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surface

相关博文
  • 热度 5
    2020-3-23 17:06
    8895 次阅读|
    1 个评论
    聊聊新款MacBook Air的四核CPU与奇葩散热设计
    关注苹果 MacBook Air 产品线的同学应该知道,从前两年开始,MacBook Air 已经换上了 retina 显示屏,设计也改头换面了。不过在产品线布局上,MacBook 系列发生了一些变化:12 寸 MacBook 已经退出人们视野(这个产品系列应该已经开始和 iPad Pro 打架了,所以退出也是必然的),MacBook Air 正式接棒了 12 寸 MacBook 的 fanless 无风扇设计。 说是无风扇设计,其实 MacBook Air 还是有风扇的,只不过这个设计相当奇特——后面我们再谈。但有一个核心资讯是 MacBook Air 用户需要在意的:如今的 MacBook Air 全部采用 Intel 超低压酷睿 Y 系列处理器。注意是超低压,而不是低压 U 系列(MacBook Pro 13" 一直在用低压 U 系列)。也就是说,MacBook Air 已经正式成为 Mac 家族中性能最弱的设备,加上其价格——尤其 2020 款 MacBook Air 起价 7999 元,MacBook Air 成为了 Mac 系列中最低端的一个系列。 这也算是产品布局的一个精准调整了,当年乔布斯从信封里拿出 MacBook Air 之时,这个产品的价格可实在是不菲的,定位绝对不亚于 MacBook Pro。 这篇文章面向轻度技术爱好者,并且具备一定的导购价值,各位可酌情阅读。不想看我乱弹的,可以直接拉到本文最后看结论。 无风扇设计? 国外很多媒体说 MacBook Air 是 fanless 的,当然我们拆机就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MacBook Air 还是在内部配了一枚风扇的。不过实际上,在很多人的理解中,Intel 的超低压 Y 系列处理器,的确可以不配风扇,比如当年的 12 寸 MacBook 就没有风扇。 今年 Intel 超低压酷睿 Y 系列处理器由于首次提升到了四核心,所以 TDP 提至 9W,看起来已经和低压 U 系列的 TDP 15W 非常接近了。TDP 功耗上的差异,也让酷睿 Y 系列和 U 系列在起步的基频(base clock)方面就不大一样,Y 系列普遍的基础频率在 1.x GHz 的程度(现在的基频可认为是在 TDP 功耗下,CPU 全核可长时间坚挺的一个频率)。两者的睿频好像差不多。 这两者更具体的差别,我没有具体去研究,但至少包括 cache 大小差异,以及 I/O 方面的区别:比如就第十代酷睿而言,Y 系列的 PCH 高速 I/O 通道是 14 条,而 U 系列是 16 条;Y 系列核心部分支持的 USB-C 接口数量会略少;还有包括 Y 系列不支持 DDR4(而只支持 LPDDR4x);至于核显,两者都是 Iris Plus(GT2?),在规模上官方标的都是至多 64 EU,不过不知道在频率方面是否有差别之类。 总之,MacBook Air 现在在用的处理器是一种更省电的方案。TDP 9W 听起来好像的确可以不需要风扇了,人隔壁 iPad Pro 的 A12X 大概 7、8W 的平均功耗就没风扇。当然了,这里咱不说,这个 TDP 本身现在所具备的参考价值可能越来越脱离于其原本热设计功耗的意义,毕竟现在大家都把睿频当基频在看,连什么 cTDP up/down 之类的数据看起来都不靠谱。 来源:iFixit 不过 MacBook Air 从改头换面以来的风扇设计就相当之奇特,上面这张图是 2018 款 MacBook Air 拆开后壳以后的内部结构图。内部左上角位置显然就有风扇,不过你知道 CPU 在哪儿吗?CPU 本尊并不在风扇附近,而在中央那块散热片下面,下图用红框将其标出了。 需要注意的是,从各种拆解来看,CPU 之上并没有一根导热管连接至风扇。那么这枚风扇究竟在给谁降温?迷之风扇!针对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网上对此的猜测颇多。YouTube 有一些技术向的 up 主提到,这颗孤独的风扇 "just for ventilation",它负责带走 MacBook Air 内部主板的整体热量,而且在内外造成气压差,这样内部也会主动“吸入”一些冷风。 Reddit 上面也有一张帖子是专门讨论此事的 :这张帖子是针对 2019 款的 MacBook Air,表明这种设计后续没有变。这张帖子里有人提到,这种设计可能是依赖于内部的密闭结构,空气流向通路上会带到 CPU 上方的散热片。不过无论如何,这种设计针对 CPU 的散热效率都是比较低的,可能与 MacBook Air 追求极致轻薄有关(但实际上我们后面还会提到,MacBook Air 如今真的不能算薄)。 单就 CPU 而言,这还真的算是 fanless,因为虽然有风扇但却不是针对 CPU 的;所以 CPU 真的仍然可以说是被动散热;或许在超低压处理器范畴内,这种设计是合理的,真的是这样吗? 与 MacBook Pro 的性能差距 网上已经有部分 up 主,包括上周我在参与 web view 的播客节目时,都谈到了,今年的 MacBook Air 真的十分超值;主要是因为 SSD 最低容量升级到 256GB,内存也换用了 LPDDR4x,存储性能会有较大提升(虽然 MacBook Air 的 SSD 速度一直以来都比 MacBook Pro 慢一截);另外就是处理器更新到了酷睿十代,除了最低配的酷睿 i3,更高 i5 配置都开始改用四核处理器(所以苹果宣称快 1 倍),核显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价格更便宜。 就纸面数字来看,我之前甚至还提到,2020 MacBook Air 已经比 2019 MacBook Pro 13" 更牛了。不过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2020 MacBook Air 用的虽然是四核处理器,但却是超低压版的酷睿 Y 系列。而 MacBook Pro 用的是低压酷睿 U 系列(2019 款 MacBook Pro 13" 用的八代酷睿低压 U 系列)。那么除了 TDP 功耗数字差异,这两者到底如今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来源:Max Tech 另外,Max Tech 的拆解已经提到,2020 MacBook Air 仍在沿用以前的模具(chassis),所以上述这种加了个风扇,但不吹 CPU 的设计仍然存在,如上图所示。 Intel 酷睿 Y 系列四核处理器,没风扇能镇压吗?其实从理论上来说问题也不大,被动散热中的典范是 Surface Pro。之前我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无风扇的 Surface Pro 性能如何,结论是无风扇的 Surface Pro 相比同配其他有风扇的超级本,持续性能差距大约有 25% 。即便如此,Surface Pro 的表现依然令人满意,可以认为是被动散热设计中的楷模。而且 Surface Pro 用的还是酷睿 U 系列即低压版的处理器,MacBook Air 用的 Y 系列更不成问题了吧? 就已公开的情报来看,2020 MacBook Air 最低配的酷睿 i3 处理器具体型号为 Core i3-1000NG4,酷睿 i5 处理器具体型号为 Core i5-1030NG7。从这个型号就不难发现,这并非 Intel 公开在售的版本,“N”应该特别指代这是给苹果的特供版,或者合作开发版之类。具体跟公开版本的 Core i3-1000G4、Core i5-1030G7 有何区别,我们就不知道了。 市面上貌似还没有可参照对比的十代酷睿 Y 系处理器实际性能,所以我们就只能看 2020 MacBook Air 自己的实际表现了。严肃技术向的科技媒体还没有十分严谨的测试数据——NBC 的数据库里面也还没有这几款 CPU 的成绩,这里我捡一些不够可靠的分数,都是 CineBench R20 测试: Luke Miani 给 MacBook Air 酷睿 i3 版(Core i3-1000NG4,双核)的测试得分为 640 分,酷睿 i5 版(Core i5-1030NG7,四核)测试得分大约在 1060 分左右 ;但 Max Tech 针对酷睿 i5 版的测试得分一次是 863 分,一次是 1019 分 ——我猜这可能与设备测试前的运行状态有关(真心是不负责任的 up 主啊!),这里的 863 分很有可能是持续性能成绩,而超过 1000 分的成绩则是在设备温度较低时第一第二轮跑分能够获得的成绩。 毕竟不是什么正经测试,那我们就取个中间值吧:960 分——恰好和一家日本测试站点 PC Watch 给的结果差不多 。上一代的酷睿 i5 版(Core i5-8210Y) MacBook Air 的 CineBench R20 得分为 632 分 。所以粗略估算,2020 MacBook Air 酷睿 i5 版相比上一代的 CPU 性能提升幅度大约是 52%-60%,也算是很给力的成绩了(知乎上貌似有数据说是提升 200%,不知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另 Geekbench 5 多核测试成绩有将近 80% 的性能提升)。当然我们暂时还没有机会了解多轮测试的持续性能表现。 不过这个成绩相较酷睿低压版 U 系列处理器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 MacBook Pro 13"。这里放上 2019 款 MacBook Pro 13"(Core i5-8279U,八代酷睿低压处理器)以及我自己测试的 Surface Laptop 3(Core i5-1035G7,十代酷睿低压处理器)成绩对照,如上图。 GPU 核显部分其实也是这次提升的一个亮点,尤其酷睿 i5 版用上了满血的 64 EU(不过考虑到 Y 系列超低压处理器的 TDP 限制,我猜其图形性能应该还是会低于 U 系列的低压版)。不过那些 up 主的数据感觉都偏离很大,而且也不标测试工具版本和测试环境。PC Watch 给的数据是,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1.0 测试中,2020 MacBook Air 相比上一代平均帧率提升将近 1 倍——这也基本符合我们对于这次 Iris Plus 提升的认知。在 Max Tech 的 Geekbench 5 Metal 测试中,2020 MacBook Air 相比上一代得分大约有 1.2 倍的提升。 其实针对 GPU,也很想加入 Surface Laptop 3 对照(就能看看同样是满血版 G7,低压版和超低压版上的 Iris Plus 核显有什么差别了),不过这些媒体完全不说测试对象,比如测试 API 是否用的 OpenGL,高画质、抗锯齿与否等,所以我也没法测(而且我的测试也一向那么那么不严谨O_o)。