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激光切割

相关博文
  • 2025-5-7 10:52
    0 个评论
    激光玻璃切割工艺比传统水刀切割工艺效率高?
    摘要 本文聚焦玻璃加工领域,针对激光玻璃切割工艺与传统水刀切割工艺的效率展开对比分析,从切割原理、加工速度、设备运行等多个维度探讨激光玻璃切割工艺效率优势,为行业选择切割工艺提供参考。 引言 在玻璃加工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激光玻璃切割工艺和传统水刀切割工艺作为常用的玻璃切割手段,其效率高低成为企业关注重点。深入探究两者效率差异,对优化玻璃加工生产流程意义重大。 切割原理与效率基础 传统水刀切割通过高压水泵将水加压,使水流经特制喷嘴形成高速水射流,混合磨料后冲击玻璃实现切割。这一过程中,水流加速、磨料混合及喷射都需要时间,且能量分散,导致切割效率受限。而激光玻璃切割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瞬间熔化、气化玻璃材料,能量高度集中,无需复杂的介质混合过程,从原理上就具备实现快速切割的基础,为高效加工提供了可能。 加工速度对比 激光束传播速度极快,在切割过程中,激光头的移动和能量作用能够快速响应控制系统指令,实现高速切割。在切割相同尺寸和形状的玻璃时,激光玻璃切割速度可达到传统水刀切割的数倍。例如,在建筑玻璃大规模加工场景中,激光切割设备每小时可处理的玻璃数量远超水刀切割设备。水刀切割受限于水流速度、磨料流量以及设备机械结构的运动速度,难以大幅提升切割速度,尤其在处理复杂图案或精细切割任务时,速度劣势更为明显。 设备运行与辅助时间 激光玻璃切割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在切割前仅需完成玻璃的简单固定和程序设置,设备即可连续稳定运行。而且,激光切割过程中无需频繁更换耗材,减少了停机时间。相比之下,传统水刀切割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磨料,高压水泵也需定期维护以保证压力稳定,这些操作会中断切割过程,增加辅助时间,降低整体生产效率。同时,水刀切割完成后,还需对产生的废水和残留磨料进行清理,进一步占用生产时间 。 复杂形状与批量加工效率 对于复杂形状的玻璃切割任务,激光玻璃切割凭借其高精度的光束控制能力,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完成切割路径,无需像水刀切割那样反复调整水流和磨料参数。在批量生产中,激光切割设备可通过预设程序,连续、高效地加工大量相同或不同形状的玻璃部件,生产节奏紧凑。而传统水刀切割在批量加工时,因切割速度慢、设备调整时间长,难以满足快速交付的需求,效率明显低于激光玻璃切割工艺。 激光玻璃切裂一体机 新启航半导体有限公司激光玻璃切裂一体机提供多种激光器功率可选,使得一台激光玻璃切裂一体机能够完成多种不同厚度玻璃的切割任务,无需为每种厚度的玻璃单独配备设备,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 1、定位精度高 采用了先进数控系统赋能,定位精度可以高达 ±0.001mm,能够快速实现切割头的定位和移动,减少了定位时间,提高了切割效率。在大规模生产中,这种快速定位能力可以显著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能。 2、光性能稳定 热影响区域小,有助于保持玻璃的原有强度和稳定性,减少因热作用导致的玻璃内部缺陷和薄弱点。同时,加工工件孔壁光滑和无崩边的特点避免了应力集中现象,使玻璃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坚固耐用,降低了破裂和损坏的风险。 3、操作便捷 拥有自研的绘图软件,能轻松实现绘制,满足不同行业对玻璃制品多样化的设计需求,并且降低绘图门槛和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提高操作人员效率。 4、热管理优良 配备超强的热管理系统,能有效控制激光发生器、切割头以及其他关键部件的温度。避免这些部件因长时间高温运行而加速老化,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从而延长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
  • 热度 1
