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pay

相关博文
  • 热度 26
    2016-2-25 15:17
    1445 次阅读|
    2 个评论
    2016年1月份,业界有传言说小米科技以6亿元从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捷付睿通”)的传闻,可是小米官方始终未表态。随着本月Apple Pay的入华,小米不再矜持。 最新的工商备案信息显示,捷付睿通已于今年1月20日完成股权变更,变更后,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持股65%,呼和浩特市盛银和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2%。捷付睿通的董事长已经变更为雷军。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已经完成收购了捷付睿通,朝着布局移动支付,构建金融生态圈的设想又近了一步,这也让我们对小米5发布有了更多期待。 小米作为一家手机厂商,为何要收购一个搞支付的公司,这和Apple Pay的入华有无关系,小米想要什么呢?   一、6亿元买了支付牌照 小米涉足支付其实很早,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2013年12月26日就正式在工商局登记,小米公司CEO雷军任董事长及法人代表。 而从2014年开始,小米就一直在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不过,近些年因为央行为保证规范的市场竞争,支付牌照的发放愈加谨慎,小米至今也没能获得支付牌照,支付始终没有做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申请牌照不成的小米转而寻求另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收购持有支付牌照的企业。 捷付睿通注册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于2011年8月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为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且于2013年7月新增加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卡收单业务。运营着第三方支付系统“睿付通”。工商资料显示,捷付睿通许可经营项目包括全国范围内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有效期至2016年8月28日)、 银-行-卡 收单(有效期至2016年8月28日)。 对小米来说,这是一个花钱就可以买到的现成支付牌照,而且还有一些用户与合作伙伴。如其一次次等待人民银行审批,做政府公关,错过支付时机,还不如多花点钱收购捷付睿通,可以不用等央行的审批,可以放手开展业务,小米等于花6亿买了支付牌照。 二、小米做支付的意图是什么? 其实小米要做支付这个事情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小米特有的自营模式。小米手机很大一部分是在小米官网出售的,而出售手机就得有支付渠道。有消息称,小米2015年的营业额达450亿美元,如果这些消息属实,那么其第三方支付会产生大一笔佣金,钱都别别人赚赚走了。 当年京东在做大后,也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如今变成京东金融核心产品——京东钱包。那么小米做支付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小米早在2014年就申请支付牌照未果,为何要到2016年才匆匆收购一家公司曲线救国呢?这恐怕与Apple Pay入华有些关系。 手机支付的问题其实早在小米成立之前就已经在日本流行了,但是在中国,因为支付宝,财付通这类APP的存在,支付与手机厂商关系不太大。 小米虽然早早成立了支付公司,但是作为一家手机厂商搞支付,难以与阿里、腾讯去竞争。而Apple Pay入华以后形势有所不同。 Apple Pay是基于硬件NFC的,这个NFC支付需要银行和商家配合,小米没有这个影响力,而苹果有,当苹果通过Apple Pay普及了支持NFC的POS机以后,其他手机厂商是可以搭便车的。这才是小米着急收购的原因,Apple Pay有了,米Pay可以搭车与银行来谈,可以搭车去用支持NFC的POS机。 小米有比较大的用户群,跟进苹果会有不错的收益,因为刷手机小米是可以收手续费的,有消息称苹果和银行谈的是0.07%,小米能收个0.05%,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所以小米如此积极。 就是说,在Apple Pay入华以前,小米做支付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Apple Pay入华以后,小米不仅仅可以解决自己电商网站的支付佣金问题,还能把所有小米手机用户的所有消费都纳进来收费,这个诱惑极大,所以小米连忙掏出6亿拿下来支付牌照。 