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中国制造业

相关博文
  • 热度 24
    2016-3-28 17:42
    1630 次阅读|
    4 个评论
    这两天看到牛津研究院的一组数据,说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逼近了美国,数据说从2003年至2016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约40%,超过德国(+25%)和英国(+30%)。尽管同期印度和中国的产生效率已经接近翻番,但相较而言,美国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80%到90%。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目前雇佣劳动力的成本已经接近美国水平,是印度的两倍还多,明显高于中国台湾和墨西哥还有日本。       (和美国比较单位劳动力成本)     你很难想想,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这么高?超过了日本人!这跟我们切身感受也是不相符的,日本人赚的再少,也比我们多很多吧?这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大家注意,这里面说的是制造业。按照上面你这个表格,我们的制造业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每年47241元,中层干部年薪已经超过了10万元。如果平均到月,每个月平均收入接近4000元人民币,而中层干部,则超过8000元。这显然还可以,如果再换算成时薪,也就4.5美元每小时,跟美国人还是要差出不少的。那么问题出在哪?     (生产效率)     答案就在效率上,去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也曾发布过,其中称“如今在美国平均花1美元生产的东西,在中国需要花费96美分”。报告称,中国依据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在过去10年增加了两倍,从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时增加到去年的大约12.47美元/每小时。而在美国,按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从2004年至今增长了不到30%,达到22.32美元/每小时。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比工资,我们确实还很低。但如果加上工资对应的产出,并进行调整之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个。我们生产的东西,成本跟美国人差不多高。       那么有些人大喊坑爹,明明没赚那么多钱,偏说我们赚到了,这就有点欺负人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制造业要面临的惨烈的局面,我们已经生产不出来物美价廉的东西了。成本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1、人的成本水涨船高,虽然刚刚我们否认了像美国人一样的高薪,但这几年的收入也是蹭蹭的往上涨,甚至早就出现了,蓝领工人和白领薪资倒挂的情况。技术工人要远比大学生毕业起薪高的多。这是社会教育的错误引导造成的周期波动。就好比十几年前告诉大家牛肉好卖,结果都去养牛了,猪没人养了,最后发现现在猪比牛贵。     2、房子成本巨大,现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价格已经跟纽约差不多了,随着房子逐渐涨价,制造业的厂房成本极大。工业本来就要占地面积大,所以受伤也最严重。再加上工人也需要住房子的,所以你钱给的少,他连租房都不够,他也就不会进城打工了。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劳动力无事可干,一方面企业招工难招工贵。双方不能融合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住的问题。   3、税费太高,之前营业税再加增值税,再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还有一个五险一金和最低工资标准,让企业雇用一个人,实际上要付出1.5个人的成本。这还不算乱七八糟的各种额外的费。     4、行政运营成本巨大,很多民营企业宁可受外国人的气,选择做进出口外贸也不愿意去做内销,宁可少赚点,也不自己去做国内市场的渠道。这里面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销售市场的运营成本巨大,送礼、请客、各种行政审批、外加寻租,让很多民营企业家觉得十分不划算。所以进出口一直是我们经济的动力,而只要进出口不行了,就马上巨大库存。国内这么大消费市场,根本无力消化。   