸引用户眼球而让用户承担相应的成本,这个并不是真正的用户价值导向。 小米5身上没有亮点,是因为最影响核心体验的配置在设计上首先追求均衡合理的,这种均衡合理的设计所形成的高性价比,同时也会提升产品的可用性,毕竟厂商创造噱头容易,但买单的是用户,追求一些“大力神”一样的畸形配置对用户自己来说,没有意义。 总的来说,小米5让我印象较深的体验点有这些: 820平台又快又省电 快就不用说了,从米1开始“快”就是小米的标签,但是以快为主要卖点的手机,很少能实现长续航,小米5正常使用一天亮屏时间可达7~8小时,对于上班族来说间歇使用状态可以满足一整天的使用。 我 认为“快”仍然是这个时代里非常重要的特性,并不是因为高速处理器普及得不够快,而是移动设备对用户的时间占用上升得非常快,目前全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平均 每天亮屏时间为170分钟,而核心的手机控每天亮屏时间超过5小时,这种几乎是人机合一的应用程度,必然促使重度用户对移动设备处理速度的依赖永无止境。 对 于移动设备来说,影响速度无非两大件:处理器体系和系统优化,也是移动设备上技术最复杂的两大技术。从事复杂技术的人应该是最不迷信的,任何复杂的技术都 有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处理器,并不是做饼干那么简单,即使我也因为自己国家能生产处理器而高兴,但是必须承认高通平台目前在移动设备综合体验方面的优 势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不但运算速度快,而且兼容性、摄影算法、信号处理、图像等其他技术积累也是远超其他平台,这也是全球旗舰手机优先使用高通的原因,如 果对处理器平台优异的判断只是基于某个运算速度指标那是非常狭隘的。 小米5基于高通820处理器+Adreno 530+UFS2.0m内存+4G+网络+快充3.0,几乎在所有能影响“快”的地方都部署好了。 实用的4轴防抖 小 米5的4轴防抖技术是这次产品特性里我最喜欢的技术,因为摄影作为智能手机非常重要的一种功能,长期以来最受困扰的应该是拍摄时的抖动造成的废片(所以人 们拍照时习惯性地多拍几张,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办法),手机天生重量较轻,镜头进光量也少,点击快门时的抖动很难避免。相比此前可有可无的光学防抖技 术,4轴防抖是用户可以直接地、明显地感知出来的用户体验,对大部分用户都非常有价值。 还 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小米Note身上广受好评的大像素前置摄像头也应用到小米5身上了,这个摄像头真的是太好用了,自拍非常细腻,特别是暗光环境噪点优化非 常好。有时候我甚至会用前置来拍摄暗光下的风光,既有广角又成像细腻,别有一番风味,这根本不是普通前置摄像头能比的。 屏幕显示效果非常好 16个节能背光灯设计令屏幕在日光下都非常清晰悦目,这个对户外使用手机的体验有很明显提升,难怪小米会把此项也列作黑科技。 曲面玻璃的手感很好 小米5的工业设计的精致度和美观度达到小米新高,这个感觉很难描述,有机会到门店体验一下吧。 在 小米5发布后,我们曾经跟小米的朋友有过交流,大意是小米5把“快”作为产品的核心主张,微博上到处都是“快得有点狠”,以致稀释了这个产品的其他卖点, 其实4轴防抖、1600万后置新镜头+大像素前置镜头、曲面玻璃带来的精致和极佳手感,都是这个产品在上手后令人非常欣喜的地方,但是用户在“快得有点 狠”的传播攻势下,容易忽略了其他相对更有用户价值的产品特性。 小米5的整体产品设计和参数是比较平衡的,没有为了噱头而放大某些参数,也没有在核心参数上形成短板,这是我对这个产品较为欣赏的地方。 作为主观评价,我认为这个产品也有值得提升的地方:    1. 小 米的LOGO已经使用了5年,作为一个消费品牌的LOGO来说,目前的方形LOGO设计无论放在机身还是其他地方,都是不够时尚性的,我建议可以重新设计 LOGO。另外大众强烈要求取消前面板的LOGO,我认为也有道理,如果产品的外观识别度逐渐提升,那么前面板的LOGO就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毕竟简约是 趋势。     2.虽然我不赞成十年如一日地使用同一个外观风格(毕竟苹果也没有这样做),但是今天的小米毕竟已经不再是小品牌了,应该逐渐在日后的产品中沉淀出自己的风格,有所创新也有所传承,形成自己的经典视觉印象。(不过现在有了好的迹象:小米5从小米Note看得出有所继承了)     3.机身顶部的红外输出口看上去有点突兀,我个人并不喜欢,其实用处不大。     4.曲面玻璃后盖非常滑,希望能推出一些薄而有质感的外壳。     5.希望在某些普通使用场景下,节能可以更变 态些,这样就能有更长的亮屏时间了。(据内部认识的人说,这可以期待MIUI 8)     6.