    2024-12-16 09:56
    445 次阅读|
    0 个评论
    顺应降本增效大潮,碳化硅激光切割引领未来新趋势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主要用于功率器件芯片以及射频芯片器件的制造。产业链架构与常规半导体产业链颇为相似,均涵盖衬底制备、外延层生长、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以及封装测试五大核心环节。 01 碳化硅衬底加工是降本增效重要环节 SiC产业链70%价值量集中在衬底和外延环节。碳化硅衬底、外延成本分别占整个器件的47%、23%,合计约70%,后道的器件设计、制造、封测环节仅占30%。碳化硅衬底的晶圆加工过程主要分为切片、研磨、抛光和清洗。作为晶圆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切片质量对加工损伤及最终晶圆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碳化硅衬底加工不仅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更是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环节。 02 碳化硅衬底切割技术 碳化硅衬底切割技术是将SiC晶锭按特定方向精准切割成晶体薄片的过程,旨在获得翘曲度小、厚度均匀的晶片。切割方式的选择与切割质量的把控,对晶片的厚度、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材料耗损度以及生产成本等多个方面均产生显著影响。目前碳化硅晶锭切割工艺主要包括砂浆线切割、金刚石线切割和激光切割。 在国内市场,砂浆线切割技术虽广泛应用,但因其损耗大、效率低、污染严重,正逐步被金刚线切割或激光切割技术取代。砂浆线切割技术虽然可加工较薄晶圆(切片厚度<0.3mm),切缝窄且切割厚度均匀,材料损耗相对较小,但该技术存在切割速度低、磨粒利用率低、砂浆液难回收且污染环境的问题。此外,游离磨粒对钢线的磨削作用会导致晶片厚度不均匀,降低线锯使用寿命。 金刚石线切割技术通过将金刚石磨粒牢固地固结在切割线上,利用高速往返运动实现高效切割。其加工效率远超砂浆线切割数倍,但伴随着切口较大、表面粗糙度较高的问题,材料损失可高达46%,切缝宽度通常超过200μm。由于金刚砂与碳化硅(SiC)的硬度相近(莫氏硬度达9.5级,仅次于钻石),使得反复低速磨削过程既耗时又费力,且刀具磨损频繁。例如,切割一片100mm(4英寸)的SiC晶片就需耗时6~8小时,且容易产生碎片。 在降本增效的推动下,对碳化硅(SiC)晶锭的切割要求切出更多、更薄的衬底,同时随着晶圆尺寸向8英寸量产及未来12英寸的发展,切割工艺面临更严格的挑战。激光切割通过高能激光束照射工件,使局部熔融气化,实现非接触、无机械应力损伤的灵活加工,且无刀具损耗、水污染,设备维护成本低。以20毫米SiC晶锭为例,传统线锯可生产30片350微米的晶圆,而激光切片技术则可生产50多片,且由于晶圆几何特性更优,单片厚度可减至200微米,从而使单个晶锭的晶圆产量增至80多片。日本DISCO公司的KABRA激光切割技术,在加工6英寸、20毫米厚的碳化硅晶锭时,生产率提高了四倍。随着技术进步和SiC衬底尺寸增大,激光切割技术正有望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刚线切割和砂浆线切割。 03 碳化硅 激光切割 激光切割按照切割方式又可以分为水导激光切割、激光剥离、激光冷切割。 水导激光切割技术 (LaserMicroJet, LMJ),又称激光微射流技术,由瑞士Synova公司开发,利用高压水柱引导激光进行精确切割。该技术在大尺寸碳化硅晶圆切割上仍存技术瓶颈,但6寸以内已无问题。其优势在于切割质量高,端面粗糙度普遍小于Ra<1μm,且切割速度快,薄晶圆切割速度可达200mm/s。国内哈工大、长春理工等高校正积极研发,目前可实现产业化的喷嘴为80μm。水导激光精度高(公差为+/-3µm),可切割任意形状,且适用于厚材料切割。 激光剥离: 激光剥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晶片切割方法,它通过将激光垂直照射并聚焦到晶锭内部特定深度,使表面层发生改性,从而轻松从晶锭上剥离出晶片。与传统的线切割技术相比,激光剥离技术将切割时间大幅缩短至仅需17分钟,同时显著降低材料损失率,从根本上避免了锯口损失,使得晶片产出能提高44%,特别适用于大尺寸晶圆的切割。