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车规级芯片

相关博文
  • 2025-5-9 17:02
    0 个评论
    在智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战役。作为国内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紫光同芯与深耕汽车电子解决方案的贞光科技强强联合,通过技术突破、生态协同与市场深耕,正加速推动国产车规芯片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为国产汽车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重要支撑。 紫光同芯:国产高性能车规MCU的崛起 紫光同芯致力于打造从安全元件(SE)到微控制器(MCU)再到系统级芯片(SoC)的全链式汽车芯片解决方案,为国内汽车厂商提供安全、可靠且高性能的“中国芯”。 关键数据与认证 产品系列 核心技术 目标应用 认证状态 THA6系列MCU - 400MHz主频,Arm v8架构- ISO 26262 ASIL D认证- AEC-Q100 Grade1 动力域控制器、底盘控制、智能驾驶 已获头部车企送样,量产进程加速 T97-415E - 抗量子计算攻击硬件防护- CC EAL5+/国密二级认证- Pin-to-Pin兼容设计 数字钥匙、OTA安全模块、T-BOX 欧盟R155法规适配 研发投入与市场进展 研发投入 :近三年累计投入数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50%,聚焦车规芯片测试认证与IP核开发。 市场合作 :已与30余家主机厂(蔚来、比亚迪等)及多家国际Tier1(英飞凌、恩智浦)完成协议适配。 量产案例 :2025年上海车展,基于THA6206的国产动力域控制器成功点火,THA6412已向头部车企送样。 贞光科技:汽车电子系统解决方案专家 贞光科技依托十余年汽车电子经验,能够迅速整合紫光同芯的核心芯片产品,打造成车载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推动国产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落地。 领域 具体体现 系统方案设计 提供智能座舱、车身电子、车联网等领域的ECU/域控制器参考设计及定制开发服务 软件算法能力 掌握AUTOSAR架构、底层驱动与中间件开发,通过ASPICE CL2/CL3评估 测试验证体系 CNAS认证实验室,覆盖环境、EMC、可靠性及功能安全验证 供应链管理 与全球众多顶尖厂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连续多年获“金牌优秀供应商”称号 未来展望 紫光同芯与贞光科技的合作,不仅是技术自主的体现,更是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一步。未来,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中央域控等高端场景,推动THA6系列在分布式域控、中央计算平台等领域的应用落地,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
  • 2025-4-21 16:10
    236 次阅读|
    0 个评论
    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紫光同芯授权代理商,深耕电子元器件领域数十载,专为汽车与工业客户提供车规级安全芯片及配套服务。公司整合硬件供应、软件SDK与技术支持为一体,配备专业团队提供选型咨询与现场指导,助力客户实现完整的芯片应用解决方案。 在全球芯片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我国车规级芯片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 紫光同芯授权代理商 ,深耕电子元器件领域数十载,专为汽车与工业客户提供 车规级安全芯片及配套服务 。公司整合硬件供应、软件SDK与技术支持为一体,配备专业团队提供 选型咨询 与 现场指导 ,助力客户实现完整的 芯片应用解决方案 。本文聚焦国产车规级芯片如何精准对标国际主流产品,全面解析在MCU、功率半导体、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的替代方案,为行业用户提供具体可行的国产替代路径。 