不过从早前笔吧的十代酷睿核显测试来看,GPU 性能提升的确很多,但实际使用却没有这么给力,原因应该是当 CPU 也一同跑起来的时候,CPU 和 GPU 会开始争抢主内存资源,造成数据带宽瓶颈——这在一些需要较多调度 CPU 的游戏中就能体现出来。 这里再多插一句,看到有人对比 Unigine Heaven 测试,2020 MacBook Air 最终平均帧率 8.8 帧,2019 MacBook Pro 13" 平均帧率 10.9 帧。这个数据仅供参考,或与 eDRAM,以及后者 28W TDP 有关。 如果我们 只看 CPU 性能的话,即便和 2019 款 MacBook Pro 13"(中配 Core i5-8279U)比,2020 MacBook Air 都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两者 CineBench R20 多核性能差距在 58-65% 左右 。而且由于散热设计上的差异,持续性能理论上还会拉开更大的差距。 说白了, 新款 MacBook Air 在性能上仍然是弱鸡,只不过的确比上一版提升很多 。与竞品比较的话,其性能和 Surface Pro 7 甚至都有较大差距,这两者还都是被动散热(MacBook Air 的“被动”散热打个引号);而价格其实还差不多。 超低压 CPU 的发热很低吗? 在之前我们探讨过低压 CPU 的实质以后,我愈发觉得,其实超低压和低压 CPU 的区别,可能本质上也还是比较小的——只在于给了一个人为限制的 TDP,便有了更小的基频。如果不考虑功耗墙和温度墙,那么这两者大概就仅剩 I/O 的那点差别了(未深入考察,纯个人 YY,别当真)。 从 Max Tech 的发热测试来看,在 2020 MacBook Air(Core i5 版)跑 CineBench R20 的时候,四核全开,短时睿频可蹿升至 2.4-2.7GHz,此时的功率大约为 13W(在 Max Tech 刚刚更新的测试中,据说功率可以一度达到 26W,全核在极短时间内达到更高频率 。这还是超低压 CPU 的节奏吗???或者苹果的确对其间限制做了改动);但似乎在极短时间内(具体多久不知道)就撞了温度墙,CPU 核心温度很快蹿升到了 100℃,全核心便降到 1.5GHz 左右。 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主动散热来努力一把,那么睿频还是可以坚持更长时间的。只不过前面也提到了,MacBook Air 如今的散热设计那么奇特,那个独立的小风扇依靠坚强的毅力来为散热片吹风。 另外,MacBook 轻薄本(主要包括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13")在散热设计上还一直有个传统,即宁可降低频率,也要让风扇保持安静。所以 MacBook 用户应该会发现,风扇是几乎不发出声音的,这大概也算保证体验的一种方案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Linus Tech Tips 做的一个视频 "Macs are SLOWER than PCs. Here’s why." ,里面提到了 MacBook Pro 在 macOS 系统下这种调节机制的特性(不过 Linus Tech 一直是著名果黑)。 似乎苹果更相信,让风扇尽可能保持低转速,而在一定限度内牺牲性能,是一种可达成体验加成的方式(其实我也这么认为...)。实际上 2020 MacBook Air 的情况也很类似,即 CineBench R20 测试期间,所有核心全开,CPU 核心温度到 100℃ 了,风扇转速也才 4000RPM(全速是 8000RPM)——不过由于这风扇离 CPU 这么远,估计就算转更快、效果也就那样了。 而苹果在 Mac 设备散热上的黑历史,也实在是一言难尽;也包括大尺寸的 MacBook Pro 移动工作站。实际上,苹果在寻找散热设计与极致轻薄间的平衡点时,指针始终在向后者偏移。或许在苹果看来,如果你那么在意性能,为什么不买个台式机呢?好像也有点道理。 OEM 厂商的市场定位把戏 看看,MacBook Air 性能和 MacBook Pro 13" 还是存在实质上的差距的(更不用提屏幕亮度和色域覆盖差别)。所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一台 MacBook Air,你并不能获得 MacBook Pro 13" 那样的硬件水准。而且实际上,追求轻薄性的各位不妨去苹果官网看一看 MacBook Pro 13" 与 MacBook Air 在重量和厚度上的差别,这两者不仅最厚处是一样厚的,而且 Pro 只比 Air 稍重了一点点(当然 Air 还有楔形设计)... 在市场策略上,以 Intel 酷睿超低压处理器(Y 系列,MacBook Air)与低压处理器(U 系列,MacBook Pro 13")拉开性能差距,再加上前者散热上的负优化(误),这两条线的产品不会存在性能上打架的情况。另外,如果今年 MacBook Pro 13"(或 14")开始采用 AMD Ryzen 4000 处理器,则这种差距还能被进一步拉大。于是,MacBook Air 成为名副其实 Mac 系列产品中性能最差的存在,优势就是价格便宜。 从 OEM 厂商的层面做产品定位的明确差别,还有一例其实是微软。Surface Pro 的酷睿 i5 版不带风扇,而酷睿 i7 版带风扇——原本在低压处理器这个层面上,酷睿 i5 和 i7 的性能差距是相当小的(除了这次核显规模上选择的差别),不过微软在这个散热抉择间,硬生生让 i7 比 i5 性能提了一档,这才是让选择了酷睿 i7 的 Surface Pro 用户真正感觉物有所值的一种方法...(至于 i5,那就当时静音体验吧)花样还真是多。 最后,给出本文的一些推论: 1. 2020 MacBook Air 性能比 2019 MacBook Pro 仍然有着很大差距; 2. 2020 MacBook Air 模具没换,仍然用了 2019 款的设计; 3. 如今 MacBook Air 的散热设计是个悲剧,而且非常奇特(虽然有风扇,但 CPU 依然算是被动散热); 4. 相比上一代 MacBook Air,2020 MacBook Air 的 CPU(多核)性能提升至少 60%,图形算力提升 100%(实际可能没有); 5. 导购建议 1:如果你在意性能的话,不要考虑 MacBook Air;如果你在意轻薄性的话,也不要考虑 MacBook Air,因为 MacBook Pro 13" 其实和 MacBook Air 的厚度、重量差不多; 6. 导购建议 2:如果你是旧版 MacBook Air 用户,那么十分推荐升级,因为这次的硬件提升十分给力! 7. 导购建议 3:不建议购买最低配 Core i3 款 MacBook Air,因为 i3 款仍在使用双核,而多加点钱就能用上四核。 参考来源: Intelligent Performance 10th Gen Intel® Core™ Processors Brief - Intel MacBook Air 13" Retina 2018 Teardown - iFixit New macbook air fan cooling system doesn't make sense - Reddit 聊聊无风扇的Surface Pro:性能比一般笔记本差多少? - 面包板 The CHEAPEST MacBook is better than ever: Base model 2020 MacBook Air - Luke Miani 2020 MacBook Air Benchmarks & Thermal Throttling Tested! - Max Tech 「MacBook Air 2020」を一足早く開封。前モデルと性能を簡単に比較してみた - PC Watch Intel Core i5-8210Y - Benchmark and Specs - cpu-monkey Macs are SLOWER than PCs. Here’s why. - Linus Tech Tips 2019 vs 2020 MacBook Air - Every Difference Tested! - Max Tech
  • 热度 7
    2020-3-6 18:58
    8306 次阅读|
    0 个评论
    Surface Book真的是高性能笔记本吗?低压CPU x 高端GPU
    在笔记本或者超级本市场上,处理器有个概念叫“低压”,再转义一下也就是 TDP 功耗比较低的处理器。低压 CPU 一般是专为超级本设计的,它所专注的市场在低功耗、高能效比、长续航,以及不可避免的就是性能更差。 在之前针对无风扇 Surface 的分析文章里,我大致提到了低压 CPU 的性能表现怎么样,其实很大程度受制于 PC 本身的散热设计。“超级本”这个产品门类本来就十分考验 OEM 厂商的系统与散热设计能力,因为超级本必须很轻、很薄,这与散热系统越大越好是相悖的。所以在合理的空间内做到高效的散热(与科学的 CPU 频率调节),让 CPU 在更长时间内处在低温环境里,那么其持续性能就会明显更好。 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里,我们还提到了 PL1/PL2 长时与短时睿频时间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酷睿 i7 低压超级本,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都允许低压 CPU 将 TDP 功耗临时抬升到 45W/51W 这种水平。也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低压超级本有一个变身为标压笔记本的机会——有时是半分钟不到,有时是几秒钟。那么至少在这几秒的时间内,低压 CPU 就成了标压 CPU,性能有了与标压 CPU 短时竞争的机会。 那么如果我们假定有这样一款超级本,散热设计逆天,而且我们还不用考虑功耗、续航的问题,那么当低压 CPU 的睿频时间无限久时,它是否就已经成为了一款标压 CPU 呢?或者说,如果把一颗低压 CPU 塞进一台散热设计十分出色、热设计功耗限制比较小的游戏本里,它是否可以当做一颗标压 CPU 来用?因为镇压其温度蹿升的散热系统已经完全可以承受住其睿频的发热了。 为什么 MacBook Pro 13 那么早就有雷电接口? 实际上,这个想法虽然有一些问题,但似乎还真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当代比较知名的一个具体产品是微星 Prestige 15,这是一款采用十代酷睿低压处理器(Core i7-10710U,六核心)的笔记本,虽然配了 GTX 1650 Max-Q 这样的独显,但它从三围到可移动性,都不是一台高性能笔记本或者游戏本(好像对 Max-Q 来说算是废话)。 