我不反对在MIUI内出现广告,但是希望广告的关联度和展示效果可以有点情怀,不要让人感觉出赤 裸 裸的广告。 科技民 主化的背后动机 一直都有人说小米的价格低,好象这种吐槽就能带来优越感一样,其实1999的价格能让人享受到最新的820平台及时尚的曲面玻璃设计,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竞争力,这种科技的民 主 化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巨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也是小米模式的巨大优势。 没有应用规模就没有大数据,没有大数据就没有真正的智能,庞大的用户规模是智能化生态的基础条件。 从移动处理器的发展计划来看,植入人工智能算法已经是趋势,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未来的智能设备将会具有学习和理解能力,这也是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路径,小米的活跃用户早已过亿,生态建设也走得比较早,在智能方面的先发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好了,这次MIUI看上去没有发布什么东西,是不是让大家有点小失望了呢?其实也是有的,除了可实时美颜的视频电话和离线一键换机之外,这里要特别提及一个比较厉害的黑科技:小米钱包。 拿 到小米5的用户不妨体验一下小米钱包,功能并不比之前引发刷屏热潮的Apple Pay差,本土化方面功能更加强大。有熟悉银联的朋友透露了点消息说,目前只有两家手机厂商跟中国银联是接口级的合作,一家是苹果,另一家是小米,而其他 所有厂商的xPay都是SDK方式接入,在扩展性方面将会稍差一些,因为银联给了苹果三个月的独家宣传期,所以小米在本次发布会上并没有单独介绍小米钱 包。 综上,我觉得小米5是一个特别的产品,回归产品初心的小米,不追求营销上一鸣惊人,但更加重视综合体验和用户价值。对于追求性能强大和速度流畅,喜欢单手操作的深度手机控和摄影控来说,小米5是一款综合体验非常好的产品。 而售价仅仅是1999而已。 在这个浮躁不安的时代,人们总是期望新产品震撼人心,颠覆前任,厂商也乐于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技术来迎合媒体。但手机毕竟是一年365天X16小时贴身使用的产品,不要被短时的噱头影响自己的判断,一定要客观分析这个产品特性对自己的实际价值有多大。 毕竟买手机并不是为了让嘴巴一时爽,真正让人爽的唯有用户体验。  
  • 热度 24
    2015-1-16 09:59
    826 次阅读|
    0 个评论
    曲面屏手机   曲面屏已经成为未来手机、智能电视形态变化的一种趋势,从去年开始,三星的Galaxy Edge、LG G Flex2都是曲面屏手机的代表,此前有韩媒报导,小米5的外形将抄袭三星Galaxy Edge手机,也将采用曲面屏手机技术。iPhone目前的专利里,也申请了一项曲面屏专利,无意中也显示了曲面屏的未来趋势性。 图1 系统的总体框图   现在Android同质化越发严重,手机厂商找一个差异化的卖点不太容易,可折叠曲面屏手机无疑是未来几年内手机的一大卖点,普及一下曲面屏所采用的OLED技术:   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视角度大,并且能够节省电能。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曲面屏智能手机的特点   OLED在手机屏幕上的应用方向,一是轻薄,五年之内,应该对液晶电视产生较大冲击,就好比液晶电视对CRT、等离子、背投电视的冲击一样,电视机可以做成一毫米厚度,不是挂墙上,简直就是贴墙上。第二个方向就是柔性显示器的方向,这个方向上,会有许多应用,比如手机和穿戴设备的融合(现在穿戴设备比如手表很难支持大屏),比如科幻片里的可伸缩显示屏,都能够在柔性OLED得到实现。   1、曲面屏智能手机的优点:   目前的曲面屏幕充分利用OLED的特性,使图像再现更加明亮生动,且最大程度减少眩光。柔性屏幕采用了特殊的塑料制作,相比传统的刚性易碎直面玻璃平面,弹性更好、不易破碎、更耐摔。尽管如此,OLED屏幕的特殊材料受空气、湿气接触的影响,其耐用性将大大下降。而传统的玻璃材料却能很好地适应气候环境。因此,玻璃材料被认为是解决未来“可折”曲面屏手机耐用性问题的一个经济有效的办法。   另外,在曲面屏幕技术的引领下,未来智能手机处理器和其他重要部件或许也将像OLED屏幕一样实现“弯曲”。但在此之前,除了以上所说的几样好处之外,曲面屏智能手机另一个好处恐怕也只是打电话时更加贴合脸部轮廓罢了。   