车规级MCU:精准对标国际巨头产品线 车规级MCU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的"大脑",国内厂商已形成完整的对标替代体系: 国产方案 精准对标产品 替代优势 紫光同芯THA6系列 英飞凌TC-387、NXP MPC56系列 双核锁步架构,300MHz主频,ASIL-D安全等级,完美适配动力总成应用 国芯科技CCFC3009PT 英飞凌TC397、瑞萨U2A16 基于RISC-V架构,集成AI协处理器,智能驾驶场景兼容性高 国民技术N32A455 NXP S32K系列 承诺15年以上供货保障,车身控制直接替代方案 兆易创新GD32A503 ST STM32Auto系列 Arm Cortex-M33内核,ASIL-B安全认证,接口完全兼容 北京君正X2000 瑞萨RH850系列 CAN/LIN接口集成度高,低功耗设计与原厂一致 全志科技T7 NXP i.MX RT系列 多核异构计算,智能座舱多屏交互直接替代 士兰微SC32 英飞凌XMC系列 温度范围与可靠性指标一致,电机控制性能对等 芯驰科技V9 瑞萨R-Car系列 ADAS和智能座舱性能参数可比,多屏融合能力相当 功率半导体:直接替代800V高压平台核心器件 功率半导体领域,国产替代已经从中低端延伸到高端应用: 国产方案 精准对标产品 替代场景 智新半导体IGBT模块 英飞凌HybridPACK、ST STGAP系列 800V高压平台,比亚迪、岚图等主流车型验证 斯达半导体SiC MOSFET Wolfspeed C3M系列 高频低损耗应用,电动车逆变器核心器件 士兰微SiC MOSFET 罗姆(ROHM) SCT3040KL 国产SiC产线量产,快充和高效电驱系统直接替代 宏微科技IGBT芯片 富士电机FGH系列 AEC-Q101认证,电机控制器一致性验证通过 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芯片:算力匹配的国产方案 高性能计算芯片是国产替代的重点突破领域: 国产方案 精准对标产品 核心指标对比 芯擎科技"龙鹰一号" 英飞凌AURIX TC3xx、高通骁龙8155 7nm工艺对标高通,多屏支持能力相当 黑芝麻A1000 英伟达DRIVE Xavier 算力116TOPS vs 30TOPS,L3+自动驾驶功能支持 地平线征程5 特斯拉FSD、高通骁龙Ride 算力超128TOPS,推理效率更高,成本优势明显 传感器与通信芯片:关键参数一致的平替方案 传感器和通信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神经网络: 国产方案 精准对标产品 关键参数对比 纳芯微NSi6611 英飞凌1ED020I12-F2 隔离电压5.7kV vs 5.7kV,SiC驱动能力一致 矽力杰Si823x Silicon Labs SI8233 隔离栅极驱动参数完全兼容,可直接替换 国科微GK7205 NXP TEF810X 77GHz毫米波雷达,检测距离和精度对等 电源管理与接口芯片:引脚兼容的直接替代 电源管理与接口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已实现"无缝对接": 国产方案 精准对标产品 替代便利性 杰华特Joulwatt JH系列 TI UCC28880 引脚兼容,电源管理参数一致,可直接替换 南芯半导体SC8201 ST L6925D 快充协议完全支持,OBC应用验证通过 安世半导体NXV8201 NXP TJA1463 CAN FD全面兼容,AEC-Q100认证 国产替代路径与实施建议 对于汽车电子设计工程师和采购决策者,实施国产替代可考虑以下路径: 分步替代 :先从成熟度高的车身电子、基础接口芯片入手,再到MCU和功率器件,最后到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 平行验证 :在研发阶段同时验证国际品牌和国产替代方案,降低切换风险 梯队替代 :建立国际一线品牌、国际二线品牌、国产高端、国产主流的梯队替代体系 生态融合 :优先选择开发工具和软件库完善的国产方案,降低工程师学习成本 国产车规芯片替代的未来展望 随着国产车规级芯片的精准对标体系日趋完善,中国汽车电子产业正步入技术自主新阶段。从MCU到功率半导体,从智能座舱到传感器芯片,国产替代方案已形成全面覆盖,为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国产化路径。虽然在工艺稳定性、长期可靠性验证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国产车规芯片已展现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能力。 北京贞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 紫光同芯授权代理商 ,深耕电子元器件领域数十载,专为汽车与工业客户提供车规级安全芯片及配套服务。公司整合硬件供应、软件SDK与技术支持为一体,配备专业团队提供 选型咨询 与 现场指导 ,助力客户实现完整的 芯片应用解决方案 。 注: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贞光科技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 2025-4-16 18:26
    2 次阅读|
    0 个评论
    「芯」跳加速,无感解锁!两大硬核峰会引爆6月上海 @ AutoSEMI & AutoPEPS 2025——双核驱动汽车未来