现在很多厂商都喜欢推某一类中间形态的产品,即轻薄性比不上真正的超级本,性能比不上游戏本或者移动工作站,但处在某种中间状态:即它仍有轻薄性可言,但也有性能可宣传(不过貌似很多同类产品多考虑采用标压移动 CPU)。Dell、Razer 之类都有类似的产品,价格其实也是比较高的。 Prestige 15 的特点就是心怀一颗低压 CPU,但其持续性能发挥和标压的酷睿 i7-9xxxH 系列差不多。这和这台笔记本的散热设计、调节机制之类是分不开的,让低压处理器在绝大部分任务场景中发挥出标压处理器的水平。 只不过当超级本十分轻薄时,这种条件是难以达成的,尤其是局促空间的散热和续航要求就不允许。而且除了上述差异外,至少我所见移动低压 CPU 与标压 CPU 还有两个很大的差别: • 1. 低压 CPU 更贵; • 2. 低压 CPU 还阉割了一些 I/O 控制器。 说得有逼格一些,I/O 属于 uncore 部分——Intel 针对低压 CPU 的 I/O 阉割似乎是一路推进的。uncore 的部分阉割,让 CPU 核心部分能够分得更多功耗资源,这对低压 CPU 这种资源原本就比较紧张的产品来说也是重要的。 如果你有在关注 Intel 在低压处理器上的变化应该就知道,Intel 直到如今的第十代酷睿(Ice Lake)才加入了对 Thunderbolt 雷电的支持(同期还有支持 Wi-Fi 6)。估计对很多人来说,雷电接口根本就不重要(比如我),所以不会关注这种问题(甚至觉得 I/O 什么的,也不是很重要)。 不过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同样采用低压处理器的苹果 MacBook Pro 13' 似乎从 2016 年开始就有雷电接口了,所以这是怎么做到的? 在当代已经不怎么说“北桥”和“南桥”的时候,有个叫 PCH(Platform Controller Hub)的东西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8 年。PCH 可以看做是南桥的“迭代”,很大一部分 I/O 功能是在 PCH 上面分配的。比如下面这张图,比较小的那一块 die 就是 PCH(现在应该不会以这种形态出现了)——这颗 PCH 芯片跟 CPU 是封装在一个基板上的,PCH 也可以独立放在主板上。 对当代低压 CPU 来说,PCH 是集成在整个封装上的(似乎是从 Haswell 开始的),而不是像标压 CPU 那样采用独立 PCH 的形式。PCH 这部分一般相较 CPU 本身,会采用差一代的制造工艺,比如十代 Ice Lake 酷睿 CPU 的 PCH 用的就是 14nm 工艺,而非主体部分的 10nm。 上面这两张图是 2016 年末 15 寸与 13 寸版 MacBook Pro 在 PCH 与 I/O 上的分配。需要注意的是 15 寸的 MacBook Pro 使用的并非低压版 CPU(上图一),而 13 寸则为低压版 CPU(上图二,所以 13 寸的 MacBook Pro 其实一点也不 Pro)。不难发现,第六代酷睿(Skylake)低压处理器自身连 PCIe 通道都没有,而 PCIe 控制器是挂在 PCH 上面的——当时的标压版 CPU 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所以最终早期 MacBook Pro 13' 的雷电接口是依托于 PCH 实现的。而且这其中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对标压 CPU 而言,PCH 与 CPU 的连接采用 DMI x4,基本等同于 PCIe 3.0 x4——这真的只能算个小水管,不过其实问题不算太大,因为标压 CPU 本身不需要依赖 PCH 就有可直连独立 GPU 的通道(当然还有内存控制器,如上图图一),还有额外的 PCIe 通道可支持雷电接口之类;PCH 则负责 SSD 存储、低速 USB、WiFi 等等。 但低压 CPU 这边的情况就相当捉襟见肘了(如上图图二)。低压 CPU 自身没有 PCIe 通道(也没有为独立 GPU 准备的通道),如此一来,单纯依靠 PCH 来挂一大堆 I/O,包括雷电 3 这种带宽需求量大户(甚至可能是独立 GPU),再依赖一根小水管连接 CPU,那么带宽资源是可能出现争抢的问题的。 另外,低压 CPU 与 PCH 连接的 OPI 总线(On Package DMI interconnect Interface),根据不同的选择,有时仅有标压 CPU 的 DMI x4 的一半带宽(2 GT/s),就会让问题进一步恶化。这其实也是低压 CPU 在选择低功耗时付出的一部分代价。 如此便不难理解,MacBook Pro 13' 虽有 4 个雷电接口,但其中有两个是半速接口,只占用 PCIe x2 lane,因为如果真的都用全速接口的话,加上 SSD 之类,更多 I/O 将没有带宽资源可用。 (似乎有一些缓解技术出现,比如针对无线的 CNVi) 一款奇特的设备:Surface Book 2 这其中有个话题是值得探讨的,即 Intel 的低压 CPU 如今根本就不给独立 GPU 留通道。所以如果某台采用低压酷睿处理器的笔记本要用独立 GPU,那么这个 GPU 实则是挂在 PCH 下面的——或者说得再夸张点,是挂在南桥下面的(听起来有没有很惊悚)。 PCH 到 CPU 的 OPI 总线带宽瓶颈,也就基本决定了低压超级本不大可能采用什么高级的独立 GPU。所以绝大部分在宣传上采用所谓“独立显卡”的超级本,也就配个 MX150/MX250 这种在我看来聊胜于无的 GPU(注意哦,聊胜于无算是偏褒义的词语哟),毕竟由于其性能本身也不怎么样,对带宽的需求自然就比较低。 最新的 Ice Lake 十代酷睿的 PCH-U(495 系列芯片组),在 PCIe 的扩展上通道数是 16 个(全部 16 个高速 I/O 都可配为 PCIe,Comet Lake 好像也是这样)。相比之前的八代有了升级,似乎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搭配,比如现在 PCIe #1-#6 也皆可配置为 USB 3.2。 以前都是有 4 条固定配置给 USB 3.0 的。好在这次 CPU 本身有一个 USB Type-C 形态支持的雷电 3,这也给 PCH 释放了压力。 Intel 官方介绍中说 PCH-U 至多 16 条 PCIe lanes,也就是最多 6 个 PCIe 设备可接入,当然前提就是 USB、GbE 这些也都别用。SSD 要占掉其中 4 条 lane,不知是否有选择在十代酷睿上给独立显卡分配更多条 PCIe lane 的,以前的八代酷睿似乎也都是分 4 条 lane(单个 PCI-e 设备最多好像也只能分配 4 条 lane,每四条就一个 PCIe 控制器)。 七代和八代酷睿的情况比这个还要捉襟见肘,可配置的 PCIe lane 一共就 12 条;如果还装配独立显卡的话,那么独立显卡理论上可能会和 SSD 争抢带宽资源——十代针对这个问题的改进应该也是没有的,因为 CPU 到 PCH-U 的连接小水管带宽不变。当然,或许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并不存在 PCH 挂载高速设备争抢带宽的问题,但起码 OPI 的带宽问题还在,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采用什么高端独立 GPU 了——GeForce GTX 1080 用 PCIe x8 尚且略微有些悲伤了。 似乎在这么多超级本(或采用低压处理器的笔记本)中比较奇特的一款就是 Surface Book 了。众所周知的是,这款设备在 dock 部分可选配独立 GPU。Surface Book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定位都是高性能移动工作站,但实际上即便是 15 寸 Surface Book,都仍在用 Intel 的低压处理器。 高配 15 寸 Surface Book 2 可选配的独立 GPU 是 GeForce GTX 1060(处理器是 Core i7-8650U)。这里我们姑且称其为“高端”吧(虽然算不上),毕竟相比 MX150 已经技高一筹了。而无意外的是,这颗在超极本中已经是高端货的 GPU 也无法直连 CPU,也挂在 PCH 下,占用通道 PCIe x4。这看起来还是个颇为奇葩的搭配方式,好像市面上没有 OEM 厂商敢为低压处理器超级本选配这个级别的 GPU,难道带宽不会成为限制 GPU 发挥的大问题吗?只不过也的确没有听人说过它存在什么带宽压力:似乎受制于 Surface Book 2 自身的功耗与温度限制,它身上的 1060 相比同样搭配 1060 的其他标压本明显性能更糟糕 。 NoteBookCheck 认为,GPU 未能发挥全部实力,原因应该在于 Surface Book 2 的功耗限制,但好像网上也有人将其归咎于 PCH 带宽资源受限。 我觉得可以这样对比:13 寸 Surface Book 2 独显选配的是 GTX 1050(处理器和 15 寸一样);如果看 NoteBookCheck 的图形测试跑分的话,和同样选配 HQ 标压版的机型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实际游戏测试中,13 寸 Surface Book 2 也与其他选配同样 GPU 的标压笔记本差不多,所以低压超级本选配 1050,大约在游戏上是没有受到带宽限制的。 不过很奇特的是,针对 15 寸 Surface Book 2,NoteBookCheck 竟然没测图形跑分成绩,而只是跑了跑游戏——并表示游戏水平和同 GPU 配置的其他机型有帧率上的差距。这就让人无法判断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哪里。另外就是游戏大概还好,不知做 CUDA 计算数据量大时,情况会如何,估计 GTX 1060 就是低压 CPU 在选配独立 GPU 时的极限了吧。 另外就是,也正因如此,PCH 被占得如此之满,Surface Book 2 也就完全没可能再配个 Thunderbolt 3 接口了。 玩游戏还是买个游戏本吧 本来还是想花点笔墨再说说 Intel 十代酷睿(Ice Lake)的 Iris Pro 核显提升,以及 AMD 不同体系下对于独显的支持,以及 AMD 独立 GPU 本身吃更多带宽的特性的(所以似乎并不存在 Intel 低压本选配 AMD GPU 的情况)。不过感觉有点太废话了,还有前面提到微星的 Max-Q 搭配也不多说了。 其实这一代核显的 G7 最高配,也就是 64 个 EU 的版本,图形跑分已经介于低功耗版和标准版 GeForce MX150 之间了,而且功耗表现也很优秀;但实际游戏测试就不难发现,没上 eDRAM 的带宽瓶颈,令 Ice Lake 在 GPU 和 CPU 同时跑的情况下,会发生主内存资源的争抢,令游戏画面有比较严重的掉帧,实际体验是比不上低功耗版 MX150 的。