而且小米与苹果不同,小米是有小米金融的,2015年5月,小米金融上线互联网金融产品“小米活期宝”,6月小米金融发布基金理财产品“小米基金宝”;9月小米金融又上线公测“小米贷款”。 金融的基础是有交易产生的沉淀资金,而交易本身是有支付工具才能交易,小米支付如果搞起来,不仅仅能像苹果那样收取手续费,还能把金融产品与小米支付结合起来,搞成类似于支付宝、余额宝这类东西,做成一个完成的金融平台,这就是另外一个蚂蚁金服啊!!! 所以,小米支付的理想是非常美好的。 三、小米能达成目的吗? 虽然小米想的很不错,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在支付搞得最凶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百度百度钱包也虎视眈眈。 Apple Pay有便车的话,小米会搭,其他厂商也不会错过,而最容易搭这个便车是就是支付宝和财付通。 支持NFC的POS普及之后,支付宝的支付也不用刷码了,用NFC一传就可以了。Apple Pay支持iPhone的指纹识别,而支付宝和财付通可以支持所有带指纹识别的手机。不支持的还有传统的扫码认证,输入密码等等。 相比之下,小米只有自己品牌的手机,使用的广泛性就差多了。况且小米5才会加上指纹识别。 就是说,小米虽然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是小米的用户更大的可能是升级成新版,支持指纹验证和NFC的支付宝去做日常支付,而不会用小米。 甚至用户在小米官网买东西,也还是会用支付宝,财付通、网银,而不会用小米自己的支付工具。 小米支付除非学习BAT,搞烧钱式的大优惠来推广,否则用户没有必要重复用支付工具来管理自己的资金。小米支付替代的目的很难达到。 而小米支付普及不开,小米金融也就很难从中收益,小米再造一个蚂蚁金服的梦想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实现。 所以,小米进军支付只是看上去非常美好,小米可以给投资人讲很好的故事,但是要达到目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热度 3
    2016-2-18 13:41
    1359 次阅读|
    1 个评论
    在发布近两年、历经各种周折之后,苹果公司的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终于在2016年2与18日来到了中国大陆。2月18日凌晨五点,Apple Pay(苹果支付)正式上线,苹果官方网站公布,首批合作银行共有19家,包括五大行,浦发、招行等10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4家城商行,Apple Pay将支持其发行的借记卡和信用卡。   Apple Pay是苹果公司在2014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的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于2014年10月20日在美国正式上线,中国是其布局的第五个国家。     早在去年12月,银联就宣布和Apple Pay以及Samsung Pay(三星支付)达成合作。Apple Pay将接入银联的云闪付系统,通过NFC 天线设计,只要将iPhone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同时将手指放在Touch ID上即可完成支付。   NFC支付复苏,Apple 能再掀狂澜吗?   目前移动支付领域主要包括NFC支付、扫码支付和卡机支付三种模式。扫码支付相较NFC属于后起之秀,却于近几年迅速抢滩移动支付市场。   Apple Pay本质是NFC支付,基于非接触通信技术,可实现『滴一滴』快速付款。从技术原理上看,Apple Pay 在手机内集成了 NFC 天线和安全芯片,通过空中发卡流程,将银行动态加密的信息集成在安全芯片里,通过 NFC 传递交易信息、完成支付。相当于在手机安全芯片里加载了一张***,与刷***一模一样。   Apple Pay跟***绑定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一张***,对用户来说,这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快捷支付』本质并没有不同,其更被人看好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打开App,不需要点击『付款』按钮,操作路径短了不少,这样你在收银台磨蹭的时间会短很多。       除了便捷之外,NFC支付还有一大优势是『安全』,对于支付工具来说,安全比便捷更重要。至少在官方层面,NFC被视作更安全的支付工具:央行金融 IC 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在去年4月底表态:『二维码支付成本低廉但不安全,没有密码认证的二维码技术不可以作为可信支付技术在线下大范围推广』。   鉴于银联更重视NFC,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又配合,所以NFC这些年一直都在被推动:银联2014年就在推动NFC终端『闪付』在POS终端上已经有一定成,『闪付』***发卡量达到数亿张;运营商一直也在补贴NFC终端或者NFC-SIM卡;终端厂商都开始支持NFC,iPhone6及更高版本的iPhone,荣耀6 Plus、魅族MX4 Pro、华为Mate 7、三星Galaxy S5等明星机型都加入了NFC功能。