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微型车

相关博文
  • 热度 11
    2014-10-27 14:39
    983 次阅读|
    0 个评论
      周末的沙龙,主要是谈的这个,截取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 当前2014年的市场,已经预期30万辆的规模,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和江苏和浙江四地,据我的个人了解河南安徽也有小规模的企业在做。 从地理上来看,这些区域热冷事宜(在东北地区,无完善热管理的锂电系统特别是加热系统的电动汽车,过去就是躺车的节奏),处于平原地区,无很多的山路(西部地区对车的操控性、加速性能要求较高)。 在社区的讨论过程中,达成共识的是,未来可能有两条发展路线。 第一条路线:目标市场是替代电瓶车,是将两轮摩托车变成四轮摩托车;这部分的市场需求对价格很敏感,而且整个市场太散,主要由小企业极端竞争,引发售价的急剧降低。从2013年的平均售价3.5W,到现今2014年的3W,明年预期2~2.5万。这条路线,最大的风险是道路管控、铅酸电池的国家管控。 第二条路线:就是精品的微型电动汽车,这个类似于周先生和我提过的将性价比做到极致。从工艺上达到原有奇瑞QQ比亚迪F0的指标,让这类车有车的体验;从性能上达到国家的公告要求,能够突破牌照和补贴的门槛,类似于知豆,但是需要进一步更好的提高。 在技术细节上,也聊了不少的路线,特别是提到一个话题: 类似于这类微型电动汽车,是否可以将每度电的电动里程可以进行提高?是否可以通过系统的设计,从底盘、动力电池、驱动系统以及外壳甚至推荐车速的设计使得单车的使用性价比做更高的优化? 电压等级的选择 60V的门槛,根据IEC的推荐决定了是否需要做绝缘安全和防撞的处理。 电池路线的选择,是否从硬壳锂电池往软包锂电池方向走,如何突破铝塑膜的寿命限制 如何提高动力体验,使得车辆的驾驶加速性能有一些提高,提高大功率放电的性能和本身电驱动性能 底盘和电池布置的优化设计和处理 以上的话题,在乘用车里面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只是微型车需要应对的问题略简单,核心问题永远是跑不了的。 最后聊到了很多关于智能驾驶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普遍是对于中国的道路秩序、道路状况以及需求充满一些怀疑的,一个路子就是在限定区域内进行车队的整理开发,通过Car-Sharing的方式来整合。 就技术方面而言,诸位对各部分进行探讨。 机器视觉 环视雷达摄像头 激光 多激光束 雷达波段 成本下不来 红外:精度和抗干扰性差 超声波 涉及探测和数据融合,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了。花了6年半时间在测控上的我,深知我们工业界在这方面的孱弱,想要一下子在苛刻的汽车工业上应用,非限制区域、低速和车队实验等诸多实践环境慢慢磨砺才行。   感谢力久科技的工程师和汽车电子设计社群的刘生,还有各位参加沙龙的朋友。 周末的沙龙,主要是谈的这个,截取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 当前2014年的市场,已经预期30万辆的规模,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和江苏和浙江四地,据我的个人了解河南安徽也有小规模的企业在做。 从地理上来看,这些区域热冷事宜(在东北地区,无完善热管理的锂电系统特别是加热系统的电动汽车,过去就是躺车的节奏),处于平原地区,无很多的山路(西部地区对车的操控性、加速性能要求较高)。 在社区的讨论过程中,达成共识的是,未来可能有两条发展路线。 第一条路线:目标市场是替代电瓶车,是将两轮摩托车变成四轮摩托车;这部分的市场需求对价格很敏感,而且整个市场太散,主要由小企业极端竞争,引发售价的急剧降低。从2013年的平均售价3.5W,到现今2014年的3W,明年预期2~2.5万。这条路线,最大的风险是道路管控、铅酸电池的国家管控。 第二条路线:就是精品的微型电动汽车,这个类似于周先生和我提过的将性价比做到极致。从工艺上达到原有奇瑞QQ比亚迪F0的指标,让这类车有车的体验;从性能上达到国家的公告要求,能够突破牌照和补贴的门槛,类似于知豆,但是需要进一步更好的提高。 在技术细节上,也聊了不少的路线,特别是提到一个话题: 类似于这类微型电动汽车,是否可以将每度电的电动里程可以进行提高?是否可以通过系统的设计,从底盘、动力电池、驱动系统以及外壳甚至推荐车速的设计使得单车的使用性价比做更高的优化? 电压等级的选择 60V的门槛,根据IEC的推荐决定了是否需要做绝缘安全和防撞的处理。 电池路线的选择,是否从硬壳锂电池往软包锂电池方向走,如何突破铝塑膜的寿命限制 如何提高动力体验,使得车辆的驾驶加速性能有一些提高,提高大功率放电的性能和本身电驱动性能 底盘和电池布置的优化设计和处理 以上的话题,在乘用车里面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只是微型车需要应对的问题略简单,核心问题永远是跑不了的。 最后聊到了很多关于智能驾驶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普遍是对于中国的道路秩序、道路状况以及需求充满一些怀疑的,一个路子就是在限定区域内进行车队的整理开发,通过Car-Sharing的方式来整合。 就技术方面而言,诸位对各部分进行探讨。 机器视觉 环视雷达摄像头 激光 多激光束 雷达波段 成本下不来 红外:精度和抗干扰性差 超声波 涉及探测和数据融合,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了。花了6年半时间在测控上的我,深知我们工业界在这方面的孱弱,想要一下子在苛刻的汽车工业上应用,非限制区域、低速和车队实验等诸多实践环境慢慢磨砺才行。   感谢力久科技的工程师和汽车电子设计社群的刘生,还有各位参加沙龙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