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3
2010-11-26 09:11
2954 次阅读|
15 个评论
常言说的好,看一个人的深度就看他选择的朋友,看一个人的魅力就看选择的爱人,而看一个人的能力则要看他选择的对手。把自己作为对手,可以超越自己;把强者作为对手,则可以激励自己。 在IT世界里,作为一家有竞争力的公司,你如何竞争,如何面对竞争对手,都体现了着一个公司的水平。 当然,本文并不想说国内那些只知道蝇营狗苟的企业,忘了他们吧,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星空,看看世界大牌们是如何竞争的。冤家总路窄,这里具体说说IT世界里的八大竞争对手的故事。这些故事,可启迪,可深思。 1、苹果 vs 微软 不是冤家不聚首,微软与苹果,这两家公司的竞争贯穿了几十年的IT发展史。小孩子都可以预见,比尔盖茨与斯蒂夫乔布斯先生都将会被长篇累牍的写在历史上。 2010年5月31日,微软股票暴跌4%。这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没什么大事发生,当天是股票普跌,苹果也跌了,只是跌的少了一点。 就因为微软股价暴跌,苹果微跌,让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最终变成了一个被历史重重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让苹果公司最终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历史,就是这么诞生的。 几十年如一日,微软和苹果的竞争一直都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我想也没这个必要,就这样吧,挺好的。这个时代,如果只有盖茨,或者只有乔布斯,那他一定是孤独的。放在金庸小说,他就是那个寂寥落寞的孤独求败。 顺带提一下,1955年2月,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八个月零四天后,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出生。同岁的这俩哥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没有把大学念完,比如都选择比自己年长的伙伴一起创立公司。一个攒硬件,一个开发软件,然后鼓捣出今天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两家高科技公司。 2、英特尔 vs AMD 如果说英特尔和AMD这哥俩是一对传奇,没有人会觉得夸张。 两家公司都在1969年前后成立。当日历翻到1975年的时候(请注意,这一年比尔盖茨还在读书),AMD通过逆向工程开始生产英特尔8080处理器的竞争产品,这是一个悲剧试的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点。 从此,AMD就成为英特尔的千年长跑伙伴,像影子一样跟随英特尔推出一个又一个的CPU产品。35年如一日的跟随着,像老黄牛一样亦步亦趋,直到今天…… 有趣的是,1982年,AMD取得了英特尔的授权,可以根据英特尔的设计和代码开发兼容产品,直到1986年授权被取消,双方开始走上法庭。这一战,就是8年。 还好,领先者没有跑远、没有绝尘,落后者也没有掉队、没有倒下。就像一部肥皂剧,剧情一直波澜不惊,领先的英特尔依然领先,落后的AMD紧紧跟随。 今天,CPU市场份额始终是两部分,一边是英特尔,占用绝对优势;另一边是AMD,也是可以画得出来的一块饼,大约介于10%~30%之间。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英特尔一直在领先,从未被超越;AMD始终在紧追,从未被放弃。 这就叫“冤家路窄”,这就叫宿命。 这个故事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你去中关村攒机器,CPU永远有两个选择。有选择就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幸福。 3、IBM vs ORACLE IBM在大型机领域是垄断的,没有对手。唯一不爽的就是经常被小公司告,这个现状短期也没法改变。在企业级计算领域,IBM与ORACLE则是激烈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ORACLE收购SUN之后。 这码子事说起来很悬,如果IBM收购了SUN,这日子,还能过吗? IBM这个蓝色巨人几乎跟所有的IT企业都在竞争,没办法,他的身躯太大了。 同时,他也是IT企业的楷模。请注意,IBM的企业计算平台与ORACLE是互相兼容的,虽然IBM也推广自己的大型数据库DB2,但是你同样有选择,有ORACLE。没错,企业计算的WebSphere+Oracle方案就是企业计算标准配置,从方案到开发,维护销售都是成熟的,没有人怀疑你的选择。 多么和谐的竞争,就这样吧,直到地老天荒。 4.IBM vs 微软 这组竞争对手最终分出了胜负,输的是蓝色巨人IBM。当是时,这是一个难以想象得到的结果。 众所周知,微软是靠IBM的订单一手养大的企业,在字符操作系统时代,IBM的PC-DOS是微软“代工”的。1995年微软推出WINDOWS 95,这后来被认为是IT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图形界面让计算机成为所有用户的信息工具,而不再是工程师专属。 