(推荐各位去看这篇文章:intel 10代酷睿移动版性能测试(四)—— IceLake-U 显卡篇 ) 近期我在家用 Surface Laptop 3(Core i5-1035G7)玩《伊苏 8》这种甜点级别的游戏,大致上也有这种体验,中等画质下的流畅度表现是非常好的,不过一旦 CPU 同时要干点儿什么活,游戏的掉帧问题就会非常严重——等 CPU 干完活儿,帧率立刻又回来。这是个挺诡异的事情。 不过 Ice Lake 这代 CPU 的核显部分提升的确相比八代有了不小的提升,用来玩玩这种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游戏也非常怡然自得。在这种情况下,类似 MX150 这种在宣传上还比较好听的独显,就显得没那么必要,即便它依然在实际性能表现上优于 Ice Lake 的核显。(MX350 似乎有不错的提升) 总体我想说的是,若选择超级本,大部分情况下就别想着玩什么高级游戏了,尤其是低压 CPU 还对高端显卡存在诸多限制。虽然这话说起来跟屁话似的。另外一点是,低压 CPU 即便在优秀的系统设计中可以达成标压 CPU 的性能水准,它依然存在很大的限制,独立 GPU 即是其中一部分。 最后补充一点,Ryzen 4000 Mobile 对 Intel 十代酷睿的屠杀估计很快就要开始了,如果你不是个技术爱好者的话,就导购的角度来说,现在也绝对不是购买笔记本的好时机。几天前,Intel 的首席财务官 George Davis 在摩根士丹利的会议上已经明确表示,自家 10nm 时代,再也没有当年 14nm、22nm 时期对竞争对手的优势了,而且是“not reach process parity with competitors until it produces the 7nm node at the tail end of 2021”,并且要到 5nm 节点上才能找回制造工艺的优势 。对这一点我还是不怀疑的,不过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详情还可参见: PC处理器市场在变天:Intel的王者宝座还能坐多久? 参考来源: 聊聊无风扇的Surface Pro:性能比一般笔记本差多少? (https://mbb.eet-china.com/blog/3893689-413612.html) Intel® 495 Series Chipset Family On-Package PCH Datasheet Vol. 1 - Intel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products/docs/chipsets/495-series-chipset-on-package-pch-datasheet-vol-1.html) Microsoft Surface Book 2 15 (i7, GTX 1060) Laptop Review - NoteBookCheck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Microsoft-Surface-Book-2-15-i7-GTX-1060-Laptop-Review.284622.0.html) Microsoft Surface Book 2 (13.5", i7, GTX 1050) Convertible Review - NoteBookCheck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Microsoft-Surface-Book-2-13-5-i7-GTX-1050-Convertible-Review.263954.0.html) intel 10代酷睿移动版性能测试(四) —— IceLake-U 显卡篇 - 孤独凤凰战士的小屋 (https://zhuanlan.zhihu.com/p/80702834) Intel Says Process Tech to Lag Competitors Until Late 2021, Will Regain Lead with 5nm - tom's HARDWARE (https://www.tomshardware.com/news/intel-process-tech-lag-competitors-late-2021-leadership-5nm)
  • 热度 5
    2020-1-22 17:37
    14008 次阅读|
    2 个评论
    聊聊无风扇的Surface Pro:性能比一般笔记本差多少?
    我有一台低配版的 Surface Pro 6,128GB + Intel 酷睿 i5 第八代。对 Intel 低压版酷睿产品线熟的同学应该知道,Intel 第一次在酷睿第八代低压处理器(也就是型号末尾都带 U 字母的)上将核心数目升级到了四核,以前都是双核。而酷睿八代 CPU 的问世,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为了应对 AMD Zen 的来袭。 在市场宣传上,酷睿八代还是相当成功的。基本上酷睿八代超级本(本文只讨论低压版酷睿八代)都获得了不错的名声,也包括 Surface Pro 6。网上的绝大部分基准测试成绩,八代酷睿都比七代有着质的飞跃,毕竟核心数目都翻番了——也算是“一屁股坐在牙膏管上”的操作了,这好像还是要感谢 AMD 的。 不想看这么多文字的同学,可以直接转到本文最末看结论。 图片来源:我的 instagram :) 不过讲真的,Surface Pro 6 酷睿 i5 版的使用体验并不算好——一般在低压超级本上,我以前始终觉得酷睿 i5/i7 在性能表现上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在低压 i5、i7 超级本的价格差别还那么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算 binning process 导致 i5/i7 有着体质上的差异,以及一些看起来对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用的“高级”特性,针对超级本的低压版 i7 似乎也就比 i5 略高点儿频率(cache 差别什么的也并不大)。现在看来,我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至少在微软这里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情况是,Surface Pro 5、6、7 这三代产品的酷睿 i5 版(分别对应 Intel 酷睿七代、八代、十代),都采用被动散热,也就是无风扇的设计(i7 版是有风扇的)。我觉得在行业内也就微软有这种“魄力”了。不过至少通过对它们的了解和研究,可发现无风扇酷睿低压本(非超低压)的实际性能情况,大致是什么样。因为温控、散热设计对性能有着很直接、显著的影响。 主观体验 聊主观体验的话,其实就不光是处理器的问题了,理论上我应该谈“系统性能”。比如说 Surface Pro 6 低配版选择的闪存比较寒碜,加上 LPDDR3,其存储性能本身就不会很好看,这些实际上都对系统性能成绩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就 NoteBookCheck 的 PCMark 系统性能来看,低配版 Surface Pro 6 的系统性能得分和 Pro 5 差不多 ,主要源于其存储性能实在太烂。不过我不想聊系统性能,我们就单纯说说 CPU。所以主观体验这部分其实不靠谱,各位权当看看。 如果只说体验的话,我日常用 Photoshop 和 Lightroom 作图调色比较频繁,Surface Pro 6 酷睿 i5 版在应付这两个软件时已经十分力不从心。起初我一直觉得这件事很不可思议,八代酷睿怎么应付不了 PS 和 LR?所以我怀疑是软件版本问题(或 GPU 加速什么的不生效),后来我发现不管我换用哪个版本,在这台超极本上用 PS 和 LR,就是感觉会慢半拍。LR 的使用体验尤其糟糕,就是调某一种色彩的饱和度、色相、亮度都会感觉到迟滞。以前那些七代酷睿本上都没发生过这种事。 这是我用 Surface Pro 6 在中秋节那天做的图,这张图做到 20 分钟时,屏幕已经比较烫手 我手上主要在用的是两台本子,一台是 Surface Pro 6,还有一台是公司发的 ThinkPad X390(酷睿 i7-8565U)。这两台设备看起来都是八代超级本,而且就这两款设备发售同期,Surface Pro 6 价格也比较感人:于情于理,Surface 也应该和同期八代超级本性能相近,或者至少差别不大吧。但就实际体验部分来看,ThinkPad X390 的 PS 和 LR 使用体验真的甩 Surface Pro 6 九条街,前者在这些软件内的常规操作基本没什么卡顿的情况发生。 这就真的让我很不爽了,因为这种体验差距是能确确实实感受到的。大家同样是八代本,凭什么 ThinkPad X390 就出色那么多? 如果我们单从处理器来看,它们的主要区别在我看来就是有没有风扇的问题,Surface Pro 6 的酷睿 i5 版是没风扇的,ThinkPad X390 有风扇——而且风扇还经常转。在酷睿 i 系列本子上不用风扇的,在行业内估计也是屈指可数的。我这两台设备实际的处理器型号为: - Surface Pro 6: 酷睿 i5-8350U(Kaby Lake Refresh),1.7GHz 主频,3.6GHz 睿频,6MB L3 Cache;LPDDR3 8GB 双通道;UHD Graphics 620(300-1100MHz) - ThinkPad X390: 酷睿 i7-8565U(Whiskey Lake),1.8GHz 主频,4.6GHz 睿频,8MB L3 Cache;DDR4-2400 8GB;UHD Graphics 620(300-1150MHz) 貌似看这个配置表,我这“主观体验”对比未免也太不客观了。的确,这两个超级本的处理器架构代号都不一样。不过 Whiskey Lake 相比 Kaby Lake Refresh 的主要差别在于,Whiskey Lake 采用改良版的 14nm++ 制造工艺,提供了更高的频率,其余各部分其实是差不多的,貌似还有外围支持的一些小差异。 似乎就存储性能表现,以及处理器频率、L3 Cache 来看,ThinkPad X390 更优的软件使用体验也算必然。只是我没想到两者的差距会这么大,毕竟也算是同期的八代超级本。就我自己看来,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散热机制造成的,Surface Pro 6 的无风扇设计导致其性能孱弱,并影响到了用户体验(实际情况或许还要复杂一些)。散热机制差异对性能的影响,超过了上述配置参数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片面”地看看,无风扇设计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这三代无风扇设计的 Surface 前文就提到了,Surface Pro 5、6、7 这三代的酷睿 i5 版都采用无风扇设计。