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0
2023-5-15 10:19
3893 次阅读|
1 个评论
作为一名年更博主,难得寻点边角料来更新下面包板。今年上半年工作太累了,学习又辛苦(前一阵这学期“算法导论”课刚结束,是应该炫耀下期末考试 100 分这件事的);所以做到年更就已经不错了... 我以前是个手机爱好者——基本几个月就买个新手机那种。但现在已经完全称不上“手机爱好者”了——手机新品发布会什么的已经有 3 年没关注了。因为我觉得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太无聊了:不仅长得差不多,而且用起来也差不多。一说起这个,就想起前不久采访瑞萨 IIBU 业务负责人 Sailesh 博士。 一 因为你们知道现在工业自动化、汽车、IoT 之类的市场,涉及主要芯片部分的市场玩家,是在尝试做全信号链和更完整的解决方案的。换句话说,下游客户需要掌握的技术变少了,技术门槛变低了,或者说上游帮你解决了更多的问题;也可以用你们行业很喜欢说的话来讲,叫做“客户可以更专注于业务本身”,去做应用层的个性化。这可能是现在很多领域的趋势。 我当时就问 Sailesh:早年的手机——智能手机还没普及那会儿,手机是“个性化”的。甚至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手机,差异都可能非常大;从性能到功能。 但当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的成熟阶段,上游在帮下游做更多的事情,加上技术复杂度和成本的提升,客观条件其实是不大允许早年的那种“个性化”的。所以现在的智能手机基本上就是一样的;除了极个别像苹果这样的,其余的基本就是去看看上游现成的方案。我问他,是否像工业自动化、IoT 之类的领域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以及从这个角度来看,下游的产品最终是否越来越缺失个性化。 我回头细想了一下:其实从某些市场的独特性来看,比如 IoT,应当不大可能走向“高度标准化”。Sailesh 给我的回答是“yes and no”。他提到了“软件边界(software demarcation)”,即关键在于一个系统的复杂度,令上游所做的解决方案到达哪个边界,是某个中间件,还是应用层...它决定了某个应用是否最终走向“标准化”... 这个问题在某一个层级又更像是,某一个子行业最终是走向通用计算,还是专用计算?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复杂。因为一般我们说,若成本不允许,则一般考虑通用计算;但问题是,如果 EDA、AI 在发展,以及摩尔定律持续放缓,那么问题是否还真的这么简单?... 貌似这么来看汽车电子,则汽车电子的发展程度还相当低级。现在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是“软件定义汽车”,或者说汽车的“软硬件解耦”和普及标准中间件;那这个大方向是走向通用的...那么其实这代人(包括 00 后)如果是汽车爱好者,经历的汽车历史就是相对完整的(虽然貌似最早期汽车还有过“机械定义”时代)... 二 多年前看过一则知乎问答,大致内容是说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时代差异的。其中一个高赞答案提到胶片时代的镜头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可玩性很高:焦外、色散、锐度,以及各种像差造就了不同镜头的个性;而现在这个时代,镜头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堪称“千篇一律”,“无聊至极”... 我当时看到这个答案的第一想法是:技术终归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一项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原本就是趋同或者标准化的——这不仅不是个坏事,反而是个好事。尤其如果你还了解一点像差、镜头设计、空间频率、MTF 曲线,就会知道早年的这些“个性化”是技术不成熟的体现 - 包括胶片的成像质感也是这么回事。 而所谓的“个性化”,真正的高级阶段,应该是在技术首先做到高度标准化之后,所做的延展。比如如果某一天光学技术发展到,镜头能够消除一切畸变(这个只是假定啊),则在此基础上,如果人们仍然追求畸变的可玩性,再于数字信号做畸变处理——使之几乎可模拟任何早年镜头的畸变效果。 “个性化”绝对不是在某项技术走向标准化和“趋同”的道路上,去唱反调,并表示:当年多好多好、当年有多少可玩性、当年和现在的千篇一律比起来有多有趣......这个思路是不对的。 三 不过我觉得啊,我始终觉得,没有走过某个领域早年的“个性化”时代,于爱好者而言是个巨大的遗憾。如果你是个 00 或 10 后,从用手机开始,接触的就是 Android 和 iOS,摄像头就能照亮你的美;那这个行业其实真的就还挺无聊的。所以前辈们应该大方鄙视他们。 技术标准化和技术推进难度的持续增加,以及即便再叠加技术,体验仍然面临边际递减效应,都决定了现在的手机真的非常无聊。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手机摄像头第一次加入光学防抖,以及手机第一次采用折叠屏。我觉得后者的冲击力是远低于前者的。或者如果你觉得这两者很难比较的话,那么大概可以比一比视网膜屏幕和折叠屏...或者电容式触控屏和折叠屏... 有时候我在想,Windows Phone/Mobile 的消失可能是技术走向标准化的必然。Windows Phone 7 年代,移动图形技术还非常小儿科 - 不光是 GPU,当年 Android 系统的 UI 图形加速都是极其初级的。Windows Phone 的 UI 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极简的方式避开了 Android 在这方面曾经的低效的。 但当 GPU 算力上来了,图形加速生态完善了,什么 Metro UI 那一套就会显得很多余——可能你顶多就觉得这东西很有“个性”。其实你现在去看 Windows Phone 的过渡动画,会觉得根本就不流畅,毕竟这会儿的算力和效率水平都不是 2010 年可以比的。而最终的 UI 呈现该是什么样,可能有个大差不差的参考答案。 但我觉得“数码产品爱好者”如果没有经历过 Windows Phone 时代,就真的是个巨大遗憾...这只是个比方啊。也是我想鄙视后来的数码产品爱好者的依据... 不过再往上追溯,经历过图形加速卡还只是 ASIC 时代的人(如果现在还活着),会不会觉得现在每天在玩显卡的人都是帮没见过世面的傻逼?(所以任何人都在被任何人鄙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