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市场竞争

相关博文
  • 热度 1
    2023-6-3 10:17
    4623 次阅读|
    4 个评论
    信创和国产替代的隐忧
    2020年初,作为ICT的老兵,无可意外的遇到了“安可”和“信创”,而在琶洲听了倪光南院士的网信安全讲座,更是燃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我想既然工作可以为国家的战略贡献一点点力量,就扎根信创,做出点样子。 随后的事情,华为一次制裁,曙光制裁,华为二次加严制裁,飞腾被制裁,长存被制裁,更多更长的实体清单,给信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也严重的冲击了从业者的信心。 外部的制裁和外部的压力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而最强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信创内部存在的问题,期望管理部门和行业可以很好的找到解决方案。 1.XC目录向商业化和公开化的转变 目录和指导就非常像计划经济和垄断经济模式,在技术和高度竞争的市场是非常低效的,也不会引起技术和管理进步。 ICT市场是高度竞争的市场,信创虽然是保护羸弱的底层技术厂商,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存在非常多问题的。 其一,很多厂商为了进目录,不择手段,而审核目录的是权力小组成员,很多的厂商则利用背景关系去挤破脑袋进场,给市场的反应并不是信创多需要类似厂商,如果信创需要,下游和客户自然就可以选择,政府不需要深度参与类似监管,可以在抽查和审核最终产品就可以了。 其二,某些厂商利用身份和关系优势进入特定名单,包括保密资质或者JG,利用独家身份垄断市场,谋取高额利润。从市场准入公平角度,是非常的不公平的,民营企业等如果没有背景,无法进入国家信创需要的市场,而部分人依赖背景身份长期高价垄断市场,一来不利于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二来不利于信创长远发展。 所有的领域都需要引入竞争,没有竞争,暴力的驱使会让最自律和最爱国的人都会失去自觉性。 美国军工都是有波音、洛克希德等等竞争; 包括云计算都是AWS和微软参与竞争; 无论什么深的市场需求,都需要在竞争的环境下,加强监管,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引入竞争而非过度竞争,避免信创成为低端同质化的市场,不利于突破卡脖子。 信创的CPU厂商有6家,其中5家都被美国政府制裁,当下就是兆芯可以独善其身。 CPU 具备国产身份的还有澜起、暴芯,合芯,虽然没有在信创身份,但依然在市场上可以有其应用和推广的地方。 可以跟Intel 和AMD 正面PK吗?技术、规模和生态都完全达不到。 如果可以集中小企业的力量办大事,也是可以考虑集中力量出击。 GPU厂商就更多了,已经呈现多点开花,了解其构造和原理的都清楚N家里面90%采用的IP是同质化的,最终只是性能和应用层面的优化了,跟NV去PK和单打的几乎没有。 国内的网卡厂商,包括DPU也是如雨春笋,但是都是低端低速网卡; 需要突破卡脖子则是没有,都在低端领域卷,给原本就不丰富的技术资源、资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需要加速突破的Raid卡,BMC芯片,高速的桥接芯片,高性能的数模转换芯片基本上都无法取得深度的进化。 3.龙头厂商不能利用政府给与的主导地位吃独食,导致下游厂商和伙伴经营困难,生态无法持续。 信创市场虽然国家没有给出分门别类,但是研究机构给出是四大门派之说,中国电子系、中国电科系、华为系和浪潮系。 牵头的央企和巨头们,有获得政府良好的支持和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和技术话语权等等。 而这个是政府赋予巨头们给国家技术进步让与的红利,而拿到红利的付出是需要培育出良好的技术环境和产业生态,义务和责任。 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里面,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下游参与者接受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如果信创产业的利益分配无法合理化持续,无法最终按照市场规则完成。 依赖政府的持续输入很难最终保障战略的持续和完整,也很难取得政府想要的技术进步、国产替代和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 信创进入深水区了,蛋糕是被各种背景的机构在描绘的巨大无比,让参与者感受良多,市场进入者原以为是蓝海市场,而真实的市场竞争比X86的红海却更为红海,导致类似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值得去好好反思。 我们中国人,大部分人从内心是支持国产化的,支持信创,去打破美国的无理打压。包括最早很多企业都是有一份中国心,当然也有扩展业务的需求。如果企业在市场里面发现都是靠关系背景去干活,说心里话,爱国情怀都会荡然无存。
  • 热度 10
    2015-7-11 08:20
    2441 次阅读|
    1 个评论