就我的理解来看,这应该并非是微软对自己系统设计有多自信,而是在理念上期望打造一款安静的无风扇平板电脑(而且温度控制需要比一般笔电更低,毕竟它身兼“平板”属性,需要经常与手亲密接触)。它在定位上更偏向便携、轻薄、移动、安静。只不过 Surface Pro 就平板定位来看,真的不轻,我自己觉得就现阶段来看,它完全没有追求“便携、轻薄”的资格。 而且主观体验可补充的是,Surface Pro 6 的温控机制虽然在笔记本中算是比较保守的,但如果你有用 Surface Pen 作图的习惯,在 Photoshop 里面作图,手指和屏幕亲密接触,依然能十分明确地感受到这设备“温暖”得可以:时刻提醒你,这根本就不是一台平板,哪有这么“温暖”的平板啊?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追求上,Surface 是失败的。或者说,我觉得 Surface Pro 没必要追求这个。 我们来看下,如果只对比这三代产品,其 CPU 性能表现的差异。这里援引 NoteBookCheck 的 CineBench R15 多轮跑分,如下图所示。我将 Surface Pro 5、6、7 的酷睿 i5 版跑分标识出来了。 来源:NoteBookCheck 首先简单谈一谈 CineBench R15 是个什么测试:这个测试基于动画软件 CINEMA 4D 3D 内容创作,可用于衡量 CPU 和 GPU 性能。CPU 测试场景包含 28 万个多边形,GPU 测试基于 OpenGL ——渲染大约 100 万多边形、高分辨率纹理和各种特效。测试中,CineBench 会动用全部系统处理能力,来渲染一个 3D 场景,该场景由各种算法构成,对所有可用处理器核心构成压力测试。CPU 测试场景包含大约 2000 个对象,采用形状、模糊反射、面积光源、阴影、反锯齿等效果。GPU 测试部分就不说了,也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Intel 似乎一直认为 CineBench 是一个“unrepresentative”的测试 ,其实我也这么觉得。不过 NoteBookCheck 的这项对比最为直观,我就拿过来用了。 如果我们只用 Surface Pro 自家产品对比,这三代的性能提升还是显著的。而且同样是无风扇,Surface Pro 的性能还是比 Surface Go 高出一大截的——这里没有给出 Surface Go 的成绩,这款设备的 CineBench R15(多线程)跑分稳定在 160 分左右。Surface Pro 6 的酷睿 i5 CPU(酷睿 i5-8250U)性能提升相比 5 还是相当显著的,就 CineBench 来看,其成绩在长时间跑分后的稳定状态位于 440 分上下;而 Surface Pro 5 (酷睿 i5-7300U)是不到 230 分——持续性能提升超过 90%(相比 Surface Pro 5 有风扇的 i7 版提升约 27%)。Surface Pro 7 的酷睿 i5 版(酷睿 i5-1035G4)持续性能跑在 500 分上下,这个提升幅度算是尚可,不过比我想象得要差。 实际上,从这个曲线也反映了这三代设备的一个共性,最初几轮跑分成绩明显比较高,尤其是第一轮跑分成绩,完全不输给那些带风扇同配的超级本,但在跑到大约第五、第六轮的时候,性能开始直线下滑。主要是因为功耗与温控限制,致设备可持续的频率比峰值状态下的频率低很多。Surface Pro 6、7 这两台四核设备的性能损失尤为显著。 在 NoteBookCheck 的测试中,CineBench R15 测试项,Surface Pro 6 在最初的几秒到几十秒时间里,处理器(酷睿 i5-8250U)频率可以跑到 3.4GHz,很快会降至 2.8GHz;到第四轮测试时,频率降到 2.6GHz;后续则维持在 2GHz。TDP 功耗从最初的 22W 降到 16.5W,并在第六轮测试时降到大约 10W。温控机制会在 CPU 达到 70℃ 时做出限制,最终稳定在 62-64℃(有风扇的酷睿 i7 版则可以让温度推升到明显更高)。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 Surface Pro 7 的这颗酷睿 i5,乃是十代酷睿中的 Ice Lake(Ice Lake-U)——而不是 14nm 的 Comet Lake,即采用 Intel 最新的 10nm 制程,而且是新架构,是 Intel 目前最先进的 CPU 产品了。Intel 的十代酷睿有两个系列,分别是持续改良版 14nm 的 Comet Lake 和 10nm 的 Ice Lake;前者是老架构、改良版工艺,后者是新架构、新工艺。当然我们不能认为 10nm 的 Ice Lake 就一定更好,这一点还会在后文中提及。但十代酷睿实际上相较八代酷睿,仍可以认为是一次较大幅度的跨越,因为八代酷睿实则并不像很多媒体渲染得那么好,这一点还将在后文中提及。 Surface Pro 7 的 CineBench R15 成绩最初可以达到 685 分这样的高分,但在后续循环测试中,性能致持续稳定状态则损失了大约 27%。当然我们不能说峰值性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应用运行的很多情况需要的就是短时间内的性能,所以睿频性能的短时突发量还是有价值的。但面对一些高负荷的长时间持续负载时(比如解压大文件、视频 encode 等),Surface Pro 7 也显然没有那么香——毕竟它的 i5 版也没有风扇。 单 CineBench 一项测试其实很难说明问题,不过 AnandTech、NoteBookCheck 这些媒体针对的测试项目不多,而且少有像上面这样的长时间持续性能测试——像 GeekBench 这种短时间内做大量项目测试的基准测试工具,其参考价值有多少是值得多加思索的。AnandTech 测试了更多系统性能项目,如果我们只看较短测试周期的结果,八代酷睿的多核、多线程测试成绩显著领先于七代,比如 x264 转换这种任务;而 web 测试成绩则比较一般。AnandTech 有在评论中提到,Surface Pro 6 无风扇版的 PL2 值被限制在大约 23W,而更多八代酷睿低压本的短时间睿频功耗可以达到 30W——这个说辞应该不狗准确,这还会在后文中提到。 另外 Surface Pro 7 的十代酷睿 i5,表现比我预想的要糟糕,即便它相较同样没风扇的 Surface Pro 6 八代酷睿 i5 已经有不错的提升了。 当对比其他有风扇的设备时 那么这些没风扇的低压超级本,在和有风扇的设备比较时,性能大致是个什么水平呢?这本身就比较考验 OEM 厂商的系统设计水平,比如散热、温控机制等;笔记本的内部设计需要考虑与权衡的因素还很多,不只是性能和效率。实际可参照的设备很多,我们主要来看看不带风扇的 Surface Pro 与微软自家有风扇的 Surface Pro 酷睿 i7 版,以及 Surface Laptop,还有 ThinkPad 的差异。 在展开以前,就只说 Surface Pro 7 的酷睿 i5 版,具体型号 i5-1035G4。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颗 CPU,我原本真的十分看好这次的 i5 版 Surface Pro。Ice Lake 架构(Sunny Cove 架构),10nm 制程,四核八线程,1.1-3.7GHz。Intel 宣称 Ice Lake 有 18% 的 IPC 提升(应该是相比 Comet Lake)。不过大概是因为 Intel 的 10nm 工艺还不成熟,所以 Ice Lake-U 具体到 CPU 的频率普遍都不及 14nm 的 Comet Lake 和 Whiskey Lake。 其他参数包括 6MB L3 Cache;集成核显 Iris Plus——48 EU,300-1050MHz。另外 Surface Pro 7 采用的内存是 LPDDR4x,1866.7MHz,双通道——存储性能理论上也应该是显著优于 Surface Pro 6 的。 可惜它没有风扇,如果和有风扇的超级本比起来,用 NoteBookCheck 的话来说 ,Surface Pro 7 无法维持住睿频太长时间,其多线程性能在最糟糕的时候和酷睿 i5-8350U 类似(参考对象应该是惠普 Elite x2 这种带风扇的超级本),最好时与酷睿 i7-8650U 差不多(对比对象是 Surface Pro 6 带风扇的酷睿 i7 版)。其实总结一下,可理解为 无风扇的 Surface Pro 7 与有风扇的八代低压超级本,持续性能差不多。 但也不能就此给所有无风扇的 Surface Pro 定性。比如 Surface Pro 5 的酷睿 i7 版,也就是有风扇的版本,CineBench R15 无论跑多少轮,成绩都比不上 Pro 6 的无风扇版。这还是要归功于酷睿八代核心数量翻番。处理器本身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的对比可能不够科学,因为实际的持续性能表现还受制于设备尺寸、外部 ID 设计——这是本文没有考虑进去的;但我向来就是这么的随性。来看一个比较杂的 CineBench R15 性能对比。 这张图加入了 Surface Laptop 2、Dell XPS 13、ThinkPad X390、ThinkPad T490s 这些相对传统的八代酷睿超级本。不难发现,即便是相同的 CPU(这组对比中以酷睿 i5-8265U、8250U 为主),不同的设计可达成的性能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表现比较好的 ThinkPad T490s(黄色) 能够与 Surface Pro 6(品红色)、Surface Pro 7(深红色)产生很好的对比。要知道 Surface Pro 7 已经搭载了十代酷睿,但持续性能表现却落后于绝大部分八代酷睿超级本。而 Surface Pro 6 则实至名归地在八代超级本中 CineBench R15 测试成绩垫底。 不夸张地说,无风扇设计的 Surface Pro,相比同代有风扇设计同配超级本,平均的持续性能差距可以达到 20-35%,相较一些系统设计十分出色的 14 寸超级本,持续性能差距可达 40%。 留意到 NoteBookCheck 在评测中也提到,"A laptop with ideal cooling is way out of the Surface Pro 6 (2018) i5’s league as the latter was only around 65% as fast." 比如说,ThinkPad T480s(14 寸超级本,酷睿 i5-8250U)在持续负载中就比无风扇的 Surface Pro 快了 35%;即便是更小 12 寸的 ThinkPad X280(酷睿 i5-8250U)在持续性能上也高出约 20%。 没风扇果然是不行的。不过这里还是再次提醒一下,我没有研究过 CineBench R15 内部的具体测试流程,及其测试数据规模,虽然网上说它是个偏 CPU 的测试,但既然作为软件跑在最上层,它一定和整个系统相关;所以还是需要考虑 CPU 以外的其他配置。