    为什么这场大会不容错过? 6月19日,上海,由匠歆汽车联合 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上海汽检 重磅打造的 「 The 3rd AutoSEMI 2025智能汽车芯片产业大会」 与 「 The AutoPEPS 2025智能汽车无钥匙进入大会」 双会并行。 以 “芯智融合,无界交互”为年度主题,聚焦智能汽车最前沿的 芯片技术革新 与 无钥匙交互革命,为行业注入“双核动力”! 大会背景 : 颠覆性技术的十字路口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三重变革: ➡芯片短缺危机倒逼自主可控: 车规级芯片已成为智能汽车的 “大脑”,中国车企加速突破技术壁垒,国产芯片企业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崭露头角。 ➡无钥匙技术重塑用户体验: 从传统 PEPS到生物识别、UWB精准定位,无钥匙系统正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战场,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国家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车规芯片研发,而资本市场对智能汽车生态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本届双会,正是站在技术爆发与产业升级的临界点,为行业提供 “技术+场景+生态” 的全维度解决方案! 部分 已确认演讲单位: 东风汽车技术中心 一汽红旗研发总院智能网联开发院 长安汽车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 长城汽车 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 上海汽检 联合汽车电子 博世半导体 中汽研科技 紫荆半导体 捷德 立功科技 银基科技 复旦微电子 SGS Brightsight 波霎科技 俄罗斯工程院 爱德万 华大九天 紫光同芯 云途半导体 杰发科技 芯驰科技 核心议题 : 直击痛点 解码未来 AutoSEMI 2025 智能汽车芯片的「破局之战」 ——EDA/IP赋能车规芯片设计 技术攻坚: EDA/IP如何突破车规芯片设计瓶颈?国产EDA工具链如何支撑车规芯片全流程设计? AI加速IP与先进工艺如何满足大算力芯片需求? EDA/IP生态如何助力芯片企业降低对国际工具的依赖? 生态共建: 如何通过 IP复用加速车规芯片开发? EDA工具如何打通芯片与整车功能安全验证? 国产EDA/IP如何与国际巨头竞争,构建自主生态? 安全突围: ISO 26262合规:如何通过EDA工具链实现ASIL-D级车规芯片设计? ISO 21434落地**:安全IP与验证方法学如何应对车载网络安全威胁?EDA如何优化芯片的DFT(可测试性设计)与可靠性验证? AutoPEPS 2025 无钥匙系统的「升维革命」 技术迭代: UWB厘米级定位、人脸/指纹生物识别集成方案 安全与体验平衡: 抗干扰加密算法、低功耗设计突破 标准化之争: 车企、供应商如何统一技术协议,避免碎片化 与会企业 : 全球巨头与创新先锋同台 整车与 Tier 1 : 比亚迪、上汽、东风、奇瑞、长安、理想、小鹏、博世、大陆电子、联合汽车电子 芯片巨头: 英飞凌、 TI、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地平线、芯驰科技、黑芝麻智能 无钥匙技术领军者: 高通、恩智浦、华为、捷德、银基科技 资本与智库: 中金资本、麦肯锡、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 多维数据 : 展现行业标杆影响力 AutoSEMI 2025:芯片产业的「超级枢纽」 1、全球参与度 吸引 500+ 来自 32个 国家和地区的参会企业,覆盖芯片设计、整车制造、 Tier 1供应商及投资机构全产业链角色。 2、技术展示规模 30+家 展商展出 300+项 芯片解决方案,涵盖自动驾驶 SoC、车规级MCU等核心领域,现场技术Demo互动 超 500次 。 3、行业决策者浓度 参会者中 68% 为总监及以上级别高管 4、满意度与复购率 会后调研显示 95% 参会者认为 “会议内容远超预期”, 89% 的展商已预签 2025年展位。 立即报名!抢占 “早鸟席位”! 4月18日前达成合作享9折优惠 展位招募: 仅余 15席黄金展位 扫码锁定与行业领袖面对面机会! AutoSEMI 2025AutoPEPS 2025往届精彩回顾 市场合作:吴老师 电话 :18217555248 邮箱 :lilian.wu@artisan-event.com 当 “芯”跳与“无感”交织 汽车的未来已触手可及! 6月19日 上海 与全球技术领袖共绘智能出行新蓝图! 报名链接: https://my.31huiyi.com/m/7b730000-5fdf-ea7d-1fce-08dd263bde83?theme=light
  • 2025-4-15 16:26
    229 次阅读|
    0 个评论
