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小米电饭煲

相关博文
  • 热度 35
    2016-3-30 14:38
    4690 次阅读|
    19 个评论
    日前,小米电饭煲发布,雷军的新国货又进了一步。为了给小米用户普及电饭煲知识,雷军除了发布会上PPT,还用了一个公众号,说 日本电饭煲好在哪 ,给小米电饭煲做了一个广告。   对大多数人来说,电饭煲是一个未知领域,即使是IT发烧友通常对电饭煲也没有什么研究,基本厂商宣传什么就是什么。那么真相是什么呢?小米电饭煲真的能和几千元的日系电饭煲没有差异吗? 一、电饭煲的秘密 关于电饭煲的问题,其实在前一段大家出国抢购日本电饭煲的时候就有各方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电饭煲其实和手机有点类似,就是普通电阻盘加热与IH加热两种,而这两种的效果完全不同。 在这方面日本人确实走在世界的前面,因为它们吃寿司,对大米的热爱是世界顶级的,日本人在稻米良种与电饭煲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要做到米饭“颗颗饱满、香软甘甜”首先就要原本干硬的米粒充分而有效地吸水。让每一粒米都均匀地“喝饱”水,这是做出晶莹、松软、膨大的米饭的第一步。 而喝饱水就是要充分泡发——用50度左右的热水泡发。在煮饭前,米粒如果均匀地预吸收足了水分,最终做出来的饭粒才会更为饱满并富有光泽。所以电饭煲初期加热的温度是可以优化的。 让水分在一个合适的温度下充分渗入米粒,不但是“香软”的需要,也是“甘甜”的需要。 这是“淀粉糖化”的过程。把淀粉这种多糖,水解到二糖阶段成为麦芽糖,令人感受到甜味,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 这个温度也要40度到70度,让促进淀粉分解的酶具有最好的活性,也是提前分解糖分。这也需要一段温度控制。 而到了煮饭的时候,除了高温还得有压力控制,高压可以促进水分的渗入,让煮出来的饭粒内部更加软、糯,更在于糊化透彻直抵核心,米粒更晶莹。但是高压时间过长又会影响米饭口感。 而最终米饭出锅前又要大火加热蒸发多余水分,让米饭有弹性,最后骤然降压。 此外,为了让米粒在国内受热均匀,还得让米动起来,这个靠压力的突变引发水的沸腾,再加上锅的形状与表面纹路实现。 IH是电磁加热,用大厚锅实现受热均匀,让温度在不同阶段精确可控,再配合压力的精确可控。好吃的米饭就煮出来了。 小米电饭煲和国内主流品牌的IH电饭煲都在这个层次,日本电饭煲其实也在这个水平。500元以上的IH电饭煲差距基本就不大了。区别就是在软件控制上,谁对温度和压力曲线理解的更好,对米,水与锅程序的搭配更完美。 日本本土因为吃的米种类远比国内多,所以更复杂一些。此外,如同其他消费品一样,大家都做到90分的时候,就开始搞一些不太实用的差异化。什么上盖加热,抽真空,各种诡异材料(还有用金银的)的锅体。这些东西厂家宣传优势,但是要吃出来是很难的。 有过好事者组织盲测,事实证明,IH电饭煲都差不多,极其昂贵的品牌盲测中反而垫底。但是几乎所有IH电饭煲都比普通的电阻盘电饭煲有显著的提升。 二、小米电饭煲的水平 小米的营销一向不错,什么304不锈钢的艺术之旅……。所以小米的PPT基本就是向大家介绍了一下IH电饭煲的优势。 从小米发布会的PPT看,小米的温控曲线还是很粗糙的,我们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来。     从小米给出的图看,似乎是没有变压变温让水沸腾搅动米粒过程。不知道是疏忽还是小米对电饭煲的理解仍在初级阶段。 至于2000多种针对米的方案,噱头的成分大一些。不同水量,不同水质,仅仅是试验时间就难以想象。小米成立才几年? 小米电饭煲的靓点还是在智能APP方面,小米的用户可以绕开繁琐的操控板,直接用手机APP,这算是小米手机附加带来的优势。 综合一下,小米电饭煲就是一家经验不太足的新入场IH电饭煲,特色在智能APP上。 三、定价有些偏高 目前,普通的国产IH电饭煲定价在400-500元,3升小锅要999元价格不算低。而小米拿来对比的日系品牌有些是税费因素,有些有一些特色技术(虽然不一定实用,但是确实做了差异化),定价不能作为参考。 所以,综合看,小米的定价还是有点高。而且要比温度压力的控制水平。小米经验至少目前是不占优的,虽然未来小米可以通过智能化升级来做得越来越好。 为了智能APP管理,支付几百元的附加成本值不值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小米的历史产品看,这款不属于颠覆价格的产品,而是有一定溢价的产品。值不值就要看信仰足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