2、曲面屏智能手机的缺点:   曲面屏手机的价格普遍较贵,无论是在智能手机还是智能电视领域,都没有丝毫性价比可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OLED核心技术普遍掌握在LG和三星两家企业中,称为垄断都一点都不过分。OLED技术竞争不够充分激烈,才让LG和三星掌控OLED的价格,决定目前上OLED产品的高端价格。   价格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还是曲面屏智能手机的实用性,实际上目前市面上几款曲面屏手机的外观形态,搞机哥真的很难说好看,有的设计得有点奇葩,有点只是中庸,在外观设计上的保守,是人们普遍不愿意接纳的一大因素。手机厂商应该利用OLED可折叠的特性,去设计几款可折叠手机,令手机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未来感,这才是人们想要的,而并不是现在只是把手机设计得变弯一点人们就会接受购买。   当然,OLED只是有可折叠的特性,但目前OLED技术瓶颈还远没有达到可以令手机厂商自由折叠使用,想把手机变成什么样,就能够变幻成什么样?   现在来让我们看一下市面上已经出现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曲面屏手机: LG G Flex2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LG 双曲面屏手机  在今年的CES上,LG发布了LG Flex 2LG,相比上一代依旧是以手机中间横轴为基准进行对称弯曲,即横屏时观看有影院的曲面观影体验,只不过在 5.5 英寸的 G Flex 2 上会大打折扣。所以它更实际的效果是,手握着更加舒适,更加贴合手指滑动,打电话也更加舒适,有座机话筒的感觉。   除了弯曲机身外,G Flex 2 还继承了一代的可自愈后盖,第一代的产品自愈划痕大概需要 3 分钟,而二代则只要 10 秒钟就行。这是 G Flex 2 可弯曲屏幕之外的第二个卖点,在智能手机配置越来越弱化的情况下,这些卖点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它的抗震性和耐用性也有提升,内部的设计号称具备很高的弹性,手机坠落不怕碎,这是最明显的效果。 LG 双曲面屏手机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Galaxy Note Edge LG 近年着重屏幕技术,在今年CES 展览更公布第二代弧形屏幕手机G Flex 2,不过眼见同乡的竞争对手Samsung 早前推出曲面屏幕手机Galaxy Note Edge,驱使LG 要在今年的CES 展览中公布双曲面手机的原机型,向大家“show 下quali”。   据消息指,今次LG 展出的双曲面屏幕手机,屏幕尺寸为6 吋,解像度为1280 X 720,屏幕两边的曲面,可作独立操作。   双面屏手机虽然足够具有噱头,但是720P的屏幕分辨率,相比于目前主流旗舰手机2K的分辨率,不免显得有些落伍,让人们难以接受。 Galaxy Note Edge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可折叠曲面屏是未来一大方向 Galaxy Note4 Edge使用了曲面屏幕,因为多出来的侧屏,手机宽度比Note 4还要再宽了3.8mm,但长度短了2.2mm。功能上,该侧屏可展示多个小工具,比如尺子,计时器,天气,时间,以及一些第三方应用。同时,还拥有免打扰功能,拍照键也在曲面侧屏控制,非常方便,用户还可设置侧屏的壁纸。   曲面屏幕该如何应用是摆在所有厂商前面的课题,不要嘲笑LG和三星,在拥有了技术的前提下,却不会怎么利用,试错,是一种风险最小的创新方式,当把各种应用形态展示完自然可以选出相对优秀的创意。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我觉得三星根本不在乎这款Galaxy Note Edge的销量,但是在乎“第一”的名声,即使未来某厂商推出了更好用的曲面屏幕产品也绕不开跟风者的称号。Galaxy Note Edge是第一款尝试利用曲面屏幕改变智能手机交互的智能手机。   在前不久,有外媒曝光,iPhone已经申请了可折叠专利,这项专利申请是苹果在2011年9月最初提交的,这样看来苹果在可折叠屏幕的使用研究上,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由于iPhone6刚发布,短时间内苹果不太可能发布一款有全新设计的iPhone,苹果推出柔性产品似乎至少还要再等上几年。不管怎样,可折叠曲面屏是未来智能手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无论是苹果也好,三星、LG也罢,对这块都不会无动于衷,它们会无止尽的探索,可折叠的智能手机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