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7
2020-11-23 22:44
7080 次阅读|
13 个评论
2005年,在看透了广州的专业枯燥,爱情无望,耳边总有一种声音:深圳是外来者的天堂,是年轻人的天堂,是梦想实现的天堂。 2006年,我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的拖着一大包行李疲惫的来到了深圳龙华,东环二路的坑坑洼洼,当时私人小巴的司机开始骂人,富士康的烂大货车压烂了路面,天天堵车。一脸懵逼的我,提着大箱子就进了人潮汹涌的富士康南门,脑海里面只有黑压压一片人群,其他的只留下保安的训斥和吆喝。 第一天,简单的体检之后,分配了宿舍,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愣头青一样,兴匆匆的走进了学生宿舍式的房间。刚刚告别学校,内心里面还是完全可以接纳住宿安排: 上层住宿,下层是电脑和办公桌,可以放电脑; 洗衣房和洗澡房是整层公用的,每个宿舍负责楼层卫生一周,会纳入工作考核。 第二天就开始了军训,来自保安队伍的退伍军人组织新的工程师进行正步走,俯卧撑等等,大家开始熟悉身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 一周之后便开始了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是总裁语录,“弹性,品质和速度”“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大致半个月之后,开始分配到各个部门去工作,整个园区,黑压压的一片到处是人,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看不到未来的道路,真的非常的迷惘,难道我们的天堂就是在这个黑压压的人群找到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吗? 上班下班,白班晚班:能面对的就是比我们更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产线工人;还有就是来自台湾的所谓的台干; 高度军事化的管理政策之下,完全找不到个性,所以很多女孩故意买件颜色鲜艳的马甲穿在工衣之外展示美丽; 还有一部分产线工人就是下班之后穿得花枝招展的走出园区,彷佛走出这里,便是自由和个性的天堂。 纵使内心有千万种不满,我都需要坚持下去,因为退学了连工作都不会,就会万劫不复了。 每天下班吃完饭,去龙华园区图书馆看看郭台铭总裁批示的台湾版书籍《商业周刊》《远见》《天下》; 同时每周去IE学院网站去看看有什么好的培训课程,比如时代光华,澳门科技大学的校长还是台湾的IE专家; 最后一块可以让自己承压的就是鸿桥杂志社,可以偶尔投投稿件,抒发自己的各种心情,也让我开始认识来自各个事业处的小妹妹,大部分都是品管MM,仓管MM,还有账务MM,也有行政MM,这些都是富士康里面相对宽松的岗位,可以有电脑浏览公司网站,我和前辈两个人公用一台电脑办公,大家嘻嘻哈哈苦中求乐,找到缓解的每一个方法。 终于才子的文章吸引了迷妹的爱慕,找到了我在公司的分机,我当时心真的挺激动,似乎人生存在了另外一种意义,也许在深圳这个陌生的我可以存在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 所以,周末的深圳352公交车上总是存在两个人座在最后,每周会在荔枝公园下车,然后去独步去东门广场,金光华,华强北,关内的星光闪烁让我们认识了另外一个深圳,一个有别于龙华园区的生活和快乐。 尽管很多人都说深圳是没有外地人的城市,但是富有者和贫穷者在深圳的身份和自我意识认同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广泛存在,无论是酒店,商场,超市还是夜场,大家内心都清楚的知道,富人的目的和穷人的目的。 或许每个人对于天堂的认知都不一样。 2011年阔别多年深圳的我,再次折返深圳南山,发现生活需要另外一种改变。 南山书城,海岸城,海上世界才是生活主要线路,面对的朋友则开始慢慢有了来自写字楼里面各种MM,而有点自我沉沦的思想,也开始遇到了跟自己恰好爱好的MM,来自富士康,在中国电信做HR。 在白领的眼睛里和工厂MM的眼睛,我看到了是完全不一样的深圳和人生,开始真正知道人需要结婚生子,房子车子等等。 来深圳你如果不能向右努力挣钱,埋头苦干,走向人生的巅峰,走向深圳的天堂; 那你就只能向左走,逃离这个城市,远离你的痛苦和失败,走向深圳的黑夜。 在深圳,我们经历了一拨又一拨朋友,遇到一群又一群同事,见到一个又一个女孩,看到一种又一种人生。 在深圳的这座城市,不缺故事,不缺主角;不缺美女,也不缺帅哥; 缺少的是大部分外来者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尴尬,明明是个外地人,还说来了都是深圳人; 缺少的是大量的青年朋友对于未来奋斗的结果担忧,明明就是高房价,还说是需要转型升级。 天堂向左,我们也向左,深圳向右,我们不一定要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