WINDOWS的巨大成功,让IBM无法视而不见,于是推出了著名的OS2/warp图形操作系统。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个优秀的产品了,早期它也是IBM与微软联合开发的,后来IBM独自开发。没人说OS/2有什么不好,但事实却是它输了。一直到2005年IBM最终彻底认输,放弃开发OS/2。 蓝色巨人默默退出。输给自己养大的孩子,微软。用一句中国成语来描述,那就是“养虎为患”。 从此,从IBM PC到笔记本,跑的都是微软的windows。但好像IBM无怨无悔,淡定从容。 换个角度看,这就是风度,蓝色巨人的风度,竞争的风度。 IBM不止输了这一次,后来收购的LOTUS 1-2-3也输给了微软的Excel,总之在桌面系统,IBM产品虽然都很好,但在市场上却屡次败下阵来。另一边,竞争中胜出的产品——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都成为了微软的金矿。 今天,OS/2和Lotus已经少有人提起,但是每每提到总被赞许,这也许是另外一种失败的美感。 我们高声赞美胜利者的同时,也需要向IBM这样的失败者致敬。 5、三星 vs 索尼 世界上没听过这两个名字的人,应该少之又少。在消费类电子领域,这对冤家最近10多年的竞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恐怕没几个人可以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多少个领域对决,从数码相机到手机,从笔记本到显示器,再到电视…… 2005年世界品牌排名上三星第一次超过索尼三个位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1997年三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岌岌可危,咬牙坚持过来的韩国人发奋图强,卧薪尝胆,裁员30%,出售100个非核心业务(韩国兄弟思密达,你们早先也太贪婪了)。老天有眼,三星的崛起,正好踩在平板显示器普及的浪尖上。 2004年度,索尼的销售额为690亿美元,利润为10亿美元;三星销售额560亿美元,利润100亿美元。索尼的销售额比三星多出100亿美元,利润却只是三星的十分之一。三星赢了,赢得很漂亮。 顺便说下,三星有很多自己的工厂,这是索尼的弱点。这也是INTEL和AMD的区别,自己有生产厂,腰杆子就是硬。 2009年,索尼迎来14年来首个亏损年报。那个生产了特丽珑、Walkman、PlayStation、Vaio、PSP等一系列殿堂级产品的超级创新公司,亏损了。 顺带提一句,2004年,三星与索尼达成协议共享90%专利,在美国他们分别注册有超过1万项专利,双方合作之后,在开发市场产品时就无需担心产生纠纷。 这就叫竞争的风度,这就是三星和索尼。 6、索尼 vs 任天堂(以及后来的微软,视频游戏争霸) 这是一个进行了30年而且注定要持续的竞争故事,这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梦想的发生地。 1983年,任天堂发布FC(family computer的缩写),就是我们说的红白8位机,开启了视频游戏黄金时代。 1988年进入16位机器时代。这个时代是以老牌游戏大腕世嘉(SEGA) 推出MD主机为起点的,世嘉赢得主战场。不过两年后,任天堂再次发布SFC,就是超级任天堂,夺回市场领袖地位。 这是早期,是任天堂跟世嘉竞争的时代。 90年代初,我们熟悉的索尼看见了这块肥肉。因为在1991年,任天堂销售额只有索尼的10分之一,利润却超过了索尼。太不象话了,索尼必须要吃这块肥肉。 索尼虽然大腕,身段却柔软。在SFC开发过程中,索尼就潜伏了,任天堂为了抗衡世嘉的竞争不得已联手索尼,取得部分技术支持,没成想养虎为患。 1992年任天堂突然中断与索尼的协议,索尼内部一片矛盾,最后决定背水一战,自己开发游戏主机。这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最终成为一个力挽狂澜的战略决策。 历史也站在了索尼一边。这时候恰好CD作为数字媒体开始流行,索尼推出借助光盘媒体的游戏主机PS(playstation),采用更开放式的游戏软件开发模式,联合日本和美国的大型游戏开发商,一战功成。 1994年,PS发售。首发当天上午,10万台PS在12点前全部卖光,索尼社长大贺典雄的孙子居然没有买到。PlayStation一举确立了索尼在全球电视游戏市场的地位,累计销售超过一亿台。同时代的任天堂N64与世嘉SS都沦落为配角。 这之后,世嘉渐渐体力不支,索尼有条不紊推出PS2、PSP、PS3,并且在PS一亿台销量的基础上,PS2也超过一亿台。 那些年,索尼的派头很像这几年的苹果,每有新产品发出,必有人彻夜排队。 2000年后,世嘉退出硬件平台,专心开发游戏软件。旧版三国演义结束了,新版三国演义接着开始上映。 新版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个狠角色、一个全民公敌——微软。Xbox在2001年上市,迅速成为PS2有力的竞争者。 2005年,微软后来居上发布新一代游戏机Xbox360。一年后,任天堂携WII再战江湖。一周后,索尼发布PS3。 新版三国演义更加精彩,更有看点。 这次,微软赢了。WII也不可小觑,且后劲十足。索尼再次落后, PS3销售很不理想。列位看官别急,这还是只是故事的开始。从2010年7月美国的销量看,WII有25万台,Xbox360有44万台,PS3有21万台。 