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教条主义

相关博文
  • 热度 5
    2022-7-3 11:17
    2513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个人认知中的几个问题
    认知是最近几年来互联网比较热门的词语,在所谓创业导师傅盛和知识导师罗振宇的传播下变得尤为盛行,但是认知在医学上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是完全不一致的,在此文是阐述的是心理学概念上的认知问题。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兴起之后,“认知”开始泛滥到每一个角落,很多莫名其妙的培训人员开始贩卖认知焦虑,包括抖音直播的卖水果腊肠的的都会时不时带上一句“认知能力”,很多金句开始流传,比如“你不能赚到超出你认知的钱”“认知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云云。各种大师,导师,大V开始把认知开始神化,并顶礼膜拜,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自身利益贩卖知识付费理念的合理化,更可恶的是在传销组织中很多下三滥的培训人员开始利用“认知”去洗脑很多底层的劳动者,在保险、美容和所谓生物科技的直销课程里面,完全泛滥成灾。而短视频更是加深了自我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错误思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来看待认知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来简单的看待认知的错误和不足的常态和困境。 其一是愚昧、无知,这是最顶级的认知错误。 比如,绿豆包治百病; 比如,殉葬祈福求平安; 比如,屈原是韩国人等等; 其二是认知偏差,这是最常见最为普遍的认知问题,是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 比如以貌取人; 比如首次效应; 其实就是大部分人容易为历史的经验、个人的局限性所对事物和事情形成认知上的误区。 中国革命事情常说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管理学上常见“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都是非常 常见的认知误区,都是需要去纠正的。 其三就是认知局限,这个也是最为隐秘、最为晦涩的认知不足。 比如,坐进观天,井底之蛙,很多短视频会以此来论述个人眼界和个人认知的局限性, 确实底层劳动者会面临认识和见识能力不足,因为受教育水平,接触和看到的事情不足,俞敏洪 还在短视频里面讲述了他和同村伙伴因为是否去过上海的事情引发的人生选择和人生结局,似乎 刘强东也是年轻时期去上海,影响了其行为,当然这个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些都是显性的认识问题,很多人一看一读就会明白的认知局限,其实并未有多大的灾害。 更多的是因为时代环境,社会发展和个人性格所引发的隐藏的认知不足。 比如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再到现在鼓励生育,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不一样,无论是专家还是决策者都会被当时所处的环境所蒙蔽,最终得出一些有局限性的判断。 由此可见,认知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更新和升级的,需要与时俱进。 伟人,有远见卓识的人才会突破时代和环境的障碍,才会给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 或者企业带来更有益处的决策。 企业的领导者和创始人,比如乔布斯,韦尔奇,郭士纳都会有自己的局限,但是在其 在位的时期,对于企业发展所作出的决策和选择可以给其企业带来最大的发展效应,也足可以 印证其能力的卓越。 而作为企业掌舵人,其思维的局限性、个人认知需要远远超越身边的下属和周围的人, 才可以牵引企业走向长远,走向未来,而不是和大部分员工一样,简单的局限于眼前的个性 问题,或许现在看到的顶峰只是别人的起步,如果要把企业做到一定的高度,就需要有超越 一般人更远的认知能力,而认知只是一个起步能力。 认知是意识,思维,更多是方向性的东西,可以是世界观,但是更多是方法论的范畴, 正确的方法论确实对于改变世界和改变社会有很大作用,但是需要真正的改变世界,还需要 实践去落地,去执行到位,才会真正的让认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相信认知的力量和作用,但是绝对不能迷信认知的作用。 像各种论坛和会议上大咖们动不动就是认知,我们可以点头,但是不能当成真理背诵。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要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不唯书,不唯上。
  • 热度 4
    2022-4-23 20:44
    2066 次阅读|
    0 个评论
    管理实践中的伪命题
    最近上海疫情,让全国人民大跌眼镜,不过很多自媒体枪手,专家,学者趁机发表雷人的言论,吸引眼球,赚取热度,捞取个人资本,可谓不怪,怪哉。 还有上海的某些商学院也趁机蹭热点,作为上海老牌的顶级商学院,刮蹭上海疫情热点,推崇什么数字经济博士,连数字化转型概念都说不清楚的一堆伪专家,博士,教授号称要引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要探索和占领中国数字化转型的高地,通过数字化来战胜疫情。极度可悲且又可笑至极。 通过疫情,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传统中国管理方法中的伪命题。 一.坚持就是胜利 很多喜欢放空跑的大喇叭,喜欢鼓吹这种“老套路”。 为什么是伪命题?坚持的前提是什么,是科学防疫,有效防疫,而不是口号防疫。 在管理学里面,很多人引用“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老梗,完全没有任何新意经得起推敲的证据和手段。 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想法,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完全不懂得结合中国当下的实际管理现状,一味盲目的追求死脑筋的硬扛,并不是适合中国企业。 我们强调科学管理,讲究方法论的去面对现实世界和管理世界中面对的问题。 举个例子,富士康在苹果外壳量产的时候,初次爬坡直通率很可能不超过30%,通过数次NPI,苹果和富士康的工程师共同不停的分析,不停的改善手法,工艺等等,才能将产品良率提升到95%以上。某些人就说,这不也是坚持就是胜利吗?您稍微思考就会觉得可笑。 南辕北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获了国民党名将黄维,其后被我党在“功德林”进行改造,其在监狱最后的时间也在坚持一件事情,就是制造永动机,坚持的结果是什么? 违背自然规律的满目坚持,毫无方法论的喊口号完全是无法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的。 