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2023-3-30 15:26
1491 次阅读|
3 个评论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围绕新能源补能现状、充电与换电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重点企业布局 等话题 1、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现状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增长,两者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度使得纯电动车续航能力不断提升,逐步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补能焦虑慢慢凸显,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要痛点; • 新能源汽车多样的使用场景带来了差异化的补能需求,充电和换电相互补充,并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补能体系为不同使用场景提供最佳补能体验已成为发展共识; 2、充电产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 充电设施头部运营企业已建立起规模优势,但地域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全国范围的推广普及; •充电补能当前仍然面临多种挑战,充电补能体验难以满足消费者品质出行需求; •充电补能当前面对的三大挑战:补能时间长,小区家充安装不便,公共充电桩运营质量有待提升; •充电产业将着力解决当前充电补能面临的挑战:大功率充电缩短补能时间,满足消费者即充即走需求已成为桩端与车端的共识;小区充电桩第三方统编统管运营模式解决小区家充安装难题;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赋能充电桩运营,改善消费者补能体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3、换电产业的主要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趋势 •换电补能在特定使用场景具备优势,换电站运营规模持续增长; •换电业务串联起动力电池企业、车企、电网、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形成丰富生态链; •换电在B端用户运营场景有更好的应用前景,自主车企纷纷入局运营车辆换电领域,推动换电项目持续落地; • C端换电助力车企打造差异化补能服务卖点,大规模普及存在较大压力; •换电技术向着标准化与提升兼容性发展,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统一电池包标准等,提升服务车型的兼容性,以提升换电站的整体运营效率; 4、企业布局情况 •不同车企布局充电策略有所不同,上汽以自建桩为主,比亚迪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加快充电网络覆盖;新势力小鹏和蔚来自建超充桩,后开放合作;外资品牌如特斯拉也从自建转向开放与第三方合作,大众考虑到未来的规模需求,三种模式皆有布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持续实现高速增长,保有量不断提升,然而,充电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车桩比下降进入到瓶颈期。中短期内,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充电难会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持续调整增长的严峻挑战; 根据麦肯锡消费者调研,充电设施不足/续航能力担忧已连续多年成为消费者拒绝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纯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车型续航能力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补能焦虑逐渐凸显,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要痛点; 新能源车型使用场景丰富,不同的使用场景有着显著的差异化需求,充电和换电可以互为补充,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最高效的补能体验; 近年来,政策也逐步向充电和换电并行发展的路线转变,将坚定补能向多元化发展; 当前充电补能面临着三大主要挑战:受到直流快充技术现状制约,充电补能时间较长,难以满足消费者紧急使用情况下即充即走需求;同时,私人充电桩安装面临诸多掣肘,小区充电桩安装难,消费者难以实现就近充电需求;公共充电桩的运营受限,缺乏实时监管,经常存在被占用或者损坏情况,消费者到达充电桩后才发现无法使用,消费者实时充电的需求难以满足; 大功率快充技术是提升充电补能速度,改善消费者充电体验的重要解决方案,当前充电桩与车端均在向着大功率快充方向发展; 下一代ChaoJi充电技术将支撑大功率充电向900kW迈进,实现充电5分钟,行驶400公里的目标; 车企也在加快布局高压电动平台技术,改善直流快充速度; 换电模式相比直流快充更安全、更快速、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和降低初始购车成本,具备持续发展空间。截至2022年3月,我国换电站运营数量达1452座; 2021华为推出了首个AI闪充全栈动力域高压平台解决方案。2021年落地750V、200kW的FC1闪充方案,充电15min可实现30%-80% SOC,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量产;计划2023年落地1000V、400kW的FC2闪充方案,充电7.5min可实现30%-80% SOC;计划2025年落地1000V、600kW的FC3闪充方案,充电5min可实现30%-80% SOC; 通过高压平台提升整体能耗效率,降低电池包容量,优化电池成本,使得整个高压平台的成本上升<2%,具备成本可控的优势;