为什么大家这么支持?因为如果手机厂商、运营商、银联、银行不选择NFC,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跟它们没太大关系,离钱这么近的事情,谁都想分一杯羹。     一位银联内部人士认为,最初NFC发展缓慢主要由于涉及的参与方过多,包括银行、银联、移动通讯商、手机厂商等,每一方都希望游戏规则更有利于自己,在博弈中难以平衡各方利益。另外,与扫码支付相比,NFC支付对受理载体要求更高,支持NFC功能的移动设备和POS终端成本较高,而扫码支付的门槛和设备成本均很低,更容易推广。而且苹果手机此前一直未能开放NFC,所有的NFC支付均基于安卓系统,约损失了20%-30%的用户量。   早在Apply pay入华前,国内的NFC支付已进行了一次革命。与NFC首次推出时不同,安卓系统推出了HCE(主机卡模拟)功能,摆脱了将NFC信号收发器整合在SIM卡中的束缚,多个参与方博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银联云闪付就是基于NFC-HCE技术的移动支付产品,除银联外,招商银行等部分银行也推出了基于该技术的产品。   NFC支付无需依托APP或者打开手机,仅将手机靠近具有闪付功能的POS机,手机便被自动点亮,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相比扫码支付用时更短。但彼时苹果公司尚未开放NFC支付,该功能仅限于安卓系统的手机。   不少第三方支付也对其发出支持的声音。苏宁金融表示,苏宁易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未来需要加强与NFC等新技术厂商合作。目前,苏宁易付宝已和Samsung Pay签订了合作协议,应用于苏宁的门店。快钱也表示,做好准备在快钱的POS终端上支持Apple Pay。支付宝则称,商家对支付服务的需求不再限于支付。基于互联网,由支付衍生的会员营销、数据化运营等服务,开始为商家贡献越来越多的价值。支付宝会基于此,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反哺线下商业。   在这么多玩家都撑不起来NFC的时候,Apple Pay就可以吗?或许可以,但一定会更漫长,并且要靠银联主导而不是Apple——二维码支付两三年建立习惯可是花了几十亿现金,再加上许多无形投入。这并不是说NFC不会有市场,只要强力推广,还是会有人用的,未来ATM机都会支持NFC手机直接取款,但这应该会在几年之后。   银联企图 “收复失地”,Apple Pay能否助力?   而有了 Apple Pay 助阵的银联,无疑将扩大其在移动支付上的影响力。除了 Apple Pay,银联还在尽可能与华为、小米等品牌手机厂商谈合作,各种手机品牌 “Pay” 将依托银联平台挤入移动支付大潮。那时,将形成一股 “智能手机 +NFC+ 金融 IC 卡” 的组合,与微信支付、支付宝展开正面对抗。     近年来,支付宝和微信攻城略地,拓展线下交易场景,构筑移动支付通道,抢夺传统金融机构的 “奶酪”。在过去的竞争中,中国惟一的***联合组织及跨行交易清算机构——银联,基本属于守势,无奈坐视第三方支付越来越 “脱媒” 式发展,成长为另一支跨行交易清算的市场力量。   支付宝、微信的扫码支付的优点,在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看来,对消费者来说门槛最低;从商户来看,扫码支付容易与团购促销等优惠手段实现与本地优惠券的**;从银行和银联来说,扫码支付在清算体系上完全绕开了银联,数据控制权基本上被支付机构一家所掌控,在收单市场上蚕食了原有银联和银行收单网络的业务。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应用,占据了超过八成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在 2015年 第三季度,大约 1.9 亿活跃用户在使用支付宝作为移动支付工具,排在第二名的微信支付也已拥有超过 1.5 亿的活跃用户。包括银联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缺席了这把交椅。   而银联与苹果的合作模式,跟苹果在美国与卡组织的合作类似,没有破坏原来发卡行、收单行和卡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苹果从一开始就坚定地与银联合作,并非替代银联。   支付宝的本质上是线上支付,但交易在线上,服务在线下,离不开网络环境。银联想抓住支付宝们的这一软肋,将离线支付作为突破口,基于 NFC 的移动支付可完全脱离网络环境,并令人感觉更为安全。   银联和支付宝之间的战争,某种意义上也是 NFC 和二维码的较量。   中国电信支付业务联合创始人陈建伟曾表示,NFC 支付可帮助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扳回一局,“重新和支付宝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央行金融 IC 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认为,NFC 将是二维码支付有力的竞争者。