    文章来源:https://semiengineering.com/how-software-defined-vehicles-change-auto-chip-design/ 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正在改变汽车设计的几乎每个方面,从车辆搭载的硬件配置、功能更新节奏到硬件淘汰机制都面临重构。 将核心功能从硬件迁移到软件,不仅能让车企以更低成本快速推出新功能并实现敏捷迭代,更将推动当前约290亿美元的汽车软件市场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但这也显著增加了车辆设计的复杂性:硬件与软件需要多层级集成,且必须持续深入理解单个功能或系统的变更如何影响整车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设计过程中还需预判未来技术演进对系统架构的潜在影响。 "软件定义汽车将持续成为重要趋势,因为软件方案比硬件更具成本优势,"Ansys汽车业务首席技术官Judy Curran解释道,"以早期特斯拉Model 3为例,其价格下探的关键并非电池成本大幅降低,而是通过取消物理按键、仪表盘和传统钥匙(改用卡片钥匙),依托大屏幕实现功能集成。新型电气架构将减少硬件模块数量,转而采用更集约化的集成模块。" 但这绝不意味着设计会变得更简单。关乎行车使命与安全的关键硬件、软件和固件,必须确保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能支持持续升级。对于这个以快速迭代为特征的行业,既要预测软件十年后的演进路径,又要保证其与当前硬件架构的兼容性,这带来了巨大的工程挑战——其结果往往是过度设计。 既有软硬件体系仅是问题的一部分。这些系统需要的仿真精度在某些维度已超越当前数字孪生技术的能力边界。本质上,它们必须能预判技术趋势、为安全需求持续适配,同时保持足够性能以应对尚未明确的安全标准升级。因此,软件定义汽车的设计师们正面临独特的工作范式:适当超出芯片当前需求的设计成为行业共识。 "行业存在两种思路,"Cadence计算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David Glasco分析道,"其一是预留充足余量。考虑到整车成本结构,增加几颗处理器或GPU并不会显著影响总成本。比如从8核CPU扩展到12核,芯片面积增加对成本影响有限。其二是采用可现场升级的模块化设计,类似PC时代的插卡式GPU,用户可根据软件需求随时升级。此外,车企普遍要求产品线采用统一架构,这意味着低配车型也会搭载高配硬件,后续通过软件解锁功能来实现价值延伸。" 这种过度设计的需求直接源自主机厂的前瞻性要求。英飞凌美洲汽车市场营销副总裁Bill Stewart透露:"客户需求中原本20%的缓冲余量已不再够用。设计方法论正在变革——过去我们会平衡1MB存储的方案,现在必须规划2MB甚至4MB的配置。处理性能、网络技术选择同样如此,我们必须为未来扩展预留空间,毕竟后期无法追加内存或算力。" 这种可扩展性需求始于基础硬件平台。"不同车型的硬件工程复杂度各异,"Rambus汽车业务开发总监Adiel Bahrouch指出,"工程师既要满足当前所有车型需求,又需前瞻5-10年可能出现的功能需求。" 软硬件关系的重构 汽车产业软硬件深度耦合的历史正在改写。"传统车辆每个功能都对应独立的ECU黑盒子,"Bahrouch回忆道,"虽然这种模式运行多年,但无法适应软件定义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功能扩展需求。" 长期目标是实现软硬件解耦,尤其对不自研硬件的车企更为关键。"虽然各厂商都想效仿特斯拉垂直整合模式,但多数选择松耦合路径,"Glasco比喻道,"这种关系介于CPU厂商与游戏开发者之间——既不像英特尔与游戏公司完全独立,也不如NVIDIA与游戏厂商那般紧密协同。" 紧密耦合的软硬件关系存在多重隐患。"有些功能攸关安全,有些则不然,"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混合虚拟系统副总裁David Fritz举例道,"当系统同时处理后排娱乐视频流和紧急避障时,如何确保极端工况下的芯片性能?芯片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都难以独自解决,需要系统级需求管理者通过整车电子系统的数字孪生来协调。" 这意味着开发流程的重构:软件团队需基于未完工的硬件编写代码,硬件团队则要适配尚未存在的软件功能。解决方案除了加强软硬件协同,更需建立多层级仿真体系。 "仿真工具生态正在蓬勃发展,"Stewart介绍,"主机厂采用不同层级的方案:既有快速验证高层功能的轻量级仿真,也有取代硬件在环的全面虚拟验证。我们提供支持故障注入的虚拟原型,开发者可以模拟各类异常场景。" 安全防线构筑 在快速迭代的同时,全设备的安全防护必须持续强化。"安全始终是移动靶,"Stewart强调,"加密算法、网络协议都需要持续升级。功能安全同样关键,必须预判芯片、软件或外部事件可能引发的失效模式,并建立监测防护机制。软件定义汽车放大了这些要素的重要性。" 面对多供应商芯片共存的复杂环境,建立统一安全标准成为挑战。Synopsys科学家Mike Borza指出:"主机厂通过SAE等组织推动安全标准。以奔驰为例,他们建立可信根体系,通过物料清单验证每个组件的身份认证,确保网络接入安全。" 可靠性设计:汽车电子的终极考验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开发中,确保组件长期稳定运行是最后一道关键防线。