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政府补贴

相关博文
  • 热度 19
    2016-1-27 15:43
    1277 次阅读|
    5 个评论
    日前,上海市的《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引发各方争议。上海将从2月1日起,对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最终回收的转让收入与退出前累计投入该企业的投资额之间的差额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财务补偿。 按照上海出台的《办法》,对种子期科技型企业项目所发生的投资损失的补偿比例不超过实际投资损失的60%,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项目所发生的投资损失的比例则不超过30%。上海还规定,每个投资项目的投资损失补偿金额不超过300万,单个投资机构每年度获得的投资损失补偿金额不超过600万元。 风投本身是商业行为,政府居然要根据亏损进行补贴,这种事情令舆论哗然:没有风险还能叫风投吗?没过多久,利用该政策套利的段子开始在网上流行,“先成立风投公司A,再找人成立两家创业公司B、C。A给B投资1000万元,除正常开支100万元外,B用剩下的900万元买下C,实际钱回到自己手里。三个月后B经营不善倒闭,再找政府补贴60%,600万元到手。全球最牛套利,没有之一。” 虽然上海科委相关人员对此进行了解释,但是所谓第三方审计的托词还是很难令人放心。 目前正值资本寒冬,前一段无厘头的风投热潮刚刚过去,地方政府来了一招资本买单,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呢?   一、风投泡沫有多大作用 地方政府是想靠创业公司促进就业?创造社会效益吗? 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虽然听起来好听,创业公司的估值虽然屡创新高,但是在林林总总的创业企业中,真正财务上有盈利模式,能够盈利的寥寥无几。 小米公司可谓这一轮创业中的超级明星公司,估值已经堪比世界巨头了,但是小米公司的盈利和利润率有多少呢?未来预期即使有高成长,会有高利润吗? 如果小米公司不上市,投资人就只能靠股本与分红来盈利,小米可以分多少红利呢?按照小米目前超过40倍的市盈率,这些投资人起码得40年才能回本。 而小米好歹还是一家赚钱的公司,更多的所谓互联网创业公司是在烧钱赔钱,而未来盈利模式并不清晰,靠公司赚钱分红,不知道猴年马月。 但这些创业公司还是能融到大笔的金钱,投资人们一是看好这些创业公司的增长潜力,二是随着企业估值提升,会有后续进入的投资人接盘,套现退出比较容易。而最后一棒的投资者只能期待企业能顺利IPO,以此进入二级市场套现获利。 但说实话,真正能走向成熟的创业公司并不多。在资本导向下催生的创业热潮更像是一次资本的重新分配,是投机而不是投资。这样的创业公司不会给社会创造多少真正的效益,虽然可以暂时的解决就业,但一旦公司倒闭,该失业的还是得失业。 当然,万里挑一总会出几个真正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明星公司,这些公司对社会是有效益的。但地方政府必然不会是在赌这个成功率。 二、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的冲动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创业带来的就业和税收是效益,而更大的效益是政绩。当地方政府卖地经济遇到瓶颈,GDP考核激励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虽然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的收入在下降,但是随着反腐的深入,政府的日常开支也控制的越来越严格,政府是有投资冲动的。有投资项目,特别是与中央精神相符的项目,才可以名正言顺。 这种政府冲动在当年招商引资时已经出现过,在各地工业园建设中也出现过。 当年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消灭了一批国产品牌,美加净不见了,今天风光的格力当年也差点被卖给美国开利,成为招商引资的牺牲品。而无效的工业园建设浪费了大量土地。但是这些都被当年做出决策的地方政府引为政绩。 如今对风投的政策,很有点当年招商引资的味道,当年招商引资随便一个外国人就可以来做项目:土地划拨,银行贷款,优质企业资源奉送,对方几乎可以空手套白狼。 而如今的风投补贴,所谓全球最牛套利模式并不是笑话。就在前几天,电动汽车补贴套取补贴还在沸沸扬扬。而每一个补贴,无论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都被套利。而风头补贴这种规定如此简单,监管手段难以信服的政策不被套利才是怪事。 更可怕的随着上海政策出台,这种政策恐怕会引发跟风,成为各地政府的模仿对象。而出现套利,消费的是财政资金,也就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而肥的是投机者和掌握补贴审批监管权力的相关者。 三、支持创新应该从市场端做起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的是GDP,是就业,是税收。而非资本市场套利。为风投买单只会滋生腐-败,吹起更大的泡沫。 政府支持创新,可以从消费端做起。