    人们总觉得供方市场的竞争不够充分,希望尽量增加竞争。其实,供方市场得保持适当的竞争,但如果竞争过于充分了,带来的坏处往往多于好处。 先看一个充分竞争的案例。市场很不景气,为了降低采购价格,有个家电制造商就频繁导入电子竞标。电子竞标也叫逆向竞标,即把标的放在网上,让多家供应商同时竞价,而且把报价的排名实时反馈给供应商,通过制造一个完全透明的市场来给供应商压力,把价格压下来,同时缩短谈判时间。这个家电企业做电子竞标,对象不光是标准产品,自己设计的零部件也在其列。这些专制件都是专用于自己的产品,已经有供应商在生产。为了增加竞争,这个企业就找到一些别的供应商。他们当然不是想让别的供应商中标 ---- 他们知道转厂的代价,以及相关的交货、质量上的风险;他们的唯一目的呢,就是把现有供应商的价格压下来。迫于竞争带来的异常压力,现有供应商不得不降价。半年一轮,两轮电子竞标后,供应商普遍陷入盈利困境,处于甩手不干的边缘。 竞争过于充分往往导致 " 劣币驱逐良币 " 。除非是非常标准的产品,产品跟产品是不同的,尽管看上去设计一样、加工过程相同。比如兰州拉面,配方、加工过程都一样,但你知道,北大街的马师傅就是比南大街的牛师傅做得好吃。再比如在半导体设备行业,有些关键零部件即便是同一个供应商生产的,图纸设计、设备型号、加工工序都一样,但同一设备换了台新的,生产出来的零部件组装到设备里,设备的性能就是不一样。所以,产品天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为这些貌似一样、其实不一样的产品制造一个异常充分的竞争环境,最后就是 " 劣币驱逐良币 " 。且听我细细道来。 就拿上面马师傅和牛师傅为例。马师傅的拉面好,价格就高点;牛师傅的拉面差,价格就低点。如果只以价格作为标准,就如电子竞标制造的异常充分的竞争那样,马师傅就没有竞争力,他的选择就只有两个:要么关门,要么向牛师傅看齐。马师傅的拉面好吃,自然有好吃的原因:要么是用了更好的料,要么是花了更多的功夫。这不,向牛师傅看齐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当然也可能是马师傅技术高,但技术是怎么练出来的?时间。他可能多做了几年学徒,多拜了几个师傅,这都是成本。如果这样的成本转化不成收益,即消费者不愿支付更高的价格,那么后来者就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学习,以后牛师傅就越来越多,马师傅就越来越少,街道上的拉面也越来越难吃。那么说,牛师傅是充分竞争的得胜者?当然不是:还有质量更差、价格更低的杨师傅、朱师傅呢。不管怎么样,这拉面的价格是越来越低,质量也越来越差,劣币完成了对良币的驱逐。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马师傅是薄利多销,跟牛师傅价格一样呢?要知道,在充分竞争下(注意,我说的是充分竞争),这种情况很难成立。假定它成立,大家就会都到马师傅那里吃面。牛师傅怎么办?很简单:降价。这就如你采购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一旦质量最好的供应商开始薄利多销,你的生意就越来越多地投到他们那里,他们的竞争对手就给你降价;而你呢,第一件事就是要质量最好的供应商匹配更低的价格。这不,价格就这么压下来了。那为什么现实中确实有薄利多销、价格一样呢?因为那不是完全充分的竞争环境,比如牛师傅的拉面虽说差点,但离你家近,你也就将就将就算了,虽然你知道同样的价格在马师傅那里可以吃得更好。 在竞争异常充分的市场,供应商是无利可图的,最终客户也深受其害 。比如在硅谷,中餐就是个竞争异常充分的环境。大家都在价格上做文章,菜是越来越便宜,在有些餐馆, 18 美金就可以点 3 个菜(那可是大份儿的菜,一份足够一个人一顿吃),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恶性竞争的结果呢,如果你想多花点钱,吃点好的,还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中餐馆 ---- 大家的饭都一样难吃,服务一样差,餐馆一样吵,餐馆后面的洗手间一样的脏。这就如东莞一带的小供应商们,市场竞争异常充分,价格至上,最后就变成了 " 接电话的是老板、送货的是老板、处理质量问题的也是老板 "---- 盈利不足,老板没法养着工程师、客服、质量等支持人员,就变成了小老板加一帮民工的血汗工厂。价格是低,质量和服务也下来了。这时如果你有高端需求,愿意多花钱,想找个好供应商,其难度恐怕跟在硅谷找个好中餐馆有的一拼。这又是一个完全竞争下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在产品升级换代时,这可是个大问题。几年前我访问一个本土汽车制造商,他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低端车的供方市场竞争异常充分,剩下的都是些足够便宜但也足够差的供应商;现在企业要开发中高端车,现有的供应商能满足要求的寥寥无几。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不要竞争,适当的竞争得保持;但一旦竞争过于充分,刻意制造异常充分竞争的供方市场,往往是弊大于利 。除了劣币驱逐良币外,竞争越是充分,双方的忠诚度越低。比如有的企业采取一品多点的寻源方式,即同一个料号,由多个供应商供货。结果供应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积极性就不高,谁都不愿意投入过多,帮助客户优化设计。这样,产品设计没优化,成本注定就高;虽说多点寻源利于压价,但很难弥补设计不优化带来的高成本。而且一旦需求异动过大,供方产能不足时,谁也不愿增加额外的产能,帮助客户渡过难关 ---- 他们知道,一旦自己增加了产能,需求放缓了,产能过剩,反倒成为价格谈判中的不利因素。有一次我培训一个大型设备制造商,这个公司在关键零部件上按时交货率问题不断,设计和生产就推动两点寻源:一个料号,两个供应商供货。这是种外行做法,看上去让供方市场的竞争更充分,但制造的问题其实更多:采购量本来就小,现在一分为二,供应商的兴趣就更低,绩效和服务就更差。当时正好有一类产品需求旺盛,供方产能有限,供应商都不愿意增加产能,交期更长更不稳定,赶工加急,成本大幅上升,公司反倒不赚钱。 