系统级设计必须采用军用装备标准来打造普通家用轿车——与数据中心服务器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运行不同,车载电子系统必须在酷暑严寒(-40℃至85℃)的极端条件下保持正常工作。为此,设计师必须确保所有器件都符合汽车电子委员会AEC-Q100标准规定的严苛应力测试要求,这是汽车级元器件的基本准入门槛。 "快速热管理是核心技术难点,"Cadence的Glasco指出,"电动车电池需要持续进行温度调节以维持稳态。从芯片设计角度看,我们已经掌握宽温域(-40℃~125℃)稳定运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后视摄像头必须在0.5秒内完成低温启动,这种'冷启动即满血运行'的要求,早已成为汽车芯片设计的基本功。" 结论 软件定义汽车(SDV)正成为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中一个新兴且快速增长的领域。虽然芯片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SDV的出现要求设计人员采用新的设计思路以应对独特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设计能够支持未来多年软件更新的硬件,这可能需要在初期进行一定程度的超前设计;尽管软硬件团队在汽车领域一直需要紧密协作,但SDV的兴起要求两者在保持深度交互认知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解耦。 此外,设计人员在开发系统时还需统筹考虑安全需求,以及车辆运行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报名链接: https://my.31huiyi.com/m/7b730000-5fdf-ea7d-1fce-08dd263bde83?theme=light 市场合作:吴老师 电话:18217555248 邮箱:lilian.wu@artisan-event.com
  • 2025-4-15 15:22
    2 次阅读|
    0 个评论
    【AutoSEMI】软件定义汽车对汽车芯片设计的变革
    文章来源:https://semiengineering.com/how-software-defined-vehicles-change-auto-chip-design/ 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正在改变汽车设计的几乎每个方面,从车辆搭载的硬件配置、功能更新节奏到硬件淘汰机制都面临重构。 将核心功能从硬件迁移到软件,不仅能让车企以更低成本快速推出新功能并实现敏捷迭代,更将推动当前约290亿美元的汽车软件市场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但这也显著增加了车辆设计的复杂性:硬件与软件需要多层级集成,且必须持续深入理解单个功能或系统的变更如何影响整车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设计过程中还需预判未来技术演进对系统架构的潜在影响。 "软件定义汽车将持续成为重要趋势,因为软件方案比硬件更具成本优势,"Ansys汽车业务首席技术官Judy Curran解释道,"以早期特斯拉Model 3为例,其价格下探的关键并非电池成本大幅降低,而是通过取消物理按键、仪表盘和传统钥匙(改用卡片钥匙),依托大屏幕实现功能集成。新型电气架构将减少硬件模块数量,转而采用更集约化的集成模块。" 但这绝不意味着设计会变得更简单。关乎行车使命与安全的关键硬件、软件和固件,必须确保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能支持持续升级。对于这个以快速迭代为特征的行业,既要预测软件十年后的演进路径,又要保证其与当前硬件架构的兼容性,这带来了巨大的工程挑战——其结果往往是过度设计。 既有软硬件体系仅是问题的一部分。这些系统需要的仿真精度在某些维度已超越当前数字孪生技术的能力边界。本质上,它们必须能预判技术趋势、为安全需求持续适配,同时保持足够性能以应对尚未明确的安全标准升级。因此,软件定义汽车的设计师们正面临独特的工作范式:适当超出芯片当前需求的设计成为行业共识。 "行业存在两种思路,"Cadence计算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David Glasco分析道,"其一是预留充足余量。考虑到整车成本结构,增加几颗处理器或GPU并不会显著影响总成本。比如从8核CPU扩展到12核,芯片面积增加对成本影响有限。其二是采用可现场升级的模块化设计,类似PC时代的插卡式GPU,用户可根据软件需求随时升级。此外,车企普遍要求产品线采用统一架构,这意味着低配车型也会搭载高配硬件,后续通过软件解锁功能来实现价值延伸。 这种过度设计的需求直接源自主机厂的前瞻性要求。英飞凌美洲汽车市场营销副总裁Bill Stewart透露:"客户需求中原本20%的缓冲余量已不再够用。设计方法论正在变革——过去我们会平衡1MB存储的方案,现在必须规划2MB甚至4MB的配置。处理性能、网络技术选择同样如此,我们必须为未来扩展预留空间,毕竟后期无法追加内存或算力。" 这种可扩展性需求始于基础硬件平台。"