5、企业无长期目标,技术落后造成的生产效率差。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安全感,这也让企业产生了短视的念头,赚一把就走,能凑合就凑合。很多企业甚至工人都是今年用完了就遣散,明年用的时候再招。所以这就造成了生产效率低,熟练工人匮乏。设备也落后的局面。当全面竞争的时候,就发现劣势明显。     所以,这就是制造业面临的局面,我认为经济中最核心的就是制造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而农业的扩张速度,远远落后。服务业都是围绕制造业而生的,如果制造业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经济就会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这个发动机如果坏了,管你是8速变速箱还是什么空气悬挂的底盘,全都变成了摆设。所谓资产和资本的游戏,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自己骗自己,终究骗不了几天。   好消息是今年的营改增,能够减税5000亿,但这个钱够吗?全国4000万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少缴税1万多,这能解决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吗?当年里根的供给侧改革的减税力度是30%,换句话说我们的财政收入是15万亿,那么减去30%是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算。所以我们的减税力度,远远不够。     来自 齐俊杰微信号  
  • 热度 22
    2015-12-7 14:27
    1280 次阅读|
    4 个评论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但是停在这四个字上,是不够的。怎么样才能强,窃以为要深入分析到问题根源所在,要有科学方法,可执行的计划,可考核的结果,以及积累。这里列出几个对中国制造业的常见印象,跟大家一起试着深入一下。 1.中国制造业质量不好 如果我反问,“凭什么说中国制造业不好?”我觉得中外工程师,大部分人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在老外眼里,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预设立场,好比屌丝一出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屌丝。对中国制造业自己,又像一个人,浑身都痒,却不知道该挠哪儿好。 第一痒:标准差 标准里面,一部分是西方标准的翻译,这部分尚可。还有相当部分,基于西方标准的修改,这部分属于因私废公,大部分跟西方标准一样,只是更改细微尺寸,制定者是得到了“非抄袭”的名誉,但导致不能注明等同对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必要额外工作。要知道,作为工厂的工程师,中国的工程师已经很悲催,不仅要了解公制,还有英制,美制,自己的标准好歹好用点,把标准做成这样,有时候真有种羞于直视的感觉。更有甚者,编写者都还没有读懂标准,抄袭ASME或者别的标准,到最后注明“本标准参照ASMEXXX而定,如果有不明,请以ASMEXXX为准”。自己都不尊重你自己,怎么让别人信服GB? 第二痒,自身质量控制不严 标准不可能规定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厂内的NCR(Non-conformance report),随时可能有,那么,厂内怎么处理?全报废,不可能,成本高,也不科学。全回用,也不可能,产品没法用。什么情况需要报告,什么情况可以回用。什么情况必须报废,必须要用相应的规范来厂内控制,我所看到的,中国的工厂,很多原则性不强,浑浑噩噩在处理,纯经验性拍脑袋在处理,其质量肯定是很不稳定的。 2.中国制造业成本不一定低 有一种观念,中国制造业,随便弄都比西方低。其实,还真不是。如果说到原材料,中国铸造件和锻造件,都不见得比西方低。举一个例子,欧洲的不锈钢管,DDP到中国港口以后价格也不贵于中国大陆。中国低的地方,是人工,和设备的工时成本低。 所以综合到制造业上,一般来说,中国便宜的地方,是占用较多人工和加工工时的设备。大型铸造件一类的设备, 中国一不小心,就接近于西欧费用。 有一不小心低,就有一不小心高,这高是怎么高出来的呢,设备便宜,但是你的工时,是受你的工艺来决定的,工艺水平不行,工时比欧洲高很多,也是时有发生的。譬如,你工时费用只是欧洲一半,但是你工时数是欧洲三倍,加工费用就是欧洲1.5倍了。 成本是一个系统,包括可精确计算的原材料成本,工时成本等,以及几类只能分摊成本等,这里就不展开了。其中每一环都很重要,工艺作为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一环,其实影响很深远,落后的工艺,可能推高制造业成本,降低竞争力。 3.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不强 高端制造业产品的成型,来自于多年的开发积累,从最开始的简易型,到逐渐提升,逐渐改进,成为当前的高效产品。这段经历中国是没有机会重来了,近几十年来,高端制造业的图纸,通过市场交换,或者种种方法,我们已经得到了。 但是有一点,我们忽略了,需要一个正确的,开发复杂产品的流程,保证研发的进度和质量,以及积累不同阶段的开发文档。因为没有科学的开发制度,就很难持续开发。同样,因为我们没有过去的开发流程和文档,所以我们拿到的图纸,稍有更改,产品表现就出现意外。这样的例子,在我国的高端制造业里面,已经从热笑话,变成了冷笑话了。
