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挑战

相关博文
  • 热度 12
    2019-12-8 23:24
    13773 次阅读|
    7 个评论
    提到紫光集团,业内人士提到最多的是买买买和挖挖挖:买是买高科技企业,从最早传闻的美光,到南亚科技,到西湖数据,结果都是无疾而终。但是在展信,联芯和锐迪科的并购上彰显了其较高的资本运作水平,同时在控股杭州华三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更高的操作手段,买买买让紫光的业务实现了从芯到云的连接和跨越。挖挖挖是指其在大量的从优秀的龙头企业挖掘高级管理人员,从尔必达的坂本幸兄,到台湾的高启全,从中兴通讯的曾学忠,到中国联通的于英涛,到工信部的刁石京,到华为海思的楚庆,以上都是华人芯片届和通信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挖掘到了紫光集团,如果没有过人的手段,确实无法聚集如此多的行业精英。当然普通人眼中的紫光集团,更多的是“清华紫光”,是源于清华的一家高科技集团企业。 业界说起紫光,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屑的,尤其是有技术背景的一些高管,我几次在交谈芯片的时候提到了紫光的发展,却遇到的回音是紫光搞坏了研发的风气,更有甚者是郭台铭的评价就是买买买。买买买是否可以买出中国的美光科技,买出中国的高通呢?显然不能。广州恒大通过买买买实现了中超八冠,但是国足却未能在世界杯预选赛上有任何进步,老调重弹我们还是要重视足球的青训,重视球员的基础技战术素养。紫光集团肯定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加强基础研发投入,推动内存芯片技术的进步。长江存储的64层内存芯片已经研发成功,预计很快就会进入量产阶段,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从零到一的突破,至于最终在底层客户端可以实现多少的应用,确实需要时间去观察,也需要市场去检验。买买买本身不是战略,也不是愿景,只是方法,只是手段,只是过程,我们不能只盯着企业的操作过程,却忽视企业的雄伟目标。如果我们不去买技术,从零开始自力更生,那可能需要更久远的研究时间,更久远的等待。而通过前期并购技术企业,最终实现成功不是没有先例,硅谷的思科系统就是很好的案例。最重要的是我们买到的技术,专利和资产可以成为未来研发新产品的一些基础性的平台和开端,而不是通过纯粹的商业并购实现企业的战略领先。 中国需要有企业带头去做这个事情: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紫光就是在内存芯片上开始带头引路,后面有兆易创新和合肥长鑫,厦门晋华接踵而至。因为我们在芯片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我们一直畏惧胆怯,停滞不前,没有跨出这一步,就永远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今年的双峰会聆听了楚庆的演讲,确实里面没有马云和王石那种蛊惑人心的文字,但是确实凝聚了技术精英的踏实和务实的精髓。还是借用以前赵伟国董事长在紫光集团发出豪言壮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希望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未来更多有种的企业来挑战欧美企业的技术垄断和技术霸权,那才是中国高科技的希望所在。
  • 热度 28
    2014-7-2 18:53
    1510 次阅读|
    2 个评论
      ——人生没有“分内”“分外”之分   小赵是一名技术工程师,主管太阳微厨的研发改善工作,做得挺不错;前一段时间让她负责未来屋整体项目,期间她不仅要做好技术工作,还需熟悉相关的管理、预算、采购等环节,结果技术类的工作每次都完成得很好,唯独预算来来回回做了好几遍,心里仍犯嘀咕,一问就出错露馅。 “我是技术人员,技术是分内事,预算是分外事,为什么要一遍遍去学预算?” 这或许是小赵的纠结苦恼,也是许多与小赵有同样想法人的苦恼——本职工作之内的事,积极主动去解决,但超出这个范围的事就是分外之事,应付一下就了事。这种思想于公于私都是损害:对公司而言,你占用了资源,却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对自己,每天用八个小时去应付“交差”,生命中一半时间都浪费在此,这是最可怕的。 其实,人生没有“分内分外”之分,只盯着“分内”,把自己局限在某一领域,无异于画地为牢;多接触、多学习、多进步才是对生命负责!任何一个项目主管,了解预算、管控进度、把控风险是基本的技能,没有人天生就会干这些,都是在不分“分内分外”的实践中练出来的。我一直说“责任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领导之所以是领导,与其说能力有多强,还不如说责任心有多强,他们都有一颗负责任敢担当的心,看到不合理的不正当的行为勇于去改变,不管这事是不是自己“分内之事”。 之所以存在“分内分外之事”,是因为人的惰性,很多人习惯了常做之事,不愿意尝试创新,逐渐麻木,丧失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到最后只能做自己的那一点事情,自己的人生路也就越来越窄。 倘若小赵们用积极的心态去想:以前我没做过预算,所以我要挑战一下,这一次挑战会对我有长远的进步,这将是一项有价值的输出。我希望每一天的工作都输出价值,我不希望别人说我是废头……有了这种积极主动的想法,还会出现应付的现象吗?绝对不会,有不懂的地方,去找财务,找相关人学习,想方设法去搞懂。最后能做的事情越多,自己能力也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输出也大,整个人生才更有意义。
  • 热度 23
    2013-7-15 16:45
    1369 次阅读|
    0 个评论