不同车型的硬件工程复杂度各异,"Rambus汽车业务开发总监Adiel Bahrouch指出,"工程师既要满足当前所有车型需求,又需前瞻5-10年可能出现的功能需求。" 软硬件关系的重构 汽车产业软硬件深度耦合的历史正在改写。"传统车辆每个功能都对应独立的ECU黑盒子,"Bahrouch回忆道,"虽然这种模式运行多年,但无法适应软件定义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功能扩展需求。" 长期目标是实现软硬件解耦,尤其对不自研硬件的车企更为关键。"虽然各厂商都想效仿特斯拉垂直整合模式,但多数选择松耦合路径,"Glasco比喻道,"这种关系介于CPU厂商与游戏开发者之间——既不像英特尔与游戏公司完全独立,也不如NVIDIA与游戏厂商那般紧密协同。" 紧密耦合的软硬件关系存在多重隐患。"有些功能攸关安全,有些则不然,"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混合虚拟系统副总裁David Fritz举例道,"当系统同时处理后排娱乐视频流和紧急避障时,如何确保极端工况下的芯片性能?芯片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都难以独自解决,需要系统级需求管理者通过整车电子系统的数字孪生来协调。" 这意味着开发流程的重构:软件团队需基于未完工的硬件编写代码,硬件团队则要适配尚未存在的软件功能。解决方案除了加强软硬件协同,更需建立多层级仿真体系。 "仿真工具生态正在蓬勃发展,"Stewart介绍,"主机厂采用不同层级的方案:既有快速验证高层功能的轻量级仿真,也有取代硬件在环的全面虚拟验证。我们提供支持故障注入的虚拟原型,开发者可以模拟各类异常场景。" 安全防线构筑 在快速迭代的同时,全设备的安全防护必须持续强化。"安全始终是移动靶,"Stewart强调,"加密算法、网络协议都需要持续升级。功能安全同样关键,必须预判芯片、软件或外部事件可能引发的失效模式,并建立监测防护机制。软件定义汽车放大了这些要素的重要性。" 面对多供应商芯片共存的复杂环境,建立统一安全标准成为挑战。Synopsys科学家Mike Borza指出:"主机厂通过SAE等组织推动安全标准。以奔驰为例,他们建立可信根体系,通过物料清单验证每个组件的身份认证,确保网络接入安全。" 可靠性设计:汽车电子的终极考验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开发中,确保组件长期稳定运行是最后一道关键防线。系统级设计必须采用军用装备标准来打造普通家用轿车——与数据中心服务器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运行不同,车载电子系统必须在酷暑严寒(-40℃至85℃)的极端条件下保持正常工作。为此,设计师必须确保所有器件都符合汽车电子委员会AEC-Q100标准规定的严苛应力测试要求,这是汽车级元器件的基本准入门槛。 "快速热管理是核心技术难点,"Cadence的Glasco指出,"电动车电池需要持续进行温度调节以维持稳态。从芯片设计角度看,我们已经掌握宽温域(-40℃~125℃)稳定运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后视摄像头必须在0.5秒内完成低温启动,这种'冷启动即满血运行'的要求,早已成为汽车芯片设计的基本功。" 结论 软件定义汽车(SDV)正成为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中一个新兴且快速增长的领域。虽然芯片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SDV的出现要求设计人员采用新的设计思路以应对独特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设计能够支持未来多年软件更新的硬件,这可能需要在初期进行一定程度的超前设计;尽管软硬件团队在汽车领域一直需要紧密协作,但SDV的兴起要求两者在保持深度交互认知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解耦。 此外,设计人员在开发系统时还需统筹考虑安全需求,以及车辆运行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报名链接:https://my.31huiyi.com/m/7b730000-5fdf-ea7d-1fce-08dd263bde83?theme=light 市场合作:吴老师 电话:18217555248 邮箱:lilian.wu@artisan-event.com
相关资源
  • 所需E币: 0
    时间: 2024-8-16 16:35
    大小: 6.91MB
    上传者: 赛卓电子
    赛卓电子正式发布2024产品选型指南,内容全面升级。在这里,您可以找到赛卓品牌热门型号的产品信息,以及它们的性能特点和适用场景。·——公司八大产品线 速度传感器IC、磁性位置传感器IC、电流传感器IC、角度传感器IC、电机编码器IC、电机驱动IC、电源管理IC和其他数模混合IC ——推荐应用领域 汽车电子、替代交通、工业和机器人、消费电子、新能源和智能家居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