  • 热度 26
    2015-10-14 18:21
    969 次阅读|
    3 个评论
    中国制造业工程师是否一代比一代差?中国工程师离欧美工程师水平是越来越远了吗?你持悲观看法还是乐观看法呢? 呵,良辰最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 先说中国制造业再说中国工程师。 中国古代就有士农工商的行业排序,四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社会主要力量阶层的代表,这种固态的模式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能源的解放和科技的发展,士农工商出现了转变,顺序重新排列为“士商+工农”,欧美社也是在上世纪大革命时期纠正了这一制造业传统,付出了血和火的代价,这个阶段是非常痛苦的,参考一二次世界大战。 “士商+工农”什么意思? 权钱勾结压榨供工农群体,特别是在中国近代,这个顺序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一直没有并没有得到纠正。制造业和农业生产被吸血,带来深刻的社会矛盾——政府信任丧失+全民拜金主义,这自然会传导到我们的下一代,中国制造业主愤懑因而有此一问,正常。本届政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纠正“士商+工农”的错误顺序,优化为“士+工农+商”,打压****垄断出让工农红利,力促中国制造业转型,减少社会矛盾树立大国信心。 至于中国工程师的技术素质扎实越来越差是无稽之谈,华为余承东怒斥35万年薪招收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中国土木工程路桥铁道队伍分分钟吊打欧美日韩……从德国大众集团弄虚作假搞出了汽车尾气门事件可以看出欧美工程师也不咋的;更不说台积电二号人物叛变投奔韩国三星。中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他们是中国目前最中坚的力量,简称中国工力量。中国年轻一代的工程师已经逐渐摆脱老一辈工程师在面对欧美科技时的自卑低头心理,由于有老一辈工程师的艰苦奋斗,更有底气敢于挑战善于交流不怕竞争,目光长远视野开阔欣欣向荣,自信而尊严的树立在世界工程师之林。 目前,中国工程师队伍是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 工程师 只有两种 ,一种叫中国工程师,另一种叫其它工程师。 想当年,鲁班公输的绝技,诸葛的水牛木马,明朝小皇帝都能做出会飞的木鸟,都是通神入道之术……欧美也就特洛伊木马能玩玩儿而且还在神话之中。  
  • 热度 21
    2015-3-4 09:30
    1034 次阅读|
    0 个评论
    日前,小米CEO雷军出席了亚布力的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五届年会,并作了一个发言。在发言中,雷军提到“小米今天的智能家居的核心战略就是以手机为中心来连接所有的设备,我们希望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能够带动国内一大批的企业走向世界,在各个领域成为世界第一。所以我相信,小米有一天会像70年代的索尼一样,带动整个日本制造业,就像80年代、90年代的三星一样影响整个韩国的工业。”   不得不说雷布斯言喻里都是满满的雄心壮志,且先来看看他有何资本说出这样的话。 一、小米的体系    小米以智能手机起步,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一飞冲天,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在小米羸弱的婴儿期,其实已经有了其他行业的支持。    在2011年小米还是初创公司的时候,雷军已经投资了大量互联网媒体,可以给产品造势,利用互联网传播制造免费广告,小米最初什么都没有,但是已经可以利用凡客的如风达快递网络进行配送。    可以说,小米从一出生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雷军从一开始就在试图打造一个体系。   随着小米手机的**,一轮轮投资的进入,小米的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    小米先是通过MIUI,把软件和服务**到了小米手机,然后通过小米的连续抢购,把小米官网建成了京东、淘宝后最大的电商。    