三国演义还在继续,下一集的剧情看点是索尼的PSP2和微软的Kinect会带来什么。最终鹿死谁手谁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 好游戏正在排队等下线,作为玩家的你会很忙。 7、NVIDIA vs ATI(显卡大战,华人IT界的骄傲) 喜欢硬件攒机器的发烧友应该对这两个公司都是非常熟悉的,而且这两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华人。 1984年,何国源与另外两位也来自香港的移民创立了ATI。差不多10年后,年龄也差不多小他们10岁的台湾移民黄仁勋创立NVidia。黄仁勋生于1963年2月17日,碰巧与NBA 巨星乔丹同一天,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美40岁以下青年富豪榜中,黄仁勋以5.08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12位,恰好排在乔丹前面。 起初,他们都不起眼。90年代之前,由于门槛比CPU之类的公司低很多,所以声卡显卡公司遍地皆是。直到3D游戏技术出现,大浪淘沙开始。接着,领袖出现了,以voodoo显卡成名的3DFX公司和NVIDIA是市场的翘楚,ATI通过OEM方式巧妙的避开了市场竞争。 显卡厂商对技术的追求是疯狂的。RIVA128,这是VOODOO之后让用户疯掉的第二款显卡,之后NVIDIA连续推出TNT和TNT2,3DFX败下阵来。 让用户疯狂的显卡依然持续推出,NVIDIA更有一个让人疯狂的战略:每6个月推出一个新产品。 DIY狂人多少有点精神病征兆,跟显卡的疯狂竞争有一定直接关系。 这时候,ATI已经无处可藏,只能直面NVIDIA,大打出手。来吧,不是冤家不聚首,狭路相逢勇者胜。rage 128,readon 256……ATI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 两家公司的老板也开始打嘴仗,用很“华人特色”的方式攻击。不过也无所谓啦,打嘴仗是闲解闷,竞争还得看真功夫,显卡好才是真的好。 2000年12月15日美东时间下午4点59分,NVIDIA公司宣布收购3DFX,女妖下嫁TNT炸药库,业界一片哗然。 这边厢,英特尔面无表情,默默推广自己的低端集成显卡。ATI咬牙死抗,渐渐力不从心。 2006年,AMD公司54亿美金收购ATI。有了大款撑腰,ATI转危为安。英特尔依然表示情绪稳定。 NVIDIA傲视群雄,2008年传出了收购CPU世界老三台湾威盛的消息。这次英特尔突然蛋疼,一跃而起,阻挠了这次交易。 今天,在AMD卵翼之下,ATI与NVIDIA在高端市场PK, 低端集成市场英特尔已经大局在握,并觊觎着上面的市场。 硝烟持续弥漫着,用户始终幸福着,一会被TNT搞的头发爆炸,一会被女妖玩到鼻血横飞,游戏视频3D电影神马的都成了两家华人公司的免费广告,用户什么都能免费下载,只有显卡,必须屁颠屁颠掏钱。 这就是显卡的竞争故事。疯狂的竞争结果就是,很多DIY机器内部,最贵的部件是显卡。你的机器里如果没有一块ATI或者NVIDIA,就不要说你是DIY。 8、谷歌 vs 苹果(移动平台大PK) 苹果推出的iPhone,与其说是一部移动电话,不如说是一颗原子弹。从诺基亚、三星、索爱到东莞的山寨小厂,谈笑间迅速统统沦为“低端企业”,好像亿万年未开化的原始野人突然发现了上帝。 这一切发生在2007年。老奸巨猾的谷歌,2006年底就悄悄收购了Android,所以,这个竞争的故事,是从头开始的。 到2010年三季度,美国市场Android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过了iPhone。这,并不出乎意料。 哥俩竞争的差别就是:苹果永远是封闭的,谷歌是开放的;谷歌卖的是技术,苹果卖的是型,北京话叫“范儿”,就是style。 你什么都不懂,要想酷,就用苹果;你什么都懂,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用Android,可以说,这也很酷。 苹果的用户,只有唯一的选择。Android的用户,则有很多选择,可以是三星,可以是摩托罗拉,也可以是NCKIA、sumsung等山寨货。 苹果坚持我行我素,我的用户我做主。从硬件到软件,一包到底,用APP STORE来联合开发者。谷歌秉承互联网开放精神,操作系统来自linux内核,硬件常识随便用,软件开发也走开放的market。 环肥燕瘦,两种方式任你选。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出胜负。作为一个用户,我希望永远不要。 用户是赢家,原来手机可以如此炫酷;诺基亚、三星、索爱、摩托罗拉等内牛满面,原来真相是如此残酷。 后记: 这些故事一路陪伴我们这代IT人一起成长。我们看他们的故事,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告诉我们如何创业、如何推广,以及什么是趋势等。当然也教会我们,什么是竞争,怎么竞争。 与之相比,国内的那些企业,神马都是浮云。 对于今天的IT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无意苛求所有的IT企业都来学雷锋,只是想与大家一起讨论,到底是否还记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IT市场的竞争必须有序合法,应该有礼有道。 IT企业,请尊重用户,请尊重你的对手,请学会从容礼貌的竞争。(刘兴亮 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