    ——“试错”助你克服怯懦   警钟:机会不知不觉中离你远去     很多人在面临新工作、新挑战时,不是试着去接受挑战,而是下意识地觉得它太难,畏难情绪使得他们找到各种借口进行逃避,比如: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我不会;我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不行。     其实,这不能成为我们做不好工作、做不好事情的理由,专业和能力都不是问题,当我们为躲避责任和风险而将自己禁锢进囚笼时,我们同时也切断了创新、探索新事物的触角。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当事人或者抱怨时运不济、或者浑浑噩噩安逸无比,就这样晋升或成功的机会如同流逝的时光,不知不觉悄悄溜走,离你远去。 “打怵”是我们自己的大敌     事实上,你没有创新、没有成功,不是你不够专业或者不具备能力,而是遇到事时你不想做、不敢做、不去做。这种害怕失败的“打怵”心理,让很多人面对困难踟蹰不前。     比如我们在写文章时,可能一开始想了三个方向,但是因为害怕写错、害怕失败没把它写出来,只写下一个题目,你的思想就会因此被限制住,写出的文章自然也难有亮点。我有个好方法,在写文章时,我们不妨给每篇文章至少写十个、甚至是一百个题目。要知道我们写出来的题目并不是要都选择,但如果写了这么多题目,只要有一个是成功的,你写的题目就是成功的,写作的思路也会因此而拓展开。如果畏难畏错,不敢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其实是自己封死了自己的出路。     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但困难失败都不可怕,而害怕失败这种“打怵”心理才是我们自己的大敌。如何突破这层心理障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成功从“试错”开始     在皇明文化里,我们把容忍失败的尝试称为“试错”。如果你认为10%的成功率太低而不试的话,那你大错特错了,假如你试错10次的话,你的成功率就是100%;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放弃,那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将会彻底失败。     面临创新、挑战,我们鼓励勇敢地“试错”,即便你试100次错了95次,至少还有5次能做对,甚至说如果你能对1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像当年我们搞太阳能科普万里行时,因为没有经验、没有现成的模式,谁也不知道怎么搞、谁也没做过,所有的工作都是“试错”,错了很多也对了很多,几年下来启蒙了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试错”会为一个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助力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松软的泥土,才能使作物茁壮成长。容忍、宽容失败的“试错”文化能够培植松软的泥土、创建宽容的环境,让我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常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作为个人,勇于“试错”才能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做这个时代的强者。
  • 热度 25
    2010-1-27 08:34
    2955 次阅读|
    2 个评论
    1、微博将对互联网1.0/2.0新闻传播方式的带来新升级。 1.0强调单向灌输,2.0强调互动参与,但两者都无法解决新闻资讯采集、传递过程中的高门槛障碍,而微博却让人人 “随时随地”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通过不断的分享式发布、转帖、评论,通过看似破碎化、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砌”,最终一个个的真相被迅速还原,因此微博将对传统报媒以及互联网媒体的新闻传播秩序与规则带来巨大冲击,它将成为真正的社会新闻源,但也由于这一点原因,微博运营企业的监管与审核责任也就更重,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格局下,饭否等先行者如今一直被“和谐”,而新浪等门户却能在微博领域后来居上的根本所在; 2、微博将对传统搜索引擎的格局秩序带来冲击。 无论Google,抑或百度,主流抓取和呈现的是新闻资讯、BBS、知道等内容,但伴随SNS、微博的兴起,以及出于对用户隐私权的保护,传统搜索引擎将对依赖SNS、微博等服务产生出来的大量即时讯息出现收录、搜索呈现盲区,这与搜索促进信息数据流价值正向流动的初衷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改变现有搜索引擎抓取规则,大力发展即时搜索,将成为传统搜索引擎未来必须发力的方向,当然微博即时性搜索查询或许也将成为未来微博运营企业与搜索厂商共同赢利的新着力点; 3、微博将对网络门户新闻资讯运营模式带来变革。 有媒体提出,“微博是为传统报纸的棺材钉上的最后一颗钉子”,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太过夸张,未来电波媒体、报媒、网络新媒体等将在竞合中彼此发展,但鉴于微博在伊朗大选、迈克尔·杰克逊猝死、老虎伍兹车祸出轨丑闻、《财经》杂志人事变局、CCAV大裤衩火灾等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微博不但是即时性新闻源,同时将对网络资讯运营模式带来变革,传统的门户专题操作模式往往新闻源来自平媒,网络门户通过意见领袖众议与网民互动参与将影响力进行扩大,但当微博出现后,一方面大量偶尔或即时性新闻讯息频增,为传统门户扭转纯粹登载传统平媒新闻、“咀嚼甘蔗皮”尴尬角色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网络门户新闻的多元化解读与深化提供了可能。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门户缺乏的是权威性与公信力方面的主流化,如果能够在新闻资讯的真实性还原以及用户互动参与方面顺应潮流、抓住微博机遇,将会加速网络门户媒体主流化的进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