这样一来,整个系统的对比会比较复杂。 参照下更多酷睿十代(以酷睿 i5-1065G7 为主)低压本的性能表现,如下图。仅供参考——因为这里不同的笔记本在定位、设计上差异甚大,最顶部的 Surface Laptop 3 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表现,与其 15 寸的尺寸也有关。NoteBookCheck 目前数据库的十代酷睿测试数据似乎还不够多,所以横向对比的参考价值可能并不大;毕竟 Surface Pro 7 的 i5-1035G4 在规格上还是比表中的 1065G7 要弱一些的。 “真男人时间”短 针对本文开头部分所说,我用的这两台笔记本(ThinkPad X390 i7版/Surface Pro 6 i5版),用 AIDA64 看下这两台设备的 CPU 相关信息。这里我比较关注的是 CPU PL1、PL2 参数(下图中的 CPU Power Limit 1/2)。这两个值表示的是长时睿频功耗上限、短时睿频功耗上限,及其相应的持续时间。这个值与 OEM 厂商自己的设计相关。 ThinkPad X390 ThinkPad X390 这台设备(接 AC 电源、高性能模式下)的 PL2 短时睿频 TDP 设定在 51W,睿频可持续时间 28 秒;长时也有 25W。好像很多酷睿 i7-8565U 都采用类似的设定。这在低压本中仍是十分激进的值,虽然前文也把 X390 归类在超级本中,但实际上这台设备在厚度等 ID 设计上都算不上轻薄。可类比小米 Pro 这种八代本长时睿频 TDP 设定在 44W。 这种本子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允许 CPU 不受性能约束,尔后便会做限制;44W、51W 这种值都是短时间内当标压设备在用了。这个“短时间”在很多场景下,仍对体验十分有帮助。 不过这几个参数只具有参考价值,因为实际能否达到设定的这些值及最高频率,还与设备的温控机制相关。从我自己的测试来看,ThinkPad X390 实则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不过我做测试十分随意,可能某些变量没有控制到位),默认情况下可在一小段时间内坚挺在 29W 上下(一轮跑差不多在这个功耗下坚持半分钟),频率 3.10 GHz 左右,但 X390 似乎很容易撞温度墙,轻轻松松达到 100℃ 时便会立刻回退至后续长时间的 25W,且温度似乎始终都比较高——只不过在设计上并不影响体验。很多时候,往往 PL2 功耗冲高后,由于温度也会快速上升,最高性能状态也根本就坚持不了 厂商设定的值,有时或许连 10 秒都撑不到——睿频、TDP 极限可坚持的时间,就是所谓的“真男人时间”了。 Surface Pro 6 低配版,需要注意的是,我运气比较好,我买到的 SP6 用的是酷睿 i5-8350U,略好于市面上流通的 8250U Surface Pro 6 在 AIDA64 中查看的这个值 PL2 是 35W,持续时间 2.00 秒?Max Turbo 全核 36x。我自己尝试跑 CineBench R20,并用 XTU 观察数值变化,只跑一轮,Package TDP 坚持在 25W 的时间还算是比较久的,后续功耗限制(DPTF?)后终维持在 17-18W 的水平。这对于一台被动散热设备而言已经相当不错了。尝试用 XTU 把 PL1 设为 35W,则在一轮 CineBench R20 全程,TDP 维持在 25W,温度在 73 ℃上下浮动(室温 15℃ 左右);长时间的 17-18W,温度在 65℃ 附近浮动。(不过貌似旧版的 Intel XTU 有点小问题,这组数据可能不准确) NoteBookCheck 反复跑 CineBench R15 测试十几二十轮是很有价值的。尤其在 Surface Pro 酷睿 i5 版这类被动散热设备上,前面几轮可以表现出比较好的成绩;但在温度和功耗达到一定值以后,被动散热的效率不高,真男人时间也不再。所以其持续性能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损失。 实际从市面上绝大部分八代超级本的表现来看,在实现时,大部分超级本的“真男人时间”都比较短。而且更悲惨的是,PL1 标定的长时睿频功耗(我手上的 ThinkPad X390 是 25W,Surface Pro 6 也是 25 W)也未必能达到。能够坚守 15W 的八代超级本似乎就不多。Surface Pro 6 在多轮 CineBench R15 测试下最后降到 10W 及以下。 很多拥有主动散热的八代超级本,最终也都达不到 15W 长时睿频,主要原因是其散热设计不过关: Intel 首次在八代酷睿低压 CPU 中将核心数量翻番,对散热设计原本就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笔吧评测室更早的测试来看 ,全力跑 CineBench R11.5/R15 的单线程测试时,酷睿八代 CPU 整体功耗就可能达到或超过 15W——一个核心满载就已经撞功耗墙了;多核心同时跑的频率情况即可想而知。 所以在一大批同系列八代超级本上,酷睿 i5 与 i7 版的持续性能几乎没什么差距,尤其很多 OEM 厂商还在沿用七代本的散热设计方案,则睿频真男人时间极短,过后就是持续降频,甚至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达不到标称最高频率。于是持续高负载时,由于散热设计不过关,导致 i7 的高频能力根本无处发挥。可以想见,即便微软有着十分强大的系统设计能力,Surface Pro 6 的酷睿 i5 板去掉风扇以后,还怎么能撑得起场面。 不过在 i7 版配置上采用风扇,实则的的确确拉开了 i5 与 i7 配置的性能差距,这一点从前面 Surface Pro 的 CineBench R15 持续跑分就能看得出来。让 i5 与 i7 拉开性能差距的方式还果然是与众不同啊,说笑… 另外还说明,不同 OEM 厂商对待八代超级本做设计的认真程度,是可以反映到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上来的,ThinkPad (T 系列与 X 系列)属于八代低压本中的佼佼者,即便我也没有测试手头这台 ThinkPad X390 i7 版的真男人时间,以及睿频 TDP 是否如标称这般(以及续航测试在此也显得很要紧)。 十代酷睿,用被动散热会怎样? 我手上没有 Surface Pro 7,所以并不了解这台设备的情况。从 NoteBookCheck 的测试来看,Surface Pro 7 无风扇的酷睿 i5 版最初跑 CineBench R15 可以飙到 685 分(多核),这个成绩事实上比 Surface Pro 6 的有风扇酷睿 i7 版都还要好;比 Surface Pro 6 无风扇的酷睿 i5 版有 17% 的领先优势。但后续测试由于没有风扇,持续降频,成绩下滑幅度大约有 30%,最终如果就 CineBench R15 测试来看,Surface Pro 7 酷睿 i5 版在持续性能上相比 Surface Pro 6 酷睿 i5 版领先优势不到 15%。而且比 Surface Pro 6 的有风扇酷睿 i7 版弱了将近 13%。 目前网上似乎还没有针对 Surface Pro 7 酷睿 i7 版相对系统的测试数据,所以有无风扇对十代酷睿(Ice Lake-U)造成的影响似乎没有十分直观的比较对象。若以联想 Yoga C940(酷睿 i7-1065G7)这款设计相对比较平庸的十代超级本来对比,则 C940 相比 Surface Pro 7 无风扇 i5 版,有大约 24% 的持续性能优势(但这个对比并不科学,因为 CPU 并非同款),市面上某些 Comet Lake 十代本在绝对性能上差不多也是这样的领先幅度。 PCMark 10 测试,来源:NoteBookCheck PCMark 8 测试,来源:NoteBookCheck 不知该说 Surface Pro 7 无风扇版在系统设计上有退步,还是无风扇的 Surface Pro 6 实际已经达成被动散热的最优设计。无论如何,这次的 Surface Pro 7 在 CPU 持续性能提升幅度上都算是比较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这里做个导购建议,则因为 Surface Pro 6 的系统性能实在十分糟糕(如前文所述,存储性能差),PCMark 10 这类测试综合成绩还不如 Surface Pro 5,那么 Surface Pro 7 无风扇 i5 版的可购买推荐指数依然是比较高的。它在 PCMark 10 的综合得分与 Surface Book 2 差不多,甚至还与 Surface Laptop 3 锐龙版差不多,比 Surface Pro 6 带风扇的 i7 版都有 15% 的成绩优势。 不过我总体觉得,PCMark 10/8 可能仍无法代表 Surface Pro 7 的日常使用体验,这里也不清楚 NoteBookCheck 在进行 PCMark 10/8 测试时具体是怎么跑的。所以也在这里给各位作参考吧。 如前文所述,酷睿十代包括了两个版本,分别是改进版 14nm 工艺,架构不变(Skylake)的 Comet Lake;以及采用 Intel 最新 10nm 工艺,架构变为 Sunny Cove 的 Ice Lake。这里不再具体谈十代酷睿的具体表现,不过就已上市 Comet Lake-U 的超级本来看,Comet Lake 架构没变、工艺也基本没变的情况下,其实际表现比八代的 Whiskey Lake 虽无同频性能的太大提升,但同频功耗降低不少;在相同散热条件下,Comet Lake-U 能够提升 15-20% 的性能 。 就这方面的表现来说,Comet Lake 似乎是对 14nm 四核低压处理器的一次完善和补足,或者说可能在八代酷睿低压 CPU 核心和线程数目翻番显得过于匆忙时,在十代 Comet Lake 身上完成了一次比较出色的修正,让四核低压 CPU 真正步入成熟。(本文未探讨六核低压 CPU) 不过去年更新的 Surface 系列采用的十代酷睿并非 Comet Lake 版,而是 Ice Lake 版——也就是新工艺、新架构的版本,听起来好像更美好了。但前文就提到了,可能是 Intel 的 10nm 制程还没有那么成熟(后续我打算把 WikiChip Fuse 针对 Intel 10nm 工艺的文章翻译过来),虽然 Intel 宣称 Ice Lake 有 18% 的 IPC 提升,但市面上的 Ice Lake CPU 在最高频率方面不及 Comet Lake。 来源:笔吧评测室 从笔吧评测室的测试数据来看 ,3.5GHz 的 Ice Lake-U 差不多等于 4GHz 的 Comet Lake-U。实际上如果对比同频功耗,Ice Lake 是略高一点的,但 Ice Lake 的同频性能也更高。按照同性能来比较功耗,Ice Lake 还是胜出的(Uncore 以及核显的功耗会明显更高,此处 Uncore 也因为有了四个 Thunderbolt 3 原生支持故功耗更高)。 