他说,NFC 支付依托的是***,属于强实名账户;而二维码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属于弱实名账户,不受法律保护。   此外,第三方支付交易没有连接到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不能全国清算,只能双边交易,这让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打了折扣。“二维码只能在小额支付领域做文章,大额支付做不了。”   银联在小额、高频的市场是远远落后的,现在小到菜摊、水果摊,商贩们都已接受支付宝或微信,这些本就不采纳 Pos 机的商户,Apple Pay 是无法渗透的,因为添置一个 pos 机就是上千元的成本,而且操作麻烦,学习成本高,远不如自己买台廉价智能机。   从这一点上来看,Apple Pay 其实切入的是银联的存量市场,并未形成增量。   吸引用户,除了靠便捷性,还得烧钱   而且,争夺用户还得靠真金白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惜烧钱给用户提供补贴、返现来提高打开率,苹果仅仅靠便捷性这一点还很难取胜。   不一定所有商户都有动力引导持卡人使用 Apple Pay,除非 Apple Pay 像支付宝扫码支付一样有补贴或者**优惠券来争取商户收银台的支持。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是,苹果曾把所有优惠券、会员卡、登机牌整合在一个 app 里,命名为 passbook,试图为用户节省打开其他 app 的时间,但始终是鸡肋,很多用户并不买账,关键还是缺乏场景和使用习惯,用户并不能最先想到使用 passbook。而这种使用习惯,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中国用户要用 Apple Pay,拥有一部 iPhone 6 是最低要求。Apple Watch 则需要与 iPhone 5 或更新机型配对才能在店铺支付,iPad 则只支持线上。   这样一来,Apple Pay 的用户群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持有者,而不断更新 iPhone 版本的用户多是年轻苹果粉丝,人群本来就窄,这个人群的消费能力和信用卡渗透率也是个问题。   如果不烧钱推广,Apple Pay 也会像 Passbook 一样沦为鸡肋吗?   另一个问题,Apple Pay在自己的大本营——美国市场,表现的如何呢?   从Apple Pay最初发布至今约一年半的时间,除了美国以外,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均已陆续开放,尽管识别度很高,该支付服务在美国用户中的接受度并不高,真正使用Apple Pay服务的人群也并不多。   根据近期一份调查显示,在所有iPhone用户中,73%的人称他们听说过Apple Pay,在iPhone 6的用户中,这一比例更高,达到了84%,但只有20%的iPhone 6用户称曾经使用过Apple Pay进行支付行为,而声称自己经常使用Apple Pay的更是少的可怜,仅为15%。   其实,导致用户使用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户的使用习惯,人们并没有完全适应线下“叮咚”一声就支付的行为。二是商户的接受度问题,目前并非所有商家都能够接受Apple Pay。当然,苹果也正在第二个方面努力,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推广,目前全美有超过200万个零售商支持苹果支付。   而线上支付,主要是App内支付部分则增长的比较明显,根据彭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下半年,使用苹果支付进行App内购买活动的数量较上半年增长了50%。   另一方面,在中国,很多用户已经被微信、支付宝培养了固定的动支付习惯,相对欧美要更快一步。而在这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移动支付市场,苹果Apple Pay胜算并不大。更何况现在微信、支付宝们正在赋予支付更多属性,比如社交,商家和用户通过支付连接在一起,随后双方形成更多的互动。   很多观点是,已经习惯了支付宝扫码的用户不会那么容易迁移,即便苹果强势、支付体验好、但Apple Pay也不会是一种爆发性增长,它需要一段时间培育期。往好处看,苹果在最近一个财季里卖了7477.9万部iPhone,并且未来新设备肯定都会支持Apple Pay,它的增长空间很大,银联也需要一个强有的伙伴牵制支付宝与微信。   总的来说,Apple Pay的道路依旧很长。中国作为苹果的重要市场之一,拥有着海量苹果用户,而苹果能否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推动Apple Pay真正落地,Apple Pay能否挑战微信支付宝的地位,我们拭目以待。   然后,你会使用Apple Pay吗? 资料整理自:21世纪经济报道,虎嗅,腾讯,36Kr
  • 热度 9
    2015-7-8 13:35
    1015 次阅读|
    0 个评论
