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fly-by

相关博文
  • 热度 24
    2016-6-12 16:33
    1726 次阅读|
    0 个评论
    相比T拓扑,fly- by在传输较高速率信号时更占优势一些,当然fly-by也并不就是完美的,它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使用fly-by,负载之间有延时差,导致信号不 能同时到达接收端。为解决这个问题,DDR3引入了read and write leveling,但是fly-by由于分支结构的存在,通道本身就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通道阻抗不连续;容性突变对时序的影响等等。下面就来详细的分析 一下。 分支处阻抗的不连续程度受stub长度影响  信号通道中只要有分叉就会存在阻抗的不连续,fly-by结构处处是分叉,阻抗不连续问题就很突出,到底这种阻抗不连续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就通过仿真实例来看看。在仿真软件中搭建如下拓扑结构,扫描通道S参数,再利用S参数反推出各个节点的阻抗。   图1 起初,我们将Stub长度都设定为100mil,扫描通道,得到通道的阻抗曲线如下   图2 由上图2可知,通道中有四次阻抗跌落,这些跌落分别对应该传输线的四个分支。Stub的长度与阻抗跌落的程度是否呈正相关呢?为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只允许通道中有一个Stub,扫描Stub长度,看看阻抗的变化趋势   图3 仿真的结果如下图4所示。   图4 上图的结构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过孔的Stub,没错,传输线上的Stub和过孔的Stub效应差不多,只不过我们在仿真过孔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三维建模,而且,过孔还考虑了焊盘的效应。 由 图4的三个波形曲线可知,Stub越长,阻抗掉的越低。为什么会这样?传输线瞬态阻抗计算公式为Z=√(L/C)。就是信号感知的电感与电容的比值再开根 号。因为分叉处的传输线与主线之间是并联关系,Stub就像并联在传输线上的小电容,Stub越长,电容量越大,阻抗也就越低。当然,fly-by结构的 分支较多,每个分叉处都存在阻抗不连续,信号会在Stub之间来回反射,如图5所示,所以分析起来比较复杂。   图5 像这种复杂的反射,只能借助仿真软件去评估它对信号的影响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上一般会选择在主通道末端接上上拉电阻。但是,末端端接只能解决末端反射问题,对于分支上的反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Stub电容效应对传输延时的影响 我 们知道,连接在通道中途的短桩线和主通道是并联关系,而这些短桩线本身是有电容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小桩线相当于一个个的小电容并联在传输线中。由电容的频 率响应曲线可知,电容对信号中的高频分量的阻抗是很低的,也就是说信号中的高频分量会因为通道中并联的小电容被过滤掉。高频分量的损失会导致信号的上升时 间的变缓。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搭建如下拓扑,下图两个通道的长度是完全一致的。驱动端阻抗与传输线阻抗相匹配,在驱动端加载一个上升沿为1ns的激励。   图6   图7 和我们推测的一样,连线中途的Stub会导致信号上升沿出现延迟的现象。因为: TD_0=Len√LC,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Stub就会导致一个小小的延迟,多次累加后就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延迟。这对高速信号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影响。 工程中会通过线宽补偿来减小这种容性突变,效果究竟怎么样呢,还是通过仿真来看一下。如上拓扑结构,调高Stub以及桩线之间走线的阻抗,看看上升沿的变化。   图8 由图8可知,Stub以及Stub之间的走线阻抗拉高之后,上升沿延迟现象得到改善。容性突变导致的负反射也得到一定的补偿。细心读者可能会发现,补偿之后,反射导致的过冲问题又显现出来,这可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怎么办?过冲问题只有交给端接电阻去解决了。 说了这么多,看来要想把fly-by结构对信号的影响说清楚还真是没那么容易。对于这种拓扑结构,常规的串扰控制自是不必多说的,另外,还需要牢牢记住的就是:Stub能短就尽量做短些吧;在负载很多的情况下,做一下阻抗补偿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作者 深圳市一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速PCB设计、PCB制板、PCB贴片、物料供应等服务。 更多PCB设计干货:http://www.edadoc.com/cn/jswz/List0_4_30_2.html
  • 热度 18
    2016-6-1 14:59
    2212 次阅读|
    0 个评论