来源:笔吧评测室 以功耗为尺度做衡量,则在 PL1/PL2 为 15W/25W 的超级本上,Ice Lake 的性能会略低于 Comet Lake;但达到 35W 及更高时就会超越。就这个角度来看,Surface Laptop 3 采用 Ice Lake 应该还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但 Surface Pro 7 的无风扇酷睿 i5 版也选择 Ice Lake,实际就有那么点小问题了。 但就上面我援引的各种数据来说,Surface Pro 7 无风扇酷睿 i5 版在 CPU 性能方面比 Surface Pro 6 高出 14-17% 之间(峰值和持续性能),这实际完全符合在相同散热设计下,十代酷睿(Comet Lake-U)比八代酷睿(Whiskey Lake-U)强约 15% 的预期,而 Ice Lake 在较低功耗设定下的性能相较 Comet Lake 没有优势,所以 Surface Pro 7 的表现完全符合预期。或者说 Surface Pro 6 可能已经在12寸设备上做到了被动散热的最优设计,Surface Pro 7 则延续了这一传统。 当然,在 Surface Pro 体系内,无风扇的被动散热大概的确做得不错,只是被动散热一定意味着性能会打折扣。 另外这里再分享一篇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文章,AnandTech 前不久参加 CES 2020 的 Intel 的主题演讲 。Intel 在会上对比了自家低压 Comet Lake/Ice Lake 与 AMD Ryzen Mobile 3000 系列,表明自家产品性能、特性领先多少。不过这不是重点,实际上这个对比结果也没什么奇怪的,从 Surface Laptop 3 的酷睿版和锐龙版比较,就能看出在低压版 CPU 的这一局,Intel 还是有相当优势的。 不过在这个对比中, AnandTech 发现,Intel 分别发布了两张 PPT,一张对比 Comet Lake 与 Ryzen Mobile 3000,另一张对比 Ice Lake 与 Ryzen Mobile 3000。三个对比对象分别是酷睿 i7-10710U、酷睿 i7-1065G7,以及 AMD Ryzen 7 3700U。而自家 Comet Lake 与 Ryzen Lake 却没有直观对比。AnandTech 觉得十分好奇,于是他们将两张 PPT 上的成绩放到了一起,一次来比较十代酷睿的两个版本究竟表现如何,如下图所示。 来源:Intel via AnandTech Intel 宣称这些测试项是最能代表“真实环境的测试”。不过在包括 PCMark 10、WebXPRT 在内的测试中,Comet Lake 在前四项测试中都胜出,浏览器测试(PCMark10 Edge)基本是平手;WebXPRT 浏览器测试两者得分也相近,Ice Lake略胜。Office 真实测试也是对半开,Word 测试互有胜负(PPT PDF 导出测试,Comet Lake 的优势似乎还不小)——比较奇特的是这里的 Powerpoint 转为 1080p 视频测试,日常不知道有谁会这样操作;Photoshop 测试完全打平;至于 Topaz Labs AI 测试,这应该属于小众测试——而且 Intel 还和这家软件供应商合作进行了 GPU 加速(说好的真实环境测试呢?)。 总结一下上表的对标情况。Comet Lake 的这枚六核心的酷睿 i7-10710U 可以达到 4.7GHz 的睿频,而代表 Ice Lake 的四核酷睿 i7-1065G7 最高频率限制在 3.9GHz。即便后者 IPC 有 18% 的优势,也足以被频率和核心数差异抵消。比如 Office 负载,i7-10710U 可以同时开 12 个线程,这其实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所以就现阶段来看,如果单论性能,则在具体的 CPU 产品上,Comet Lake 仍是更加成熟的选择——即便它采用的是旧架构和旧工艺。另外 Ice Lake 引入了一些消费用户暂时不怎么用得到的东西,比如说 AVX-512 指令原生支持——在现有某些特定冷门项目上,Ice Lake 估计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么看来,如果真的说“真实环境测试”,则 Comet Lake 也是优选。虽然这种局面大概是 Intel 不怎么愿意看到的。 最后展望一下今年的 Surface Pro:其实去年发布的 Surface Pro X 真的挺好看,我倒是不在意设备厚不厚,而在意 Surface Pro 的屏幕太小了;Surface Pro X 就弥补了这个短板,屏占比增大了,屏幕变大了。无奈 Surface Pro X 是台 Arm 设备,知乎有几篇谈 Pro X 使用体验,以及 x86/x64 转 Arm64 效率的测试文章,至少现在 Arm 平台的 Windows 本体验是真的不好的。 我觉得很有理由相信,x86 平台的 Surface Pro 在屏幕、外观方面也会有类似 Surface Pro X 这样的升级,或许 Surface Pro 8 身上就能看到。还有一点,AMD 在前不久的 CES 大会上发布了 Ryzen 4000 系列 APU,这仍然会对低压超级本市场产生一次性能、效率上的冲击。Intel 计划中的 Tiger Lake 在路上。不确定 Surface Pro 8 能否赶得上。其实感觉这两年由于 AMD 的搅动,即便“摩尔定律放缓”,桌面 CPU 市场也焕发了一波生机。2020 年的 Surface Pro 或许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最后的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一些推论: 1. 无风扇设计的 Surface Pro 在持续性能上,会明显弱于同时代同配置的其他主动散热超级本;持续性能差距可以达到 20-35%。 2. Surface Pro 的酷睿 i5 版与 i7 版性能差别会比较大,这和其他品牌超级本的情况很不一样; 3.微软可能已经在 Surface Pro 被动散热设计上做到了最优化; 4.Surface Pro 6 相比 Pro 5 实现了一次性能飞跃; 5.Surface Pro 7 无风扇酷睿 i5 版的升级还是相当值得的,尤其系统性能提升比较大; 6.即便十代酷睿的 Ice Lake 用上了更好的工艺、更新的架构,但 Comet Lake 仍然拥有更出色的成熟性,和更实用的性能; 7.未来的 Surface Pro 8 可能相当值得期待,或许 Surface Pro 8 可以实现性能与外观(屏幕尺寸)的双重飞跃。 这里再多说一句,虽然本文花了比较多的篇幅在说被动散热的 Surface Pro 相比同配置超级本性能更孱弱,但我从未对于购买 Surface Pro 无风扇版的设备后悔——只不过我更加认识到 Surface Pro 的 i5 和 i7 版价格差别较大还是有原因的。对于无风扇设计,微软大约也有自己的想法。毕竟移动、安静本身就需要付出代价,就好像超级本的性能远弱于游戏本——但价格却依然可能很高,这是一样的道理,看你愿意为何种元素买单罢了。 ---- 注:有热心市民提醒,NoteBookCheck 的测试没有交代测试具体环境,尤其是室温:室温实际对于持续性能影响也很大。在看本文时,请留意此信息的缺失!所以 20-35% 这一数字值得商榷。 我猜 NoteBookCheck 应该有相应的文档来解释测试环境,但我太懒了,不想去看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可以去翻一翻。 参考来源及推荐阅读: Microsoft Surface Pro 6 (2018) (i5, 128 GB, 8 GB) Convertible Review - NoteBookCheck Intel’s Confusing Messaging: Is Comet Lake Better Than Ice Lake? - AnandTech Microsoft Surface Pro 7 Core i5 Review: More Like a Surface Pro 6.5 - NoteBookCheck 美丽的谎言——8代Intel低压4核性能测试 - 笔吧评测室 Intel 10代酷睿移动版性能测试(一)—— CometLake-U 4核 - 笔吧评测室 intel 10代酷睿移动版性能测试(三)—— IceLake-U 核心篇 - 笔吧评测室
  • 热度 28
    2015-10-8 16:16
    2149 次阅读|
    6 个评论
    在手机与平板失败后,微软这周再次发布两款大神级产品Surface Book和HoloLens。屡败屡战的微软,是要不分敌友乱棍横扫,还是深谋远虑,看到了未来?   微软周二发布了Surface Book,亮点是二合一,外观性能要都能干掉苹果Macbook。但是一个做PC软件系统的公司,你自己玩硬件,你的小伙伴们已经脆弱的小心脏,承受得了吗?   因此,在低调处理与硬件伙伴关系的同时,无论是发布会还是接受采访,微软都将营销矛头指向了苹果。虽然之前苹果发布iPad Pro时有媒体惊呼会冲击到Surface Pro,但无论是在生产力还是硬件参数上,iOS平板iPad Pro都完全不是Surface Pro的竞争对手。   软Windows与设备的执行副总裁特里·梅尔森在接受国内媒体巨头新浪科技时表示,Surface Pro 4和Surface Book的竞争对手是Macbook Air和Pro,而且Surface在同等价位相对于Macbook有着明显的硬件参数优势。梅尔森尤其强调,Surface主打的是高端市场,并不会冲击到硬件伙伴的销量。   即使是外观和硬件参数占优,但凭着定位高端的定价,Surface Book肯定不会是走量的产品。因此凭借着价格差距不大,以及iOS操作系统上的粉丝粘度,苹果在PC上的地位应该会继续保留,而微软和小伙伴们在PC上的市场下滑趋势,也不会因为这一款产品得以改变。   当然,发布会上的另一款产品HoloLens,完全是一个黑科技产品,它采用全息显示+虚拟场景的技术,以及超酷的操作体验,将游戏从现代带入到了未来时代。这是产品简直就是微软在游戏市场XBox的跳跃式升级产品,一下子进入到了游戏的新时代(微软这次也还是发布了XBox One Elite游戏手柄)。通过HoloLens的增强现实眼镜,我感觉到HoloLens不仅能够吸引原有的XBOX的粉丝,还能打动新的游戏用户群体:这个游戏的玩法实在太酷,并且将来可以增加的实境体验玩法实在是太多了!唯一遗憾的是,3000美元的定价实在让一般人吃不消。   从放弃手机,到Surface出货失败,微软的每一步硬件之路,都不能重现XBOX在游戏界的荣光。但是HoloLens,它将会是一款划时代的游戏硬件产品。在游戏领域,任天堂和索尼的硬件之走不下去了,微软能扛起家庭游戏设备的大旗吗?   拭目以待!