然后小米注册了移动支付公司,申请了虚拟运营商资格,随时可以建立封闭的支付渠道,小米投资迅雷,投资影视公司获取内容,甚至为了内容还招募了新浪的总编辑陈彤。    华为提出“云管端”,小米自己有“端”,虚拟运营商算“管”,“云”没有。没关系,花钱买,于是小米投资世纪互联,拿下云服务。    在媒体宣传上,小米手里有数个科技媒体,一个新的财经媒体“界面”,更有王自如这种用来打击对手的自媒体。至于微博微信上KOL更是难以计数。    实际上,小米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体系。如果说在2012年,和小米同样高配低价的产品还能威胁到小米,那么到了2014年,仅仅靠产品已经威胁不到小米了。IUNI手机其实不错,价格和小米一样,配置更好,但是销量无法和小米相比。    二、体系的扩展    当小米的体系建立完成,如果还局限在卖手机上,那就有些浪费了。理论上,这套体系可以卖任何产品,于是小米就开始了扩展。    先是小米电源、小米耳机这些配件,然后是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小米平板这些类似产品。事实证明,在小米这套有众多资源的体系是非常厉害的。    我们到电商看一下销量,就会发现在电商渠道,小米手机、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小米移动电源这些产品的销量总是在同类产品的前列。尽管这些产品并不都是所谓的“极致体验”。    其实有没有极致体验并不重要,重要的通过各种可控的社交平台与媒体,让你知道小米xx的存在,让你知道小米xx的优势(真假另说),通过抢购引发你的消费欲望,通过各种资源让你得到一点竞争对手没有的体验,这就够了。    小米当然不会局限于此,于是雷军投资了20多家硬件公司,和美的合作……就是要让小米的这套体系卖出去更多的东西,实现更多的利润。    小米空气净化器是万利达制造的,如果同样的价格摆在商场估计会无人问津。但是进入到小米的体系,小米可以把这个产品包装好,教育消费者空气净化器有什么指标,通过小米控制的媒体推送给消费者。    然后消费者可以在小米商城方便的买到这个产品,通过小米手机对其进行控制,甚至参加小米组织的抢购内测来激发消费欲望,这就是小米体系的威力。    雷军真的懂空气净化器,做到极致体验了吗?这不重要,重要的有体系,万利达空气净化器打上小米的牌子就能**,就能赚钱,这是体系效用的扩展。    三、小米的东风能吹到世界第一 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小米带动中国制造业,更多是承担一个“风”的角色。    以前,雷军说自己是站在风口的猪,而如今,雷军已经是风神了,他能把其他企业放进自己的风口,把它吹起来。他投资的20多家硬件公司就是“猪”,而自己是风。    小米所谓的带动中国制造业,无非是把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拉到自己的风口,通过小米的体系推送给消费者。而小米这个风当然不是免费吹的,或者有利润,或者有股权。    雷军的梦想是很美好的,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雷军就分到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或者股权。    这种带动与索尼或者三星还是完全不同的,索尼是创新、管理、设计的大师,三星是战斗机都要造的综合性巨头,而小米更多是借力打力。    说带动其实也可以,但是类比三星、索尼似乎早了一些。     四、小米体系的隐忧    从技术上角度看,从小米1到小米4都不算好产品,直到小米note,才堪称是一款达到了业界一流水平的手机。    虽然小米这套体系能够卖东西,但是对产品本身而言,还是需要内功才能做好。    尽管营销很重要,体系很重要,但是最终消费者买的是产品,产品的体验质量好不好,决定消费者未来的购买意向。2014年小米靠低价的红米快速扩张,到了四季度出现了环比下降,这是一个警告。    雷军一直说专注,但是小米涉及的产品却越来越多,专注还能继续吗?小米的体系现在扩展出去,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东西真的都做到了业界一流,做到了极致体验?内功真的无可挑剔?    小米现在其实有隐忧,扩张太快,参与的厂商太多,如何保证产品的体验和品质?雷军一直说口碑,如果小米涉及的产品不能保持优秀体验产生了坏的口碑,那么对小米这套体系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在没有技术壁垒、专利壁垒的情况下,一旦消费者对小米卖的东西失去信心,不再购买小米相关的产品,那么小米的帝国就会立即崩塌,挂在小米身上的制造业伙伴们也会瞬间失去“风”从天上摔下来。    雷军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是扩张并不容易。刺破气球只需要一根针,而气球吹得越大就越容易刺破,小米并非高枕无忧。  《电子设计技术》网站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