    随着Apple(苹果公司)新品发布的临近,最近网络上各种iPhone谍照频出,与此同时,关于Apple新专利报道也刷爆各大科技媒体头条。作为全球科技领头羊,Apple的新专利信息一向备受关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Apple近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专利技术。 握握手就能实现交换数据 考虑到智能手表的屏幕面积非常有限,设备间若想要交换数据,还真不是一件操作起来很方便的事情。对此苹果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其新申请的一项专利中,就提到了一种基于运动感应器的新技术。简单来说,使用该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对苹果来说就是 Apple Watch)在配戴者一起做出握手、鞠躬或击拳等动作时,就会自动通过无线方式交换相关数据。用户甚至都无需用手指触摸屏幕,而这显然能减少操作上的不便。 当然,你也可以用不同的动作、与对方的亲密程度,来确定传输数据的范围,比如说,初次见面的两人握手,交换的就可能只是联络信息而已。当然,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苹果最终是否真的会将这样的功能加入到自己产品当中。 此外,专利文件还显示,苹果将在未来为Apple Watch配备一个摄像头。该摄像头将具备自动对焦功能,可扫描二维码或条形码。 Apple Pay未来或支持P2P转账交易 苹果最新专利显示,公司未来或考虑为Apple Pay增加“点对点”(P2P)的转账功能,即两个苹果设备用户可以直接通过Apple Pay服务完成支付与转账,整个操作将会是加密和免费的。美国专利商标局于周四正式批准了苹果该项专利。 “具体来说,一个正在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等)的用户,将能够在金融交易操作中识别另一个(支持同技术的)电子设备,并通过提供加密支付数据包的方式完成整个交易。”苹果在专利描述中表示。 此外,苹果还在专利中具体提到,用作两个设备之间通讯的协议可以是NFC或者蓝牙。同时,进行交易的双方都必须在设备上完成生物信息验证后才能转账。 【分页导航】 第1页: 握握手就能实现交换数据 第2页: 背部Logo成传感器,用于生物识别 第3页: 室内室外定位的无缝切换 第4页: 新型触控面板技术与3D“悬浮”手势功能 第5页: 黑科技!用同一个耳机听不同的歌曲 背部Logo或成传感器 用于指纹识别等读取 苹果今天又申请了一项和 iPhone 有关的专利,该专利显示苹果正在研究一个能够将传感器整合到移动设备开孔的电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配置,这些电路系统可以用于用户指纹,心跳和其它数据的读取。专利文件描述显示该电路外壳结构可分布于多个开孔,而每个开孔的一部分又可以用于识别设备。 该专利提到了皮肤传导传感器,心率监 听器和指纹传感器,这似乎都是苹果可能为未来 iPhone 背部 logo 配备的传感器方案候选。 有国外媒体报道称,利用该专利将会大量节约机身正面空间,使得其屏占比将会变得更大。按照苹果的传统来看,其申请的专利将会是其下一步的发展方面。如果苹果真在未来的iPhone中运用此项技术,显而易见的便是其正面屏占比将会大幅度提高,而其经典的HOME按键将会被取消。另外。由于手持手机的习惯,方便程度将会得到答复的提升,其背部的LGGO也将会得到利用。 特殊金属材料不挡信号 解决iPhone 6“白带” iPhone 6、iPhone 6 Plus除了摄像头凸出,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背部的两条“白带”,而它们都是为了保证无线信号而做出的无奈妥协,因为即便难看点也比iPhone 4上的“天线门”好得多。 当然了,苹果肯定也不愿意就这样,正在积极寻找让无线信号顺利通过金属材料的方法。 苹果开发了一种新型仿阳极氧化金属材料,外观和触感都和iPhone 6上几乎一样,但完全不会阻挡无线信号的传输。 苹果在专利中提到了几种制作方法,比如在金属氧化层上覆盖一层非电容层,比如先形成一个仿金属氧化物层,再覆盖非电容层。 【分页导航】 第1页: 握握手就能实现交换数据 第2页: 背部Logo成传感器,用于生物识别 第3页: 室内室外定位的无缝切换 第4页: 新型触控面板技术与3D“悬浮”手势功能 第5页: 黑科技!用同一个耳机听不同的歌曲 室内室外定位的无缝切换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6月授予了苹果公司一项便携式设备使用定位、通信和其他传感器收集信息,自动从一种定位子系统切换至另一种定位子系统的专利。 这项专利专利号为9066207,名为“定位切换管理”,通过GPS和室内无线网关来让iPhone可以无缝的为汽车导航、室外导航和室内导航。在实际使用中,用户设备会使用第一传感器子系统。比如,iPhone可以通过GPS卫星信号收集户外位置信息。这一点与目前大部分地图服务提供的导航和即时位置信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当用户进入到建筑物内而设备无法获取到GPS信号时,设备会自动检测室内的无线访问热点,这些热点的RF信号可以出差位置数据。此外,当iPhone检测到气压的变化时,也可以自动改变导航模式。