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确实有很多创新的机会,有很多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科技,而政府可以做新产品的采购者。 城管执法要拍摄证据,类似谷歌眼镜的穿戴式设备不就是最好的执法工具吗? 交警要监控交通,获取大面积的路况,无人机不是最好的助手吗? 政府正在搞公车改革,互联网约租车不是可以很好的满足公务用车的需求吗? 其实上海市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上做的就很好,新能源免费牌照与地方一比一配套补贴很好的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互联网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在消费端作为采购者或者补贴者更为合适。  
  • 热度 21
    2012-10-26 16:53
    1067 次阅读|
    0 个评论
      我一直不明白我们国家为什么有出口退税这么一个政策,同样的产品,只要你卖到国外,就可以让国家退税给你,好像可以达到17%,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假设你生产的产品成本是100元,你以100元价格卖给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这两个人都是自己出了运费,你卖给中国人你赚不了钱,但卖给外国人就可以通过退税赚钱,这种做法对中国消费者不公平,要花更多的钱财能买到同样的东西,同样对外国厂家也不公平,如果他们的成本也是100元,结果就是他们赚不了钱你能赚钱,我怎么想都觉得这种做法是有倾销嫌疑(严重提示,我对退税的具体政策不了解,可能实际不是如此)。 WTO的文件咱没看过,国际法则咱更不懂,就不要扯太远,回到电子芯片行业内来。还是谣言,据说上海那边对于芯片业是有一些扶持政策,通过专项资金、低息(免息)贷款、减免税等方式对芯片业进行扶持。也许是这些政策的存在,众多的芯片设计公司都扎根上海,让行业集中无疑是一个好的想法,其实这并不见得需要政策过多的干预,也许只要适当引导即可。 实际上市场本身就有很强的行业聚集能力,你仔细看以下周围,不少批发市场都是自己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干预,你如果想做同类产品,就必须到那个地方去,如果你一卖粮油的非要把店开到服装城,什么结果大家不想都知道。政府的扶持,可以让一个行业迅速的聚集起来,一定时期内绝对是蓬勃盎然,长远看则不见得是好事。 还是说芯片设计这个产业,如果但说消费电子领域,现在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格局,上海公司,深圳市场(当然上海也有华东市场),深圳厂家在深圳公司买一批货,开出的**是上海的,必须按这个套路走,否则你玩不转,要出局。究其缘由,我想恐怕是上海那边的财税优惠政策,可以少交税甚至不交税。我就知道有这样的例子,同样的产品,同时又一家上海公司和一家深圳公司做,两家的价格相差不大,区别是上海的同样的价格可以开票,而深圳的开票需要另外加钱。 其实我不是完全反对政府扶持行为,虽然在地域上会造成一些不公平,但整体看也并不是不可以,现在的咨询、交通如此发达,把全国所有的芯片设计公司都集中在上海也没什么,没必要到处都是芯片产业园。但是这些政策扶持行为虽然让产业发展很快,看起来很快就有了很大的规模,可这只是规模大而已,大都是做一些已有的产品,少见自己去开拓创新,是市场上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没有去做一些将来可能好卖的产品。 任何产品,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整个市场就那么大,新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当然是大卖热卖,大家看着好卖于是都去做这种产品,做出来后就拼价格,你10块,我5元,你敢2块,我就8毛,拼来拼去,到最后成了拼谁的钱多,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美国人发明产品、日本人做好、韩国人做烂、中国人做得没钱赚”。 可能我的这个说法有些过头,现在电子市场里面的二、三极管,没有人好意思说我们这个是有技术专长的东西,没准现在好多芯片公司做的那些设计,再过十年八年,就如同现在咱们眼中的二、三极管。当然即便是现在,也不能讲二、三极管就没有设计改进的空间了,如果你弄出更低正向压降、反向耐压和漏电流的,市场绝对会认可的。 听一位前辈说过一个故事,遥控车锁刚推出的时候,一套可以卖十多块钱,芯片厂、方案商和厂家日子都过得比较滋润,随着行业新人的加入,价格下滑到一套七、八块钱,虽然卖价低了,但市场的量有增长,大家日子也还过得滋润,后来有一家规模还可以的厂,用了更新的低成本方案,做出来后才发现有问题,大约价值500万的货,如果以那个时候的正常市场价卖,肯定没有人要,不卖,老板损失500万,于是老板决定以市场半价出货,现金不保,卖完即止,他自己后面不再做这类产品,因为他的低价,整个市场价崩盘,这个市场就被该老板500万的货给毁掉,从此进入了微利时代,不要再有人能指望做它发家致富。 真心希望政府能多引导、扶持芯片设计公司搞出一些未来、前沿的设计或产品,不要弄成拿政府的钱,靠价格战毁掉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市场。 文章出自:龙威科技pcb抄板www.pcb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