    作 者听过这样一种说法,DDR的历史,就是一个SI技术变革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拓扑与端接之争。DDR2使用的是T拓扑,发展到DDR3,引入了全新的菊花 链—fly-by结构。使用fly-by并不完全因为现在的线路板越来越高密,布局空间越来越受限,主要原因还是DDR3信号传输速率变得更快了,T型拓 扑已经不能满足高速传输的要求。   高速先生前期的文章中提到了fly-by,并且早期的文章对fly-by结构也做过一些介绍。看过文章的网友肯定还记得文中的一些观点,例如:不是所有的DDR都可以使用fly-by;为提高负载的信号质量,fly-by结构可以进行容性负载补偿… (原文链接如下:http://www.edadoc.com/cn/jswz/show_554.html)   这期文章的主题是围绕拓扑结构与端接展开的,我也来说说我对fly-by结构的一些理解。   Stub长度决定信号质量   我们经常见到的使用fly-by结构将内存颗粒串联起来的实例如图1和图2   图1   图2   图1中,stub长度约为200mil,图2 stub约为20mil。这两种做法哪种信号质量更好些呢?高速先生为此专门做仿真验证了一下。建立如下图3拓扑结构。   图3   图3各段线阻抗都取50 ohm。只改变stub长度,四个接收端波形如下图4所示:   图4   从波形可以看出,随着stub长度的增加,波形的过冲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更好的评估stub变长对信号带来的影响,我们将近端和远端接收端的眼图对比如下: 图5   由上图5可知,随着Stub变长,眼高逐渐变小,这再次验证了:stub越长信号质量越差。   阻抗补偿有利于改善信号质量   设计过DIMM条的小伙伴们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就是主网络走线要比到各个分支走线粗,如下图   图6   这么做真的可以改善信号质量?空口无凭,我们还是用仿真数据来说话。搭建如下拓扑结构,只是改变主线段阻抗(最初阻抗都是50ohm),其他变量不变。   主线段阻抗分别取40ohm与50ohm,近端和最远端负载眼图对比如下图7,图7中蓝色眼图代表的是主干线阻抗为40ohm情况,紫色眼图代表的是主干线阻抗是50ohm的情况。   图7   由 上图可知,蓝色眼图比紫色眼图张的更开,也就意味着主线段阻抗偏低信号质量会更好。降低主线段阻抗或者提高后面分支的阻抗的确可以改善信号质量,这个方法 业内把它叫做容性负载补偿。特别是那种负载很多的结构,一条链路上串了8片或者10片DDR颗粒的,做一下容性负载补偿对提升信号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喜欢深入思考的读者来说,文章写到这里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Stub长了信号质量就不好?为什么接收端要做阻抗补偿?这篇文章会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 http://www.edadoc.com/cn/jswz/show_894.html    
  • 热度 26
    2016-5-23 13:52
    2049 次阅读|
    1 个评论
    相比T拓扑,fly- by在传输较高速率信号时更占优势一些,当然fly-by也并不就是完美的,它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使用fly-by,负载之间有延时差,导致信号不 能同时到达接收端。为解决这个问题,DDR3引入了read and write leveling,但是fly-by由于分支结构的存在,通道本身就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通道阻抗不连续;容性突变对时序的影响等等。下面就来详细的分析 一下。 分支处阻抗的不连续程度受stub长度影响  信号通道中只要有分叉就会存在阻抗的不连续,fly-by结构处处是分叉,阻抗不连续问题就很突出,到底这种阻抗不连续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就通过仿真实例来看看。在仿真软件中搭建如下拓扑结构,扫描通道S参数,再利用S参数反推出各个节点的阻抗。   图1 起初,我们将Stub长度都设定为100mil,扫描通道,得到通道的阻抗曲线如下   图2 由上图2可知,通道中有四次阻抗跌落,这些跌落分别对应该传输线的四个分支。Stub的长度与阻抗跌落的程度是否呈正相关呢?为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只允许通道中有一个Stub,扫描Stub长度,看看阻抗的变化趋势   图3 仿真的结果如下图4所示。   图4 上图的结构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过孔的Stub,没错,传输线上的Stub和过孔的Stub效应差不多,只不过我们在仿真过孔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三维建模,而且,过孔还考虑了焊盘的效应。 由 图4的三个波形曲线可知,Stub越长,阻抗掉的越低。为什么会这样?传输线瞬态阻抗计算公式为Z=√(L/C)。就是信号感知的电感与电容的比值再开根 号。因为分叉处的传输线与主线之间是并联关系,Stub就像并联在传输线上的小电容,Stub越长,电容量越大,阻抗也就越低。当然,fly-by结构的 分支较多,每个分叉处都存在阻抗不连续,信号会在Stub之间来回反射,如图5所示,所以分析起来比较复杂。   图5 像这种复杂的反射,只能借助仿真软件去评估它对信号的影响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上一般会选择在主通道末端接上上拉电阻。