只有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系统的掌握管理方法论,运用科学管理手段来解决公司运营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王道,我不是针对防疫,而是针对某些瞎吼吼的喷子不顾实际的乱叫,我们的时代不需要“一颗老鼠屎”,更不能存在“劣币驱逐良币”。 二.人多力量大 当然这个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我在这里不是针对毛主席,只是就事论事。 人多力量大,在概念上存在巨多的困境。 首先,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还少吗? 古代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现代有中途岛之战。 很显然,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 其次,人多有可能力量小。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有水吃。 这里就是管理人性的问题,只有在良好的管理方法牵引下,人多才会产生力量大。 从更大的层面来讲,会联想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存在劣根性,也就是常说的一盘散沙。我不赞同,也不反对,人多了肯定会存在这个困境。 最后,人多比人少带来的困境。 现代企业都是流程化作业,当下网络流行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很显然,人数越多,猪队友的概率就会越大,给组织和目标带来的风险就会越大, 管理者担当的风险就越大。 还有,就是分工合作的问题,人越多分工就越困难,管理者安排的就越需要智慧。 2020年,朋友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兼博导,通信测试的专家,跟我提了一个概念,当我看到企业的做事像下乡知青时候“农村生产队出工”,您就知道人多可能会给管理带来 的重大问题。 当然实践里面,人多和人少都是会带来管理问题。 人多不仅管理困难,成本,闲置的人力资源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印象等等。 管理一定要懂得控制人力和使用人力资源。 三.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比“人多力量大”要更进一步,但是这也不是什么至理名言,也不能拿到企业实践里面顶礼膜拜。 马克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不能静止的看问题,要学会动态的看问题。 比如腾讯内部有一个机制叫做赛马机制,就是不同的团队可以同时上不同的项目,谁的项目最好,就选谁的项目。 在管理实践里面,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合作团结,而是强调竞争淘汰,激励不同的队伍斗争,最终产生最大的效用。 任正非在管理论述了团结并非一团和气的共同作业,这样会导致权责不清,最终团结的结果是毫无力量。 从更高的层面去看,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什么要鼓励竞争,而不是鼓励垄断,垄断才是团结--团结和收购业内所有的企业,其最终带来的力量倒是很大,就是破环力很大,阻碍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 中国和美国要不要团结一下,全世界就没有敌手了,那力量会很大,人类社会受益匪浅?值得好好思索。 四、我不看过程,请给我结果 很多企业老板把这个奉为经典,尤其在前几年,中小企业老板出口就是霸道的:不要给我说那么多,我只看结果。 老板偶尔可以任性,可以强词夺理,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都是“请给我结果”就可以搞定的。 打个比方,您雇佣了个代驾司机载你从北京到上海,司机有开车技能,除此之外身无分文。 司机北京开到安徽,车没有油了,您是不是得掏钱给他安排去加油,你不能跟他说,我不管你那么多; 司机在半路中,有点犯困,您是不是要想办法去安排他提神一下,中途休息一下,再去上路; 当然,企业管理里面问题没有幼稚到如此地步,但是忽视过程监管,一味强调结果最终很可能是恶性循环。 家族企业请了个外企高管,老板认为可以甩手不干了,这个绝对不是王道。 首先,您得定期看看经营成绩,不能把企业干倒了,你才跟他说,请给我结果,结果是大家一起死; 其次,您得扮演好自己角色,资源协调,定期沟通等等,甩手掌柜说起来很爽,不是很好当; 最后,还是得在股权和资本层面设置好风控措施,防止企业最终失控; 普通小老板,一般得管理者更加不能动不动说:我不管你那么多,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借口。 五.赢在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在大学阶段,也就是21世纪初的几年,余世维博士的演讲在网络上疯传,在当时的中国,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很初级,余世维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口才和理论套路,让很多没有见过世面的中国企业主彷佛找到了管理真谛,一时间大厂小厂,各级主管嘴里经常说的就是“执行力不行”。而且富士康在当时通过军事化管理和铁一般的管理纪律,获得了经营管理的巨大成就。 似乎,只要执行力好,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没有执行力,什么都干不成。 但是,在管理实践中,成了管理者甩锅基层员工的最常用的手段,一句话,不是我的方法不行,而是下面的员工执行力不行。 很显然,对于老板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悖论,员工会说经理主管领导无方。 老板到底要听谁的? 很显然,只有执行是解决不了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尤其是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执行上级指令,更是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 解放战争里面,黄埔的教官执行蒋委员长的指令执行力不够好吗?如果您觉得杂牌军打折扣执行,嫡系就基本是恭恭敬敬的在执行,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很显然,执行上级指令是个非常复杂和细致的问题,不能简单和轻而易举的一刀切的给出要求。 也不能说正确的指令才执行,错误的指令不执行,关键是谁知道这个指令正确不正确呢。 综上所述,所有的道理,方法,理论和观点,都是有其适用的场景,适用的时间,还有就是合适的人在使用和合适的人在参与,并非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可以生搬硬套,简单粗暴的投放给团队和所有的人。 再次强调,我在这里只是针对抗疫过程中某些不作为和喊口号的人的做法,进行分析批判。 不是针对正在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医生护士和老百姓。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真思考,反复理解,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