来自设备陀螺仪、湿度计、麦克风、加速度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的信息也可以用来确定iPhone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定位子系统调用的第二子系统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定位。虽然在专利中没有提及,苹果iBeacons微定位技术也可以被集成在系统中。基于蓝牙的iBeacons可以替代专利中的无线热点,提供更准确的位置数据,比如走廊、房间、墙壁、办公室和其它位置。 2013年,苹果收购了室内导航公司WiFiSLAM,只是至今公司还没有推出消费者可以使用的室内导航技术。而今天这份专利的通过,预示着苹果已经开始准备提供超出街道范围更大的地图服务。 这项专利苹果在2012年12月提出申请,专利发明人为Lukas M.Marti、Robert Mayor及Shannon Ma。 【分页导航】 第1页: 握握手就能实现交换数据 第2页: 背部Logo成传感器,用于生物识别 第3页: 室内室外定位的无缝切换 第4页: 新型触控面板技术与3D“悬浮”手势功能 第5页: 黑科技!用同一个耳机听不同的歌曲 新型触控面板技术与3D“悬浮”手势功能 根据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最新公开的两项苹果新专利文件显示,苹果正在开发新型触控面板技术,在开发更轻薄更集成的触控面板的同时,还将使用多种传感器实现3D“悬浮”手势功能。 能够在不进行触摸的情况下,识别感应悬浮在设备前方的手势。标志着苹果继Force Touch触控之后又一次触控技术的革新。 据AppleInsider报道,苹果递交的新专利文件显示,通过多种传感器和补偿手段来实现3D“悬浮”手势支持,扩展人机交互手段。苹果专利文件指出,虽然市面上已经有设备通过运动感应来获得类似效果,但实现高可靠性和准确率的悬浮手势识别仍极为困难。苹果递交的发明专利方案集中在对感应器的补偿修正。通过使用设备上多个分布的多种临近感应器共同工作,彼此修正捕获的动作,剔除过于敏感的错误识别,提高悬浮手势识别的准确率。 同时,另一项专利标题为“On-Cell Touch Architecture”(On-Cell集成式面板触控架构),通过在触控屏中On-Cell集成边缘电场感应,来实现对显示屏之上的手指进行识别。专利显示该技术能够让“接近屏幕表面的物体无需接触表面即可被识别”。 虽然目前并不确定该项技术将会出现在那款苹果产品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如果真的出现,将会对目前的智能设备进行革命性颠覆,因为该技术将会直接改变目前的通话,移动阅读以及手机游戏的体验。 液态金属工艺新专利:快速冷却不结晶降低成本 日前,苹果公司获得了USPTO批准的一项新专利,这项专利通过液态金属技术可以在手机的制造过程中分层使用大容量非晶合金凝固的方法,而这一方法之前曾广泛用于大块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 苹果的这项技术可以减缓合金的冷却和凝固速度,在室温的状态下保持非晶状态。该项专利指出,如果冷却的速度并不足够快,那么就会形成晶体,从而增大金属塑形的难度。 该项专利属于苹果和苹果子公司液态金属子公司,专利三位发明人分别为Christopher D.Prest、Joseph C.Poole和Theodore Andrew Waniuk。目前苹果已经获得了该项专利,但是并不清楚是否会应用于除SIM卡托以外的部件生产。如果该技术可以用于内部组件生产,那么苹果将会大规模发展该项专利来降低生产成本。 【分页导航】 第1页: 握握手就能实现交换数据 第2页: 背部Logo成传感器,用于生物识别 第3页: 室内室外定位的无缝切换 第4页: 新型触控面板技术与3D“悬浮”手势功能 第5页: 黑科技!用同一个耳机听不同的歌曲 用同一个耳机听不同的歌曲 日前,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通过了苹果申请的耳机线专利,当多个用户分享该耳机时就会自动进行检测,为每个用户分配单声道音轨或完全不同的歌曲。 这个专利名为“由具有定向传感器的耳机线制成的耳机”,美国专利号为No. 9,049,508,耳机线中含有多个传感器,用来检测一位或多位用户,并决定其输出音频的种类(单人、多人)。例如,当检测到的用户只有一人时,输出音频就可以采用立体声模式;当检测到的用户为多人时,则将单独的单声道信息输出给每个用户。 一些揭露出来的可行的传感器安排包括机械开关、应变传感器、电容传感器、通过光纤传输的光传感器等。根据耳机设计的不同,传感器模块被设置在沿耳机线的特定点,譬如左右耳机线的Y型联结点。 在一些应用实例中,以Y型联结点为例,通过角度的测量来判定耳机是否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专利中表示,当两个用户共享耳机时,耳机线的夹角会发生变化,相比于耳机被一个人使用,左右两侧耳塞之间的距离也会更大。 包裹在橡胶皮套中的传感器,既充当导电线又集成到内部支撑结构中。应变传感器和导电线可以安装在节点处,用来测量左右耳机线之间夹角的细微变化。当测得的夹角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则表明耳机正被多名用户使用,相应的就会切换为特定的音频配置。 