在异常透明、充分竞争的供方市场,大家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以短期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好东西大都需要长期关系才能开发、制造出来。比如在小批量行业,很多技术类产品的开发周期很长,投资回报期也是。没有长期关系,供应商就不愿意在研发和产能上做出长期投入。其实,你看竞争异常充分、短期关系盛行的行业,大家都过得苦哈哈,有今天没明天;反倒是那些看上去封闭、从业者甚少、竞争不是很充分的行业,倒是能够维持长期关系,生产出不错的产品来。 万物皆一理。动物世界也是如此。越是低级的动物,在择偶上竞争越是充分,关系越是短暂,后代连父亲是谁也不知道;越是高等的动物,比如狮子、猴子,关系越是长久,体现在择偶上,刚开始是充分竞争,一旦竞争结束,狮王、猴王产生了,就变成了垄断经营,这样就制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虽然内外的竞争时时存在),有利于后代的繁衍、成长;到了人类,关系就更长久,由充分竞争进入垄断,然后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终身垄断。响应地,人类的后代得到最完善的养护,人类也成为万物之灵。 可以说,在现实中,不充分竞争是常态。或者说开始时是充分竞争,最后都是以有限竞争甚至某种形式的垄断结束 。比如招聘员工,招聘过程中是充分竞争,但一旦招进来了,这个位置给了某个员工,就变成了非充分竞争,胜出者保有这个位置,形成事实上的独占,或者说暂时垄断。没有一个公司傻到那一步,每几个月把那职位拿出来公开招聘一次,制造充分的竞争气氛,给员工给压力,好让他们把活儿干得更好。我倒是见一个位子两个人坐的情况,这往往是部门老总的位子,美国有,国内也有。几年前,一个本土名企用的 1+1 就是这种做法:同一个高管职位两个人做,一个来自本公司,熟悉公司的产品、系统和流程;另一个是来自外面的 " 空降兵 " ,熟悉行业的最佳实践。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即把两方面的智慧结合起来,产生最佳的效果。但没料到的是,更加充分的竞争带来太多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以及相关的争权夺利,所以没多久就寿终正寝了。 再看看家庭。没确定关系前,小伙子追求女孩子,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订婚后就成了竞争有限的情况;结婚后就进入垄断状态。整个过程中,竞争的充分度越来越低,最后以垄断,即最不充分的竞争收场。对那些崇尚充分竞争的人来说,这似乎是很糟糕的结局。但是别忘了,不管是非洲还是美洲、白人还是黑人、中国人还是墨西哥人,几千年进化的结果是大家都选择了长期婚姻关系,这种竞争最不充分的关系。你得相信人类的智慧,千万年的时间,几百亿人的选择,如果不是最好的方式,不可能会被所有的文明人都选择。当然还有少许人处于 " 竞争更加充分 " 的母系社会,采取走婚制度,不过这些半野蛮人面临的呢,就是被淘汰。为什么长期婚姻关系是大家的共同选择?因为这是繁衍后代成本最低的方式,是人类社会万千年的智慧的结晶。当然,在这种长期关系下,夫妻双方总会有意见、利益不一的时候。但只要协商,这些问题总会得到建设性的解决,并不需要刻意依赖充分竞争,比如太太多找个男的、先生多找个女的来导入竞争,逼迫对方就范。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离婚率上升,这并不是长期关系出了问题,而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问题,频频借助市场(离婚)来解决问题。结果是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带来更高的社会成本。放在供应商关系上也是: 因为不愿意,或者没能力,通过更有建设性的谈判、协商解决问题,所以就用看上去更有效、其实成本更高的市场竞争,通过导入更多的供应商,让供方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来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公司,不愿意是主要因素,因为市场竞争在他们看来是见效最快的解决方案;对于没有多少议价权的 " 小采购 " 来说,没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 因为能力不够,没法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拿到应得的,就只能导入更多的竞争,制造更加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那么, 对于前者来说,关键是改变心态,解决 " 不愿意 " 的问题;对于后者,关键是提升能力,解决 " 没能力 " 的问题 。但是,在短期效益驱动下,前者不愿改变心态 ---- 公司做大不就是为拥有更大的议价权,有了这样的议价权不用,跟锦衣夜行有什么不同?后者不愿提升能力 ---- 增加高资质的员工需要时间,而且成本是明的;导入竞争虽然代价更高,但成本是暗的。这都是为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 这两种情况在国内都很普遍。企业发展要上台阶,你就不能光靠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要靠管理。 市场竞争就不能是管理供应商的唯一工具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