此外,该技术还省去了晶片研磨环节,有效节省了时间、设备和人力成本。 激光冷切割: 激光冷切割技术通过激光照射碳化硅晶锭形成剥落层,并利用聚合物冷却步骤将微裂纹处理为主裂纹,实现晶圆的无损分离。该技术具有显著优势:每片晶圆总切口损失小于100μm,SiC晶圆良率提高90%,原材料损耗大幅减少,产能提高近2倍,成本降低20%~30%。飞凌收购的Siltectra公司掌握的此技术,实现了半导体级20~200μm厚度的无损切割,英飞凌应用后单个晶锭芯片产量翻倍,良率提升至90%,成本显著降低。 此文来源未来产链,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资料。文章不用于商业目的,仅供行业人士交流,引用请注明出处。
  • 热度 10
    2023-8-18 11:15
    135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半导体陶瓷基板 外形切割主要分为 激光切割与水刀切割 , 它们在切割 原理、特点 、 优缺点 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切割方法的区别。 一、激光切割 1. 激光切割的 原理 激光切割是利用经聚焦的高功率密度激光束照射工件,使被照射的材料迅速熔化、气化、烧蚀或达到燃点,同时借助与光束同轴的高速气流吹除熔融物质,从而实现将工件割开。激光切割属于热切割方法之一。 2. 激光切割的分类 1)气化切割 激光气化切割多用于极薄 金属材料 和 非金属材料 (如纸、布、木材、塑料和橡皮等)的切割。 2)熔化切割 激光熔化切割主要用于一些不易氧化的材料或活性金属的切割,如 不锈钢 、钛、铝及其合金等。 3) 氧气切割 激光氧气切割主要用于碳钢、钛钢以及热处理钢等易氧化的金属材料。 4)划片与控制断裂 激光划片是利用高 能量密度 的激光在 脆性材料 的表面进行扫描,使材料受热蒸发出一条小槽,然后施加一定的压力,脆性材料就会沿小槽处裂开。激光划片用的激光器一般为 Q开关 激光器和 CO2激光器 。 控制断裂是利用 激光刻槽 时所产生的陡峭的 温度分布 ,在脆性材料中产生局部 热应力 ,使材料沿小槽断开。 二、水刀切割 划片刀 (Wafer Saw)主要由电铸镍基结合剂、金刚石/类金刚石等硬质颗粒组成。切割时由主轴带动刀片高速旋转获得高刚性,从而去除材料实现切割。由于刀片具有一定的厚度,要求划片线宽较大。 金刚石 划片刀能够达到的最小切割线宽为25~35um。切割不同材质、厚度的晶圆,需要更换不同的刀具。在旋转砂轮式划片过程中,需要采用去离子水对刀片进行冷却,并带走切割后产生的硅渣碎屑。 1、划片刀结构特点 划片刀表面粗粘,有凸起的硬质颗粒和刀口,划片刀的刀尖表面粗糙,刃部近似矩形,与水平面的夹角日接近 0°, 而 普通刀具,刀尖表面较为光滑,刃部尖锐,刀尖与水平面的夹角 较大 ; 2、高速转动 普通刀具利用锋锐尖端在物体表面施加集中应力 ,可直接分裂物体进行切割。划片刀与普通刀具不同。因为本身结构、材质特性,在静态或低速转动时,划片刀无法实现切割,必须高速旋转获得高刚度,从而以碾碎去除材料的形式实现切割(见 下图 )。在这种切割方式下,金刚石刀片以3000~40000r/min的高转速切割晶圆划片槽。同时,承载着晶圆的丁作台以一定的速度沿刀片与晶圆接触点的切线方向呈直线运动,切割晶圆产生的硅屑被去离子水冲走。 3、刀口 刀口是经磨刀后在刃部形成的,由顺刀方向硬质颗粒及其与结合剂尾端间的细微凹槽或空洞组成,其根据刀片配方不同而变化。刀口具有排屑和冷却的作用,刀口的存在使刀片切割能力得以维持。 4、划片刀切割机理 1.撞击 切割硅等硬脆性材料时,刀片依靠高速旋转使金刚石等硬质颗粒高频撞击晶圆,在表面形成微裂纹,压碎后利用刀口将碎屑带走。 2.刮除 切割延展性金属材料时,刀口持续刮擦物体表面,将表面拉毛,刮除,并将碎屑排除。 硬质颗粒的撞击和刀口的刮擦使材料能够从物体表面剥离,同时刀口能够将碎屑及时排除。这两者协同作用以保持物体表面材料被持续剥离,达到切割的效果。 3 、刀片磨损 基于刀片切割运动形式(高速旋转、水平进给)及工作环境(去离子水及添加剂),刀片主要受以下作用影响: 1)机械应力,法向、切向压力及切屑的摩擦力。 2)热应力,摩擦导致的温升热应力。 3)化学腐蚀,切割水酸碱度(pH值)及化学物质反应。 在一般情况下刀片连续切割,主要考虑机械应力导致的磨损。划片刀的组成、结构特点、运动模式和工作环境,决定刀片磨损主要为硬质颗粒断裂和结合剂磨耗两种模式。 三、 优缺点对比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