另一种技术涉及电容式传感器,实际应用中看Y型联结点处相重叠部分的面积。当左右耳机线被分开部分的重叠面积减小,电容量就随之减小,这个变化是可以进行长时间监测的。 在一个实例中使用光纤测角仪,利用已知的光传输的特性该设备可以测量出精确的角度。从激光器、LED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偏振光线,通过光纤布线和多个偏振片,最后由放置在耳塞中的探测器收集信号。 当光在光纤中传输时,只有当某个偏振片相对其他偏振片发生旋转的时候,偏振光才会发生变化,相应的光探测器捕获的光强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转化为特定电缆位置。 苹果的专利还概述了包括压电式传感器在内的其他传感器技术,利用方程为单用户和多用户分配合适的阈值。 今天获得的专利不太可能马上应用到EarPods中,但是这样的设计思路也许在处理电源数据线问题的时候能派上用场。苹果在减少客户对线的依赖问题上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点可以从苹果手表设置的感应充电以及适用于新款12英寸MacBook的单USB C型电缆中看出,这也许会引发兼容问题。 苹果的这项专利最早由Paul G. Puskarich在2012年提出。 【分页导航】 第1页: 握握手就能实现交换数据 第2页: 背部Logo成传感器,用于生物识别 第3页: 室内室外定位的无缝切换 第4页: 新型触控面板技术与3D“悬浮”手势功能 第5页: 黑科技!用同一个耳机听不同的歌曲 根据凤凰科技,网易科技,雷锋网,Engadget内容整合报道
  • 热度 19
    2015-2-6 14:52
    1097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4年从OPPO、VIVO、魅族和华为最新发布的多款手机不约而同都选择在音质上下功夫宣传。随着音质的比拼变得越来越重要,智能手机厂商越来越重视音频功放的解决方案。在文章 拆机寻迷,智能音频与NFC将成标配 中,就详细介绍了国内一线品牌在音频功放方面的激烈“厮杀”。 根据2014年的统计,NXP的功放出货达到一亿以上,几乎所有中国一线手机厂商大量旗舰机都采用了NXP的智能功放产品,包括括小米、HTC、VIVO、联想、华为、魅族、中兴、金立、酷派等都在使用。 随着智能机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嵌入的功能越多,所占的体积越大,留给音频放大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消费者又追求更高的功率输出,这势必要求出现新的智能音频技术和降噪技术的诞生。在文章 聚焦NXP首届创新峰会,无安全不物联 中,介绍了NXP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智能功放解决方案TFA9897,它号称是全球体积最小的智能放大器解决方案,是具有嵌入式处理能力的一站式整体方案,把传统的功率放大器、电源管理、喇叭保护都集成进去。音频技术又想省电又想体积小还要声音大,还有清晰要求,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也多,NXP的这款功放就主要是解决这些难题。 当然,也有我们的读者在《电子工程专辑》、《EDN电子技术设计》、《国际电子商情》联合举办了“国产品牌手机如何超越三星苹果”的博文话题活动中也有不同的看法,@周亚新 就表示:“高质量音频输出设备应该是分离器件,可以考虑独立供电,不会影响手机本身能耗;直接外放音频的话,质量基本上也有个天花板吧。” 除了音质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的兴起,由此带来对于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未来在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物联网相关的各个方面,需要联结的设备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也带来了对于安全的担忧。“无安全不物联”成为广大系统厂商的共识。要实现安全互联,离不开NFC与安全支付技术的发展。以往消费者或者行业内认为NFC主要应用就是移动支付,但NXP则用诸多参考设计及应用证明,基于NFC硬件为基础的安全互联应用才是价值所在。 当然,从目前来说,NFC最主要的使用者依然是手机厂商。在文章 iPhone 6能否拉动国产高端手机标配NFC? 中提到iphone6采用NFC给国产手机厂商带了一个好头,包括OPPO、VIVO、魅族、金立、中兴、华为、TCL、锤子在内的一线手机品牌均标配NFC技术。不过,由于支付牌照的影响,Apple Pay入华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也许未来我们会看到和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合作的Apple Pay。而国产安卓手机也可以抢在这个空当期,加快完善自己的移动支付体验并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电子技术设计》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