但是,末端端接只能解决末端反射问题,对于分支上的反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Stub电容效应对传输延时的影响 我 们知道,连接在通道中途的短桩线和主通道是并联关系,而这些短桩线本身是有电容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小桩线相当于一个个的小电容并联在传输线中。由电容的频 率响应曲线可知,电容对信号中的高频分量的阻抗是很低的,也就是说信号中的高频分量会因为通道中并联的小电容被过滤掉。高频分量的损失会导致信号的上升时 间的变缓。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搭建如下拓扑,下图两个通道的长度是完全一致的。驱动端阻抗与传输线阻抗相匹配,在驱动端加载一个上升沿为1ns的激励。   图6   图7 和我们推测的一样,连线中途的Stub会导致信号上升沿出现延迟的现象。因为: TD_0=Len√LC,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Stub就会导致一个小小的延迟,多次累加后就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延迟。这对高速信号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影响。 工程中会通过线宽补偿来减小这种容性突变,效果究竟怎么样呢,还是通过仿真来看一下。如上拓扑结构,调高Stub以及桩线之间走线的阻抗,看看上升沿的变化。   图8 由图8可知,Stub以及Stub之间的走线阻抗拉高之后,上升沿延迟现象得到改善。容性突变导致的负反射也得到一定的补偿。细心读者可能会发现,补偿之后,反射导致的过冲问题又显现出来,这可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怎么办?过冲问题只有交给端接电阻去解决了。 说了这么多,看来要想把fly-by结构对信号的影响说清楚还真是没那么容易。对于这种拓扑结构,常规的串扰控制自是不必多说的,另外,还需要牢牢记住的就是:Stub能短就尽量做短些吧;在负载很多的情况下,做一下阻抗补偿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一博科技 http://www.edadoc.com  
  • 热度 22
    2016-5-12 18:36
    1789 次阅读|
    0 个评论
    作者听过这样一种说法,DDR的历史,就是一个SI技术变革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拓扑与端接之争。DDR2使用的是T拓扑,发展到DDR3,引入了全新的菊花 链—fly-by结构。使用fly-by并不完全因为现在的线路板越来越高密,布局空间越来越受限,主要原因还是DDR3信号传输速率变得更快了,T型拓 扑已经不能满足高速传输的要求。   高速先生前期的文章中提到了fly-by,并且早期的文章对fly-by结构也做过一些介绍。看过文章的网友肯定还记得文中的一些观点,例如:不是所有的DDR都可以使用fly-by;为提高负载的信号质量,fly-by结构可以进行容性负载补偿… (原文链接如下:http://www.edadoc.com/cn/jswz/show_554.html)   这期文章的主题是围绕拓扑结构与端接展开的,我也来说说我对fly-by结构的一些理解。   Stub长度决定信号质量   我们经常见到的使用fly-by结构将内存颗粒串联起来的实例如图1和图2   图1   图2   图1中,stub长度约为200mil,图2 stub约为20mil。这两种做法哪种信号质量更好些呢?高速先生为此专门做仿真验证了一下。建立如下图3拓扑结构。   图3   图3各段线阻抗都取50 ohm。只改变stub长度,四个接收端波形如下图4所示:   图4   从波形可以看出,随着stub长度的增加,波形的过冲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更好的评估stub变长对信号带来的影响,我们将近端和远端接收端的眼图对比如下: 图5   由上图5可知,随着Stub变长,眼高逐渐变小,这再次验证了:stub越长信号质量越差。   PS:文章没法一篇发完,系统提示文章内容太多。。    
  • 热度 20
    2016-5-12 18:34
    1366 次阅读|
    0 个评论
    阻抗补偿有利于改善信号质量   设计过DIMM条的小伙伴们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就是主网络走线要比到各个分支走线粗,如下图   图6   这么做真的可以改善信号质量?空口无凭,我们还是用仿真数据来说话。搭建如下拓扑结构,只是改变主线段阻抗(最初阻抗都是50ohm),其他变量不变。   主线段阻抗分别取40ohm与50ohm,近端和最远端负载眼图对比如下图7,图7中蓝色眼图代表的是主干线阻抗为40ohm情况,紫色眼图代表的是主干线阻抗是50ohm的情况。   图7   由 上图可知,蓝色眼图比紫色眼图张的更开,也就意味着主线段阻抗偏低信号质量会更好。降低主线段阻抗或者提高后面分支的阻抗的确可以改善信号质量,这个方法 业内把它叫做容性负载补偿。特别是那种负载很多的结构,一条链路上串了8片或者10片DDR颗粒的,做一下容性负载补偿对提升信号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喜欢深入思考的读者来说,文章写到这里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Stub长了信号质量就不好?为什么接收端要做阻抗补偿?下期的文章会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