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5
2013-3-9 08:35
1074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为什么要强势推升造假犯罪成本 皇明“自媒系”评论员 吾民受劣质之祸也,久矣 其实不愿再谈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因为该话题太让人心情沉重,而且国人似乎也已经变得“死猪不怕开水烫”。黑心生产厂家利欲熏心哪会偶尔良心发现,相关质检部门擅长“马后炮”何曾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之高尚情怀,剩下可怜的消费者无可奈何,唯有自嘲说国内劣质品盛行是为了把国民打造成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躯”。 这些年来,衣食住行几乎每个领域问题产品大军里,“中国制造”的“英姿”总是一马当先,深入人心,如2011年欧盟各国海关查出的问题产品有73%来自中国内地。一次次的造假产品、有毒物质的曝光,一次次削割着社会仅存的薄如蝉翼的信任,以至于我们一次次地发问,咱还有什么安全产品吗? 不断怀疑换来的结局是冷冰冰的漠视或崇洋媚外风气的嚣张。 吾民受劣质之祸也,久矣! 行业之殇——“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受黑心商家贻害的不只是普通消费者,还有一些欲振兴中国品牌的有志企业。这些试图为中国制造“脱贫”的企业,实在看不下国民窝气失望、洋货飞扬跋扈的局面,欲以高品质、高标准重树国民信心,扎扎实实做产品、一心一意造品牌。但迎接他们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在黑心商家把整个社会信任透支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要以几倍的努力先进行修补,然后再求盈利。但这又谈何容易!由于臭名远扬,人们很难相信“覆巢之下,还有完卵”,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基本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消费者已经对中国制造心凉了。另一方面,你以“天下皆浊唯我独清”的姿态公然出现,实在太不“谦逊”了,“行业主流”也不会放过你,把你这个疯子、逆流清扫出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们以偷工减料等造假而来的低价优势略占市场,甚至还联合质检机关,执行不同的标准,还美其名曰“自由竞争”,最终把良心企业逼上绝境。 当这一切搞定之后,整个行业安静了。但安静换来的不是安宁,而是死沉,于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中国制造便永远烂下去。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整个过程,这便是整个行业、整体国民的集体之殇。 比造假更恶劣的行径——当老鼠过街变得光明正大 如果说单独的企业因见利忘义而偷工减料造假还怀有畏惧心理、生怕曝光的话,那么与质检机关联合操作就显得硬气得多——有了这层关系,还怕什么。在皇明实名举报的太阳能惠民工程“骗补门”事件里,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皇明最初质疑时,涉嫌造假的两家单位遥相呼应,齐声拒绝;甚至把他们造假而得来的战利品当作证据,得意洋洋地放在公众面前:“看!我们的丰收不是因为造假,而是先见之明!”但当这份用来证明自己高明的检测报告证据被指漏洞百出时,当事一方以一句“检测人员填错”就想敷衍了事,而另一方则以“责任不在己”极力开脱。 检测是产品投放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关乎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防线。在这里竟然变得如此儿戏,而且还“做贼心实”,理直气壮——这是比单纯的产品造假更恶劣的行为! 试想,当某一天做贼的老鼠趾高气傲地带着自己的赃物在街上晒,并且嘲笑过路人说:“你不敢偷,活该没出息!”尊敬的诸位,请问心里是什么感受! 治乱还需立严法、刑正典 中国制造的乱象描述不必再费口舌,当务之急是探讨如何治理。个人认为乱象源于惩戒轻,治乱还需立严法、刑正典。 关于“德法”之辩由来已久,《周礼》讲“刑乱国用重典”,曹操也认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说明在乱象中要加大惩戒力度,幻想仅依靠自觉、德行而杜绝假劣行为是不可能的。其实,很早就有评论提出对无视法纪的人用重典。所谓“重”,就是“严”字当头,重拳打击,坚决改变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欧美对于产品质量造假问题的处理非常严,查出问题基本倾家荡产、入狱蹲牢。正因为这么严的执法,即便有心作假,但也无胆实施。 现在中国制造领域(包括太阳能行业)如此遭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犯罪成本太低,威慑性不够,甚至把造假被曝光后的罚款与不造假正经经营的亏损两者相比较,前者竟然是更优解。奶业就是个典型例子:若不添加三聚氰胺,企业早就没法生存;而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虽然有风险,但曝光被罚是个小概率事件,即便被罚,到那时早已赚够,已不在乎那点罚款了。也就是说违法犯罪不仅没成本还能获收益,这种“逆淘汰”之风实在恶劣。所以急需推升造假犯罪成本,立严法、刑正典以治乱,刹住这股恶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