  • 热度 4
    2013-8-28 11:10
    1234 次阅读|
    0 个评论
    诺基亚正计划发布一款10.1英寸的Windows RT平板,代号为Sirius(天狼星),传闻将于9月26号在纽约发布。最终的设计将是Lumia的风格。微软的Surface RT平板已被证明是款失败的产品,而众OEM产商也宣布放弃Windows RT平板,诺基亚此时却举起这面大旗,它是胸有成竹,还是打算像N9一样昙花一现? 关于诺基亚平板 据可靠消息,诺基亚这款平板将比iPad轻薄,重量仅有450多克。机身将有多种颜色,诺基亚计划使用600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前置200万。 10.1 英寸的屏幕将使用1080p分辨率,阳光下拥有很好的可视度。处理器使用高通四核骁龙800,2GB RAM。拥有LTE连接功能,电池寿命长达10小时。其它方面还有一个microSD卡槽用来扩展32GB的存储空间,Micro HDMI和Micro USB接口。 诺基亚同时计划为“Sirius”平板准备键盘配件,可以提供附加电量。定价将与iPad针锋相对,而且不会立即降价。 另外将一同发布的还有6寸平板手机“Bandit”。 前车之鉴 Surface RT平板的失败让微软损失了9亿美元,为了促销微软把价格调降了150美元。鲍尔默退休也可能和此有关。 另外Windows RT本身的生态也不成熟,开发者资源太弱,平台上缺少很多知名应用。虽然支持Office被认为是一大卖点,不过目前看来这个卖点没有成功。 众OEM齐弃之 本月早些时候,华硕宣布将不再生产Windows RT平板,跟随其宣布放弃的还有三星、惠普、联想和HTC。目前仅剩下戴尔还在支持Windows RT。 诺基亚能否拯救Windows RT? 在Windows Phone仍然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诺基亚又进入Windows RT这个分崩离析的平台,不得不让人怀疑它是计划周详,还是将像N9一样打一炮就没了。 如果诺基亚要拯救Windows  RT,和微软的紧密合作将是成功的关键。诺基亚自身要解决一些硬件问题,例如一些Surface RT用户抱怨的运行缓慢问题。从泄露的规格上来看,诺基亚平板在硬件上已经达到了主流平板的水平。 软件方面需要微软的支持,Win 8.1会在10月18日推出全球更新,在OS上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态系统,特别是应用的数量和质量,这方面需要时间。 放下身段才能成功 Windows RT和Windows Phone的处境有些类似,而诺基亚卖得最好的Windows Phone是Lumia 520这款低端机。小编认为诺基亚也应该在平板上采用这一策略,学习Surface RT不会成功,和iPad竞争也很难,但在低端市场,诺基亚却很有可能争得一席之地。 如果诺基亚推出一款廉价平板,可以迅速增加用户基数,这样就会吸引更多开发者,增强生态系统,不过目前看来诺基亚的目标对手是iPad。硬件上诺基亚可以比得上iPad,但在软件和生态系统上,小编可以肯定地说,它会被iPad秒杀。 不管怎样,诺基亚还有好基友微软的支持,对于进入平板领域,小编也只能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 via  citeworld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1
    时间: 2023-4-26 14:32
    大小: 88.31MB
    SurfaceElectromyography-Physiology,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IEEEPress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0-9-21 19:35
    大小: 1.13MB
    上传者: LGWU1995
    AVXSurfaceMountCeramicCapacitorProducts
  • 所需E币: 4
    时间: 2019-12-28 19:23
    大小: 2.04MB
    上传者: 978461154_qq
    本应用笔记提供了NXP的RF晶体管封装固定和焊接指南AN10896MountingandSolderingofRFtransistorsRev.01―17May2010ApplicationnoteDocumentinformationInfoContentKeywordsSurfacemount,reflowsoldering,boltdownAbstractThisapplicationnoteprovidesboltdownandsolderingguidelinesforNXP’sRFtransistorpackagesNXPSemiconductorsAN10896MountingandSolderingofRFtransistorsRevisionhistoryRevDateDescription0120100517InitialreleaseContactinformatio……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0-1-6 12:01
    大小: 286.31KB
    上传者: 978461154_qq
    MICROCOMMERCIALCOMPONENTSSMDDimensionSelectionGuide-MCC公司贴片产品封装参考MCCTMMicroCommercialComponentsCorp.MicroCommercialComponentsCommercialSurfaceMountPackagesPackageTypesDimensionsUnit:mm0.25-0.350.55-0.650.90-1.10SOD-723……
  • 所需E币: 4
    时间: 2019-12-24 18:41
    大小: 58.71KB
    上传者: wsu_w_hotmail.com
    摘要:超低电阻表面安装电流检测电阻像理想的包。物理设计,皮带的金属,似乎理想,提供可能的最低电感。往往这些电阻需要某种形式的电阻电容筛选以限制开关噪声峰值。问题是分流器的时间常数是除以回路电阻的包电感。因此,低分流电阻、越长衰变倍。Maxim>AppNotes>BATTERYMANAGEMENTPOWER-SUPPLYCIRCUITSKeywords:currentsense,resistor,surfacemount,currentshunt,current-senseresistors,shuntresistanceDec27,2001APPLICATIONNOTE908Ultra-LowResistanceSurfaceMountCurrentShuntsAbstract:Ultra-lowresistancesurfacemountcurrent-senseresistorsseemliketheidealpackage.Thephysicaldesign,astrapofmetal,seemsideal,offeringthelowestinductancepossible.Toooftentheseresistorsneedsomekindofresistorcapacitorfiltertolimittheswitchingnoisespikes.Theproblemisthatthetimeconstantfortheshuntisthepackageinductancedividedbythecircuitresistance.Consequently,thelowertheshuntresistance,thelongerthedecaytimes.Ultra-lowresistancesurfacemountcurrent-sens……
  • 所需E币: 5
    时间: 2019-12-24 18:40
    大小: 58.71KB
    上传者: givh79_163.com
    摘要:超低电阻表面贴装电流感应电阻看起来就像理想的包。物理设计,金属表带,似乎很理想,提供尽可能最低的电感。往往这些电阻需要一些电阻电容滤波器来限制开关噪声尖峰。问题是,分流器的时间常数除以电路的电阻,封装电感。因此,分流电阻低,时间越长,衰减时间。Maxim>AppNotes>BATTERYMANAGEMENTPOWER-SUPPLYCIRCUITSKeywords:currentsense,resistor,surfacemount,currentshunt,current-senseresistors,shuntresistanceDec27,2001APPLICATIONNOTE908Ultra-LowResistanceSurfaceMountCurrentShuntsAbstract:Ultra-lowresistancesurfacemountcurrent-senseresistorsseemliketheidealpackage.Thephysicaldesign,astrapofmetal,seemsideal,offeringthelowestinductancepossible.Toooftentheseresistorsneedsomekindofresistorcapacitorfiltertolimittheswitchingnoisespikes.Theproblemisthatthetimeconstantfortheshuntisthepackageinductancedividedbythecircuitresistance.Consequently,thelowertheshuntresistance,thelongerthedecaytimes.Ultra-lowresistancesurfacemountcurrent-sens……
  • 所需E币: 5
    时间: 2020-1-15 12:02
    大小: 994.95KB
    上传者: 16245458_qq.com
    IPC-7351-Generic_Requirements_for_Surface_Mount_Design_and_Land_Pattern_StandardASSOCIATIONCONNECTINGELECTRONICSINDUSTRIESIPC-7351GenericRequirementsforSurfaceMountDesignandLandPatternStandardIPC-7351February2005SupersedesIPC-SM-782AwithAmendments1&2December1999AstandarddevelopedbyIPC3000LakesideDrive,Suite309S,Bannockburn,IL60015-1219Tel.847.615.7100Fax847.615.7105www.ipc.orgThePrinciplesofStandardizationInMay1995theIPC’sTechnicalActivitiesExecutiveCommittee(TAEC)adoptedPrinciplesofStandardizationasaguidingprincipleofIPC’sstandardizationefforts.StandardsShould:ShowrelationshiptoDesignforManufacturability(DFM)andDesignfortheEnvironment(DFE)MinimizetimetomarketContainsimple(simplied)languageJustincludespecinformationFocusonendproductperformanceIncludeafe……
  • 所需E币: 3
    时间: 2020-1-13 09:39
    大小: 994.95KB
    上传者: givh79_163.com
    IPC-7351-GenericRequirementsforSurfaceMountDesignandLandPatternStandardASSOCIATIONCONNECTINGELECTRONICSINDUSTRIESIPC-7351GenericRequirementsforSurfaceMountDesignandLandPatternStandardIPC-7351February2005SupersedesIPC-SM-782AwithAmendments1&2December1999AstandarddevelopedbyIPC3000LakesideDrive,Suite309S,Bannockburn,IL60015-1219Tel.847.615.7100Fax847.615.7105www.ipc.orgThePrinciplesofStandardizationInMay1995theIPC’sTechnicalActivitiesExecutiveCommittee(TAEC)adoptedPrinciplesofStandardizationasaguidingprincipleofIPC’sstandardizationefforts.StandardsShould:ShowrelationshiptoDesignforManufacturability(DFM)andDesignfortheEnvironment(DFE)MinimizetimetomarketContainsimple(simplied)languageJustincludespecinformationFocusonendproductperformanceIncludeafe……
  • 所需E币: 4
    时间: 2019-12-24 17:05
    大小: 116.32KB
    上传者: quw431979_163.com
    摘要:表面贴装设备往往可以无蚀刻印刷电路板(PCB)原型使用普通的覆铜板和简单刀具。Maxim>DesignSupport>TechnicalDocuments>Tutorials>GeneralEngineeringTopics>APP1110Maxim>DesignSupport>TechnicalDocuments>Tutorials>PrototypingandPC-BoardLayout>APP1110Keywords:PCB,circuitboard,prototype,smd,surfacemountJun14,2002TUTORIAL1110PrototypingwithSurface-MountDevicesBy:RogerGriswoldJun14,2002Abstract:Surface-mountdevicescanoftenbeprototypedwithoutetchedprintedcircuitboards(PCBs)byusingplaincopper-cladandsimplecuttingtools.Assurface-mounttechnology(SMT)hasbecomemoreprevalent(andmanydevicesareonlyavailableinsurface-mount),prototypingtechniqueshavechanged.Man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